136书屋 > 其他 > 成长是青春最好的模样全文阅读 > 第21章 致前路——没有试过错的,就不知道什么是对的(1)

第21章 致前路——没有试过错的,就不知道什么是对的(1)


  致前路——没有试过错的,就不知道什么是对的

  失败了就放弃,总有你到不了的地方

  我想我应该给我这个并不光彩的决定一个交代。

  从自己最初开始纠结说起实在是太远了,就从实习期结束6天之后的那个实习生座谈会开始说起。

  实习生座谈会,相当于公司对我们这批校招实习策划做的一个小总结,就是让实习生谈谈这两个月工作的心得感受,困惑挫折等。

  其实应该是个很轻松的交流会,但从得知要参加这个交流会开始,我就有些抗拒,我不想去。

  在那种交流会上,难道我可以说,我一直很纠结要不要继续在这里做下去吗?难道我可以说,我好像并不热爱这份工作吗?难道我可以说,每次加班我都没时间做自己的事我很烦躁吗?难道我可以说,我中间无数次都在动摇吗?

  我都不可以说。我只能说一点我在工作上的收获,表达一下对公司的感激。这些都是真心实意的,但却不是我最重要的想法。

  那天终于还是到了。

  从出门开始我就很焦虑。我提前了一个半小时出发,火车又晚点了半小时,那时候车厅还没有多少人。我没有玩手机,没有听歌,我只是看着铁栏杆,看着塑料座位,看着很多穿着并不光鲜的人提着颜色看起来很脏的麻袋,看穿着拖鞋和长裙的女孩子,看这些来来往往的人,想他们在走怎样的一条路,在过怎样的一种人生。

  忽然又觉得自己很可笑。很多人,可能至死都不会像我这么脑子有病似的想什么人生,可是他们都活得挺好的啊。

  但是我无法抑制自己去想,去想自己要坚持还是要放弃。放弃是一件多么可耻的事。我不想落荒而逃。

  可是,我又深知这份工作就算不讨厌但绝对不是我的热爱,而我热爱的东西自己也并未修炼到极致啊,为什么不把时间投入到自己的热爱上面呢?

  可是,别想那条不靠谱的把文艺当饭吃的路好吗,为什么当你还做这份工作的时候,你就想换电脑换手机买kindle,甚至期望两三年之内买个房都不是问题,而你一旦出现不工作的念头之后上面的想法一个都不敢有了?别低估自己的物欲,虽然你不虚荣不膨胀,但你的确是个对物质生活有要求的人。

  可是,如果明天你就要死了,你还会愿意做今天的这份工作吗?

  可是,明天不会死。你的简历上会标注着你做一行换一行,究竟是所谓的喜不喜欢还是你根本就浮躁得不懂坚持的意义?

  你只是因为工作的突然介入致使生活失衡而已,这是你面对的一个挑战啊,你应该努力去化解,努力去重新把控自己的生活啊。

  这是一份多好的工作啊。当初也是挑着才进来的呢,那么好的平台,那么好的成长环境,那么好的发展前景。才刚开始就放弃,未免也太挫了吧。有点知难而退的味道吧?这算落荒而逃的姿态吧?

  我不甘心。

  从长沙火车站,再到公司楼下,大约四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一直在纠结:坚持,我不开心;放弃,我不甘心。

  交流会下午四点才开始,我是绝对不会这么早进写字楼的,附近有一个新华书店,再附近是书市。吃过午饭,经过新华书店的落地窗,看着里面许多坐在落地窗台低头看书的人的背影,看着书架上一列列书籍,我很肯定,这才是让我兴奋的东西。吃完饭之后,还有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要打发,我自然就走到了附近的书市,三楼是一个图书超市,入口处的架子上摆着许多畅销书,其中一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的眼球,我翻开,里面有一句话瞬间击中了我,“失败了就放弃。你总有到不了的地方。”

  我盯着这句话看了好久,直到眼睛有点发热,这反应大概有点矫情吧。

  我把书放回原位,接了一个主策的电话,我想在这里讲电话不太好,就走了出去。打完电话,本想干脆上去算了,但经过新华书店的时候,又走不动了。又进入,店长推荐栏的第六本,是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

  我知道里面有一句让我在实习期间动摇过的话,“我所理解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养活自己,养活家人。”

  仿佛又要寻求支持似的,我取下了这本书,这本书应该是已经被很多人翻阅过了,因为它很旧甚至有些破了。我翻了几篇文章,找到了这句话,然后又去翻其他,有一篇是他在一档电视节目《成人礼》上的演讲,当时我就在电视机前听得热血沸腾。

  人在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总是喜欢看看别人,看别人经历了什么,选择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哪怕这个人走的路其实完全没有可复制性你也不想复制,但至少于你是一种安慰。

  原来他也茫然过,他也摔得很不好看过。当然韩寒不是个喜欢贩卖悲情的人,这篇文章也是一贯的轻松好看,它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去做你热爱的事情,如果没有找到,就去找你的热爱。

  我一边继续热血沸腾一边又迷茫不解,他写作之外的热爱是赛车,而我好像找不到能与写作并驾齐驱的热爱。

  3点多,差不多该上去了。很遗憾,我并没有发生小说里描绘的“那一瞬,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之类的醒悟,那些文字再触动我,终究绕不开现实问题。

  我还在纠结。

  公司今天开大会,所有的策划和项目经理都参加,因而人很多,很吵,有的人在打电话,有人在对着电脑噼里啪啦,有人跑来跑去问别的项目的数据,有的两人围着一台电脑讨论工作,整个办公室纷乱又嘈杂。事实上之前在实习的时候我也是这其中一员,今天得以短暂脱身看着这一派场景只觉心里分外焦躁,一想到不久之后自己又要回归这种生活,我就更烦。

  交流会开始,我最后一个讲。让我有些不知该用什么表情的是,参会的7个人,好像6个都是表达这两个月有多充实工作多快乐,甚至还有人用“幸福”来形容这两个月,还有人坚定地表示一定会在这里待两年以上。

  难道我就是个异类?就我觉得难?就我觉得受不了?就我觉得没价值?难道根本就是我自己的问题?是我自己静不下心来踏实做一份工作,是我自己不懂坚持,是自己不用心,自己畏难,自己想得多做的少?

  我忽然明白我为什么会这么焦虑。不敢真正放弃,因为我不仅不知放弃之后的去向,更严重的是,放弃二字,会令我对自己产生怀疑。在以前,我对自己是笃定的,而现在,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只是会说而已,做起来就是一个毫无能力可言的庸者。

  我不想承认这一点,不想承认自己其实受不住压力,其实工作不用心,其实满满的负能量,其实能力不行,其实就是职场“酱油党”,所以我不能放弃。

  最后指导人总结的一番话,更是令我肯定,我不能放弃,放弃就等于打个酱油走人,就是落荒而逃,就是一个在艰难中不能坚持的庸者。

  她说,其实新人能在这里坚持一年以上的少之又少,甚至半年都坚持不下来,两个月就走了。因为这份工作的确又苦又累,又要经常加班,又感觉不到什么价值,要被开发商责骂,甚至是被主策责骂,刚开始真的是很艰难。但是如果只做不到一年就走,其实根本没有掌握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下去。希望大家能自己调整好心态,快乐地工作和生活。

  指导人这番话确实令我很有共鸣,“没有价值”,没错,这就是我在实习中无数次质疑的地方,我把那么多时间投入到这份工作,究竟之于我个人的价值在哪里?我看不到。

  指导人说,坚持下去才能看到价值。

  他们都说在这里工作很充实,收获很多,很幸福,毕业之后一定回来。

  所有人都说,包括我自己也承认,这里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有一个最适合新人成长的环境,上面也极其重视新人的培养。

  所以,我还是应该要坚持的吧?

  那天,我是带着这种并不确定的肯定回学校的。

  第二天早上醒来,坐在床上发呆,我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突然电话铃响,我接起来,是一个项目上的销售同事,问我今天有没有班车,我说应该有。她又问我什么时候回项目,我犹豫了一下,说7月1号之后吧。

  说实话,说完我的心情立刻就跌落谷底。一想到我要回去,要去做那些乱七八糟的琐事我整个人就觉得很压抑,很抑郁。

  我真的要回去吗?

  好像一切又回到了原点,我依旧在问自己这个问题,依旧没有答案。

  我起来,去图书馆写稿子,吃饭,然后睡了一整个下午,醒来,头有些晕沉沉的,开电脑,上网,刷豆瓣,然后,我看到了这篇文章《致第一份工作》。

  里面一句很普通的话,成为我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句话大意是说,只有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时,才能废寝忘食。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我每次加班都心情极不好,觉得工作占用了自己太多时间,因为这不是我所喜欢的。

  唯有热爱,才能让你不计回报地投入。

  我看完文章,返回首页,然后又点进去,又看了一遍,郑重推荐了。又看了一遍,分享到空间,然后我就笑了。

  我决定放弃,这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虽然这份工作前景好待遇优,坚持下来在这座二线城市自己买房都指日可待,虽然以我单薄的简历未必能再够得上这么好的平台,虽然堵死这条路之后我的未来又多了一线危机。但是,我还是要放弃。

  我要像宋小君说的那样,努力将特长变成工作。

  所以,我要去做一份与文字相关的工作,一份能让我大量阅读的工作,一份能磨砺我文字能力的工作。

  想到这里时,我终于找到了久违的踏实感和确定感。这个,大概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答案。

  没有你该走的路,只有你在走的路

  毕业季我最常态的情绪就是纠结、茫然、焦虑。其实也能理解,还有什么比未来没有着落更让人心慌呢。

  避风港消失的倒计时已经开始,马上就要被赶下海了,可是连往哪儿开都不知道,没有方向,只有风浪。你越来越担心,看着空茫无际的大海,好像面前有无数条路供你选择,又好像一条都没有。似乎这边看着不错,但那边风景也很诱人。你纠结不定,钟表倒计时“滴滴”作响,你也越来越急,你怕你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就响起那声刺耳长音。

  结束实习返校之后就一直在纠结。先是纠结要不要回实习单位,决定放弃之后又马不停蹄开始纠结新问题:

  辞职之后去干吗?

  工作还是不工作?

  工作的话那去找什么工作?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想工作。

  那会儿我看到谁在走“间隔年”我就特兴奋,看到哪个导演成名前失业在家多少年我就特安慰,无疑,我是在获取各种信息支持这个不工作的想法。我不断幻想没有工作的美好生活,有足够的时间读万卷书书,行万里路,写万卷字,完全沉浸在我喜欢的东西里。

  但是很快问题就浮现了——没钱。稿费卡里剩的那点钱,最多够吃两个月,花光了之后我要去喝西北风吗?焦虑又开始了,但还是不想工作,侥幸想着养活自己应该还是勉强做得到吧。当然我其实完全没把握。

  后来有一天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句话,有人问一位作家,什么是作家,他回答道,作家就是先养活一家,再谈作家。

  我盯着这话看了很久,最后觉得还是要找个工作的。

  那么,做什么工作呢?

  开始想做编辑,毕竟文字相关嘛,一边找点书了解编辑工作一边给大牌杂志社投简历,结果竟是杳无音讯。我意识到以我目前的条件在出版业还够不到一个特别优质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发现自己并没有那种想要从小公司开始积累的欲望,虽然它与热爱相关,但本质上终究还是一份工作。

  那真是一段摇摆不定见异思迁的日子,看到哪里招编剧,就脑子一热想去做编剧,突然看到群里来了招人参军之类的消息,还想干脆当兵去算了,某一时刻甚至还想,没别的干了就回原实习单位算了,平台高待遇优,多好啊。

  毕业季,似乎最怕别人问,“你以后做什么?”“去哪里发展?”

  因为我不知道。

  这两年活得还算清醒的我到了毕业这关口,竟然也茫然无措起来。

  我大学四年实习了三次,酒店,旅行社,房地产,干一行恨一行,到现在也不知道下一站往哪里去了。

  虽然有过很多想法,但是深想一番,似乎都有值得考究的地方,譬如做编剧,那分明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全职作家、自由职业,令我兴奋的未必是影视行业的编剧这一职位,而是自由创作的生活状态;当兵则是在逃避,想把自己丢到一个严苛的地方,被严格要求,不用有太多想法,只要按照上级说的做就好,分明就是放任思想的惰性;至于回实习公司,后来我才承认,那分明是在出版业受打击后的退缩表现,觉着自己到出版业恐怕再进不了像世联之于地产界这样高的平台了。从富行业的高平台跳到穷行业的普通平台,问题是这穷行业竟然还不要我?我那奇异的自尊心分明在作祟:哼,我还不来呢!

  很快我就洞察了自己这些小心思,对于未来,我终究没有找到那个真正的答案。

  脑子里好像空空的,什么都没有,又好像已经塞了太多东西。很累,恰逢端午节,我想回家休息几天。

  在家四天,我看了两本书,《看见》和《十四堂人生创意课》,后者已是我第三遍看它。这一次看,我注意到的是一句以前未曾注意到的话。

  李欣频说,人生的轨迹总是七年发生一个重大的变化。

  时值午夜凌晨,我坐在书桌前盯着那几行字,手指摩挲着纸张,仿佛有一种令人清醒的触感。

  我抽出一个本子摊开,一端写了个21岁,另一端是28岁,这七年之内,我希望自己进入一个怎样的阶段?

  我没有马上找到答案。

  我在思考,我的人生一定要经历一段的是什么生活?我想要一个怎样的生活状态?什么样的生活画面令我向往、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