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现实——当文艺遇见职场
有的路,或许坚持下来才能看到意义
大三一整个暑假,我都在茫然纠结,思考以后该做什么行业,毕业之后会面临怎样的生活,想了两个月无果,却在假期临近尾声的时候,找到一个不算答案的答案。
顺着友邻的推荐看了《打工仔的梦想房》,从第一集开始就很有代入感,一个考上一个马马虎虎的大学的年轻人,毕了业找了个马马虎虎的工作,做了三个月也积怨了三个月,觉得制度很奇怪、上司很苛刻、同事很疏离,他受够了这个鬼地方,结果辞职后再找不到新工作。家里父亲怒目相对,说他自己没能力还怪社会,这么大了连自己都养不活。
就是这么一个开始,太平常又太真实。好像哪个刚离了学校,前路茫茫的孩子都会觉得那就是自己。
毕业,好像引线即将燃到最后的炸弹,那“刺啦啦”飞速移动的花火,令人莫名恐慌。我偶尔会在辗转反侧的夜晚,想以后我会做什么样的工作,会在哪一座城市,怎样租到一个能够承受的房子,有没有空调。会怎样做饭,洗碗,洗床单,倒垃圾,做这些我现在一点都不想做的事,厨房是否会有老鼠蹿过,会不会在地上看到恶心的虫子。
好吧,其实对我来说,或许生活还是一件相当艰难的事。我喜欢一个人的自由,但又太缺乏一个的能力和勇气。当然,日后是会磨砺出来的,艰难了之后,或许会有更大的收获。只是在这个还未真正开始磨砺的现在,还是会恐慌。就像小时候打针,排队的时候一边害怕轮到自己,又一边期待快点打完的心情。
毕业,就是这样一件令人又期待又害怕的事啊。
不知所措的地方还有工作,关于什么样的职业才是真正喜欢的,到底做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才能最好地成长,才不算浪费青春。
当初填志愿,父母亲戚都要我做老师,爸爸更是极力反对我选旅游系,说这个很辛苦。我说我才不怕辛苦,我只怕庸碌一生。他说这个不稳定。我说我最不需要的就是稳定。记得当时我想,填什么志愿不要紧,只要不是坐办公室的那种就行,我喜欢到处跑的,比如记者之类的,只可惜这所学校没有新闻系。那就中文系也行,反正我喜欢看小说,可惜这学校中文系不要理科生。于是就旅游系吧,到处玩玩也不错。
所以力排众议,到了这里。
旅游专业两个方向,一个饭店,一个旅行社。前年暑假,跟着系里去北京一家饭店实习,至今还记得知道要去北京开始直到坐上火车的那种兴奋,我不是为了实习去北京,我是为了去北京而实习。那段经历其实已经很模糊了,只记得经常用煎熬来形容。我仍然记得最清楚的两个心情,一是有次饭店婚宴,新娘的母亲拉着女儿的手站在台上说着说着话,就泣不成声。我当时站在一角,忽然难过起来。我突然很想爸爸妈妈,子女好像一只鸟,养大了,就要飞走了。以前父母在身边总不珍惜,现在上大学和爸妈聚少离多,以后大学毕业了,大概要离他们更远了。
想起那个拉着身穿婚纱的女儿的母亲,她哽咽地说“我舍不得啊”的表情,我就很难过。
第二个心情,某一天的清晨,坐在元大都的城墙上,晃着腿看这座城市,看马路上车水马龙,看城墙下遛弯的老人,裸露的皮肤有一丝凉意。那是我即将结束实习的最后几天,我每天早晨都很早起来,去城墙上坐坐。
我很开心,我来过了,北京。我更开心,我要离开了。我要回到我的家乡。
记得别离之时,许多同学和那里的正式员工都哭,说舍不得。我和闺密面面相觑,这么悲伤的离别场面,我们也不敢把喜悦之情表露得太过明显。
于是这次实习的结果就是,我果断否定了饭店这个方向,转而尝试旅行社方向。大二拼了一把考到导游证,所以大二暑假顺利做了导游。这次奋斗地点就在学校所在城市。但还是很兴奋,因为这次我第一次做简历找工作,第一次和同学租房子,有点奋斗的感觉了。房子虽然简陋,但也挺符合我对奋斗环境的幻想的,还兴奋地拍照留念,在一块儿学唱《十里送红军》,还有分吃一份快餐。
说来我一向不亏待自己,但那时却也觉得10块钱的快餐太贵,吃不起。怎么会有这种心理呢,因为当时我们进的旅行社实习底薪才300块啊,而且起初分到我手里的团根本没有,也就是说每天我在那里坐班8小时,只有10块钱。尽管我不穷,我也觉得10块钱的饭,好奢侈。
那个暑假其实也不怎么好过。导游也不是我以为的到处玩玩,我不怕辛苦,确实体验过之后我依旧无惧,真正难的是一直被我忽略的——人的问题。真正做了之后,才确定导游也是服务业,就是看人脸色的工作。
当然我的职业素养还是有的,没跟人起过正面冲突。客人态度差,我最多就是不说话。因为这时我说不出好话来,又不能说坏话。
总之我心里是留下阴影了。我做了一个月之后就回家了,觉得家里真是天堂。
说来大二暑假其实是我最丰富的一段时间,去了很多没去过的地方,遇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人,碰到了很多没有碰到过的问题,到后来沉淀下来,觉得这其实是一个收获颇多的暑假。
但当时回家时,心里想的是,不想再做导游了。
我爸这时说,早让你别挑旅游专业,这下后悔了吧。说实话,我一点都不后悔。那是我当时做的最好选择,也因为,那是我的选择。此路不通,是我走过之后发现的。我有什么好后悔,换条路就是了。更何况,走了很远的路,去了很多地方之后,我与走之前的自己,是不一样的。
犹记得那年去北京时的兴奋劲儿,只是现在不会了。对大城市没有了那种热切的迷恋,繁华不再成为吸引我的理由,去到哪里,都少了些怯懦,多了些坦然。
大三暑假,回家。原因很简单,我不知道要干什么。让我随便找个什么工作做着,我不愿意。我习惯先找方向再往前走,没有找到方向,我宁可原地待着。当然其实另一个原因,是我想回家。我还记得大一那年在北京看到那位母亲抱着出嫁的女儿痛哭的心情,那么我这个决定也就可以理解了。没有下一个暑假了,我很快就要去很远的地方了,我想长长久久地待在家一次。
大三到现在,发现好像很多东西都挺有趣的。对专业和文字外的其他行业都略有了解,广告、长投、心理学,发现其实每个行业都不容易,广告人受两面夹击,经常加班,对创意有高要求;长投要有足够闲置资金和耐性才能玩得起,而且说到底散户投资不算职业;心理学就不用说了,对人性洞察要求高,而且当心灵垃圾桶也是很危险的,一不小心自己就被垃圾掩盖了。
每个行业都不容易,每个行内人都说自己很辛苦。那么怎么办呢?
去做什么呢?选择哪个行业呢?这个思考了太久一直无果的问题,却在看完某部剧之后有了答案。
剧里这个一无是处的年轻人无所事事一年后去了工地干活,做临时工,因为时薪很高。刚到工地时,他看到女主角,也就是工地的安全管理员,他问女主角也是迫不得已才来这里工作的吧。他说他也是,他现在辞职了,正在找工作,只是家里急需钱……别找借口了。女主角冷声打断,她说,她来这里,是因为她想在这里工作,没有迫不得已,她就是喜欢这个工作。
女主角说的话,很漂亮。漂亮得我都在想,这样一份工作,竟然也能喜欢并坚持吗?
而男主角从起先的不得不坚持,到发现这个工作的乐趣,比如说同甘共苦的伙伴,令人尊敬的工头,看着自己努力修建的道路通车时那种自豪感。以至于后来终于通过大公司的面试时,他却决定留在工地做会计工作了,他真的喜欢上了这个工作。
或许有的事,坚持下去才能看到结果。有的路,只是远远眺望一下或许真的不够,需要自己去走一下。
所以以后想做什么,也没什么好纠结的,有哪个方面的想法,就去做好了,不要轻易用“没兴趣”做借口,很多时候没兴趣只是人的大脑对困难的逃避而已。坚持下去,直到能真正做好了,确定不是在逃避困难之后,再看是否愿意继续下去,是否还是想去试试另一条路。
而新的路途,什么时候开始,都不迟。
这样一想,似乎没有那么恐慌了。以后不管怎样,记得坚持就好,什么事情,是坚持做不好的呢。
内向者的尴尬
内向者的尴尬,总是在进入一个略带竞争性及表现性的新环境中时格外明显。
去公司实习的第一天。安排到培训室,人也越来越多,最后满满当当估计来了30多人。在讲师出现之前,会议室就是一种自由聊天的状态,有的是本来就相熟的几个人坐在一起,自然是聊得热火朝天,还把身边偶尔夹杂的几个陌生准同事也带进了圈子,还有的是几个陌生人不巧坐在一起,不过总有那么一两个会耍宝搞笑的外向者,迅速吸引了前后左右的注意力,建立起新圈子,瞬间身边的人都知道了他的名字;有的是两个人在小声聊天的,还有的孤身一人玩着手机或者打游戏,也玩得不亦乐乎。
而我,则好像游离在世界之外,不想玩手机,也不知道如何不刻意地加入哪个圈子,看着别人一个个地跟旁人混熟起来,而我还不知道绝大部分人的名字,在这个热火朝天的会议室里,我开始觉得有些尴尬起来。
人多的地方,就会有竞争,更不必说,像这样同一批次校招进来的,也许从进入这个会议室开始,竞争就开始了。这里说的竞争,未必是指争抢某样东西,也许是一种比较,比较自己之于别人的优劣势,看自己或别人,是以某一种方式脱颖而出,还是泯然众人。
毫无疑问,我是泯然众人的那一个。
内向性格者总是不善于脱颖而出的。我就是典型的,不太会主动,不太会表现自己的人,人群里总有那么一两个积极分子,会很快和周围人热络起来,我总是很羡慕这样的人,容易被人记住。我就没有这种本领,和身边的人礼貌地交谈几句,然后就没话说了。
看着游离在这一片热火朝天之外的自己,我想,如果说这是某种考试,摄像头藏在某个角落观察每个人在自由状态时的表现,如果考察的就是每个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话,我大概就是被刷掉的那一个。
我从来不擅长短时间内跟陌生人建立关系。
讲师终于进场了,也终于结束了这令我倍感尴尬的“自由发挥”时间,进入了还算严肃的培训课阶段。然而不幸的是,这里依旧是外向者的天下。
一般颇容易引起注意的,通常都是那些积极大声回答问题的人,或者频繁举手发言,或者在课堂开个不过分的可爱玩笑引得哄堂大笑。还有一种,是当遇到某个难倒了众人的问题,而此时唯有一人能给出极具见解的回答时,这个人也必定引人注意。
作为一个内向者,我觉得积极大声回答问题有点让自己不舒服,自己对于没有深思熟虑就发表看法的行为也不能接受,至于在课堂开玩笑对我来说更是难于登天,我似乎永远都是那个被逗笑的人,而最后一种还是比较能接受,但偏偏对专业素养要求较高,而我一个跨专业就业的应届生带着房地产知识为零的水平在这儿听课,跟上讲师的速度都成问题,就更别提能解决某个难题了。
所以很遗憾,在课堂上我还是淹没于众多积极可爱的外向者,讲师记住的自然还是那些调皮可爱的积极分子了。
三天的培训结束了,然后是分组跑盘,为期半个月的跑盘结束之后,就开始分人进各个项目,所有校招生也各自到项目上实地工作实习了。
我分的是梅溪湖的一个项目,带我的是妍姐。晚上开完会的时候,团队开会,妍姐让我做了个自我介绍,大家都鼓掌欢迎,不过当然,这只是一个程序而已,离真正融入整个团队还差得远。
下班坐在班车上已经是八点半了,我没做什么事却觉得很累,反倒是忙了一天的销售团队,精神还格外好,他们都是80后,特别喜欢开玩笑,互相逗趣打闹。我坐在车的后排,看着他们闹腾,钦佩这个团队的活力,又有些失落,因为我在这里貌似是局外人加小透明。我安慰自己,我毕竟也不是特别活跃的人,要跟他们混熟还是需要时间的,先不着急。
面对这个销售团队,我其实是有点尴尬的。我觉得他们都很好,业务能力强,有冲劲有激情,性格外向,这帮人在一起总能把气氛弄得特别high,而且团队凝聚力也很强,面对竞争团队简直可以用同仇敌忾来形容。
但是,很遗憾,这一切都跟我没关系。我融不进去。每当大家聚在一起,比如说都在班车上等回去的时候,比如一起吃午饭的时候,比如要一起走路去某个聚餐地点的时候,都是他们打打闹闹,开开心心,而我却仿佛一个不该存在在这个地方的陌生人、局外人,手足无措地跟着他们,虽然也会因为他们并非开给我听的玩笑而逗乐,但还是尴尬,难以形容的尴尬。
每到这时,我就会分外恨自己,怎么偏偏是个内向者,如果我也很能聊很会闹很会开玩笑的话,说不定我早就跟他们打成一片了,至于像现在这么尴尬这么局外人吗?
我跟这个团队缘分其实很浅,我还在安慰自己没关系时间长了就熟了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长”的机会了,到第三天,我就被通知调到另一个项目了。
被调走的时候,说真心话我还是松了口气的。因为跟那个团队在一起,自己表现出来那种不合群感令我很不舒服。
我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已经持非常肯定的怀疑态度。
去新项目报道的第一天,我其实挺紧张的,一是也不知道我跟的主策人怎么样,二是,又要接触全新的团队,我怕自己又像跟之前那个项目一样做局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