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散步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对情侣,牵着一条超可爱的金毛,在湖边玩水。我特别向往这样的生活,但是这仿佛暗示着一种尘埃落定。但很明显,现在的我,并不想这么早尘埃落定。
那么还有什么是我不经历就觉得人生不完整的呢?应该是一段留学生活。我特别希望自己有这样一段生活经历,在异国他乡,感受另一种文化,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独立生活。那样的生活状态是我目前最想达到的吗?
是的。那么我要如何才能达到呢?英语要很好,要有钱,要有精彩的写作成果或者相关工作亮点。那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安排计划就好了。
一切都瞬间明晰了起来。
我忽然想通,其实没有什么该走的路、想走的路,判断这条路是否正确,只需要审视一下,自己现在做的,是在靠近自己最想要的生活状态吗?
所谓成功并没有定则,有的人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创业,后来也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有的人按部就班高学历好工作也生活得很幸福,有人走间隔年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有人毕业就脚踏实地认真工作,扎扎实实积累了几年经验。每一条路都各有所得,各有所失。
有段时间,我想要是面前没有那么多选择,就只有一条路不走也得走就好了,那就不必如此纠结了。
现在看来,那分明是在逃避自我,潜意识里想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出了什么问题,有了什么遗憾,也可以把怪责推给别人——“这不是我做的决定”、“我当时没得选”。
放弃自己做决定的权利,也是某种形式的自暴自弃。自己的未来,不该交给别人安排。
那么面对如此多的选择,究竟如何取舍呢?静下心来,好好想象一下,自己向往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电视里,小说中,生活里,哪一幕画面最让你兴奋、羡慕,希望画面里的某个人就是你自己?
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很多种画面,像我,除了与爱人养一只狗和出国留学,还有三五旧友围坐一桌,言笑当年,还有在昆明或者大理独自生活一段时间等。
在心里给它们排一个序,哪一种是属于尘埃落定的终极状态,哪种是奋斗中的状态,哪种是你迫不及待,就在这几年就想达到的状态。
排出这个顺序来,或者更简单点,只要排出第一位就好了:你近几年,最想达到的那种生活状态。
那就是你的方向。
然后分析一下达到这种状态需要哪几个条件,然后分别做出靠近计划。
毕业了,其实可以工作也可以不工作,可以游历四方看遍山水也可以安于一隅默默积累。只要是走在靠近自己最想要的生活状态的路上。
而做出选择之后,最重要的就是专心走这条选定的路。
翻看自己实习结束之际写下的日志,历数毕业季最后两个月无数次的焦虑与纠结,从要不要放弃那份前途好待遇优但并不热爱的工作,到究竟要不要工作,到做什么工作。
经历无数次的自我剖析、自我反省,我想我已经为“下一站往哪里”这个问题找到了答案。
那就是,确定自己近几年最想达到的生活状态或者最想要的生活经历,可以马上实现的就马上去做,还需要积累的就将达成目标需要的条件一一分解出来,然后选定一条可以助益于这几个条件愈加成熟的路,换句话说,一条可以靠近自己最想要的生活状态的路。
选定之后,忘掉所谓该走的路,想走的路,别人走的路,当初舍掉的另一条路。
只记住你在走的这条路,以及那幅远远地吸引着你的理想生活画面。
毕业季,茫然的清醒
吃完散伙饭那天晚上,全班在KTV通宵,凌晨3点,有人还在声嘶力竭地唱歌,也有人醉酒之后张牙舞爪又痛哭流涕,我坐在包厢的一角,发了阵呆,脸上眼泪干了之后有点绷,毕业季,总是不太禁得住煽情。
眼睛有点酸,头略晕,却一点困意都没有,甚至越来越清醒,拿了瓶啤酒,起身,走向坐在另一角的小熊。
他抬头看我,也拿起一瓶啤酒,跟我碰了碰。
“聊聊?”我说。
他似乎有点惊讶,不过还是点点头。
我们找了个空包厢,很不合时宜地,在这样一个最后狂欢夜,谈人生,谈理想。
小熊是个挺特别的人。以世俗眼光来看,他不是一个优秀的人,常挂科,四级我也不好意思问他考了几次,连最后的论文都返了工,延迟答辩。也没什么严格意义上的特长,听男生说他打游戏挺厉害,当然这也拿不上台面。
但,我就是觉得他挺特别的。
看起来跟一般的堕落大学生似乎没什么两样,嘻嘻哈哈,逃课,打游戏,挂科,但时不时发出的言论又流露出他对人生还是有很多思考和想法,看似游戏人间,实则思虑甚多。
每次上课语出惊人逗得全班哈哈大笑的一般都是他,他似乎有一种歪才,你说不出那是什么,但是跟他相处久了,就是会执着地认定他就是有才。他也有一股热心,他的眼睛总是能落到集体中的每一个人身上,班上有几个害羞内向的姑娘,他就经常聚会的时候把她们拎出来,拉她们参与进来。
我很欣赏他。只不过毕竟不是同一个圈子里的,所以一直相交不深。
我突然很想跟他聊聊。
“你毕业之后打算去干吗?”我问他,这个折磨了我整个毕业季的问题,我想听听他是怎么想的。
他说毕业之后不打算找工作,会在学校附近租个房子,到年底为止,每天泡图书馆看书,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究竟想要走哪条路。
“我又不像你,一直都那么明确,路都那么清晰,我直到要毕业了才开始思考以后怎么走的问题。你是老早就开始想了吧。”
我苦笑不语。
从前我的生活的确明确,在学校除了上课,就是写作。但是现在,要毕业了,没课上了,关于写作之外的另一部分就这样空了出来。我需要找工作了。
我应该去做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呢?
这个问题我已经思考很久了。试过酒店,试过导游,试过地产,结果干一行恨一行……“我以为你这种上学期就拿到offer的人,应该没什么好操心的了。”小熊说,“貌似是个挺不错的公司啊。”
“去实习之前,我也是这么觉得的。但是……”我轻轻摇了摇头,“我自己也没想到进入职场竟会这么适应不来,实习期我度日如年,几乎可以用痛苦来形容。所以刚回学校时,最纠结的问题就是,毕业之后还要不要回去。我也不知道究竟所谓的不喜欢是因为没用心,是在逃避,还是真的不适合。不回去吧,似乎有点落荒而逃的味道,回去吧,又怕陷入实习期那种焦虑和痛苦中。”
小熊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的确不太好判断。那你是准备坚持还是放弃呢?”
“这大概是个不太光彩的决定吧。我想放弃。”我想起了那天在宋小君的文章看到的那句话,唯有热爱,才能让你不遗余力地付出。
“至少在当时,我没感觉出房地产有一点能跟热爱相提并论的。”
我说。
“放弃一份现成的offer,其实还是挺有勇气的……”
“别急着表扬我。”我打断他,“纠结的还在后面。”
放弃一条铺好的路之后,眼前就出现晃花眼的各种路了,无数种选择,有时候比只有一种选择还揪心。
一开始还想过不工作,也来个什么间隔年,就看看书写点字。但是物质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来谈精神的风花雪月,难免无法真正安心。所以这个想法很快就被否定了。我确定我需要一份工作,那么做什么呢?文字相关的,文案?那跟文学创作根本完全两回事;编辑?说实话,太穷了,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我根本不能保证我会喜欢这份工作,即便它与文字相关,但它本质上还是一份工作。
事实上,我已经开始怀疑工作的意义了。
我觉得工作本质上就是出卖自己的时间给老板创造价值,特别是在实习的时候,总是分外强烈地感觉到,工作上很多琐事对我个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当然我也承认要从基层干起,要把琐碎的事做好,才能做好更有难度的,或者说换取做有挑战性的事情的机会,但即便这样,我也看不出这些琐碎的事情本身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意义。我总是不自觉地就会怀疑我投入到工作里的时间值不值得。
“我似乎没有太强烈的这种感觉。”小熊打断我。
“也许是因为你没有尝试过那种全身心投入到热爱中的感觉。那种每一分每一秒都直接投入到意义中的感觉。就像已经遇到了真爱,其他一切人都成了将就。写作对我来说就是真爱,而目前我试过的所有工作,都是将就。或许我的性格并不适合职场,我是那种比较关注自己的人,我对人其实有点冷漠,就喜欢做点自己的事,讨厌处处受人管制,也不热衷理会别人。”
“你就是那种不想被人管,也不想管别人的。”小熊来了一句。
“对耶!”我惊喜点头,竟然给我找到了这么一个精准的概括。
有时我觉得做什么都可以,反正都是出卖自己的一部分时间,换来生活所需。但是更多的时候,我还是很贪心地希望它有价值,带来钱之外的价值,给我写作之外的另一番成长。甚至最好,我很喜欢这份工作,愿意为它不计回报地投入。换句话说,第二热爱。就像韩寒找到写作之外的赛车一样,我也希望我的工作会是我的“赛车”。
我已经知道酒店管理、导游、地产策划都不是我的“赛车”,所以其实我怕,其他任何一份工作,包括做编辑,都不是。如果真的是这样,如果工作与所谓的“第二热爱”无关,如果工作就是用时间换钱,那我为什么要离开富行业,去穷行业?
“我发现你的问题都是无解。”小熊说,“似乎很茫然,但又很清醒。在很认真地考虑自己的每一个可能。想明白了的话可能一切迎刃而解,想不明白的话,大概会很痛苦吧。”
“有段时间,我几乎真以为自己想明白了。”我笑笑。“我也不知道我究竟是真想明白了,还是得了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答案。”
那是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看到李欣频说的“人的一生,总是七年发生一个大转折”,我问自己,我希望七年之后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我的脑子里出现了很多画面,那些我觉得我这一生一定要经历的,不去做就会感到遗憾的画面,其中一个就是在异国他乡,彻底地,真正地独立生活。我突然觉得,或许没有什么该走的路想走的路,其实哪条都可以,只有那条在靠近自己最想要的生活的路。比如我想出国,就分析出来达到这个目的所需要的条件,比如要有钱、英语好、工作亮点等。然后去走一条能够让这些条件越来越成熟的路。
“想得挺多挺好的。不过……”小熊轻轻皱了皱眉,似乎在找合适的措辞。
“说了等于没说是不是?”我接道。
“差不多。”小熊眼睛一亮,“走哪条路都可以,这个答案似乎是一个解,但是也是一个无解。那么多选择,好像也没有选定哪一个似的。只是说可能想到这一步之后,可能会有目标有底气一点了。”
“是啊。还是一个无解。因为那个出国留学的目标所构成的三个条件,并没有构成一条确切的路。因为暂时没有哪条路可以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只取其一其二的路,又多的是。”我叹了口气,到底再美好的远方也还是回避不了逼到眼前的现实问题。我盯着沙发上的一个破洞,陷入了沉思。
这是一个空包厢,我们没开灯,也没关门,走廊里的灯光穿门而进,暖黄色。时不时还能听到隔壁包厢门没关紧而泄露的歌声,断断续续,也不知是什么调子。还是很安静,似乎能听见秒针“嗒嗒”转动的声音。能感觉到离别一步一步地靠近,还有未来,也在一点一点地逼近。
像个临近爆炸的定时炸弹。
“那你现在是什么想法?”小熊终于打破沉默,“现在好像回到了原点。”
“我还没有做决定,但是我的想法,我都不太好意思说,很不光彩。”
“哈哈。”小熊说,“你最开始说自己要放弃世联的时候,就说这是一个不光彩的决定。”
“是吗?”我又提起另一件事,“你知道我在写一本书吧?”
“听说了。有前途啊,到底是写什么书啊?小说?”
我摇头,“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也没想到写的第一本竟然不是小说,而是本励志书。说来也有意思,一个自己也搞不清前路的人,也来写这励志书,也不知道是不是误人子弟呢。”我自嘲道,“不过我想呈现的,正是这种茫然到清醒的过程,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直接给一个结论。给结论的励志书满大街都是,我不想那么随便地给人结论,教人怎么做,我也自认为没有这个资格。我希望呈现给读者的是,我是怎么茫然的,怎么纠结的,怎么思考的,最后又是怎么决定的。只是给跟我一样困惑过的人一个参考。”我顿了顿,“我不知道你是不是这样,总之我在特别茫然,对未来特别没信心的时候,就喜欢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别人在我这个年纪,我这个阶段的时候,是不是也遇到了一样的困难,他们又是怎么处理的。虽然知道不可能复制,但对自己来说,也是个安慰。”
“我了解。”他说,“比如今天我们这场聊天,也是两个迷茫的人,在看看对方是怎么处理的。”
“对。”我继续说,“但是现在,这本书遇到了瓶颈。这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大概就是跟当下同步的,关于对未来的选择这一部分。我现实中的决定,也会成为这本书的结尾。现在我有点恐惧的是,我似乎在一点一点推翻自己之前的结论。我怕我一旦做了这个决定,在那么多双雪亮的眼睛面前,我根本无法自圆其说。”
“到底是什么决定?”
如果说我是决定干脆不工作,潜心写作,为热爱全力以赴,虽然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说起来也挺励志的是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