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成长是青春最好的模样全文阅读 > 第15章 致现实——当文艺遇见职场(2)

第15章 致现实——当文艺遇见职场(2)


  站在路边等班车,车来,我上去,就有一个穿黑色小西装,头发梳得很高的女孩子朝我笑,我当时就心头一暖,对新项目未知的紧张一下就缓解了不少。

  热情的小南带我认识了销售团队,我发现这个项目的销售团队,还有我的主策,都是90后,大家年龄相近,在一起也都挺好相处的,再加上小南的热情接纳,这一次我担心自己变成局外人的情况并没有出现,虽说不到打成一片的地步,但在一起也完全没有游离在外的尴尬了。这算是我进入新环境最顺利的一次。

  小南是一个特别活泼外向的姑娘,她就喜欢跟人聊天,用长沙话来讲,就是跟人“策”。这种性格的优势就是能很快就跟人混熟,而这恰恰就是我的弱项,我的性格内向,基本没有可能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凸显出自己来,跟她一比愈加感觉自己“不会策”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为自己这样的性格自卑。

  在职场上,内向性格的弱势开始被无限放大起来,到一个新地方,外向者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与所有人混熟,能跟一个人立刻从陌生聊到熟悉,能够得到来自四面八方给予的方便。而内向者则似乎不知道聊什么,也并不适合做出那种热情的样子,那样自己也觉得有点假,就觉得自己好像很无能,为什么别人随便就能开起了玩笑,自己就闷着肚子,默不作声超没存在感。

  这种跟外向者相比的挫败感,在我进入职场以来已经体验过几回了,比如刚进公司那两天,外向者都跟周围的人热络得很,好像一下子就认识了很多人,而我则两天都跟阿P这个熟人在一起,或者是跟自己组的组员一起。

  比如分到梅溪湖项目时,那边销售团队气氛如此热烈,大家都如此活跃,可我就是感觉融不进去,就是看着别人热闹插不上话,所以会为自己不那么活跃,不那么容易进入新团体的性子而感到无可奈何。

  而这次,在小南的对比下,这种反差更是空前强烈起来。她活泼热烈,喜欢聊天,经常跟我讲她做销售的趣事,件件都是靠这会“策”的性格得到好处的。比如都是去竞品项目踩盘,大门到营销中心近1.5公里的距离,我当时无法只能走进去,而她当时跟保安策了十几分钟,终于让她坐电瓶车进去。

  她说她闲暇无事,就会给客户打电话,能跟客户聊很久,“反正我也没事做,就给他们打电话咯,这样他们也对我印象深刻。有时一个电话能打30分钟呢!”

  我对她的崇拜顿时又涨了几分,我是那种绝无可能主动给朋友打电话的,更何况是这种连泛泛之交都不如的人。我觉得打电话只能偶尔为之,不然岂不是每天都要浪费这么久时间?但看她这么从中获益的样子,我不禁也有些怀疑自己了:是不是太内向了?这样似乎也不太好吧。

  她每次说的都是非常正面的事例,但是这些事例于我却变成了负能量,令我怀疑自己的性格是不是一个错误。每次她一讲,我就一边羡慕一边自卑,自卑自己没生成这么个外向性格。

  但我的确无能为力。我依旧“策”不动陌生人,依旧不想主动给谁打电话,依旧觉得煲电话粥浪费时间。

  但是日子久了,我却没那么介意了。因为我发现,小南的外向性格也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完美。我发现她思考问题很肤浅,很含混,而她自己并不愿承认这一点。比如,我问她跑盘的时候问什么。她就会说,问很多啊,每次跑盘进去都要跟人聊上个把小时呢!我会追问那具体问些什么问题呢?她会说,什么都问啊!我说那比如说呢?她说,就你知道的那些嘛!

  我发现她永远都在绕圈子,永远进入不到我问题的核心点。抛给她一个问题,永远得不到你真正想要的答案。

  后来有一次,我要去跑盘,她要一起去,我本来还想跟她学习一下,结果她临去之前还在问别人,踩盘的时候问什么?后来到地方之后,又看她问的问题实在浅得不值一提时,我才知道,其实她没有我以为的那么厉害。

  甚至某一瞬间,对她所说过的种种正面事例,我都产生了怀疑——那些都是真的吗?

  后来我也从销售经理口中得知他对小南的评价:“性格很好,但是喜欢信口开河,脑子想事情的时候有些糊涂,逻辑有些混乱。”

  后来跟很多外向者相处,往往一开始我发现她们非常招人喜欢,让我这个内向者非常羡慕,但是不久也会开始暴露出一些性格上的缺点,比如神经有点大条,不太顾及他人的感受,有时候话说错了别人不高兴了她们还浑然不觉,比如想法有些幼稚,看问题很肤浅,办事并不太值得信任等。当然也有对外热情开朗、对内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外向者,但是他们也有这样那样的性格上的弱点。

  并没有完美的性格。

  我忽然想起自己看过的一本书《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里面说到内向并不一定是社交恐惧之类的,只是说相对于倾向从外界寻求存在感的外向者,内向者更倾向于从内心世界找答案。

  明明自己看完这本书还写了几千字书评,肯定内向性格的价值,但是到真正遇见问题,还是一下蒙了头,被外向者的雀跃和热情搅乱了自己。

  我为什么要拿性格不好的一面跟别人性格中好的一面相比呢?为什么只看到了自己的弱点,没有看到自己的优点呢?

  我拥有独处的能力,愿意沉下心来思考问题核心,善于自省,总能及时看到自己的弱点,哪怕我的另一面是不那么热情,不那么外向,不那么善于短时间内和别人搞好关系。

  就像一枚硬币有正反,不论内向性格还是外向性格,都有其性格的优缺点。我是内向者,却偏要拿自己性格的缺点跟外向者性格的优点相比,自己不痛苦才怪呢!

  当然在职场,特别是初期,外向者的确更占优势,特别是新进入一个集体,外向者的确比内向者更容易进入圈子。但当作为内向者的你暂时还不能进入这个圈子时,切不可过分怪责自己,认为都是自己的性格原因。

  一开始我也犯了这样的错误,但是事后冷静下来思考,却发现,能否顺利融入一个集体,很多时候除了主观原因,还有很多不可控的客观因素。

  比如我最先去的梅溪湖项目,总是不能融进去,但是到下一个别墅项目,却很快就跟他们混熟了,事实上从前者到后者,我并没有太多改变,我还是这个内向的我,但是结果却大不一样。

  这里发生变化的客观因素有三个:一,梅溪湖团队都是80后,而别墅团队都是90后,作为90后的我,自然跟后者更容易相处,也更容易找到共同话题;二,别墅团队有一个非常热情地拥抱我的团体成员小南,是她拉我进入这个圈子;三,我与梅溪湖团队相处总共也只有那么几天而已,而在别墅团队待的时间较长,时间长了自然也就熟悉起来。

  其实前面两点可以共同归纳为这个团队相对于你的接纳性,接纳性的高低由很多因素决定,比如你与团队群体的相似性,或者团体成员的对外接受性等。总之,作为新人的我们,如果不能迅速融入某一个团队,一定不能埋怨自己,责怪自己。

  关于跟新环境中的人建立关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时间。时间能让人自然而然地熟悉起来。所以很多时候,其实不必急于一时,进入新环境感觉不适很正常,时间会让我们跟身边的人越来越熟悉。

  所以不必太焦虑,明确自己的目的。

  请一定明确,我们到一个新环境,通常目的并不是要进入某个圈子或者认识某个人。比如我到项目上去,我的主要目的是去做策划工作,是去做事,并不是特意为了跟团队打成一片去的,最后能融入团队大概也只是工作的副产品吧。因为我们相同的工作目标,比如在项目上策划的目的就是吸引客人上门,销售的目的就是搞定客户,这样拥有相同的目标,哪怕一开始并谈不上打成一片,但各司其职,总会有互相联系的地方,这样久而久之,肯定就熟悉了。所以与其不断纠结于自己这种内向的性格该如何跟团队混熟,不如自然一点,随性一点,明确自己的目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当然,也有一些工作的目的就是直接要与这个人建立联系的。跟同事L聊起他以前卖保险的经历,他告诉我卖保险就是要跟这个人混熟,取得他的信任,甚至跟他做朋友,这样才能展开业务。

  我说那怎样才能跟他混熟呢?跟一个陌生人混熟,这是我一直倍感困难的问题呢。

  他说肯定不是第一次见面就能搞定的,通常第一次见面只是礼貌介绍一下自己罢了,也不需多推销什么,真正的功夫在后面,维持一个见面的频率,过一阵去拜访一次,也可以只是顺便去打个招呼,随便聊聊,这样多见几次自然而然就熟悉起来,甚至投缘的不但能成为客户,还能够成为朋友。

  我说,这样啊,我还以为你有什么魔力,让人家第一次就跟你熟到买你的保险呢!

  他瞥了我一眼,说:“想得美,你会信任一个第一次见面的人吗?”

  我笑着摇头,原来如此。

  哪怕业务能力强如L,也需要时间来帮助他与别人建立联系,更何况我们这样历练不多的内向者呢。

  所以,何必着急,“少食多餐”,明确自己的目的,一步一步来,化解自己作为内向者的尴尬。

  你其实没那么重要

  新人到了一个新环境,的确是脆弱而又敏感,极其希望得到热情的对待,感觉到受欢迎,一旦没有接收到这种讯息,就会感觉尴尬,以为自己“被讨厌”,但是直到后来很久自己成了“老人”,才知道,其实大可不必太敏感。换句话说,不用太看重自己,不要以为自己的到来会对别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不论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也不要太容易被别人影响自己的心绪。

  做新人的时候,我们常常小心翼翼,胆战心惊,其实到一个新环境来,这个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可能有敌意,也可能有善意,可能有冷意,也可能有暖意。面对善意、暖意自然心存感恩,而面对敌意、冷意,其实不需要太放在心上,也许只是自己会错意了。

  比如在梅溪湖团队,其实一直都觉得自己是小透明,融不进去也没什么存在感,那天晚上在营销中心开完会大概七点半才散,上车一阵之后,司机师傅准备开车了,问:“都到齐了吧?”

  突然前面刘沙伸长了脖子嘀咕:“哎,新来的小策划还没上来吧。”

  坐在后排的我连忙应声说:“我在这里呢。”

  轻轻一句,却令我感动得几欲落泪,感觉自己不是透明的,原来自己也是被记得的。我真的受宠若惊。

  在销售团队里第一个跟我说话的是津哥,那是一起去聚餐的路上,走了很久,团队照旧玩笑不断,欢声不停,而我在一旁默默跟着,掺不进去只能随着玩笑时不时笑笑。这时津哥走到了我旁边,问我在哪里上学,问我住哪儿。

  我当然知道,他并不是闲着没事才来找我说话,他是看到了我的局促,才特意来化解我尴尬的沉默。他好善良。

  还有后来到另外一个项目,第一天去报到,走上陌生的班车的那一瞬间朝我绽放最诚挚的笑容的小南。他们都令作为一个新人的我脆弱敏感的心绪得到某种温暖的关怀,缓解了我的紧张和瑟缩。

  这些善意和暖意都令当时的我分外感激,我当时就在想,以后如果有新人有些无措地站在我们圈子门外,我一定要做那个第一个和他说话的人。我要笑着朝他伸出手,说进来吧,欢迎你。

  但是,当然,外界也可能给自己释放一些也许是敌意,或者冷意的东西。比如说那次在梅溪湖项目,刘沙让我去拿F户型图,但架子上已经没有这种户型图了,于是我问哪里还有,他让我去找刘卫要。

  于是我进到那个办公室,里面有三四个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于是我问了句:“请问刘卫姐是哪位?”

  然后就听到几声笑,而一个女的则脸色特别难看,满怀敌意地盯着我,我顿觉莫名其妙,不过从各位表现中也看出这位脸色难看的就是刘卫。

  我说:“我来拿一下F户型图。”

  她则一副扑克脸直冲冲从我身边出去,我更加莫名其妙了,“是我叫错了吗?”

  有个大叔说:“她才21岁。”

  我顿觉委屈,扪心自问,若有新人出于礼貌错叫了我一声姐,我不会摆出这样的脸色,更何况我的确比她小啊。

  刘卫走到另一块地方,指着地上一堆物料说:“反正户型图都在这儿了自己找,以后要什么东西别都找我!真是的!”

  我当时就觉得这女人神经病。那是我来项目的第一天,心情也因为这个女人的态度变得很坏,幸好这是开发商的人。但就算是我们自己团队,也并非每个人都如沙哥、津哥、小南这样热情。她们可能对我很冷漠,很无视我的存在,这也令我惴惴不安,是不是自己很讨厌,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呢?我只好愈加小心翼翼、谨小慎微起来。

  后来我也成了“老人”。

  新一批校招开始了,公司又新进很多新人,当时我已经调到了一个异地项目,有个来我们项目实习的销售员小婉,是我的学妹,一开始两人的关系是她认识我,我不认识她。

  她见到我会笑着喊我“小左姐”,我会报以礼貌一笑,不算热情,仅仅是礼貌而已,因为我从来不是一个热情的人,更何况在职场良久,也不再似新人般咋咋呼呼,畏畏缩缩,而是淡然冷静下来,很多时候会让人感觉有距离感,不过我无所谓。

  但是我没有想到,自己的冷淡会引来这个新人这么大的反感。

  那已经是新人小婉过来将近半个月之后的事了。公司考虑到销售员底薪低,而小婉作为校招实习生本身也没有积蓄,所以同意她在开单之前住到我们公司为策划和经理准备的宿舍来。问题是宿舍有四间房,但是只有三张床,宿舍现在已经住了三个人了。小婉问了我几次,我告诉她现在宿舍的情况,并告诉她要找总监让他买床,他管这事儿。后来也就没有下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