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这里发呆,到一个新地方居住下来,其实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但是我却完全不想动。
我还是很茫然,面对空荡荡的房子,床铺,缺席的一切生活用具,面对生活这张陌生冷硬的脸,马上就要扑面而来的工作,面对手里还没完成的写作任务,面对根本没有准备好就来了的新开始,我的情绪跌到了谷底。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做错了决定,是不是不该回来,是不是应该去寻一份或许更热爱的工作。
这时接到了大师兄的电话,问我近况。
这个电话真的来得太及时了。
我说怎么办,我觉得我回来的目的并不那么纯粹,不是因为自己想要回来,只是因为这里薪资不错,衣食无忧,而且老大人好,跟他混日子不会很艰难。我说我好烦,好焦虑,不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不知道自己能撑多久。
大师兄恨铁不成钢地说了我一通,他说,你这文艺小青年就是想太多。总想着写那什么小说,那根本就不现实,不能当饭吃的,人还是要先填饱自己的肚子。再说你要写小说,你下了班回来洗个澡,也就九点多,要写也能写两个小时啊,有什么担心的?
“你到底在担心什么?”大师兄问我,“你说说,你那脑子里到底想些什么?一样一样说给我听听。”
“我没有准备好。我在写本书,我打算最后几天在家里写完再来的,结果这么匆忙就过来了。我书也没写完,想也没想清楚。第二个,我怕,我觉得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我怕我会像实习期一样,搞得自己很糟糕,我也怕工作做不好让人失望。”我一口气说完。
“好,一样一样来。你写书,就剩下结尾了对吗?那你每天抽两个小时出来写的话,写得完吗?写得完吧,所以你干吗一定纠结这个呢?
谁逼着你一定要明天写出来吗?”
好像也是,每天都写两小时,稳定地持续的话,写作上基本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点,工作。你这才刚开始,谁不是什么都不懂来的啊,你们那儿两个辅策,你还实习了两个月的,他还没干过的,你比他知道的多多了,他有你这么担心吗?不会反正有人教啊,你不是说你主策很好吗?你不会问他啊!而且你刚过去,不会给你交代什么大任务,一开始一定是熟悉环境,让你慢慢着手工作。开发商那边有你主策顶着,你只要跟着他混就好了,既然他人又像你说的那么好的话,那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一席话噎得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却也把我的疑虑打消了大半。
“你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你在的城市消费水平比长沙低了不少吧,公司还包住的,还分你一个这么好的项目,等你做完这个项目回来肯定身价倍增啊。再说你们那边配了那么多策划,现在又还没开盘,分到你身上的事能多到哪儿去啊。真不知道你在担心什么。”大师兄乘胜追击。被他这么一说,好像一切都有了着落似的,似乎我现在发展条件已经是特别特别好了,我也不能太不争气了吧。
“哎呀真的,大师兄,你为什么总是这么正能量满满啊,你为什么总像是强大到无懈可击一样啊?”
“我不像你们这些文艺小青年想东想西,我头脑简单,反正我也是学这个专业的,就做这个行业了,别的我不想干也不会干,反正就用心做事,用心学。再说了,要是我也跟你一样这么多问题烦恼,那我俩打电话岂不是要一起哭了。”
我笑,有时真的觉得自己想得太多,太复杂。
想想自己实习期遇到的问题,什么意义感,什么构建自己的生活体系,不要让生活被工作轻易绑架,那些问题都已经想到了对策,但是还没有真正实践,那不都是说说而已了。
所以,还是要再回来一次,再试一次,这一次要带着上一次的经验教训,要用心投入,要在琐碎之中寻找到价值感和意义感,要构建自己强大的生活体系,不轻易被工作压垮。这些我都还需要实践,需要重新回到这份工作,在已经被割去八小时还多的生活中,重新找回那种平衡。
这段时间,思想上确实很艰难。我在不断地做出结论,然后否定它,然后做出新结论。
我说,在不晓得怎么走的时候,坚持也许就是最好的选择;后来我又说,失败了就放弃,总有你到不了的地方;后来我说,选择哪条路都可以,只要你是在靠近你最想要的生活;而最后,我的选择竟然回到那个已经放弃了的选项,想看看坚持下来,是否能看到意义。
决定要放弃这份工作时我很痛苦,我觉得这真不是个光彩的决定,放弃怎么着还是有点儿落荒而逃的意思吧,但我当时就是那么想的。放弃简直令我精神愉悦。那就放弃吧,但是我偏偏又做了个更不光彩的决定——出尔反尔,回来继续这份已经放弃的工作。
临近毕业,我发现自己并无太大动力找另一份工作时,这个念头就越来越强烈——要不干脆回去算了?
我不太敢做这个出尔反尔的决定。但是我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它甚至越来越强烈。直到世联那边告诉我新安排是让我留在这座母校所在的城市,并跟一个我很喜欢的主策。
其实我还有点忐忑,面对那么多双雪亮的眼睛,我该怎么自圆其说呢?我到底该怎样给这一章画上句号呢?
再到后来,没什么自圆其说的想法了,我写这么多从来就不是写坚持或放弃的意义,我是在写这个选择的心理过程。我从来肯定自己在这个过程里做过的一切结论,因为它们都是在我清醒的状态下做出的。
我的想法总是不断地在变动,但唯一不变的,是我一直在努力保持清醒。
清醒地洞悉自己的动机,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要付出什么,换取什么。还没入职场时,就看了许多关于职场的文章,里面教我们要怎样积极用心,从基层做起,不抱怨,保持自我提高……也打从心底同意这些说法,也理所应当地觉得自己进入职场之后,一定会如文章所教的那样,积极上进。
谁知道真正进入之后,才发现知道和做到完全是两回事。比如明知道自己应该努力成长,但有时又有种无处着手的感觉;比如明知道要从基层做起,但就是觉得做的这些琐事没意义;比如明知道应该要充满激情,积极上进,但就是情绪低落,厌倦不已,充满了负面情绪;比如明知道要做事就要坚持下来,不要像职场里的反面教材,待个半年就跳槽,最后什么经验都没积累到,可是轮到自己,别说半年,连实习两个月都成了煎熬;明明说好要先走该走的路,再走想走的路,但是真正在那条充满约束和压力的路上走过之后,又开始三心二意,设想自己在另一条路上的快活场景。
这一切都令我初试职场的那两个月陷在负面情绪的漩涡之中,无法自拔。
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这么不开心,为什么好像别人工作都好好的,就我在发神经。我开始分析自己每一个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分析自己究竟在担忧什么,在焦虑什么,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我找到了那些焦虑的原因,但还未实践,就动了放弃的心思。在这里跌倒了还没有爬起,似乎总有那么点不甘心。
当然还有毕业季面对茫然未知的恐惧。与其踏入空茫未知,不如留下在这个稳妥的看得到光明前途的平台。
所以,我回来了。我想要买东西的时候能毫无心理负担地出手,我想给优越生活的继续一个坚实的保障,我更想实践一下,关于重构自己的生活体系,关于平衡工作、梦想、生活,关于从琐碎中发现意义,关于认真、努力、坚持下来,所能看到的东西。
一切又回到了大三暑假看完《打工仔的梦想房》之后做出的结论——认真走一走这条或许你未必心甘情愿想走的路,或许会发现新的意义。
兜了一圈,回到这个结论。这一次不再是出于对未来的幻想或臆测做出的结论,而是亲身经历之后对于当下的选择,对于自己在走的这条路做的一种肯定,肯定坚持的意义。
我不能说之前要放弃的结论是错误的,甚至我觉得假如我放弃之后,去做别的譬如文字相关的工作,从一个小公司慢慢做,慢慢积累经验,反正越往后面总会越好的。甚至如果换个走向,我鼓吹起热爱至上,干脆不工作,去为热爱全力以赴,物质贫乏但精神富有,这样或许也倍有底气。
但是我偏偏是一个不能不考虑现实的人。现实就是我的热爱,撑不起我的生活所需,就是做与文字相关的工作我也不一定会喜欢,因它太清贫了。所以我做了个最庸俗的决定,留在大平台,留在热门行业;做了个最老套的结论,坚持。
经历过这一段百般纠结的过程之后,我发现,真的没有人能教别人怎么做,因为似乎每一种选择都有它的道理。不论放弃或坚持,其实每个人都能为自己的决定找到最充足的理由,这些理由全都正确,全都支持。放弃或许会令你松懈下来,帮你展开一条全新的路,进入新的世界;坚持也能磨练你,也能让你在不适中得到更多成长,坚持下去或许还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记得之前看到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错误的坚持,和轻易的放弃。
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一个好友评论说,问题是你怎么知道你坚持的是正确还是错误呢?
唉,也是啊。这分明就是说了等于没说嘛。还不是马后炮,这人成功了就说他靠超人的毅力、坚持得到成功,没成功就归因于错误的坚持,走错了方向。
还有很多教人该怎么做的,都是说了等于没说。因为每一条路都有人走出头,这里也好,那里也好。
到底选哪个?
我无法给出答案。尽管我已经做出了选择。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谁的选择都不能完全复制。
我只能从我复杂多变的想法中提出一点不变的东西做为建议,那就是始终努力保持清醒。
放弃,分析清楚自己到底是为什么要放弃,放弃之后可以收获什么,为了这个东西你要付出什么代价,你愿意付出这个代价吗?坚持,同样这样思考。
坚持,清醒地坚持,而不是麻木地由惯性推着往前走;放弃,清醒地放弃,而不是混沌地逃避。
做出决定之后,就安下心来,就不再想七想八,就认真生活,就集中精力,就全力以赴。
这大概,就是我能提出的唯一一点建议。
与生活有关的一切
当初跟编辑商量主题时,这本书定位的是青春、成长。但是写下来,我觉得这本书倒更像是与生活有关的一切,对生活的思考,对生活的理解,以及生活教会的成长。
所以在最后,我想来谈谈我对生活的理解。
我的生活濒临崩溃大概有两次。一次因为太过急功近利的梦想,一次因为不够安心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