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剧的意义
从小就喜欢看偶像剧,从幼儿园的时候就最爱动画片中的偶像剧《美少女战士》,小学时大爱《流星花园》,初中高中就是看偶像剧的高峰了,什么《恶魔在身边》、《恶作剧之吻》、《王子变青蛙》、《命中注定我爱你》、《浪漫满屋》、《放羊的星星》、《宫》……不知是我审美水平一般还是剧的确好看,总之那时看偶像剧就像吸毒一样过瘾。
到大学自己有了电脑,有了时间,按理说应该又该掀起一波偶像剧的高潮了,但这个爱好却似乎有些销声匿迹了。
回顾大学四年,看过的偶像剧好像屈指可数。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沉迷偶像剧是一件可耻的事。
比如去闺密寝室,每次她室友对着电脑在看电视剧,我都会默默鄙视一下:真是没觉悟。
发生这样的转变,大概是在我决定潜心写作之后。我当时买电脑就是为了方便写东西,所以只要打开播放器,我就有种罪恶感:你怎么来看剧了?你应该打开文档写字。不就清一色的套路,无非就是男女主角起先相互厌恶,然后因为一些不得不的原因,两个人必须要联系在一起,然后就有了感情,千篇一律嘛,有什么好看的。
而且,偶像剧就是一个肤浅的、愉悦精神的东西,是不能指望看了能有什么大彻大悟的,花掉几天时间看完一部剧之后,却脑袋空空,毫无收获,会让我有种花掉了时间却没有产生意义的想法,无益于我的成长。
还有就是可能因为我也是写这种故事的,所以才会产生一些不太属于“观众”的想法。比如看到自己觉得很烂的剧,就想就这种水平的故事也能上电视,那我要能写个剧本出来岂不是也能上?看到很好的剧,又觉得自己水平差了好远,要更加努力才行。总之结论就只有一个,老待在屏幕前盯着别人的故事成果看是看不出什么的,现在最应该做的事是去打开文档,去创造自己的故事!
总之这些理性的原因令自己的确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沉迷偶像剧了。网上也有很多文章,教育年轻女士远离偶像剧:不要把时间花在这些没意义的事情上,看你蓬头垢面、油光满面地窝在电脑前看偶像剧的样子,看一万部也不会出现一个高富帅看上你吧,快点打理好自己,去经营自己真实世界的生活吧。
的确是很中肯的建议。我自己也特别认可。
但是,我必须极不好意思地承认,我依旧对偶像剧有冲动。
当然现在不是逮着什么就看什么,不知道是现在的剧质量整体下降了,还是我自己已经阅剧无数,对剧情有了更高的要求,总之现在能看得下去的剧的确少之又少,但是对能看下去的,我简直是沉迷其中,很长时间不能自拔。
我平时都很少哭,但是一看剧,我简直比演员还敬业,女主角哭的时候我要哭,她不哭的时候我也要哭。等到故事结束之后,我还舍不得结束,要通过各种途径挽留剧中的感觉,比如去豆瓣找剧评,看剧照,查男女主角的资料,单曲循环剧中的片头片尾和插曲,还要写上N多表达怅惘不舍之情的字。
其实每逢自己这样,那个代表理性的自己,都会羞辱感性的自己一番:丢不丢人啊,多少岁的人了,还看这种灰姑娘的故事,看剧就浪费了几天,剧里的情绪带入太多出不来,干不了正事,又浪费了几天,看看你,浪费了多少大好时光!本来你可以用这些时间看多少书,写多少好稿啊!
这时感性的我也会觉得自己这样很可耻,然后赶紧投身到“正经事”之中去。
是啊,人终归是活在理性的现实中的,现实中高富帅哪能看得到宅家里看剧、出门挤公车的你。现实中的爱情,就是与那么一些庸俗的词汇联系的,比如房子,收入,剩女,相亲,过日子。为了让自己少被庸俗所扰,就要更加努力地去干“正经事”,去学习,去成长,万不能被那些精神麻醉品骗了,还给自己一个更悲催的现实。
这是多么正确多么正能量的想法啊,我真心认同,但是不好意思,我还是无法完全戒掉偶像剧。
回想一下我看偶像剧的历程,从最初地毫无罪恶感地沉迷,到后来开始觉得看这个很可耻,再到现在,觉得偶尔看看也无伤大雅,其实也暗示了我一些生活态度的转变。
最初为什么那么沉迷偶像剧,那么沉湎于别人的故事?大约是因为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属于自己的故事吧。因为缺失了“自我”的存在,所以不觉得自己的生活也是一个故事,所做的事情都是没有意识,没有指向性的,看偶像剧也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而且是一种很有趣的方式,它令我们长时间地专注起来,在一个个偶像剧的铺排下,在一个故事结束之后很快又专注于下一个故事,再漫长的时光也显得不那么无聊了。
后来,自我开始觉醒了,开始明白了自己的梦想,自己的目标,开始为自己想达成的东西而努力。生活不再混沌,时间成了最宝贵最珍惜的东西,一切活动都有了指向性,而看偶像剧对自己的目标不产生意义,所以必须摒弃。应当用一种积极奋斗的姿态来演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而不是这种油光满面对着电脑看脑残剧的样子。
但是矛盾的是,有时还是忍不住自己突如其来的“瘾”,看到喜欢的偶像剧,就算明知浪费时间,也要去追,去看,带入情绪,不能自拔。这时就有些纠结了,不看吧,心里痒痒的,看吧,又有罪恶感。
实在无法抑制感性,因为那是原始的冲动,是不容忽视的直接感受,所以为了让自己看得不那么纠结,我必须为看偶像剧找到一些意义。
我是在连续看完两部剧之后,突然想到这种意义的。
那是大四,12月份大伙都出去实习了,寝室只剩下我一个人,我每天都泡图书馆,看书码字,过着规律而平淡的生活,偶尔上网,上豆瓣,看到有人推了一篇影评上来,是《我叫金三顺》的影评,我觉得这个评写得特别好,所以突然就想看剧了。然后就写稿什么都通通丢在一边,一头扎进了偶像剧里,看完哭完笑完还不够,我迷上了男主角玄彬,我觉得那张脸简直跟艺术品一样完美,所以很快就找了他演的另一部剧《秘密花园》看,这部剧看得同样过瘾,前半段笑得喘不过气后半段哭得酣畅淋漓。
看完《我叫金三顺》时,我其实特别受感动,虽然这个故事依旧是灰姑娘的套路,但是它表现得很朴实。女主角不论从外表还是她的那种爱情观,都特别朴实,甚至可以说,很傻很天真。我想或许有时看一下这种很傻很天真的爱情,就是来安慰一下现实中越来越坚硬的心,去相信现实中会有这样值得你爱的人;不计结果只要曾经拥有地认真对待每一次心动,对爱情永远保有这种很傻很天真的态度,这样的炽热,这样的相信,这样的勇敢,这样的坚持。不要那么快被现实同化,保有一种幻想,一种相信,这也是一件挺美好的事吧。
看完《秘密花园》我只觉过瘾,没有什么太多感悟,但就是沉湎其中,单曲循环了那首插曲《疤痕》一个星期。看完这两部剧之后,我又恢复了之前的生活,泡图书馆,看书,码字,平静而规律。这一次好像没有那么罪恶感了,就好像是休息了一下,继续往前走。
或许有时并不一定那么清醒地过每一天,糊涂几天,忘记自己的生活,沉溺到别人的故事里也是好的,不必费心去多想,只要跟着别人的故事走。当别人的故事结束之后,空虚一阵,缅怀一阵,然后再继续回来,写自己的故事。
未尝不可。
现在我大约是半年一部偶像剧的频率,偶像剧依旧是没什么营养的东西,依旧是在浪费我宝贵的奋斗时间,但是我似乎不那么计较了。我开始清醒而坦然地看偶像剧了。
演绎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但偶尔也会觉得累,那就去找部剧来看看吧,让自己的故事先中断一会儿,到别人的故事中去,让自己休息一下,休息够了,再往下走。
这就是偶像剧之于我的意义。
既然拥有健康的身体
有次看《寻情记》,里面讲了一个故事,讲一个残疾少女的文学梦,少女名字叫黄杨,得了那种类似小儿麻痹的病,四肢畸形,坐在轮椅上,手也不能自由动作,说话时牵扯得整个脸部表情都很狰狞,话说得不太清楚。就是这样一个少女,用鼻尖敲击手机键盘,写了三部小说,共60万字。
看这个故事中间,有两幕镜头特别令我触动,一幕是她的鼻子里面发脓,医生说她鼻腔里面已经发炎,而这里又是危险三角区,很容易倒流入颅内,引发生命危险,因而绝不可以再用鼻尖写作。
她的父母禁止她再用鼻尖写作,把电脑拿开,把她的小说打印稿丢到一边,说不要写了,写了这么多也够了。她情绪很激动,挣扎着要去抢,但是她手脚如何听得使唤,一不小心就从椅子跌落地上,但却还是挣扎不休。她的母亲把遥控器拿过来,说不要写了,就看看电视不行吗,记者也劝她,说这样写下去肯定会有生命危险的。
她却滚在地上,挣扎哭喊,却又无能为力,那样绝望的表情,实在令人不忍直视。
我想我能够理解她的心情,倘若真的剥夺她写作的权利,那么不必等到身体坏死便已早早给她判下死刑。如果不让她写作,那便是在她身体已经只能圈禁于窄小房间时,又折去她的思想之翼,剥夺她实现价值的追求和自由。日复一日空坐家中,这样的空虚年华,只怕生不如死。
幸而她的家人也妥协,同意她继续写作,只不过时间从原先的12小时缩短为2小时。
看到这一幕时,忽然觉得,好像自己能轻松敲击键盘也是一件太过幸运的事情,我还时常嫌创作太痛苦,看到电脑空白文档就头痛。如今看来,此时此刻,能够手跟得上思想,想到哪儿,就能立马在屏幕上呈现出文字,是多么幸福。所以我有什么理由偷懒,是不是应该更努力一点呢?顺便看到她以前每天写12小时,真是有点惭愧,我从不曾这样努力过呢。
令我触动的还有一幕,那是在网上有一个男生对她表白,说看了她的文字,觉得很喜欢她,想跟她见一面。这场表白令她心痛,甚至将自己的文字全部删除了。
记者问她,想恋爱吗?她说,想,但是不能。
是啊,不能。她这个样子,说实话,哪怕我很欣赏很敬佩这个女生,我都不相信有人会喜欢她。我都觉得,除了她的父母至亲,没有人会愿意要这样一个累赘。我都相信,那些网上的喜欢,一定都会见光死。
我说的大概有些残忍吧。
说真的,我为这个女生深深惋惜。20多岁如花般的年纪,不敢奢望爱情,好可惜。
由此我也愈加感觉到,做人真的要懂得感恩。说来我看到大美人总要自叹一番,怎么我妈就没把我生成个美女,现在看来,或许能够做个普通人,能够和许多人一样,上学上班,行走奔跑,哪怕没什么特别耀眼的地方,没什么光环,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啊。至少那不幸的万分之一,没有选择你啊。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满足呢?
既然拥有健康的身体,那就要用灵活的双手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用稳健的双腿带自己去见识自己未曾见过的风景,既然拥有期盼爱情的权利,那就要走到阳光下,去顺畅呼吸,去灿烂微笑,去期待,去遇见,去勇敢地爱。
看,原来我们是这样幸运的。
包容不完美
前几天吃饱了撑的,又去卷了头发。
女人做头发,就像三国的开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做头发也是,直久必卷,卷久必直。
进大学时是直发,但是心里一直羡慕着电视里浪漫的卷发,于是就去卷了,结果毁了。只好每天扎起来,等头发长长点好再去弄直。弄直了那么半年多,看到大家都去卷了头发,我又按捺不住那颗躁动的心,又加入了卷发大军,很不幸,这一次还是没有出现奇迹,电视里那神奇美丽的卷发跟我没关系,头发又成了一堆草。后来再弄直时,我已经下定决心,这辈子再也不卷了。
但是,一年之后……其实我本来只是想把刘海剪短一点,头发打薄一点,最多上直发药水吧。但我偏偏就在网上看到说我这大饼脸适合微微内卷的发型,我又心动了。
在去理发店的路上,我心情是激动又紧张的。两次“血淋淋”的教训提醒着我,卷发需慎重,千万莫冲动!但那股直久必卷的骚动的力量,还是令我义无反顾地走进了理发店。
进去洗完头发,那个洗头小哥问我有没有指定发型师,我说第一次来没有认识的,他就自己去给我找发型师了。我突然意识到,他帮我找的话,估计会找个新人给我做吧,不过我竟然也没有太多抗性,看到他给我介绍的发型师,果然是一个年轻小帅哥,笑起来让人觉得很舒服。
我指了一款发型,就说要做成这个样子。但是我已经做好了成品与图示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心理准备了。
果然相差十万八千里。
不过令我安慰的是,虽然跟我要的那种不一样,但是也没我想象的那么丑。好像……还行?看着一直笑容满面的发型师小帅哥,我也实在说不出什么凶残的话来,总之没怎么为难发型师,就付钱出来了。
其实我以前不是这样的。
记得第一次卷头发做出来,简直想死。特别在回去收到身边同学几乎一致的否定意见之后,我真想把那个破理发店烧了!我当时真是钻进死胡同里了,总在想自己本来多好的头发啊,平时剪都不舍得剪的,信任你才交到你手里,竟然给我毁成这个样子,气得我好几天都睡不着觉,干脆扎了起来,省得看了生气。每次经过那个理发店都要送上嫌恶的白眼,并附赠一句:“怎么还没倒闭?”
那时的我,对旁人总是苛刻的,特别是当自己处于类似消费者的位置,是被服务的一方的时候,如果服务者一有不到位,就格外吹毛求疵,觉得他们很不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