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长风乍起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四章 姑苏城

第1卷 第四章 姑苏城


  自从意识到奶娘对同样淘气惹祸的哥仨,面临惩罚时对自己额外的“不公正待遇”之后,卿晨慢慢开始告别类似的低级趣味了。卿晨有一颗敏感而聪慧的心,奶娘虽然从来没有告诉过他真正的原因,但是他还是能准确地捕捉到了她眼神中一闪而过的怜惜和同情。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说到底,奶娘还是因为我从小没有娘亲,可怜我,才舍不得打我。卿晨心里痴痴地想着:娘亲,你到底在哪里呀,要是你在我身边,我淘气惹祸的时候,也可以像廖大廖二那样挨打了吧?

  卿晨每次想娘亲的时候,就会把手放在那块从小就被奶娘用红丝绳挂在他脖子上的翡翠玉上,轻轻地抚摸,有时候也会在没有人的时候把玉取下来仔细地端详。玉里面清秀的小楷,而今卿晨可以毫不费力全部认出来了,他甚至向老先生请教了推算日历的方法,根据推算的结果,果然自己是十年前的腊月十八出生的。

  大概从七八岁开始,卿晨就迷上了去河对岸的姑苏城里面来凤酒楼旁边的一家茶馆里听说书。

  一开始,只是缠着廖叔,说是要到被廖叔夸得天花乱坠的帝国繁华辅都去看一看,转一转,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于是当廖叔进城,像大多数石头山的邑民一样,来到城里的“陈记”产业帮忙做一些零碎的杂活的时候,总是会顺便捎上卿晨。廖大廖二开始的时候也会嚷嚷着要一起去,但是这两个吃货在进了一次城以后,实在是把廖叔吃得招架不住了,后来再想进城,廖叔总是会虎着脸,拿出了他难得一见的当家人的威风:去什么去!卿晨读书这么好,经常被先生夸奖,怎么没看你们好好学一学!

  卿晨知道廖叔挣钱养活一大家子人不容易,虽然廖叔每次回来,总是兴高采烈地告诉老婆,“陈记”东家多么多么厚道,他干的活多么轻松,一天下来可以挣50个铜钱呢!但是卿晨去过几次之后就知道,其实廖叔干的活一点儿也不轻松。所以每次,卿晨要和廖叔去城里面之前,都会要奶娘多给他烙几张饼带在身上,饿了的时候就吃饼,渴了就去廖叔干活的地方去讨口水喝。“陈记”商行的马帮,常年都会从四面八方运来整车的丝绸,盐巴,还有各式各样的铁器,陶瓷。绝大多数时候,廖叔的工作就是把这些马帮拉过来的琳琅满目的货物,卸下来,搬到“陈记”商行的仓库里面去。

  有时候碰到卸的货物恰好是丝绸的时候,卿晨也会自告奋勇去帮廖叔搭把手。廖叔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不会推辞卿晨的好意,其它多数时候都会大手一挥:大人的活,小孩子干不得哩,一边玩儿去!

  这个时候,卿晨就会跑到不远处的来凤酒楼旁边的茶馆里面,听一个瘦瘦高高,神情庄严,嗓门洪亮的说书人说书。

  有时候廖叔辛苦了一天,心情舒畅,会在回家之前带着卿晨去逛夜市。每到这个时候,卿晨看到巫水河引入城中的宽大的青溪河面上大大小小的游船,在两岸千家万户发出的灯火的照耀下来来往往,丝竹之声,浅吟低唱声声入耳,才会真真切切感受到姑苏城的繁华。

  这时候,他会在心里暗暗咂舌之余痴想:燕京城,到底该是怎样的光景呀!

  说书人大约50岁,自号青溪客,听说是祖上代代相传下来的说书人,在整个江南一带都很有名气。但是因为青溪客不喜违逆本心,专门说一些富家大贾达官贵人们喜欢听的大团圆,子孙王侯之类的剧本,而是另辟蹊径,除了讲起开国皇帝楚高祖和他手下的一众文武名臣的风采,还会用充满崇拜和惋惜的语调,说起前朝最有名的反王田横的故事。

  当卿晨听到田横面对秦国名将蒙启率领的40万虎狼之师,面对诸侯各怀心思,逡巡不进的时候,统领麾下2万军队毅然渡河,破釜沉舟,一往无前地冲向秦军的时候,他的心中也仿佛燃起了熊熊烈火。暴秦无道世人皆知,卿晨心里会暗暗地想:当时如果没有田横来这么一下子,恐怕诸侯义师很难解救泽王被围困的军队吧?如果没有击败那40万秦军,而且重创蒙启,让蒙启在随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不治身亡的话,那么反抗暴秦的烈火到底能不能燃烧起来还很难说呢。这么说起来,反王田横对本朝开国也是立有大功的。

  卿晨年纪虽小,但是思虑周全,考虑分析起问题的时候条条是道,就连学堂里教书的老先生有时候也会诧异不已,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天生之才!

  还有本朝开国功臣陈英和陈凌父子的故事,卿晨也是听得心折不已。当他得知陈英和陈凌,就是平日里大家常常挂在嘴边的留侯陈氏的始祖的时候,心里面对姑苏城里产业无处不在的“陈记”商行和所有和陈氏相关的事物都感到好奇不已:陈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族呀?卿晨心里面突然涌起了一种想了解陈家,认识几个陈家人的冲动。

  卿晨最喜欢听的,其实还是建平皇帝的父皇阳朔年间的著名游侠李解的故事。

  李解是阳朔年间燕京城里最有名的游侠。传说中他善使软剑,他的软剑平时就像腰带一样系在腰间,用的时候就从腰带里面抽出来,内劲灌输之下,长剑可刚可柔,随心所欲。他的剑法师承海外洛迦山麻衣老道,就是江湖传闻剑术相术双绝的麻衣道长。

  麻衣道长的相人术,李解到底掌握了几层功夫,世人尚未得知,但是就剑术而言,李解绝对是尽得真传,甚至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为李解的剑术,到如今还有不少目击者尚存于世。传说中他一日与豪门恶客五人激战,凭借着自己神乎其技的剑术,在百合内将这五个作恶多端的江湖败类斩于剑下。

  因为离得时代比较近的缘故吧,更因为传说中李解和陈氏的第八代家主陈昆一见如故,成为至交好友,而石头山的邑民们天然就对陈氏好感爆棚,卿晨也一样毫不例外,所以卿晨对李解的生平事迹充满了关注,而且对他为了一介平民和当时的皇亲国戚魏氏抗颜相斗,最后因为魏氏陷害,全家惨遭族诛的下场心痛不已。

  他小时候也从奶娘和周围邻居的嘴里零零碎碎地听到过一些李解的传说。那时候只知道他是一个敢于为普通老百姓出头的游侠,也知道他最后的下场不是很好,但是第一次这么详尽地听到李解的事迹和他惨遭族诛的本末,还是在说书人这里。他后来听说现在魏氏还在当国,而且权势滔天,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心里面更加对说书人仗义执言的勇气倾佩不已。

  怪不得青溪客不受达官贵人们的待见呀,原来是有原因的!

  好在姑苏城距离燕京不远千里,姑苏城里发生的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一时还不会传到魏氏的耳朵里面去吧!

  从这时候起,卿晨也在心里立下了志向:以后也要像李解一样,拜访名师,学到一门高深莫测的剑术,然后纵横天下之间,打抱不平,顺便寻找自己的娘亲。

  姑苏城里的人口,现如今大约在60万上下。在帝国内部是当之无愧的第二大城市。第一大城市,当然是帝国首都燕京城了,传闻燕京城户口不下20万,人口早已经超过百万了。

  开国皇帝楚高祖,当年就是占据姑苏之地,以姑苏雄城作为据点,南征北战,最后才一统天下。所以定都姑苏,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待到楚成祖刘裕以北地藩王入继大统,大概是心里面暗暗嫌弃定都姑苏城的王朝都有短命的特征吧,再加上北边的匈人一直蠢蠢欲动,对长城南面的中原花花世界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的觊觎和妄念,楚成祖索性直接迁都燕城,即如今的燕京,还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天子守国门!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积累,才有了如今燕京城不论在人口数量还是商品繁华的程度上都力压姑苏一头的局面。换在刚开国的那时候,哪怕是迁都以后的五十年里面,姑苏城的原住民们面对燕京,都会有一些不过如此的自傲。

  大楚王朝因为历代大司农陈氏,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举措,因此商业和手工业非常繁盛,每一年从商业和手工业征收的税收,早已经把传统的税收来源农业甩开了一大截了。

  虽然总是有儒士们在皇帝耳边聒噪,说什么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工和商乃是四业之末,大司农如此倡导手工业和商业,虽然可以得一时之利,但是长此以往,必将遗祸万年,动摇国本云云。但是由于历代大楚皇帝都喜欢借助对外用兵,开疆拓土来宣示自己的伟大和存在感,而看在手工业和商业每一年都可以为国家创造如此之多的税收的面子上,所以儒士们的谆谆教诲大多数时候都被皇帝们当成了耳边风,吹一吹就过去了。

  姑苏城北面的巫水河和大楚始元,本始,初元年间,历经三朝才开凿成功的大运河连接在一起,自南而北,平波千里,可以直达燕京。

  顺着巫水河往下,则有广陵,乌镇,钱塘,往上则是江都。这些大城,有的盛产丝绸,有的盛产瓷器,有的则出产各类铁器。这些商品不论是南下,还是北上,最终都要经过姑苏城,再由“陈记”商行组织马帮车队,从四通八达的大驰道运往全国各地。

  姑苏城,其实早已经成为了帝国的商品集散地。而掌握着帝国商品集散运输渠道的陈氏,每一年都有滚滚的钱财收入囊中。陈氏对姑苏的布局也不可谓不重视,陈氏的好几个家族长老常年镇守于此。除了陈氏嫡系的家主必须时刻镇守燕京以外,其余的有影响力的旁宗,都愿意来姑苏经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