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长风乍起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二章 姑苏城外石头山

第1卷 第二章 姑苏城外石头山


  石头山并不是一座山,或者,准确地说,石头山不仅仅是一座山。

  石头山,并不是一座全是石头的山,而是因为山顶上有一块巨石,高达10丈,宽可百丈,像一头巨兽一般踞坐于山顶的平地上,显得十分突兀。这在风景秀丽,平山缓丘的姑苏一带,甚至整个江南都是少见的奇景。更加让人称奇的是,这块巨石颜色焌黑,石头上不长青苔,用木棍敲击,居然会发出金石之声。因此这座山便被称作了石头山。

  现如今,提起石头山,大家的第一印象早已经不是这一座小山了,而是以石头山为中心的覆盖周围百里的留侯陈氏的食邑。留侯两代父子陈英和陈凌,一开始食邑3000户,由于开国之初刚刚经历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地广人稀,所以这3000户的治所横跨了包括石头山在内的姑苏城外的两个大县山阴和山阳,一开始还并没有包括山阴和山阳全境,等到陈凌为燕王立下大功,燕王再给当时的第二代留侯陈凌益封1000户,则山阴和山阳两个大县,从那时候开始完完全全变成了留侯家世袭的封邑了。山阴县,山阳县,顾名思义,一个县在石头山北,另一个县在石头山南。

  楚制,列侯对于在封境之内的百姓,只享受二十税一的税赋权和人口的天然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而不享受治权。因此在山阴山阳县中心的县城里面,朝廷还是按例委派县官和属僚,对老百姓的诉讼和境内的社会治安进行管理。只是不能对境内的百姓收税,除了国家有大工程的时候按口抽丁服役,或者是楚朝对外用兵,按人口比例征兵入伍,实在是没有多少油水可以捞。当然也免除了征收不到让国家满意的税赋的烦恼。

  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二十税一的税赋对于列侯财富聚敛的功效。就拿留侯为例,留侯家一开始是享受4000户山阴和山阳县民每年二十税一的税赋权,假如当时有一个大地主,拥有400顷年租收一半的私人土地。那么,按照当时每户按照国家法律可以分田100亩的规定,假记每亩中等年成可以收获1.5石粮食,那么,留侯每一年的税赋收入是4000*100*1.5/20=30000石,而这个拥地400顷的大地主,每一年的税赋收入则是400*100*1.5/2=30000石。在税赋率相差十倍的情况下,留侯一年的税赋收入和拥地400顷的大地主收入等同。更不要说留侯还享受山阴山阳两县人口增长带来的红利,就是说如果两县人口经过几代的自然增长,到达8000户,则留侯自动享受8000户人口的税赋。

  相比大楚其它的列侯和豪门高爵,留侯陈氏绝对算得上是特权阶层的一股清流。

  其它列侯和诸王,在封邑内凭借每一年稳定地聚敛的巨额财富,每当荒年来临或是谁家里有急难的时候,无不趁机大肆地把封境内的民产民田用极为低廉的价格买下来变为自己的私产,再雇佣无田无地的农民为自己种田,从而好享受比二十税一高十倍的税率。吃相好看一点的诸侯列王,则不会专挑灾荒的年成买地,但是无一不是打着慢慢聚敛私田的主意,累世的豪门,如果名下没有聚敛千顷以上的私田,出门大家聚会的时候简直不好意思告诉别人我是某某侯某某王。

  但是留侯陈氏,似乎从一开始就对聚敛私田这件事情兴致缺缺。

  他们的历代家主,每逢荒年的时候,不但不会趁机贱买封邑内的民产,反而会用二十分之一的年息贷钱给邑民,帮助邑民渡过难关。不但如此,还在县境内各地修建义仓,委派专人管理,丰年时大举买进囤积粮食,等到灾年荒年则平价卖出。义仓一开始都是由陈家直接管理的,直到有一年有人在朝堂弹劾陈氏,收买人心,居心叵测,陈氏才开始将义仓的管理权移交给朝廷县官。

  陈氏可能因为历代家主都会担任朝廷大司农的原因吧,举族上下对于手工业和商业兴趣浓厚。族中子弟,多有从事织锦业,陶瓷业,盐业,冶铁,并且在全国各地组建商行马帮,漕运船行。陈氏的“陈记”商行,几乎遍及了全国各地的名都大郡。姑苏城内就有一家“陈记”商行,做生意童叟无欺,百年老店,很得姑苏城民众的信任。

  石头山的居民无疑是幸福的,留候陈氏,家风醇厚,对待封邑内的子民非但不像其它列侯一样肆意盘剥,反而多方周济,还会经常从山阴山阳境内来到姑苏城里谋生的民众里面挑选各式各样的人才,给予一份不菲的报酬。

  石头山的邑民,一开始并不觉得自己过得有多好,直到那些经常外出,有过走南闯北经历的邻居们返乡之后,用情真意切的感恩之情描述了外乡人民无恒产,家里面吃不饱穿不暖,只能够给地主豪族们出卖苦力,每日苦苦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惨状的时候,大家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幸福。

  而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石头山的人们不再那么排斥从外乡偷偷跑到石头山谋生的外乡人了。

  同喜村的二傻子一家,就是不久以前刚刚逃难进入石头山的外乡人。只不过安居乐业日久,而且多少心气比较高的石头山的原住民们有一条默认的潜规则:外乡来的人只能住在村西头,一般是棚户区居多。而村东头自然是日子过得很滋润,很有一些家产的原住民们的居住之所了。

  卿晨的奶妈一家廖家,祖上原来也是从外乡逃进石头山谋生的。但是廖家祖上来到同福村至今,早已超过三代,廖家祖祖辈辈勤劳节俭,又不用遭受官府盘剥,每年不那么忙的时候,廖家的男人还可以进城到陈记商行做一些零工补贴家用,因此早已经积聚起一份不薄的家业,也拥有了搬到同福村村东头,享受和原住民一般待遇的资格了。

  石头山的居民,从留侯分封最开始的4000户,经过了十代人的安居乐业,自然繁育,再加上从外乡源源不断慕名而来,想讨个好生活的外乡人的涌入,到如今,大楚建平十年,户口数登录在籍者已经超过了10万户!这户口数量,在大楚其它的地方,可就堪比一个中等大小的郡了。

  尤其是大楚楚成祖刘裕以藩王造反成功登基以后,为了限制诸王势力,颁布推恩令并明文规定:诸王封土,无过一郡。以留侯封邑内如今的人口数量来看,妥妥的以列侯之名,享受亲王待遇之实呀!这如何不让大楚其它的豪族权贵们羡慕嫉妒恨呢!

  但是了解陈氏发家内幕,知道陈氏一门,是用了十代人的心血经营,到如今才拥有了这么一大片家业的人,则在嫉妒之外,多少还有一些服气和钦佩:人家不偷不抢,从不巧取豪夺,用的每一样手段都光明正大,可以堂堂正正摆到桌面上让天下人效法,你们又有什么好不服气的呢!有本事你们也去学呀!

  甚至有有识之士为国家专门针对陈氏制定的陈氏门人官位最高不得位列三公的规定感到非常遗憾,认为如果让陈氏执掌大权,成为三公之一,一定能够让大楚的国力更上层楼,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石头山的邑民们在认识清楚了留侯全族对石头山的恩泽深厚的事实以后,对留侯陈氏无不感恩戴德。家家户户在过年过节的时候,都会在私底下暗暗地为陈氏祈福,希望苍天保佑陈氏世世代代一直兴旺下去!

  对于在石头山山顶上原来的留侯府邸,石头山的民众也自发保护维护了起来。

  第一代留侯陈英,自从在朝堂罢归之后,便回到石头山,在山顶的巨石旁边建立起了这座庄严壮观的府邸。在这里面教儿育女,以三十岁盛年,过了20年风平浪静的宁静生活。然而自打第二代留侯陈凌为燕王立下不世之功,重返朝堂以后,这座庄严的府邸便空了下来。留侯陈凌当上大司农之后不到两年,便举族随燕王迁都燕京,在姑苏城,只留下了一座空荡荡的府邸和偌大的祖宗祠堂,还有几位负责清洁打扫的家人奴才。而位于石头山的这座府邸,便彻底空了下来。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石头山附近的居民们便怀着虔诚的心,开始自发地走进留侯府邸,为留侯打扫庭院,修缮门窗,就连门口朱红的大门,每隔三年五载,就有邑民们重新刷一遍漆。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了八年前的某一天,留侯府邸突然来了一位须发俱白的老道士,还有一位从燕京赶过来的陈家管事的,向周围的邑民们宣布,这座府邸从今后送给老道士啦,感谢大家这么多年以来一直自发地维护修缮云云。从那一天开始,留侯府邸就变成了石头山云深观,云深观里还有一位神秘的白眉老道。

  卿晨也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被廖家收养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