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农,一个主管全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官员,就影响力而言,不但在九卿里面敬陪末座,而且,从实际可以得到的好处来看,若是在和平年代,在农业和手工业,商业等等都得到了一定发展的前提下,这个九卿之一的大司农未尝没有一点好处可以捞的到,但是现如今,大楚王朝刚刚在诸侯纷战的过程中立国不久,国家元气稍微恢复了一点,接下来又是长达四年的内战。国家承敝,本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现如今,不但国家赖以立国的农业一团糟糕,手工业和商业更是没有影子的事情。
大司农,现在来看,无疑是一匹还有好多好多路要赶,还有好多好多货物要拉,但是还不给草吃不饱的马。朝堂新贵们自认为功劳大的人,大多对这个九卿之一的官位嗤之以鼻。能力小一点的人则纷纷敬而远之。总而言之,这堂堂九卿之一,至今无人问津,不受待见。
这个职位,毫无疑问和陈凌心中的预期相去甚远,他心里面,对于自己为燕王殿下,哦,现在应该叫做永平皇帝立下的功劳心知肚明,原以为自己最少可以像父亲一样,在新朝担任三公之一的左丞相,甚至如果陛下不因为自己年纪太轻,让自己来做大丞相,也未尝不可呢!
燕王殿下以区区一州之地,对抗兵强马壮,10倍于己的朝廷大军,如果没有熟悉朝堂内外情报的自己前往投靠,燕王殿下说不定就会被自己一向瞧不起的贾泰,挟持朝廷大军,蛮力制服了。正是自己把朝堂内外人心动向悉数告诉燕王,而且揭了贾泰的老底,燕王才敢于在朝廷大军合围之前,率领精锐跳出包围圈,在朝廷大军的身后开辟了第二个更为灵活广阔的战场。这个决策,无疑是决定燕国国运和燕王命运的一个重大而正确的决策,事实上当这个消息传到了素有战神之称而又垂垂老矣的老将夏侯婴的耳边的时候,夏侯婴一声长叹:燕王得人,竖子成擒耳!
如果不是因为知道贾泰刚愎自用,不懂行伍却又自视甚高,手底下纵有贤良谋士提出正确的意见,也不会被他采纳,纵有先锋英勇无敌,战必胜,攻必取,他贾泰也会顾忌这个人会遮掩自己的功劳而不用。至于他出于私心往军队里面安插的那一批亲信,不过是一群只知道之乎者也的竖儒,土鸡瓦狗,何足畏哉!
基于以上的分析,燕王才敢采纳陈凌的建议,把自己的家人,手下部将兵士的老母娇儿和国都燕城一起,交到了率领2万士卒的王世子的手中,让王世子背倚坚城,以2万士卒和满城百姓,抵挡朝廷80万大军!而他自己则率领十万精锐,四处攻城略地。一旦贾泰不能在冬天来临以前攻破燕城,那么他困顿于坚城之下将毫无作为,而朝廷也会因为燕王的肆意横行,催促贾泰四处灭火,燕王就是要牵着肥头大耳的贾泰的鼻子四处晃悠,直到把他跑死累死。
刘裕心里也跟明镜一样清楚陈凌的功劳,陈凌对于他燕王,甚至比陈英对他老子立的功劳都要大得多得多。首先他冒着巨大风险,前来投靠当时没见识的人一边倒地不看好的自己的时候,可是着实把自己狠狠地感动了一番的。更何况他后来一系列头脑清晰,大胆而又可行的谋略,为自己慢慢消耗朝廷实力,最后出其不意攻下京师,可是立下大功的。
如果不是父皇的这道刻在铁牌上的祖制,自己说什么,至少都要让陈凌位列三公之一。
当他发出圣旨之后,一开始还有些担心陈凌出于不满找他来闹,但是陈凌在朝会上面色如常,没有说什么怪话,倒是他身边的一众同僚新贵,看向他的眼光有一些怪怪的。知情人难免在心里嘀咕:号称燕王手下谋略第一,功劳最大的军师陈凌,怎么才当了一个九卿末流的大司农呀?你看那个谁谁谁,当时谁知道他是一棵什么葱,他现在都当上九卿里面掌管皇家宗祠祭祀的太常了!这个大司农,名为九卿高官,实际上是既无好处可捞,又要面临帝国百废待兴的局面,四处奔忙的官职。哎,真是没想到呀!
陈凌素来是一个心志坚毅的人,既然心里有所决断,便不再顾忌同僚们的流言蜚语和异样的眼神,而是坦然接受了大司农的官位,发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不开眼的俗人意识到,大司农,也可以是九卿里面最有用,地位最高贵的官!
那晚父亲临终之前,告诉了自己许许多多的深藏在父亲心底的秘辛:自己居然是前朝陈国王族陈氏的后代!尊贵骄傲的大楚皇帝居然是陈氏的家奴出身!陈凌为自己的祖先感到骄傲而又惋惜不已。想不到自己的父亲陈英,一辈子居然吃了这么多苦头。陈凌还和父亲一起探讨了未来陈氏族人何去何从的问题。但是两人的分歧较大。
陈凌乐观地认为,陈氏一门的春天马上要到来了,此去燕王一定会对他加以重用。但是陈英凭借对于老皇生前的了解,悲观地认为老皇一定对陈氏戒心不减,哪怕已经故去,一定会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对陈氏提防的措施。老皇父亲,他陈氏最后的一个忠臣刘庄留给老皇的手书,就是可能会给陈氏满门带来灾难的祸根。
陈英认为,按照他对老皇的了解,骄傲的老皇不愿意让任何人知道自己出身家奴这段不光彩的过往,哪怕是他至亲的儿子和子孙后代,也不行!同时,陈氏的遗族后裔也要以某种形式来加以提防,他猜测老皇一定会把手书锁在铁箱内,用绝密代代口传的方式交给某个忠心耿耿的太监。一旦将来陈氏得势,这份手书将会成为高悬在陈氏头顶的利剑,这样就可以为他的子孙后代排除了最大的,能够左右舆论和民心的潜在威胁了。因为:如果按照他老刘家立下的忠孝治国传家的基本国策,这王位,无论如何,都是应该交给陈氏,没错的!至少老皇的父亲刘庄,一定是这样认为的。
所以陈英分析,这一次,尽管陈凌为燕王立下了不世之功,还是会因为老皇的提防戒备,不得进入中央决策层。最乐观的结果,可能是会成为一个没有什么实权但是又有比较尊贵的名声的虚职。
陈凌一开始并不以为然,以为自己的父亲小题大做,想象力过于丰富。然而随着接下来的事情无一不如父亲所言。除了大司农不是虚职,掌管全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如此看来,尽管燕王因为老皇的戒备心,不得不遵守祖制,把陈凌排除在帝国的核心权力层之外,但是毕竟出于惜才爱才的考虑,舍不得像铁血的父亲对待陈英一样完全弃之不用,甚至还冒着违背父愿的骂名,把自己提拔到了九卿之一,大司农的位置上,从这个角度来看,燕王无疑是一个有别于他父皇的厚道君王。
所以接下来,尽管心里还是失望,陈凌平静地接受了燕王的任命,从此之后,杜绝一切应酬,埋首公事。
结合现在的情况,再对照父亲的分析,陈凌知道:九卿之末的大司农,以后会成为陈家在大楚朝堂上最高的官位了。接下来的君王们,面对镌刻在铁牌之上的祖制,一定不会再有永平皇帝那样,以第二位开国之君自诩的气量和勇气了。不论陈家和大楚皇族之间有什么纠葛,继位的子孙后代们多半会遵守这条由两位开国之君各自妥协让步以后达成的潜规则,而不会贸然来给自己找一堆麻烦了吧。
陈凌牢记了父亲的叮嘱:不足谋身者不足以谋国,不足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既然陈家一直有一把叫做铁箱秘书的利剑高悬头顶,既然陈家以后世世代代,都只能最多做官做到大司农,那么父亲为陈家制定的一系列的族规和祖制,毫无疑问是非常实用的,从今开始要老老实实遵守。而他陈凌能够为陈家做的,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手工业和商业的经营中,为陈家找到未来的立身之道。他必须在大司农这个位置上做出非常耀眼瞩目的成绩,而且要把当好大司农的经验作为陈家不能外传的秘密,只有这样,才能慢慢把大司农这个官位,变成陈家的自留地。
在这个动机的驱使之下,陈凌开始了他作为大司农,为百废待兴的大楚王朝迅速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的探索之路。同时,他的儿子孙子,他的族人们,也为了让他更好地了解手工业和商业的经营之道,开始从事起大楚士人们不屑一顾的商业经营。
陈凌45岁这一年,大楚永平十二年,早已经举家随永平皇帝迁都到燕京的陈凌还做了一件让儿子和族人们大惑不解,但是又噤若寒蝉的事情。这一年,他命令自己最为出色的嫡长子陈业将自己平时视如掌上明珠的不到三岁的宝贝孙子陈敏改名易姓,寄养在千里之外姑苏城的一户寻常百姓之家。这条几乎不近人情的决定刚一出现,几乎遭到了族人们共同反对,但是陈凌丝毫不为所动,只是在某一个夜晚,和陈业促膝长谈了一个晚上。第二天,陈业就悄悄怀抱陈敏,千里下江南,将儿子送养出去。
陈凌借此机会,在陈家的核心人员中间宣布了一条族规:以后陈家的历任家主,都必须命令自己挑选的继位人,准家主把自己最聪明最优秀的儿子,在三岁以前,改名易姓,秘密寄养在寻常百姓之家。准家主如有不从者,即可褫夺继位人资格,甚至逐出陈家,再不重用!当然,陈凌对于自己最信任的儿子,还是要说清楚陈家面临的危机和实际情形的。
大楚永平二十二年,55岁的陈凌,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在全国的范围内,不但将农业生产恢复得很好。这农业,国之根本,陈凌当然不敢居功,但是说到手工业和商业,这些年为国家创造的税收,可是一点儿也不比农业少呀。这是最让陈凌有成就感和自豪的一件事情。永平皇帝也不得不承认,陈凌这20年间为国家立下的功劳,一点也不比夺位之战里面的贡献少呀!有感于此,他下旨,将留侯陈凌的食邑再加封1000户,食邑4000户!
时光飞逝,弹指已是百年身。
大楚王朝最具传奇色彩的陈家,在刘毅开国200年以后的今天,已经成为了王朝底蕴最厚的簪缨世家。
而陈家历代家主,都因为知道有一个叫做铁箱秘书的东西的存在,不但谨慎持家,而且子孙后代在朝者遵纪守法,忠心谋国,在野者用心经营,做生意从不以势压人,公平买卖,所以家声一直为百姓称道。同时,也在暗地里积聚起了足以让任何一个君王侧目的巨大的隐形财富!
在此期间,陈家也并非过得一帆风顺。首先,当永平皇帝,大楚成祖皇帝陛下故去以后,新君继位过后不久,陈家第二代家主陈凌也老病而死。此时,在陈凌呕心沥血30年的用心经营下,九卿之一的大司农早已经今非昔比,该部门主管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无不朝气蓬勃,富有生命力。大楚的经济也在慢慢复苏,大司农掌管的实权其实何止翻了几个番!
新君的小舅子第一个表示不服,在让自己的姐姐大吹特吹枕边风以后,新君被说服,让小舅子如愿以偿当上了大司农,而众望所归和上一届大司农陈凌内举不避亲,极力推荐的陈业,则被安排做了大司农手底下的一个副官。但是奈何这个小舅子太不争气,根本摆不上台面,不但是一个肚里没货的草包,而且只知捞钱,吃相难看,上台没两年就把大司农署上上下下搞得乌烟瘴气,帝国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税收也直线下降!新君焦头烂额之下,没奈何,才重新让陈业掌管大司农。
此后的几十年间,也不是没有其它的豪门权贵打过大司农这个位置的主意,但是不论其后上台的人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反正从硬性指标税收这个方面来看,只要大司农不是陈家的人,那么全国手工业和商业的税收肯定要大打折扣。而大楚历代君王,对于开疆拓土这件事情都有谜之热爱,内战一年比一年少,但是对外战争连年不断,基本上每位新君继位,都要发动一次比较有影响力的讨伐四夷的战争。
大司农几乎已经成为了大楚王朝的钱袋子,所以新君对于税收下降这件事情的忍受能力几乎为零。
而陈家从此以后,慢慢坐稳了大司农这个位置,到后来,非陈氏不能为大司农,几乎成为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