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长风乍起全文阅读 > 第1卷 楔子 (二)

第1卷 楔子 (二)


  英明神武,智虑深沉的大楚开国之君开天皇帝陛下刘毅的心里有一块心病。这个一直像一块石头压在他心头,哪怕他现在贵为一国之君,也始终难以摆脱的秘密,就是在他22岁那一年,也就是父亲刘庄为楚国守城捐躯的前一年,突然有一天,父亲派人送来了一封信。

  信里言道:吾儿刘毅,暴秦肆虐如同滔天洪水,天下之势实难挽回,然而暴秦君王之心实乃虎狼,每次攻破城池,动辄杀人盈野,毫无人性可言。秦国国策秉承于士人败类商君,以为治国之要在于贫民弱民。剥夺百姓的田产,不让他们吃饱穿暖,接受开化教育,讲究礼义廉耻。而是要用食不果腹,智识愚昧的贫民弱民,去进攻其它国家讲究知恩图报,知廉耻,懂礼节的强民,等到用弱民把天下所有的强民都消灭的那一天,国家就会变得无比强大,如果反过来,让那些讲究礼义廉耻的强民消灭了身心都依附于国家的战争机器的弱民,那么国家就会变得弱小,这就是所谓的“以弱攻强,则国强”。暴秦君王之心,是要把海内天底下所有的百姓都变成胡氏予取予求,不知反抗的家奴。我们刘家世世代代本是陈氏家奴,陈王不以家奴之礼相待,而是用国士之礼对待,陈氏对我刘氏,情重恩深,陈王别于秦王,更是如同天壤。我刘氏一定要知恩图报,不可忘本。为父近来突然得知,当年陈国国都江都被攻破以后,尚有一支陈王的嫡系遗族,从王宫的地道逃出生天,吾儿如果尚有忠孝之心存于胸中,请想尽一切办法找到我王后裔,再按照为父这些年给你的名单,召集亲旧部曲和陈国遗民,帮助我王蛰伏起来,等待时机一举复国!

  知儿莫若父,为父素知我儿心高气傲,更兼敢做敢为,足智多谋,将来必然能够在乱世里成就一番为父无法想象的功业!吾儿一向耻于承认刘氏先人世代为陈氏家奴的事实。但是陈氏于我,恩莫大焉!且不说刘氏先祖赖陈氏一饭之恩,才得以免于在荒年全族饿死,更兼陈氏家主慧眼识人,从流民之中挑中了我刘氏先人,恩义笼络,名为家奴,实际上从未稍加折辱,反而着力培养,委以重任。刘氏家规:彼若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陈王陈氏,历代都以国士之礼待我刘氏,令我世代镇守陈氏祖地姑苏。

  今为父已经确知,的确有陈王嫡系逃出生天,父亲碍于身份和楚王的戒备,无法亲自寻找,故而将此重任托付我儿。明知主家尚存而不想方设法奔赴,是为不忠!有父命而不遵,是为不孝!吾儿若背弃为父嘱托,将来即便封侯拜相,裂土为王,于为父而言,始终是不忠不孝之子!吾儿千万将为父嘱托谨记于心,勿为此无忠无孝之人!切记!切记!

  刘毅获得此信,一开始的的确确按照父亲的嘱托,认真地找寻了好一阵子,但是一直没有得到什么有价值的消息。得知蒙启攻破姑苏,父亲罹难,刘毅心中立下了和暴秦不共戴天的誓言,并且按照父亲给出的名单,聚集了来自楚国和陈国的各方的反秦力量,喊出了那句后来传唱天下的口号: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随着后来一系列的反秦战争的顺利取胜,刘毅的名气越来越大,各方的英雄豪杰,青年才俊纷纷前来投靠,刘毅开始慢慢恍然发现,自己已经取得了父亲永远也无法想象的成就。父亲的手书,刘毅一直珍藏着,每当想念父亲的时候,都会拿出来轻轻抚摸。

  但是随着控制的地盘的进一步扩大,父亲的手书,从一开始的激励,慢慢慢慢地变成了一种负担,最后甚至变成了对父亲迂腐愚忠的埋怨。后来索性将父亲的手书深藏箱底。慢慢地试图忘却还有这么一件事情。再到后来,当刘毅统一了长江以南的广大疆域,成为了加强版的名副其实的楚王之后,身边的人就再也没有谁见过楚王拿出那份手书了。知情人也越来越少,渐渐地在知情人中间,也变成了大家心照不宣,不能说出来招祸的秘密。

  再到了后来,甚至很少会有人知道,楚王陛下的父亲,原来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楚国的大忠臣呀!刘毅本人,也开始逐渐淡化那段历史,只对身边人宣传自己是楚国将领遗族,至于详细如何如何,一概不允许私下议论。

  等到大楚开天元年,楚高祖刘毅终于登上了让他梦寐以求的天子宝座,他原本以为父亲的话也会像春雪消融,他甚至在父亲灵前,用前所未有的骄傲的口吻,向父亲倾诉儿子如今的荣耀。父亲如果在天有灵,一定会体谅他的!

  但是父亲并没有原谅他,在父亲灵前袒露心声以后,开天皇帝接下来三天都梦见了自己的父亲。在梦里,父亲无视他紫黑的象征着天子威严的皇袍和旒冕,反而须发俱张,一再痛斥他,不忠不孝,不为人子!开天皇帝一怒之下,将父亲刘庄的灵位迁出皇家宗祠!奇怪的是自此以后,再也没有梦见过父亲前来痛斥。

  但是开天皇帝陛下的心里,却从此种下了一根骨刺。

  大楚开天元年,开天皇帝陛下论功行赏,把楚朝大大小小的功臣都封赏了个遍,而陈家家主陈英,也被论功行赏,封为留侯,封邑在姑苏城郊石头山,食邑3000户!更是因为提出来众多的极具战略眼光的谋略,被皇帝陛下盛赞:运筹于军帐之内,而决胜于千里之外!名气之大,一时无人能匹敌,更兼为人谦和有礼,知进退,有识人用人的气量。被大楚朝臣上上下下一致推举为负责王朝官员任免的左丞相。这一年,陈家的第一代家主陈英,才时年28岁!真是年轻得过份!陈家的家运,仿佛和刚刚开国的大楚王朝一样朝气蓬勃,充满了光明和希望!而陈英,也成为了大楚政坛的一颗超级明星。

  大楚开天元年,就这样在大楚新贵们的欢声笑语中渡过了。

  然而世事无常,不到一年时间,风云突变。没有任何的先兆和预警,开天二年春天,皇帝陛下突然对军中三陈,率军为大楚皇帝南征北战的虎将陈文,陈达,陈信举起屠刀。理由是三陈不知约束家奴,任由家奴在京城横行,而且子弟也多有不遵王法,欺男霸女,在天子脚下尚且如此,可见三陈心中对天子毫无敬意,其心可诛!自圣旨下达之日开始,到三陈全族被收押诏狱,审判,批示,再到老老少少杀头弃市,前前后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接下来又接连查处了好几家大臣纵容家仆为非作歹的案子,无一例外,都是姓陈的!

  一开始,朝中内外的大臣们心中着实恐慌了好一阵子,以为大楚皇帝要把史书中“飞鸟尽,良弓藏”的帝王教条活学活用了,但是细细琢磨了一下,发现皇帝陛下动手处决的,都是陈姓的官员,疑惑之下,难免相互打听。在大楚皇帝的有心遮掩之下,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的人本就寥寥无几,真正知道内情的人,也是决计不敢像个二愣子一样把前朝的秘辛不要钱一样宣告天下的。

  因此,一时间内姑苏城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谣言。

  有的说皇帝陛下发怒,是因为有一个狐媚的妃子按捺不住深宫寂寞,居然和一个姓陈大臣勾搭在一起,给皇帝陛下戴了绿帽子,皇帝陛下一怒之下,发誓要把所有姓陈的都赶出朝堂,眼不见为净!还有人说英明神武的大楚皇帝陛下善于相人术,他发现所有陈姓的大臣,面相大多都是祸国作乱的奸臣佞幸,所以要对陈姓的朝臣进行清洗!其中更有一种骇人听闻的说法,说的是原来我们大楚皇帝陛下,一开始并不是世世代代为楚国效力的,是从陈国那边投靠楚国的,因为陈王陈氏不仁不义,所以楚皇陛下的先人这才决定反出陈国,成为楚将。这样一来,楚皇陛下对姓陈的有好脸色才怪呢!

  这些谣言,一开始楚皇并不介意,采取的态度是听之任之。但是当楚皇宠妃的弟弟,开天皇帝本人那个平时就喜欢到处嚼舌头根,以传播风言风语为乐的小舅子,把第三条谣言绘声绘色地告诉楚皇陛下的时候,楚皇陛下顿时暴怒,不顾宠妃的苦苦哀求,当即下令将这个面目可憎的小舅子活活杖死!

  姑苏城打了一个冷颤,一夜之间,各式各样的谣言,和陈姓的大臣们一样,仿佛成为了一个不能言说的禁忌。

  但是大臣们好歹是弄清楚了一件事情:皇帝陛下是和姓陈的大臣们不对付,并不是要卸磨杀驴,把所有的功臣良将都清洗掉。这样就好办了,既然皇帝陛下不喜欢姓陈的,搞死他们不就完事了吗?

  于是姑苏城内顿时掀起了一股告发陈姓大臣违法乱纪行为的热潮。

  但是这个漩涡,暂时还没有波及到留侯陈英,这个曾经被视为大楚最有希望最年轻的政治明星的身上。一方面是因为陈英的名气太大,另一方面陈英太年轻,大儿子陈凌,当时不过七八岁,就算想违法乱纪,说出去也不会有人信。再者陈英为人低调,严格约束家奴,家奴一旦有不法行为,查处属实,立即逐出陈府,毫不留情!陈英本人也心胸开阔,一心与人为善,结交了不少善缘,所以尽管知道皇帝陛下要对付姓陈的,一时之间,竟然无人去告发陈英。

  陈英当机立断,以年纪尚浅,难以服众为由辞去了左丞相的职位,并说自己从小体弱多病,战争年间跟随大王南征北战,受了不少颠簸之苦,如今天下已定,正好请陛下开恩,恩赐陈英回到封地姑苏城郊石头山,安心养病,教儿育女!皇帝陛下略加挽留,不日便下旨:留侯陈英,于我朝劳苦功高,正值壮年,本应为国效力,加以重用,奈何从小体弱多病,不忍再以国事驱驰,特恩赐陈英返回封邑石头山,安心养病,等养好身体再特加擢拔云云。。。

  从此陈英在不到30岁的时候,空怀一身本事和满腔抱负,返回了封邑,安安心心地做起了富家公。

  当然还有不少心存侥幸,恋栈不去的陈姓大臣。楚皇陛下在这件事情上是非常认真不打折扣的,不出一年时间,这些抱着侥幸心理的陈姓官员们,轻则流放千里之外,重则抄家杀头,大楚朝堂重要岗位上的陈姓官员为之一空。这件事情甚至有向最基层的小吏身上发展的趋势,最后还是大楚皇帝陛下特下圣旨,说陈姓百姓,也是大楚子民,原来查处的那些高官大臣,的确罪有应得,岂可因为妄自揣度圣意任意株连云云。。这件朝堂内外的倒陈运动,方才宣告告一段落。

  但是陈英知道,作为一个知情人,作为为楚皇效力鞍前马后不下十年的老部下,陈英知道自己的君王从来不是一个宽厚大度的帝王。如果可以选择,他宁愿自己不要背负起前朝陈国王族的身份,只希望自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士人,就像他对楚皇宣称的那样;如果可以选择,他希望自己不要出生在帝王家,也不要生在那惨无人道的乱世,目睹父王和娘亲一个接着一个惨死在暴虐的秦兵的刀戟之下。目睹自己的姐姐,被残暴的秦兵奸淫之后残忍杀害。自己年幼的弟弟和妹妹也在经过九死一生和自己在忠心的老太监的帮助下从王宫密道逃脱之后,因为不堪饥饿和颠簸流离的痛苦,一个接着一个死在自己的怀里。

  老太监把他托付给一个长者之后,告诉他要去寻找陈家当年忠心的家仆,好像是叫刘庄,听父王用夸赞的语气说起过。从此就和他分别,再无音讯。

  长者是当时著名的兵法家孙文的后代,在得知陈英的遭遇和从此以后孑然一身的窘迫之后,发善心违背祖制,将祖传的兵法悉数相授。陈英身负国仇家恨,一心以反抗暴秦为念,也学得非常认真,用不到四年的时间,尽得孙家兵法的真传。再后来,长者因病去世,而天下反抗暴秦的烈火也越燃越炽,陈英打听到有一位叫做刘毅的楚将,一心抗击暴秦,等他找到门道,找准时机投靠的时候,刘毅已经成为了货真价实的增强版的楚王了。

  陈英的心里,从来不以早已湮没于历史尘埃的陈国为念了,他知道,陈国,早已经亡了,和那些对陈国忠心耿耿的将领,士兵,和忠于陈国的百姓们一样,早已经倒在了秦国的刀斧之下了。于他而言,能够在乱世里面苟全性命,保留了当年威震一方的陈氏的一丝骨血,已经是上天的额外恩赐了。更何况,现在还能够跟随刘毅这样一个英武不凡的明君一起反抗暴秦,为天下百姓效力,顺便还可以得报族人的血海深仇,真的真的不能再奢求更多了。

  他在投靠刘毅之后接下来的十年里面,利用自己毕生所学,爆发出了惊人的谋略和军事上的天才,为大楚王朝的建立呕心沥血,好不容易天下定鼎,他也可以在早已被常年累月的战争打得破败不堪的天下一施拳脚,继续为这多灾多难的天下苍生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正在他满腔豪情,踌躇满志的时候,仿佛一夜之间,遭遇了一个这样难以想象和理解的大难。

  他素来机敏,以前没有想清楚楚皇刘毅的真实身份,实在是因为不关心,也懒得去想,然而一旦大祸临头,陈英反而前所未有地冷静了下来。不到一个晚上的时间,他已经把事情的原委推测得清清楚楚,甚至于早年间父王对他说过得关于对刘氏父子的评价,当时懵懵懂懂的他,按道理是根本不会放在心上的,但是很奇怪,这个晚上他竟然想得特别清晰。他甚至猜测到了刘庄死后应该是留了一份手书之类的东西给刘毅,而且对里面的内容大致也能猜测得七七八八,倘若刘毅知道陈英的想法,一定会惊诧得张口结舌。这是他作为帝王,内心深处最不愿让人触及得隐秘,这样的东西,陈英居然可以根据几十年前的一些记忆,结合现在的情况,推测得这么逼近事实的真相!果然不愧为大楚王朝最为出色的军师!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份手书的存在,那么这份手书,毫无疑问是一根扎在楚皇刘毅心中的刺,由他最敬重的父亲,亲手扎在了他的心底,旁人根本无法拔出。

  所以陈英几乎没有犹豫,想明白以后的第二天便迅速上书请辞。

  本来已经心有顾忌,决定对陈英举起屠刀的楚皇,听闻消息也不免在心中对陈英暗赞了一声:算你识相!

  留侯自此以后远离朝堂,但是他心里明白,帝王的猜忌,就像死神的阴影一般,从此笼罩在陈家的上空!他为了避祸,一面对儿子陈凌倾囊传授自己的一身本领,一方面设计了一些列让人匪夷所思的家规族制,为将来的陈家子孙后代们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