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回转,来到上世纪1967年的秋天,那年,郗守泰才19岁。一年多前席卷全国的文化 大革 命,已经从大城市扩到农村。郗守泰的老家,地处宁北水乡偏僻地区的荡东人民公社瞿兰大队,一个贫穷落后的乡下小村,也不甘落后地开展起文化 大革 命。公社中学早已停课,回村的几个学生就将革 命的火种带回村里,并很快高举“革 命无罪,造 反有理”的大旗,燃起狠批穷斗“五类分子”的熊熊烈火。所谓“五类分子”,即地(地主)、富(富农)、反(反革 命)、坏(坏分子)、右(右派),郗守泰的父母亲都是教师,而教师正是为人不齿的“臭老九”,属于坏分子一类,自然也就逃不过文 革的冲击。那些天里,不大的瞿兰大队,文 革宣传发动的声势却很大:大队部、各村场头、各户的土墙,都被一种叫做“红土”的劣质兑水颜料,刷写上一条条红色革 命标语,而“五类分子”家的土墙上,则都被刷写上黑色的批判标语,有的还直接写上“黑五类”的姓名,并在姓名上打上巨大的黑色叉叉;一天到晚,大队部的高音喇叭都不停歇地播放气贯山河的革 命口号和歌颂毛 主 席、文化 大革 命的歌曲;激越的锣鼓声不绝于耳,不时响起的集体呼喊革 命口号的声音,因群情激愤而高亢嘹亮,以噪音般的高分贝冲上云霄,吓得鸟儿都不敢打此飞过。r
那些天,郗守泰家二间土屋的门前,经常有红 卫 兵、红小兵戴着鲜红的臂章,结队前来,一到门前,这些曾经或者是仍然是他父母学生的“小将”,就严令他们的老师,九十度鞠躬,向他们带来的毛主席像“请罪”;另外一批人,则冲进屋里“扫四旧”(今天能够叫得上古玩甚至文物的东西),寻找这两个“坏分子”反 党、反 人民、反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破坏文化 大革 命的罪证。造反队伍,走了一拨又来一拨,家里早已被翻得底朝天,连老鼠也无法存身,稍微像样一点的东西,诸如碗呀、碟呀的,也早都被砸得稀巴烂,可他们仍然不依不挠,非要挖地三尺,找出点“证据”来。每当这时,郗守泰和他的几个还是孩子的小弟兄,就躲在楝树下的草堆根边,吓得嗦嗦发抖,五双惊恐的小眼,看着弯腰“请罪”的父母,心里无比屈辱,并偷偷地朝那些“造反派小将”们射过愤怒的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