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菜根谭(全集)全文阅读 > 第8章 修身励志篇(6)

第8章 修身励志篇(6)


  70.易世俗所难 缓时流之急

  【原文】

  言行相顾,心迹相符,始终不二,幽明无间。易世俗所难,缓时流之急,置身于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浪之人。

  【译文】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忠贞不贰,内外相和。改世俗所难以改正的陋习,缓解时局急态,把自己置身于千古圣贤的行列,不屑成为没有独立见解的随波逐流之人。

  【评析】

  能够做到以上这些是相当困难的,自古至今恐怕也没有几人能够全部做到。尽管做不到,我们对这样的人还是应该怀有诚挚的敬仰之情,毕竟这样的人是值得人们敬仰的。

  71.骄矜无功 忏悔灭罪

  【原文】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

  【注释】

  盖世:才能、功勋等无人能比。当不得:承受不了,抵不上。矜:骄傲、自负。据《尹文子》:“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弥天:满天、滔天的意思。悔:懊恼过去做得不对。

  【译文】

  即使有盖世的丰功伟绩,也承受不了因恃功自傲而引起的反效果的抵消;而即使犯下滔天大罪,只要能忏悔改过,就能重新开始。

  【评析】

  历史上拥有盖世奇功却晚景凄凉的人有很多。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居功自傲,例如为汉高祖立下汗马功劳,但最终死于非命的韩信就是最佳例证。为人处世必须拿捏好分寸,以免招致祸端。要知道任何丰功伟绩都是众人齐心努力的成果,绝非一人之力就能完成,“一将功成万骨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做人岂能独占其功、居功自傲呢?

  有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因一念之差而将功勋据为己有的人往往不得善终。曾经犯下滔天大罪的人,只要真心悔过,就能重新做人,此即所谓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72.居安思危 处乱思治

  【原文】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露;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注释】

  居卑:泛指处于地位低的地方。处晦:在没人注意的地方。霭:云层聚集处叫霭,此处指显现、显露。守静:隐居山林寺院的寂静心理。养默:沉默寡言。躁:不安静、急促。

  【译文】

  先站在低下的位置,然后才知道攀登高处的危险;先处在晦暗的地方,然后才知道光亮的地方会刺眼;先保持宁静的心情,然后才能了解终日奔波的人太过辛劳;先修养沉默的心性,然后才知道言语过多是浮躁、不安静的表现。

  【评析】

  所谓“当局者迷”,有时候转换立场,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事物,才会发觉自己原先所处的环境险阻重重,让人心惊不已。

  由此观之,我们凡事都应该多方面地观察思考,以使自己的观点不偏颇,这样等到将来遇事时才不会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以最圆满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73.保已成之业 防将来之非

  【原文】

  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业;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

  【注释】

  业:指事业、基业,据《孟子·梁惠王》篇:“君子创业垂统,为可断也。”既往:过去。失:错误,过失。非:过失。《礼记·礼运》篇:“鲁之郊,非礼也。”

  【译文】

  与其谋划没有把握的功业,还不如维持已经完成的事业;与其追悔以往的过失,还不如预防将来可能发生的错误。

  【评析】

  人对自己的生活拥有选择权,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也无法确切掌握未来,所以不如把握好现在,这样至少在“当下”成为“过去”的时候,我们不再有遗憾,而且将更清楚“未来”的方向。

  74.一念贪私 万劫不复

  【原文】

  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

  【注释】

  一念:一刹那所产生的念头。《二程遗书》上说:“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贪私:为私欲而贪污。恩:惠爱,给人好处。惨:狠毒,残虐。度越:超越的意思。据《汉书·扬雄传》:“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心度越诸子矣。颜师古曰:‘度,过也’”。

  【译文】

  人只要心存一丝贪念,就会丧失原本刚直的气节而变得柔弱偏激,原本聪明的头脑就会变得昏昧,原本慈悲的心肠就会变得狠毒,而原本纯洁的人格也会变得污浊,结果败坏了一生的人品。所以古人视不贪为修身之至宝,如能够做到,就能超凡脱俗地度过一生。

  【评析】

  心里只要一起贪念,做起事来就会不择手段。自古以来,为了满足贪欲而不惜丧节败德者不胜枚举。就字义而言,“贪”是得到而不知足的意思,有句俗谚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一个心有贪念的人,胃口只会愈来愈大,至于“忠孝节义”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哪里还有什么羞耻之心可言?若落得锒铛入狱、身败名裂的下场更是不足为奇。

  所以,作者说“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难怪古人早有“贪为败身之大”的说法。

  75.习伪智矫性循时 至人所弗为也

  【原文】

  习伪智矫性循时,损天真取世资考,至人所弗为也。

  【注释】

  矫性:改变本性。资考:增延福寿。

  【译文】

  学习虚假的知识,掩饰自己的智慧,改变自己的性情,以此来顺应庸俗的世俗之风;损伤善良、质朴的本性,用能力获取权力、荣誉、财富,增延自己的福寿。这些都是品德高尚的人所不屑的事情。

  【评析】

  我们可以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但千万不要附庸世俗之风。

  76.急流勇退 与世无争

  【原文】

  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居身宜居于独后之地。

  【注释】

  谢事:辞去官职。居身:选择自己的位置。独后:不与人争,独自居后。

  【译文】

  要退隐应在事业正兴盛的时候,身份名位应尽量处在众人的后面。

  【评析】

  张良在协助刘邦取得天下后,毅然辞官归隐;范蠡在帮助勾践完成复国大计后,也悄然引退,后来经商有道,人称陶朱公;汉武帝最宠幸的李夫人深知“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的道理,所以在临终之时,坚持不让武帝看到自己久病后的憔悴容颜,以免破坏了自己在武帝心中的美好形象。懂得见好就收的这些人,都得到了很好的结果,张良、范蠡均在商界大放异彩,而李夫人虽然辞世,但其父兄家人都因武帝对她的恋恋不舍而蒙受恩待。相反,同样帮助刘邦建立汉王朝的韩信,因为没能急流勇退而招致杀身之祸。

  以上这些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任何事情在达到巅峰之后,都会走下坡,而祸害也会随之而来。虽然功成身退的道理人人都懂,然而人们大都难以做到这一点,总要到狼狈不堪的地步时才追悔莫及。

  77.明利害之情 忘利害之虑

  【原文】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注释】

  议事:分析议论某事。任事:负责某事。

  【译文】

  当评论政事之利弊得失时,如果本身置身事外,就应该要深入了解事情的始末;如果本身是负责人,就应该暂时忘却利害关系。

  【评析】

  论事要客观,就必须置身事外;做事要无私,就必须忘掉利害关系,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想要对某一事件做出公平的论断,最好立场超然,如果未能置身事外来客观论事,就会有失偏颇,而无法做出客观的评价。

  此外,为官者必须大公无私,如果徇私不公,就会做出有损公务之事,社会上损公肥私的事例层出不穷,诸如占用公款、收取回扣等等,犯下这些过失的人,都是在任之时无法忘怀个人之利。

  78.事上敬谨 待下宽仁

  【原文】

  大人不可不畏,畏大人则无放逸之心;小民亦不可不畏,畏小民则无豪横之名。

  【注释】

  大人:指有道德、有声望之人。豪横:仗势欺人。

  【译文】

  对德高望重的人不能不敬畏,因为敬畏他们就不会产生放纵自己的念头;对普通的平民百姓也不能不敬畏,因为敬畏他们就不会有强暴蛮横的恶名。

  【评析】

  我们要敬畏德高望重的人,因为他们比我们高尚,在高尚者的面前我们常会发现自身的缺点,进而加以改正。对待平民百姓我们也要有敬畏之心,这些平凡的人身上往往有一些可贵的品质,我们如果以为他们微不足道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那我们迟早会背上蛮横无理的恶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点当政的人应切记。

  79.天下无事 雄心宜平

  【原文】

  一事起则一害生,故天下常以无事为福。读前人诗云:“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又云:“天下常令万事平,匣中不惜千年死。”虽有雄心猛气,不觉化为冰霰矣。

  【注释】

  前人:指唐代诗人曹松,字梦徵,唐舒州人,七十余岁中进士,善诗,有诗集。冰霰:指冰雪。

  【译文】

  一件事情的发生总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天下人都把没有事情发生当作一种福分。唐代诗人曹松在诗中写道:“请大家不要再谈论做官封侯的事了,一个将军的功成名就是用千万个战士的生命换来的。”曹松又写道:“如果能使天下常保太平,就是把宝剑保存在匣中上千年也不会觉得可惜。”读完这样的诗,纵然有万丈雄心冲天豪气,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像冰雪一样冷静了。

  【评析】

  天下无事,便是万民之福。哪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愿意生活在颠沛流离、狼烟四起的动荡中呢?因此,我们提倡和平共处,同情那些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平民,反对一切不正义的战争。

  80.已响其利者 柳跖之腹心

  【原文】

  已响其利者为有德,柳跖之腹心;巧饰其貌者无实行,优孟之流风。

  【注释】

  已响其利:事先公开声明自己的利益追求和见解。

  【译文】

  事先声明自己的利益追求以显示自己的品德,不过是大盗柳跖的心思;惟妙惟肖地模仿别人的相貌举止,却没有别人的良好品行,不过是优孟的伎俩。

  【评析】

  柳跖是春秋末年的强盗头目,柳下惠的弟弟,在孔子劝他不要继续为盗的时候,他说:“盗亦有道”,以公开声明自己的利益追求来显示自己的磊落与坦荡。表面上看,柳跖是坦荡之人,但其实这不过是厚颜无耻而已。

  81.为生民立命 为子孙造福

  【原文】

  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注释】

  昧:昧是昏暗不明,此处作蒙蔽解。竭:穷尽,枯竭。生民:指人民。

  【译文】

  不昧自己的良心,不违背人之常情,不浪费财力物力;做好这三点就能够在天地之间树立正气,为民众安身立命,为子孙后代造福。

  【评析】

  无论你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只要你能够做到寸心不昧,你身上的正气和良知就不会泯灭;如果你能够做到不尽人情,你就会拥有一颗博大而不失温情的心灵;而同时你若又能做到开源节流,那么就表明你的心智已经十分成熟了。此时的你就可以伸张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可以为天下人造福,可以泽被后世子孙。即使你是一个无权无势的普通人也一样能够堂堂正正做人,造福乡里,为儿女积福,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做高尚的人永远比做小人要快乐得多。

  82.抗心希古 雄节迈伦

  【原文】

  抗心希古,雄节迈伦,穷且弥坚,老当益壮。脱落俦侣,如独象之行踪;超腾风云,若大龙之起舞。

  【注释】

  抗心:心志高亢。雄节:杰出的品格与能力。俦侣:朋友、同伴。

  【译文】

  心志高亢,以古代贤人自许;杰出的品格,超过群伦;虽然困穷却更加坚韧;年纪虽老,却更加强壮。没有朋友的时候,就好像一头孤独的大象独自行走;一旦可以超腾风云,就好像巨龙腾空起舞。

  【评析】

  自古怀有济世救民的雄心壮志的人,都拥有这样的人品与胸怀,古人有刘备、曹操,今有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物。作为平民百姓的我们也应该修炼这样的品格,哪怕是修炼不到这样的境界,对社会也是很有好处的。

  83.去声华名利 做正人君子

  【原文】

  饮宴之乐多,不是个好人家;声华之习胜,不是个好士子;名位之念重,不是个好臣士。

  【注释】

  声华:指优美的音乐和华丽的衣服。士子:指读书人或学生。名位:名分和地位。臣士:朝廷官员。

  【译文】

  整天大摆宴席寻欢作乐的,不算是个好人家;爱好声色犬马锦衣华服的,不算是个正派的读书人;过分贪图功名追求权势的,不算是个好官员。

  【评析】

  如果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太重了,就会被它们所奴役,成为为物质而活的奴隶。歌舞、宴饮、打牌,是人们工作之后的消遣,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娱乐,但一个人如果沉溺其中,其意志就会被消磨掉,最终一事无成。当政者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民造福的,而手握权力的人如果把它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肆意挥霍、颐指气使,不仅会泯灭自己的灵魂,而且会祸国殃民!

  84.以物付物 出世于世

  【原文】

  就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万物付万物;还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世间于世间。

  【注释】

  了:明白,了解,觉悟。付:托付,赋予。

  【译文】

  能够就自身来使自身了悟的人,才能使万物顺其自然自由发展;能够把天下还给天下人的人,才能身处尘世而超脱于尘世之外。

  【评析】

  就一身了一身,告诉世人要学会自我解脱,不要死抱着名利之心不放。自己本是世间的过客,吃穿用度只不过是天地暂借于你,当你离开这个世界,一切就将全部归还。该来的总会来,不如一切顺其自然,如此才能身心自在。

  还天下于天下,是说天下原本就是大家的,不属任何个人所有,当政者如果有了这种胸怀,就能抛开世间烦恼,做一个逍遥自在的智者了。既能入世又能出世,方可行止自如;只有摆脱功名利禄的纠缠,才能使精神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