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张爱玲的经济非常拮据,租住的房屋连写字台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她接受一家杂志社的邀请,动笔写了《秧歌》和《赤地之恋》。这是两本让人非常吃惊的小说,一向不问政事的张爱玲,却写起了她完全不熟悉的农村和“三反五反”等政治题材。她用华丽的文笔描写农民,却不免失之于虚假。
这和当时的背景有关。当时,反华的美国亚洲基金会,特别资助一批文人创作“绿背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当时美国新闻处处长麦卡锡曾亲口告诉陈若曦:张爱玲的这两部小说是在他们的授意下虚构的。张爱玲后来也承认:“《赤地之恋》是在‘授权’的情形下写成的,所以非常不满意,因为故事大纲已经固定了,还有什么地方可供作者发挥的呢?”虽然张爱玲后来也觉不满意,但这笔奖金却缓解了她的燃眉之急。并且,这一次合作,也为她开启了前往美国的大门。1955年,张爱玲以难民身份前往美国。在香港已经穷困潦倒,在美国就更加举步维艰。几个月后,她向麦克道威尔文艺营提出了申请。文艺营是一个为有才华的艺术家提供创作场所的地方。在这里,有优美的风景和免费的食宿。进了文艺营,张爱玲每天就窝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写东西。忽然有一天,她听见大厅里很喧闹,就望了一眼。原来是一个美国老人在高谈阔论,艺术家们围着他,听得津津有味。张爱玲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而那个美国老人也仿佛感应到了,转头看了张爱玲一眼。
张爱玲立刻觉得:“这张脸好像写得很好的第一章,使人想看下去。”这个美国老人就是赖雅。虽然他年轻时英俊倜傥,但这一年他已经65岁。而张爱玲36岁。
或许是他激情洒脱的个性吸引了她,或许是他的才华令她认可,或许仅仅是他大过她父亲的年龄令她觉得安全。张爱玲开始和赖雅走得很近。
赖雅是德裔美国人,他和张爱玲一样,从小就被视为神童。因为早早在文学上显露出耀眼的天赋,便一直以自由撰稿为生。他知识丰富,谈吐幽默。赖雅个**漫而豪放,和古龙有一点像:拿了一笔稿费就立刻花光,花光了再写稿挣钱。他离婚之后,身边的女友也是换了一茬又一茬。不过,赖雅的生活重心倒并不是女人,他只是愿意享受自由的生活而已。
这样洒脱的人生态度,或许令张爱玲有发自内心的欣赏。
她虽然因为青春期遭遇过经济的窘迫,而养成了现实的态度。然而,真正看她在人生的关键步骤上,却从来没把金钱当成一回事过!
赖雅邀请张爱玲到自己的工作室参观,给她看他写的电影剧本。
而张爱玲也礼貌地回请赖雅来自己的工作室。
短短几天,张爱玲已经又陷入了一场恋爱之中!
一切浪漫的事情,都以浪漫的方式发生。
张爱玲的粉丝不喜欢谈论赖雅,因为他太老太老的年纪,以及他落魄的一生。他们再次为张爱玲感到不值。可是,张爱玲这样性灵自由的女子,别人是不可能强迫她做什么事情的。她和赖雅在一起,只是因为她心甘情愿。
有一件有趣的事情,也许张爱玲从来没放在心上过。那就是,赖雅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信奉共产主义,甚至不能容忍别人说一点坏话。
想起张爱玲爱过的胡兰成,不免让人觉得啼笑皆非。实际上,对于张爱玲而言,身边的男人信仰什么并不重要,年轻或年老也不重要。她唯一在意的是彼此是否能有灵魂的共鸣。她只在乎,在爱情来到时就紧紧抓住,不可辜负了自己呀。
然而,很快赖雅在文艺营的通行证到期了,必须离开。他的下一个目标是纽约耶多的文艺营,他要在那里继续写作。
离开的那一天阳光明媚,正如赖雅其人也永远如阳光一般温和。
在这种阳光的气场下,张爱玲发挥不出旧式女子的哀怨,但心里仍缠绕着浓浓的依恋和对未来的恐惧。她一路絮絮诉说着,不知道自己在文艺营到期后如何生活?不知道自己的小说在美国会不会受到欢迎?
她仿佛一个茫然的小女孩,而赖雅则扮演着一个慈爱的父亲。他用温暖的手拍着她的肩膀说:“不要把明天的痛苦提前到今天晚上。”他有着张爱玲缺乏的、美国式的洒脱。
但接下来张爱玲做了一件令赖雅惊奇的事。送赖雅上车前,她掏出了一叠现金交到赖雅手上。她自己也很穷,但她知道金钱的重要,所以用钱来表达爱。这是张爱玲的方式。从前她也这样对待胡兰成,但胡兰成从不感激。
赖雅却很感动。他可能从未想到,会有女人这样来爱自己。
张爱玲在他心上变得不同,或许是从这一刻开始。
一个多月后,张爱玲也离开了文艺营。
然而,这时她发现自己怀孕了,便写信把这件事告诉了赖雅。
赖雅在将老之时,得到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女子青睐,本来已是幸运之事。加上他觉得自己应该负责任,便回信向张爱玲求了婚。
但张爱玲没看到这封信,因为她已经迫切地奔向了纽约。
赖雅很高兴地等着她的到来,他把张爱玲带到一个充满浪漫气氛的餐馆,恳切地向张爱玲提出了求婚。但他还提了一个要求:他不愿意再养育一个婴儿,希望她堕胎。
这正中张爱玲的下怀,因为她本身也不喜欢小孩。但当时在美国,人流是违法的。张爱玲没办法,只好找到刚到美国的炎樱帮忙。结果是炎樱找上司要了个私人医生的电话,才帮张爱玲摆平了这件事。
1956年8月,张爱玲和赖雅登记结婚。这是在他们相识半年之后。
很难揣测当时张爱玲的心理,孤苦无依的她是否认为赖雅可以保护她?因为他的年龄和他乐观的性格,给了她一种“强大”的假象。实际上,婚后的十多年里,赖雅贫病交加,倒一直是张爱玲绞尽脑汁地赚钱养家,以及给他赚药钱。
结婚两个月后,赖雅中风,几乎死掉。
张爱玲大为惶恐,情绪非常沮丧。幸好赖雅精神上非常乐观,并且也挺过了这一关口。两人从此开始过着上顿不知下顿的漂泊生活。
张爱玲的小说,得不到美国市场的承认。一次一次地被退稿,让心气极高的张爱玲大受打击。她甚至做了噩梦,第二天哭着醒过来。
婚后第二年,张爱玲的母亲在伦敦病重,很想见女儿一面。然而这时张爱玲自顾不暇,连一张机票也买不起。于是黄逸梵孤零零地在异乡去世,死前把一箱古董寄给张爱玲。张爱玲这才体会到母亲的疼爱和无奈,不由失声痛哭。
诸般打击,令张爱玲陷入颓唐情绪之中。
唯一的安慰,是赖雅十分爱他。用炎樱的话来说:“我从未见到一个人如此痴爱另一人。”赖雅有一个成年的女儿,虽然不喜欢张爱玲,却也承认父亲“对她是痴爱”。拥有年长丈夫的痴爱,还是可以安抚张爱玲的心的。
张爱玲过38岁生日时,FBI却来人查欠债一事。赖雅生怕影响了张爱玲的情绪,等打发走探员,两人做了青豆、肉和米饭庆祝生日,然后迎着风出去散步。然而,张爱玲却说,这是她平生最快乐的一个生日。
不是相濡以沫,而是相依为命。
1961年,张爱玲决定回港台找一些写稿子的机会。
这时赖雅心理上已经极为依恋她,生怕她抛弃自己而去。但张爱玲为了赚够医疗费,不得不狠心独自离去。刚到台湾,就听说赖雅再次中风了。可怜此时张爱玲兜里的钱连机票都买不起,只好先到香港投奔宋淇夫妇。
宋淇夫妇那时经济状况也败落了,便让儿子宋以朗睡客厅,让张爱玲在儿子的卧室里写了几个月的稿子。宋以朗回忆,张爱玲确实很孤僻,每天闭门写稿,也不逗他玩耍,“她说话一向倒是挺和善,只是确实有种生人勿近的感觉”。
这一次,张爱玲辛辛苦苦地赶了几个月稿,写出了《红楼梦》的剧本。眼疾恶化,身体状况也很糟。本以为可以拿一笔稿费回美国,不料剧本由于种种原因未被接受。白白忙活了一场,她不禁大失所望。
这时,赖雅连连催促她回美国。心力交瘁的张爱玲,也是归心似箭。即刻回到纽约和丈夫团聚。
此后的赖雅越发离不开张爱玲,一次发现她不在家,便焦虑不安地报警。张爱玲在这几年里,完全放下了创作,而成为赖雅的全职保姆。他摔断的腿刚刚好了,又因为中风而瘫痪,大小便失禁。
同时,张爱玲还要四处奔波着养活两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一直生性乐观的赖雅也不禁沮丧不已。1967年,赖雅去世。这对张爱玲来说,是一种解脱吗?看起来是的。但实际上,赖雅的去世也带走了张爱玲生活的意义。看起来是他依恋她,实际上她也依恋着他。
这几年的生活虽然奔忙狼狈,但她一直怀抱希望,对自己的创作和两人的生活,有着种种的规划和期待。赖雅一走,一切都成了虚空。
此后张爱玲独居了将近三十年,几乎与外世隔绝。除了宋淇夫妇之外,谁也不来往。即便皇冠出版社做了她二十几年书的编辑,也从未见过面。
九
老年的张爱玲,关起门来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写自传。
她早年的情人胡兰成,后来逃到日本去了,和上海大流氓吴四宝的遗孀佘爱珍结了婚。多年以来,胡兰成始终舍不得放下“张爱玲”这面招牌,自己出书是一口一个爱玲叫得肉麻,还要把当年的情事翻出来卖点稿费。
张爱玲极为反感他。胡兰成自作多情地寄书给她,她“马上扔了,免得看了惹气”。同时埋怨“利用我的名字推销胡兰成的书,不能不避一点嫌疑”。
虽然她断得干净利落,但独自回首往事时,这一段情事仍是她人生中避不过去的一页。
张爱玲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写回忆小说《小团圆》。写好之后寄给好友宋淇看,但宋淇却回了长长一封信,劝她不要公开发表。理由是,读者看了“不会注意文学价值”,而只会一心发掘作者生平的艳史八卦。
张爱玲一听,也觉得很有道理。一度想要销毁,又舍不得。
1995年中秋,张爱玲凄凉地在纽约寓所去世,终年75岁。
按照她生前遗嘱,一切遗产及书稿由宋淇夫妇继承。
其实此时她的弟弟张子静尚在人世,但她感激宋淇夫妇多年来的问讯。所以有这样的决定。从此,这部《小团圆》遗稿就被皇冠社长平鑫涛家锁在了保险箱中。直到多年之后,宋淇夫妇病逝,宋淇之子宋以朗才将《小团圆》出版。《小团圆》确实可以回答先前张爱玲生平的许多未解之谜,因为张爱玲身边每个重要人物几乎都能在其中找到原型。张爱玲在序中写道:“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有了这点“东西”,她才觉得自己这一生,没有白白来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