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的容器、制法和调味等,虽然已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但一个共同点未变,即用火烧锅,以水汤导热,煮涮食物。这种烹调方法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它也许就是火锅的雏形吧。r
三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类似火锅的“五熟釜”,锅中分五格,可调五种味道,类似现在的“多味火锅”。r
可见这种烹饪方法历史有多么悠久。r
宝若想起曾经看过某些书中杜撰,某现代人来到古代后,便把火锅当做现代的专俗传给古人,而那古人更是欢喜赞叹,或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r
可谓鲁班门前弄斧,关公门前耍刀,孔子门前卖百家姓,杜康门前卖五加皮,真真可笑而不自知了。r
众人团团坐定,在一侧摆放着各色肉脯蔬果,锅内炖着香喷喷的大骨,正丝丝的冒着热气,朱浣浣唤着小厮先往锅内下入菌菇、贡丸、油豆腐等耐煮的材料,芃世峰说道:“寒冬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r
又道:“北宋大史学家司马光有首《种竹斋》诗,前四句俞公子可知否?”r
俞皓月答道:“那是——吾爱王子猷,借斋也种竹。一日不可无,潇洒常在目。”r
芃世峰笑道:“正是。不说司马光,单说这王子猷,字徽之,东晋琅邪临沂人。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子。此人既无绝世之才,亦无丰功伟绩,在品德方面更是乏善可陈,似乎世人所追求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他一个都沾不上边儿。但他也自有他的强项,那就是出身名门,血统高贵。”r
“《世说新语》中有《王子猷居山阴》篇——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r
转头问芃凌云:“云儿,先生可曾教过这段?”r
芃凌云回道:“教过的。”r
“左思的《招隐诗》第一首可能背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