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全文阅读 > 第2章 前言现代大国必构建于细

第2章 前言现代大国必构建于细


  最近,一个瑞典的华侨朋友谈到瑞典社会对中国人的复杂心态:随着大量中国旅游团的到访,瑞典人看到了一些不那么文明的行为方式,社会舆论中也不时报道了一些中国的负面信息。很显然,中国想全面确立正面形象可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是,在瑞典,学习中文的风潮却在不断高涨,因为人们日益广泛地发现,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必须要经常和中国打交道,特别是要购买中国制造的商品,要参与中国的合资,与中国的交流,已经成为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学习中文并研究中国就成了一个迫切需求和时尚。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确实已经走向世界并全面融入国际社会。我们的国家、民族确实已经迈出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步伐,许多成就的取得是我们的前人包括我们这些1960年以前出生的人连做梦都不敢想的。2011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47万亿元的时候,我们谁也不能否认,人均GDP已经超过了5000美元。如果我们在未来没有像许多南美国家那样陷入中等发达陷阱,根据发达国家经验,未来不到10年,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从而进入发达国家的门槛儿。

  尽管中国的发展还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平衡,尽管还有许多贫困人口,经济现代化的目标已经不是梦。

  经济的现代化,必然要求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经济的标准已经超出了小康的范畴,也超出了历代的发展水平。一个13亿人口的群体以全面开放的态势同步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奇观,也会对人类社会传统的发展结构产生巨大的促进和冲击。对我们的最大挑战在于,在整个国家进入到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发展水平之后,我国社会缺乏基本的经验,人类社会也没有管理人口数量如此庞大、发展速度如此迅猛并同步推进其他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现代化的国家的经验。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究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应该采取何种战略进行宏观引导?各类社会要素如何进行新的组合?古老的传统如何保持和提升?现实在考验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我们正在快速地进入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所共有的各类问题,包括老龄化的浪潮也在猛烈地冲击着各个家庭和社会管理的多个层面。现代国家的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究竟进一步确立什么样的行政体制,才能适应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以全面开放态势同步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管理?

  有意思的是,2010年6月,我辞去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的职务,到北京师范大学教书并出任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成为当时的一个新闻,我因此也接受了相当多记者的采访。既是采访,就要讨论在民政部的工作,包括救灾、低保、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农村选举等。

  而这些工作,都与社会密切连接,过去就有不少报道。记者们的采访,当然是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了。

  正是在这个时候,一个年轻人,即汪毓楠注意到了记者采访稿的有意思之处,于是他建议我出版一本书,书名就叫《部委规则》,因为年轻人喜欢了解我的经历,并从我的经历中理解国家机关的运作程序,增加一定的实感。他甚至说道:你的经历,特别是你对一些政策的完善,具有一些普遍的意义,可以视为我们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探索案例,因此应该系统化地写出来,以作为大家前进的一个基点。因为现代国家需要通过细节的完善来构建,细节决定成败,但怎么发现这些决定成败的细节并且养成完善细节的文化,那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应该让大家分享我的一些体会,甚至引起大家的批评,从而引发社会思考以推进现代国家的实在建设。

  小汪的这些话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我们这一代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人,已经从整体上开始离开工作岗位而进入退休生活,我们也有责任将我们的一些经历写下来,让年轻人知道我们的经验,也知道我们的教训。

  于是我就答应了小汪的请求,动笔写作此书。不过,小汪的要求是相当迫切的,我不得不加班加点写作。今年的春节,也在写作之中度过。这是离开行政机关之后,第一次尝到定期完稿的压力。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过去确实写过一些理论文章,也出版过几本专著,都是比较理论化的思索。这本书的要求则是不要过于理论化,因为那样不便于大众阅读。按照这样的标准写作,对我来说更是人生的第一次。

  完成初稿之后,我仍旧忐忑不安,不知是否合乎编辑要求,更期待读者的指正。

  有趣的是,在我完稿之时,即3月17日深夜,北京下起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窗外大雪纷飞。3月18日早晨的北京,银装素裹,空气格外清新。我以分外轻松的心情,写下此时的感受,也祝愿我的点滴体会能为现代国家的构建,提供一点参考。

  想到几个月来几乎是没有节假日的忙碌,更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他们的付出和奉献,才使我能够夜以继日地持续工作并得以完稿。

  王振耀2012年3月18日晨于北京序言做人的规则(白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