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人际交往中,尤其是职场中,这种读心能力是社交才能中最基本的能力,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应用得很广泛。如果缺少一定的揣测他人心理活动和感情的能力,我们真是连最简单的社交都难以应付。
1.巧妙“读心”
读心,是否真的能读心?
之前我们一直在说如何避免被“不好意思”心理控制的问题,但其实,除了避免被控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利用“不好意思”。具体地说,是我们在避免自己被不好意思心理控制的同时,学会利用对方的不好意思心理。要做到这个境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对方,包括对方的性情,心理活动,思想观念等等。
相传在吉普赛人中间,流传着一种读心术,拥有这种能力的人,能够看穿对方的心思。这终究只是个传说,是否属实还有待考证。不过,科学家们的确发现,人类天生拥有一种“读心”的能力。
科学家们发现,要掌握“读心术”,只需要具备几个条件。首先是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是洞察力、亲和力、认识事物的能力及愿望等等,此外,还需要掌握对他人言谈举止的观察技巧。心理学家们发现,一个人如果刻意在语言上掩饰自己,他总是无法做到天衣无缝,最终不是在声调上有所泄漏,就是在微表情、一些细微的动作上“暴露”自己的心理活动。如果人们将自己放入某个角色,通过模仿这个角色的语言、表情、行为体验,便可以获知这个角色的心理想法。而心理学家也发现,人们正是这样时常下意识地模拟并复制谈话对象的行为,来获知对方的想法与感受的。所以,他们认为“读心术”其实是存在的,而且可能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关键就是人们对它的运用程度。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已可以成功使用机器来直接读取人的“心理”,这又是一种新型的“读心术”。
塔夫斯大学的罗伯特·雅各布布教授和塞尔希奥·凡蒂尼教授经过研发,制作出了一种特殊的、拥有读心能力的电脑。雅各布布采用功能性红外线光谱学,成功设计出一种神奇的机器,这种机器能推知用户的“压力水平”。机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红外线传感器将红外线透过受测者的前额,使红外线在大脑额叶散开,然后,根据血液中氧含量、光线被吸收或者反射的情况,观察出实验者大脑区域的活动。氧化的血液越多,大脑某个区域就越活跃。这样一来,研究人员便可以通过分析红外线传感器侦测,检测出受测者的压力水平,然后得知受测者当时的心理情绪状态。
德国人类认知及脑部科学研究所的海恩斯博士,及英国伦敦大学和牛津大学数位科学家一起,也利用脑部扫描技术成功地预知了人们的想法。他们让受测者对眼前屏幕上出现的两个数字进行加法或减法运算,与此同时,他们利用“功能性磁场共振成像”技术扫描受测者的脑部,并用专业软件进行分析,预测受测者的选择。结果表明,通过这种区分大脑活动细微差别的方法,研究者的预测成功率高达70%。
我们普通人,当然没有条件在现阶段利用机器破解他人的心思,不过,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做这个工作呢?
当然不是。其实,在现代人际交往中,尤其是职场中,这种读心能力是社交才能中最基本的能力,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应用得很广泛。如果缺少一定的揣测他人心理活动和感情的能力,我们真是连最简单的社交都难以应付。一个不懂得或不善于了解他人心理的人,难免在人际交往中捉襟见肘,处处失利,接踵而来的误解常常让他们在一段关系中觉得非常孤独和郁闷。例如,一个过于粗枝大叶的人丝毫不懂得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即使说话做事得罪了人还浑然不知;而性格敏感的人又总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常常觉得他人对自己有意见或不喜欢自己。所以说,难以看出他人想法的人,总是使情况变得更糟,而且极易患上孤独症。而如果拥有了“读心”的能力,我们就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对方的想法,以便做出相应的反应,采取合理的措施,避免情况变得更糟,或是将坏事扭转为好事,这对我们来说还是裨益无穷的。
如何读心
那么,我们普通人怎样“读心”呢?我们可能做不到像传说中会读心术的吉普赛人那么厉害,一眼就能看透人家心里在想什么,也不具备利用电脑直接分析他人大脑的条件。但是,只要通过平时的一些简单的训练,我们也可以初步做到了解一个陌生人的性情及心里的想法。对于这个问题,最简单的通道就是:观察——分析——整理——结论。
察言观色是人们应该掌握的一个基本手法。人们的内心情绪和情感虽然是无形的,不能直观地看见,但却并非毫无痕迹。它们总是不自觉地通过面部表情、动作、语气语调等流露出来,能够被我们用肉眼捕捉到。所以,想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活动,察言观色是第一步。
人们总是认为研究心理的专家比起其他人来更善解人意,以为他们能用不同寻常的方法和手段去精准地猜测别人的想法。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心理治疗师只不过是比其他人更细心,更善于观察,更能够根据人们的面部表情(即使是细微的表情),说话方式,语调,使用的具体语言,肢体语言等等,综合分析,做出更为周全的推测。在与他人接触时,如果我们也肯多用一些心思,注意观察他人的表情、面部皮肤的颜色、肢体的动作,仔细聆听对方的语调、语调高低起伏的变化、说话内容,等等,自然也能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情绪和情感。
仅仅有观察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每天都在用眼睛观察不同的事物和人物,用耳朵听不同的声音和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但是,这些信息真正进入我们大脑的并不多,很多有用的信息也被我们忽略了,更别说那些看似无用的信息了。因此,在观察的基础上,需要加上有意识的分析,才能使眼睛和耳朵捕获的信息得到妥善的处理,发挥其作用。
当然,分析不仅要靠现行的思维,要想使我们获得的信息发挥最大作用,不但要运用当下的思考,还要调动我们大脑内部的信息记忆库,从中搜索与当下的事物有关的信息,提取出来,与当下获得的信息进行科学有序的整理,使之井井有条,符合常规。有时候,我们还需要打破经验的束缚,运用逆向思维来分析整理这些资料,直到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
结论的出现,几乎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不过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结论都是正确无疑的。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在捕捉信息的时候或许是客观的,但我们的大脑在分析整理信息的时候,就难免加入主观的成分。这就要求我们要对结论再度进行分析,以确保我们没有被自己误导,以及没有误解他人。
例如,我们在与一位同事初步接触时,可以根据对方谈论的具体内容、说话的语气语调、面部的表情、所用的肢体动作等等,结合我们以往接触过的不同类型的人以及他们平时的言谈举止特征,将我们面前的人归类为哪一类,再提取这一类人所具备的情绪、情感特征,与眼前的人进行对比,看是否能达成一致。如果能够,就说明我们的推测是基本正确的。当然,这只是我们对这位同事的第一印象,至于他是否真的是我们所判断的这样,还要根据进一步的接触和观察来确定。不急着对一个人下结论,是避免我们对他人判断失误的最好方法。
再如,我们在就某个工作项目进行交流的时候,可以根据对方的观点、所用的措辞、谈论时的语气语调,听到你的观点后是表现出不悦、反感、心不在焉、敷衍式的微笑,还是直接与你进行争执,反驳你的观点等等,分析出对方此时的内心情绪,预测其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和看法。同样的,为了确保我们的判断不出现失误,还可以运用一些小技巧进一步试探,直到确信无疑。
总之,利用自己的观察能力,加上推理分析能力,来整合记忆库中的信息,不断地做出对他人的猜想,是人际交往中一条可行的通道,在职场中运用它,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快速准确地了解他人的内心想法,以便及早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尤其是在发展自己的“读心”能力后,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善解人意、体贴入微、极受欢迎的人,你将不再为如何营造融洽的职场关系而大费脑筋。
不过,有了“读心术”,我们还要谨慎地考虑如何使用,尤其要注意不要触碰到对方的敏感神经和底线,更不要拿着你的猜测去到处炫耀,毕竟,所有人都有不想让他人知道的领地,也没有人喜欢自己的内心被他人一览无遗。
2.了解性情,灵活有方
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性情
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读心”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对方当时当下的情绪和情感,要了解对方更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等,还需要更多的了解。这一点,还要有赖于我们对对方性情的了解。
一个人的性情,似乎是更隐秘的抽象的存在,似乎更难以挖掘。睿智的先人们总结了一系列的名言警句时刻提醒自己,比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知人知面不知心”等等。不过,不管如何的总结和提炼,不管背多少这方面的名言警句,识人之难依旧像一座山横在我们的面前。更有趣的是,这个问题还催生了古代一个新行当的诞生——麻衣相士。
不过,相对于跳跃的、随时变化的心理情绪和情感,性情倒是相对稳定的,因此更有规律可循。
尤其是对现代心理学有了一定认识之后,我们更容易明白,天庭饱满,地阔方圆未必就是官相,天生的三角眼,扫帚眉未必奸诈阴险,了解一个人的性格,不能简单地凭借相貌去判断,而是要听其言、观其行。甚至一些以前从来不曾被人们留意的生活点滴,也成了了解一个人的最好窗口。站在这个窗口,你会发现,不同的衣着习惯背后,原来是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个体,不同的谈吐背后,原来隐藏着不同的偏好和生活态度。无数个看似简单的细节背后,是一个个独立丰富、色彩斑斓的内心世界。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了解一个人的性情呢?
有句话说得好,“想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看他所嘲笑的是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用比较形象的例子来说明。比如说:一个人喜欢嘲笑穷人,那么他通常是比较看重金钱而且势利的;一个人嘲笑别人没文化,他通常是有点文化并且自命不凡的;一个人嘲笑别人做事的方法不对,他通常是一个喜欢挑剔、喜欢指责别人的人;一个人嘲笑别人的长相和穿着打扮,那么他是一个比较注重外表的人……总之,人们有时候喜欢用嘲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他们的观点和他们嘲笑的东西则恰恰相反。从一个人嘲笑的对象,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再从他的价值观去推断他的性格,基本上就八九不离十了。
如何了解一个人的性情
当然,并非所有的人都用嘲笑的方式,喜欢通过嘲笑的方式突显自己性格的人,也未必随时随地都在嘲笑他人,所以这个方法更多的具有巧合性,不太适合我们随时随地拿来运用。正因为这样,寻找更多的方法来了解一个人的性情,就成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必修课。
从大的、比较概括的方面来讲,了解一个人的性格,要从这几方面来着手:
一、对方的生活环境。
这里说的生活环境包括成长环境和以往的生活环境,以及目前的生活、工作环境。具体又包括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情感环境,等等。因为一个人的成长和生活离不开环境,而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具有巨大影响。我们遇到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成长和生活,他的性格必定受其影响。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很可能会影响他的终生。比如一个幼年生活在贫困环境的人,长大后对金钱的敏感度可能要比一般人更加强烈;而一个从小衣食无忧的人,对金钱的概念通常会模糊一些。甚至连中国的文学巨匠鲁迅也逃不过其祖父以及家乡的环境在童年时期对他性格的影响,可见环境对一个人性格形成的重要性。
二、对方受教育的背景。
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论改变的程度是大还是小,它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也是除环境之外唯一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因素了。教育在无形中把人分开,分成不同的类型,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处事态度和方法。用世俗一点的观点来讲,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受教育的背景,直接决定了他各方面的素质,而一个人的素质又决定了他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方法。所以,虽然我们不能仅凭学历来判断一个人,但却可以参考一个人受教育的背景来判断他的性情。
从小的、更具体的方面来讲,了解一个人的性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看他的穿衣风格。
这不是教大家以貌取人,而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的穿衣风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性格方面的一些东西。大侦探福尔摩斯就经常通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判断其身份、性格等,这不是小说里的凭空猜测,而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电影里的花花公子通常会一身花里胡俏的打扮出境,性格保守的姑娘总是穿着包裹严实的服装,老实巴交的农民从他规规矩矩的裤腿上便可以看出他的朴实与谨小慎微……其实导演的目的也在于通过服装反映角色的性格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