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全文阅读 > 第13章 利用对方眼光重组心灵装置(4)

第13章 利用对方眼光重组心灵装置(4)


  可见,懂得信念的重要性,还得使自己拥有信念,善于利用信念激励自己。

  拥有信念相对比较容易。书籍、电视、报纸、网络中,都不乏关于信念的例子。比如,地震中靠信念支撑着生命的人,沙漠里靠信念走出困境的人,极限挑战中凭信念创造新纪录的人,生活中遇到困境不屈不挠的人,病魔前面用信念重获健康的人……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人们处在困境甚至绝境中没有被吞没,反而心中有一股信念在支撑着。而支撑他们的信念也各自不同,有的是对生命的渴望,有的是对生活的热爱,有的是对家人的责任,有的是对理想的执著……总之,一切能激发他们耐力、勇气、潜能的意志,都可以成为他们的信念。

  你呢?你最渴望的是什么?最想实现怎样的愿望?最想获得怎样的成功?在职场上,你有怎样的理想?有什么样的成功人士在激励着你?这些,都可以成为支撑你努力奋斗的信念。

  当然,仅仅是拥有信念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信念真正发挥作用,还离不开你自始至终的坚持。信念不是兴趣爱好,今天喜欢就摆弄几下,明天不喜欢了就抛弃。信念应该像影子一样与你同在。当你遇到困难时,可以鼓励自己;当你感到懈怠时,记得督促自己;当你取得成就时,不妨在心中感谢你的信念。

  记得,时时铭记,多多重复,努力践行,坚持不懈,信念就会在你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后为你带来职场上、人生中的累累硕果,让你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并活出新的价值。记住亨利的话——当我相信时,它就会发生!

  6.不做无谓的表演

  过度的表演是一种哗众取宠

  生活中有一种人,他们很在意别人对他们的看法与评价,十分渴望获得别人的关注,总是担心成为不受关注的无名小卒,总是害怕自己身上的优点、长处不为人所知,害怕被视为平常人,害怕被遗忘。于是,他们不停地表演。他们说话是为了给别人听,做事是为了给别人看,当然,说话做事背后的动机,还是获得别人的关注、肯定和赞赏,哪怕只是博人一笑,他们也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价值得到了体现。他们不是演员,却无时无刻不在表演。因为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演着演着,他们就弄丢了自己。

  不要急着鄙视和怜悯这样的人,因为在生活和工作中,不经意间,我们也可能成为这样的人。

  心理学上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受到关注的渴望,尤其是那些在童年时期缺少他人关注和关心的人,很可能终其一生都在企图弥补内心的失落,而他们弥补的方式,就是通过一些有意无意的表演,获得别人的关注,哪怕那种关注并非都是正面的评价。

  这种心理当然也会影响一个人在职场中的行为。因此在职场中,我们总不难发现,有些人热衷于出风头,越是能让他们获得别人关注的事,他们越去抢着干;有些人喜欢说大话,吹大牛,有的没的都敢编,不将自己编成一个传奇不罢休;有些人耐不住寂寞,那种需要耐心和踏实来对待的工作,对他们来说就如同炼狱,他们害怕自己因此被遗忘;还有些人工作上取得一点点成就就开始大肆显扬,唯恐天下不知。

  既然那么努力去获取别人的关注,那么,这类人真的会如愿以偿吗?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美国著名的作家海明威先生本是一个很随和的人,但是,对待那些没有才能却喜欢油嘴滑舌的作家,他却厌恶至极,并且表现得毫不客气。在他凭借《老人与海》一书荣获诺贝尔奖之后,有一次参加一个宴会,在宴会上,他遇到一个夸夸其谈、哗众取宠的作家,整个晚上都在企图得到大家的夸赞,更渴望得到海明威先生的赞赏。他不断找机会与海明威搭讪、聊天,虽然海明威几次借故避开,仍然被缠得无法脱身。最后,那位作家干脆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心愿,他说:“我一直想为你写一篇传记,希望在你死后我能独家获得撰写你传记的荣耀。”谁知,海明威不但没有如那位作家的愿答应他的要求,并对他肯定一番,还毫不客气地对他说:“我既然知道你要写我的传记,我就不得不设法活下去了。”

  海明威之所以如此不给对方面子,恐怕也是因为一眼看穿了对方——他根本不是诚心诚意为海明威写传记,只是企图以此获得更多的关注,得到更多的荣誉。试问,一个只追求表面的荣誉,性格浮夸,又带着如此功利目的的人,又怎么能静下心来将一件需要耐心和真本事的事情做好呢?

  可见,喜欢表演、哗众取宠的人,不但不能如愿以偿得到大家的喜欢,反而会惹人生厌。

  在职场中,这类人也不外这样的待遇。他们在工作中,不好好坚守岗位,却喜欢到处吹牛打听,上窜下跳,尤其是在老板和上司面前,更是表现得积极活跃,一心想引起注意,得到重用。而在同事面前,他们又不干实事,整日浮夸,将工作推给别人,认为那些需要踏踏实实完成的工作都是别人的任务,自己只要凭借聪明装装样子就可以混得比别人好。孰不知,一个员工的表现都被老板和上司看在眼里,是水晶还是玻璃,稍加观察便可分辨,即使它们一样透明闪亮。而整日朝夕相处的同事,更是早早便将这类人看透,在竞争激烈的职场,没有人愿意与浮躁的人合作,也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去看别人那些无谓的表演。最后,这类人的表演,自然成了独角戏,不再有观众,也不可能有掌声。最后的最后,孤独和失落依旧如影随形。

  避免无谓的表演

  前面我们说过,每个人的心中或许都住着一种渴望,那就是期待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肯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这种心理动机下,人们不知不觉会采取一些浮夸的言行迎合他人,以博取他人的好感和拥护。虽然这种行为不值得提倡,我们也经常鄙视这种行为,但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自身也难免受心理动机的驱使做出类似的行为,在不自觉中参与到这种无谓的表演中。因此,我们应该主动避免这种行为。

  不做无谓的表演,首先就要做到有目标,有依托。无谓的表演,往往发生在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人身上,他们没有自己的清晰的目标,不知道怎么去努力,又不愿意被冷落,不甘寂寞,很容易就选择了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来博取别人的关注。而一个拥有自己的目标的人,只会集中精力朝着目标去努力,哪里还有空闲表演给别人看呢?

  不做无谓的表演,必须有才能。我们这里所说的才能,并非都是惊天动地的大才干,而是指一个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特长和能力,能够在职场中具备核心竞争力。也只有这样,才不会担心成为无名小卒。而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就只能滥竽充数,人云亦云,对别人的行为指指点点,不懂得反思自己。

  不做无谓的表演,还要做到不过分强调自己。每个人都想成为世界的中心,但很显然,没有任何人能够成为世界的中心,即使是乔布斯这样的人物,也难以做到。所以,得不到所有人的关注,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没有必要太在意,更没有必要不停地强调自己的存在。即使自己有才能,也无需过度张扬,要知道,“好花不用扬,风吹自来香。”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提倡不做无谓的表演,并不是告诉大家不表现自己。正常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无谓的表演,是有本质区别的。

  职场中还有这样一批勇敢者,为企业、为集体的利益勇于表现自己,希望通过自己的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为企业创造利益,这是值得称赞的行为。尤其是随着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增强,不少人已经摆脱了“不好意思”的束缚,解放了思想,勇于展现出自己的才能。他们不吃老一套,不怕来自别人的否定声,大大方方地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坦坦荡荡地在工作中表现自己,这更加值得我们的肯定,也会得到他人的赞誉。更有一些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因为被侵权走上法庭,讨个说法,不去管是否被骂为“哗众取宠”,他们心中所想的,只是维护法律的权威;有些学者,为了传承古老文化,不惜奔走他乡、周游各国,来一场文化苦旅,不去管是否被骂为“作秀”,他们所想的,只是好好保护逐渐被人遗忘的人类精神财富;还有一些人,为了体验长征精神,发扬革命精神,召集志愿者步行万里,风餐露宿,历尽千难万苦,不去管是否被骂为“没事找事”,他们所想的,只是将一种信念传播给大家;还有那些为了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的人,不拘泥于自己的小天地,放开眼界关注民生,扶贫济困,不去管是否被骂为“伪善”,他们所想的,只是为别人做一点事,多做一点事……这些,都是一种不图私利的行为,他们只是想使自己的思想艺术、主体理念、权利理念得到正当的发挥,这也是一种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与纯粹地表演给他人给社会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但不应该批评和否定他们,反而要大力提倡,尽可能身体力行参与进去。

  作为职场中的普通一员,也要做到该为企业贡献的时候就挺身而出,不要吝惜自己的劳动和辛苦,不要计较自己付出的努力是否有人看到,是否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是否能让自己升职加薪。就像王选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得不到诺贝尔奖。不要急于满口袋,先要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

  7.不做“礼尚往来”的奴隶

  送礼,职场避不开的规则?

  中国人好客尚礼,古来有之,亲朋好友之间走动,从来没有空着手的,更别提“你家娶媳妇”、“我家嫁女儿”这等喜事。每逢重要的节日,或者遇到亲朋好友之间有婚丧嫁娶之事,国人无不以红包表心意。朋友够不够意思,亲戚够不够情义,邻居够不够和睦,同事够不够“上路子”,红包及红包的厚度逐渐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渐渐地,职场上也形成了“往来有红包,登门必送礼”的恶习,原本只是点头之交的同事之间,也主动被动地陷入了“礼尚往来”的怪圈中。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往来的礼物越来越贵重,越来越呈现出单一的衡量标准,“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的美谈,渐渐退化成一个传奇,定格在遥远的唐朝,人们所看到的现实是,关系靠送礼,往来唯礼金。

  然而,红包的真正意义,却越来越不为人所知。

  送红包和收红包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习俗,随着文化的演变,红包文化也不断演变,到如今,大概有以下几个普遍的意义:一是长辈表达对晚辈的关爱和祝福;二是婚嫁喜庆有喜当贺的礼仪,以及亲友间互相馈赠和祝福的方式;三是出自内心感戴之情的酬谢。红包的主要意义在于象征好运的红纸,而非里面的钱,更非人们之间维持良好关系的敲门砖和必需品。

  然而纵观当代社会,注重意义的越来越少,注重“内容”的越来越多,收到“红色罚款单”而不得不掏红包的人,也因为经济上的负担而有意无意间多了几分无奈,少了一些衷心。最后,送礼的人已经不知道自己送的是礼还是情,收礼的人虽然一时荷包鼓鼓,心满意足,但这本人情帐,迟早都要一一还清。如果大家都功利地只为面子打红包、收红包,当这些红包来来去去“对了帐”,人与人之间,还剩下些什么呢?

  尤其是职场中人,有些人平时原本不过是点头之交,连朋友也算不上,除了工作上的接触,别无其它往来。一日莫名其妙收到一张请帖,需要带着自己一天甚至几天的工资收入,去跟一群不认识的人,吃一顿看似热闹其实很无聊的饭,那种心情可想而知。出红包和收红包者的关系,也未必因此得到改善,假如工作上没有太多的接触,志趣上也无多少相投之处,该是点头之交还是点头之交。不同的是,总有人记住了一件事——某某收过我的红包,我却没有得到他的半点好处。

  那么,送礼,真的就是职场上避不开的规则吗?不送礼就会得罪领导,得不到晋升的机会?不送礼就无法维持良好的同事关系,影响与同事之间的工作协调关系?不送礼就会被当成“小气鬼”、“怪人”,被孤立起来?

  依情而定,拒绝只为面子的物质往来

  其实,我看未必。既然送礼未必是自己情愿,为什么一些表面化的人情往来依旧你来我往,愈演愈烈呢?细究之下,还是“不好意思”惹的祸。收到点头之交的熟人的请帖,不好意思不送礼;一旦送了礼,又不好意思太少;去了张三家,李四办喜事时不好意思不去;同事都有所表示,自己不“意思一下”说不过去……如此下去,实在是个无底洞,表面一派融洽和乐,私下却难免抱怨红包出得太多,恨不得找个借口也办一场喜事将红包悉数赚回。

  但,真的只能这样吗?先来看一个典故吧!

  唐朝贞观年间,大唐的藩国回纥国派使者缅伯高前来大唐拜见,表达友好之意,并携带了一批珍奇异宝要进献唐太宗,其中包括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