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公司要求每个部门抽调一个人在周末安排值班,你家里有一位才几个月大的孩子,而你的同事要在周末去外地约会男朋友。你觉得谁更没办法来公司值班呢?如果你觉得假如是你,就可以接受换一个时间与男朋友约会,那么,其实你还没有真正做到换位思考。因为在你看来,照顾孩子显然比约会男朋友要重要。可是,对于你的同事来讲,她根本就没有孩子,凭什么要拿与男朋友约会这件头等大事与照顾孩子来比较呢?对她来说,现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与男朋友约会了。而如果你的同事也认为,如果站在你的角度,她可能会考虑让家人带孩子。那么,就说明她也没能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因为她的思维模式是:先约会,结婚,才能有孩子。她还不懂得,在一位母亲的心中,孩子永远是最重要的。
再比如,很多人喜欢给别人指指点点出主意,认为怎样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可是,那些主意也好,点子也好,对当事人来说,却未必是“最好”,出主意的人只是用自己思维模式的延伸,在试图想办法解决别人的问题,其实,终究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马云一直是商界的风云人物,尤其是近几年连连推出大动作之后,更是成为人们谈论评判的对象。很多人说淘宝不诚信,马云也不诚信。但马云肯定不这样想。站在他的角度,他也许会认为他在一个缺乏严格规则的社会中,尤其是缺乏严格规则的互联网交易平台,他能做到的极至,就是要将企业做大,给客户带来利益,为股东和员工带来福利,对他来说,这才是最大的诚信。而且,他做的每一个决定,所能带来的后果,他应该比任何人都清楚。至于能不能被其它人理解,他就无能为力了。毕竟,他不是别人,别人也不是他,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而已。
所以,换位思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非那么容易。当我们在对别人评头论足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其实我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呢?当我们对他人不满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别人或许根本无意冒犯我们,只是站在他自己的角度来说话做事?当我们抱怨企业给予我们的待遇不够好、升职机会不够多的时候,评判老板吝啬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是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和追求企业整体利益的角度,而不是让某一位员工青云直上、衣食无忧?当我们抱怨某位同事不够聪明,工作能力不够强,未能与我们融洽合作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每个人的受教育经历都不一样,处理工作的方法也不一样,你的标准,未必就是正确的标准?
总之,当你不能真的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不能理解别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不能真的理解别人的行为模式,更谈不上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
如何换位思考
做到真正换位思考虽然不容易,却并不是完全不能做到的,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还是可以实现换位思考的。
首先,要深入体会别人的处境。
《庄子·秋水》里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段话看起来像是绕口令,也有很多人因此将庄子看成诡辩高手。但其实,这段话反映出来的问题正是我们要说的,如果无法深入体会别人的处境,就无法得知别人的真正想法,也就不能做到换位思考。
所以,假如两个人经历相似,思维结构类似,换位思维就容易多了。不过,这还是不代表你真的就具有换位思考的能力,除非你的大脑和心智保持开放,能容纳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尝试用别人的思维结构来思考,甚至是你不接受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然后接受你觉得匪夷所思的结果。
在职场上我们固然不能跟别人对换角色,但如果能静下心来,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衡量一下,或许,我们对他人会多一些理解和宽容,我们的职场关系也会更加的融洽。
比如前面所说的周日值班的例子,假如两位同事之间能彼此体会对方的处境,懂得对对方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就不难理解和体谅对方了。
其次,要多一些宽容。
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对自己宽容,对别人苛刻,所以经常指责别人,为自己找借口。要做到换位思考,就要求我们对人对己采用同一标准,如果能做到宽人严己,那当然更好。这样一来,我们用要求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就会自觉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要求别人的标准来要求我们自己,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原本就不是别人“错”,而是我们自己“不对”。即使别人真的错了,也要宽容对待,否则,当你犯错时,对方很可能用相同的方式对待你,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换位思考”。
最后,要避免换位强迫。
换位强迫,形象地来讲,可以用这个例子来解释:父母对孩子说:我要是你,我就会如何,如何。这不是帮孩子换位思考,而是换位强迫。如果进入了换位强迫模式,那么不管你如何换位思考,也只是用一种线性思维代替另一种,终究是一种强迫。
所以,当你准备对同事说,我要是你,我会怎样怎样的时候,最好三思,你以为你是在换位思考,但也许,你正在进入换位强迫模式。
换位思考是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佳润滑剂。而人们刚好有个与之相反的特征,即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假如我们能换一个角度,尝试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看待和思考问题,毫无疑问,最终的结果会让我们与他人之间多了一些理解和宽容,改善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工作协作上也会更加的默契融洽,即使遇到竞争,也能相互理解,而不是由竞争衍生出敌意。而对于一个团队来说,也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增强凝聚力。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5.不拘经验,避免被误导
经验并非都可靠
一头驴子背着一袋盐渡河,却不小心在河边滑了一跤,跌在水里,盐也滑落进水里溶化了。驴子站起来时,感到身体轻松了许多,它高兴坏了,以为获得了减轻负重的宝贵经验。后来有一回,驴子背了一袋棉花,以为再跌倒就可以同上次一样轻松了。于是,它走到河边的时候,故意倒在了水里。可惜,这次棉花吸收了水,非常重,驴子非但不能再站起来,身体还一直沉向水底,直到被活活淹死。
驴子为什么会被淹死?其实原因很简单,驴子并不是被那袋棉花害死的,而是被它自己引以为傲的经验害死的。
经验包括知识、技巧、方法,等等,是人们体验或者观察事物或处理事件后所获得的心得,很多时候被人们作为人生存在、处事、生存的关键。生活中,很多人做事相互凭经验,在职场中,沾沾自喜于自己富有工作经验的人也大有人在,甚至企业招聘往往都明言要求应聘者有怎样怎样的经验。
的确,正确的经验能够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事情,避免走弯路,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但是不要忽略了一点,那就是错误的经验也能误导人们走更多的弯路,犯重复的错误。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男人不幸失去了妻子,家里只剩下他和几个月的幼儿。他既要忙于生计,又要照顾孩子,根本分身乏术。于是,他训练了一只狗来帮助他照顾孩子。幸运的是,那只狗聪明听话,不但会看护小孩,还会用嘴叼着奶瓶给孩子喂奶,简直就是一位家庭保姆。
有一天,男人出门工作去了,出门前叮嘱狗要好好照顾他的孩子。但是,因为遇到了大雪,他未能及时赶回家。想到孩子在家有那只狗的照顾,他焦躁不安的心里总算是有一点安慰。
第二天,男人回到家中,还没进屋,狗就听到了声音,飞奔出来迎接主人。男人则飞奔进屋看他的孩子。当男人进入房间里,你猜他看到了什么?眼前的一幕简直让他触目惊心:满地鲜血,连床上都是。更令他震惊的是,孩子居然不见踪影。而此时,狗待在他的旁边,他这才注意到,狗满嘴都是鲜血。他心里一惊:不好,狗本来就只是一只动物,具有兽性,况且,狗是人类通过驯养狼得到的,它们的祖先就是嗜血的狼,我怎么能将孩子交给一只骨子里流淌着血腥的兽呢?我可怜的孩子,一定是被这只残暴的兽给吃掉了。
想到这里,他顿时又懊恼又痛心,加上愤恨难当,直奔厨房拿起刀就劈向狗头,把狗杀死了。
狗倒地的一瞬间,他却突然听到了孩子的声音。循声而去,他在床底下找到了孩子。孩子安然无恙,甚至不曾受伤,只是身上也沾了鲜血。他抱起孩子再仔细看看狗,才发现狗一只腿上的肉被撕掉一大块。他环顾房间四周,又发现一只狼躺在床的旁边,嘴里还叼着一块狗的肉,但狼也浑身是伤,已经断气。
男人恍然大悟,原来,不是狗吃了他的孩子,而是狗为了救他的孩子杀死了狼,最后却被他杀死了。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意味深长的启发:凭借经验去判断他人,并非总是正确的,而且往往会让我们因误解而犯错。男人正是因为凭借狗的“出身”判断出是它兽性大发吃掉了自己的孩子,才误将原本十分忠诚的狗杀死。
可见,经验是财富,也可能是陷阱,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得当。
避免被经验误导
武断的人可能会说,既然经验那么可靠,直接抛弃不就完了,省得利用不成反受其害。如果真是这样,那显然是因噎废食的行为。每次都从零开始,不论是对社会、企业还是个人,都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人类发展史上,若代代都抛弃以往的经验,还谈何进步呢?
那么,经验出现危机时,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呢?又如何让经验变为自己的正能量呢?最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做到既能让经验发挥其价值,又避免被误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