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全文阅读 > 第16章 切断负效应,重组关系回路(2)

第16章 切断负效应,重组关系回路(2)


  2.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人总想找到那个最好的,这几乎是一种心理定律。喜欢攀比的人,已经将攀比当成一种心理和行为习惯,不管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可是,什么是最好的?你觉得是最好的,是因为你的确了解,还是因为别人的评价?对于别人是最好的,对于你也一定是最好的么?

  比如,很多人认为外企公司很好,可是好在哪里呢?高档的写字楼?人性化的工作环境?不错的待遇?但是,一个人是否喜欢、是否适合某种工作,与工作环境并没有必然联系,如果是从事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即使每天西装革履地出入高档写字楼,心里也未必那么舒坦吧?何况,只要深入了解,就不难发现,传说中外企那些令人羡慕的薪水福利只是被少部分人放大的,即使有,也只是针对少部分人,或者是少部分外企,而非所有的外企都是上班族的天堂。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那就是外企的晋升机会普遍比较少,高阶的主管职位是有限的。晋升的机会通常都把控在来自国外的高管手里,普通员工所拥有的,不过是别人看着光鲜的“白领”身份。想一想,这些是你想要的吗?与你的职场理想是一致的吗?真的能够提升你的个人能力和职场核心竞争力吗?如果不是,又何必去为了别人的目光而辛苦自己呢?毕竟,你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一定要先弄清楚你想要什么。如果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清楚,就永远也不会找到好工作,因为你永远只看到你得不到的东西,而你得到的,都不是你想要的。

  3.接受现实,原谅自己。

  尽管我们知道,爱面子是不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要面子的,在工作中与人攀比在所难免。当你意识到自己在与人攀比时,既不要纵容自己、鼓励自己,也不必苛责自己。首先要认清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现实,既然无法避免,对抗无益,那就只有坦然接受,并原谅自己出现了这种心理状况。耿耿于怀不肯放过自己,不过是自我为难罢了。

  4.不为他人的标准做自己的选择。

  现实中,很多人都是在干着自己的工作,活在别人的标准里。别人的标准是什么呢?

  首先,是人不能没有工作。于是,你以“饥不择食”的态度匆匆忙忙找一份工作,不去考虑长期发展,不去考虑福利待遇,不去考虑职场附加值,你满脑子盛放的,是有了工作,就摆脱了“无业游民”的另类身份,就正常了。然而,别人的标准还要求有一份不错的薪水。但恰好,你的薪水不足以令人羡慕,甚至是偏低的。于是你开始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由对薪水的不满意发散到对工作环境、老板、上司、同事、甚至是公司里扫地的阿姨,通通都不满意,你觉得待在这样的企业是能力不行的表现。接下来,你脑子里只剩下两个字:跳槽。在成功跳槽之前,你便一直处于对工作和薪水的焦急不安中。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你越想得到的东西,离你越遥远。越是焦急,越是觉得自己需要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就越无法容忍目前的状况,越无法好好工作,直到你的工作态度终于招来上司和老板的不满,直到你想也没想清楚就跳槽。如果运气好,你成功跳槽了,得到了更高的薪水,那么,更多的他人的标准会源源不断地套在你的脖子上。不能永远做无名小卒,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后不升职就是无能的体现,世界500强才是好的工作单位等等,都会随之而来,如果你一味地跟着别人的标准走,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疲惫,陷入无尽的不满与焦虑当中,哪里还能感受到工作的乐趣,也根本不会记得自己最初的目标。

  避免这一切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停止用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转而以自己为中心进行判断和选择。例如,衡量一份工作好不好,不是拿公司的大小、规模、外企还是国企、名气大不大、是不是上市公司来衡量,而是应该看这份工作是否适合你,是否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东西、能帮助你实现职场理想的工作,在这个工作当中,你开不开心,能不能充分发挥你的工作能力,有没有提升的空间等等。至于公司的规模,一时的薪水,则不必太在意。因为,小公司未必不是好公司,赚钱多的工作,未必方方面面都让你称心如意。

  3.先停止埋单再切断发源地

  世界上没有“理所当然”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商人的儿子小彼得才十岁,却已经从爸爸的商店里了解到了一些“生意经”。有一天,他突发奇想给妈妈开了一个账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

  于是,某天早上,他的妈妈在餐盘旁边看到了那份账单,上面写着:

  母亲欠她儿子彼得如下款项:

  取回生活用品         20芬尼

  把挂号件送往邮局       10芬尼

  在花园帮助大人干活      20芬尼

  彼得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   10芬尼

  共计:            60芬尼

  小彼得的妈妈仔细地将账单读了一遍,然后默默将它放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晚上,小彼得如愿以偿地在他的餐盘旁边找到了他账单上所提到的报酬,一分也不少。正当他高兴地要把这笔钱收进自己的口袋里时,突然发现在餐盘旁边还放着一份给他的账单。

  他把账单展开读了起来:

  彼得欠她的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    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         0芬尼

  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        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     0芬尼

  共计:              0芬尼

  小彼得读着读着,脸渐渐羞愧得发红了,他也小心翼翼地收起了妈妈给他的账单,然后蹑手蹑脚地走近妈妈,将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一边将之前收到的那60芬尼塞进了妈妈的上衣口袋里。

  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就像之前的小彼得,认为自己为别人做的应该得到报酬,而别人为自己做的则是理所当然。

  有一个女孩子,在二十来岁的时候交往了一个男朋友,虽然那男孩不被大家看好,但她因为爱情,还是坚持了下来。当时他一贫如洗,她陪他创业,东奔西走,熬夜奋战,拿出自己所有的收入支持他,自己没有一分存款,几乎不买新衣服,吃最简单的饭菜,买最便宜的水果,克制一切物质欲望,只为支持他,只为维护他的自尊心。

  十年后,男孩事业小有成就,在女孩本来应该可以苦尽甘来的时候,他却毫不留情地离开了她。旁人看不过去,责备他,他却理直气壮地说:一切都是她自愿的,我从来没有逼迫她。再说,年轻时吃点苦不是应该的吗?就算她跟别人在一起,不也要吃苦?

  短短几句话,将一个人十年的付出变成理所当然。

  生活中太多这样的例子,也太多这样的负心汉。索取的一方,贪得无厌、理所当然地索取,永远不满足;付出的一方,则因为不好意思拒绝而不停地违背意志去付出,内心反抗行动上却依然遵循。渐渐形成了一个怪圈,走向死胡同。

  然而,不论是索取的一方还是付出的一方,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世界上根本没有“理所当然”,也不应该有毫无条件的“理所当然”。所以,你永远可以对任何人说“不”,只要你愿意。这也是拒绝“不好意思”的方法之一,即停止对“不好意思”埋单,切断其发源地。就像心理上的能量关系回路,只有停止负面的,才能开始正面的,进而进入正能量圈,形成良性循环。

  停止为“不好意思”埋单

  把别人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这样的人无处不在,而与我们关系比较密切,能影响我们的,则是身边的亲戚朋友,职场上的同事客户,老板,上司等等。将别人的付出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人,通常都不理解他人的付出,也不会尊重他人的付出。在他们眼里,别人为他们付出,为他们牺牲,不但不需要回报,还应该当成是一种荣幸和莫大的恩赐。更可笑的是,一旦你拒绝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用一种强硬的、职责的态度来对待你,直到你心理产生愧疚,对他们“举手投降”,乖乖付出。在他们心中,是没有“心怀感激”这个词的,更不会去体谅别人的难处,他们只想免费得到,尽一切可能利用别人手中的资源给自己创造利益,从来不懂得何为感激和回报。所以很多善良的人到最后都难免感慨:真是不能对人太好,尤其是在开始接触的时候,否则后面就被当成理所当然,对对方稍有怠慢就会招来对方的不满。

  心理学上有一个阿伦森效应,指的是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根据阿伦森效应,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效应最著名的运用,应该是这个故事:有一位退休的老人,为了图清净,就在湖区买了一所房子。可是刚安静了没几天,就有一群孩子来到他家门口,追逐打闹、踢垃圾桶、大喊大叫,吵得他不得安宁。老人就想了一个办法。他走出家门对孩子们说:“我十分喜欢热闹,谢谢你们给我带来了欢乐。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这里玩耍,我就给你们每人一元钱。”小孩子一听,当然更加兴奋了,于是很卖力地打闹。老人忍着,并依照承诺每天给孩子们一元钱。过了几天,孩子们打闹完了准备领钱回家的时候,老人却没有像往常那样爽快地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零钱,而是愁眉苦脸地说:“我的养老金到现在还没发下来,所以,从明天起,每天只能给你们伍角钱了。”小孩子有些失望,不过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每天继续来这里打闹。又过了几天,老人两手空空、“非常愧疚”地对他们说:“真对不起,我的养老金已经不够我维持生活了,以后,我不能再给你们钱了,希望你们继续来我家门口玩耍。”可是,第二天,他家的门口变得安安静静。从那再也没有小孩子来玩耍打闹了,老人过上了他梦想中的清净日子。

  这个故事中,老人的智慧其实暗合了“阿伦森效应”。假如老人采取相反的方法,给孩子们钱请他们离开他家门口,不难猜到,一旦他不再给钱,或是给的钱不增加,孩子们一定会报复性地在他家门口加剧打闹。而采取先鼓励再让对方失望的方法,则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阿伦森效应的神秘力量所在。说到底,这是挫折感在作怪。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接受,然而,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强,一般人就难以接受了,因为递增的挫折感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

  因此,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往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的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结合“不好意思”的心理来理解,我们也可以认为,假如总是拒绝别人,偶尔顺应别人的要求,就会得到对方的喜欢,让对方觉得我们“为人还不错”;反过来,假如一直顺应别人的要求,突然有一次拒绝了对方,则会招来对方极大的反感,让对方觉得“这个人也就这样,十分虚伪”。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次次不给一次给,招人谢;次次给一次不给,招人怨”。

  实际上,“阿伦森效应”在职场中也是常见的。

  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进入职场后决定好好表现,于是每天早早就到办公室打扫卫生,烧开水,甚至将办公桌擦得一尘不染。并且,他还常常主动帮同事处理一些工作,还在周末代替同事值班。即使再累再忙,他都硬着头皮撑下来。年轻人的勤快和服务精神给上司和同事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大家都夸他是个不错的青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人的工作渐渐走上正轨,手中的任务也逐渐增加,同时他需要更多的业余时间补充知识,以提高工作技能,他变得不那么勤快了——不再包揽办公室的清洁工作,不再积极主动地帮同事承担工作量,甚至有一次还拒绝了同事推给他的工作。这下,大家对他的评价一落千丈,纷纷在背后说他是“马屁精”、“假好人”、“假积极”,他们甚至开始孤立他。

  这位年轻人陷入了阿伦森效应的怪圈,本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积极表现一下,其出发点是很好的,可惜他忽略了阿伦森效应对人的心理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会直接作用在人们对他的评价和态度上。一直积极顺从的他,已经让大家对他有了一个“高期待、高标准”,一旦他出现拒绝他人的表现,即使是正当的,也会难以被接受,而被视为“虚伪”。其实,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付出与回报出现了不匹配的状况。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需要一定程度上的互动来保持平衡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付出,需要得到对方的理解和适当的回应,这样他们心里才能维持一个相对的平衡。一味地付出而得不到回报,就会变成纯粹的牺牲。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做出纯粹的牺牲,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即使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即使是夫妻、恋人之间,即使是职场中的上下级、员工与老板。

  所以,我们要懂得拒绝的艺术,避免让自己陷入“付出”的轮回中,成为“不好意思”的奴隶。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一开始就不要无度地付出,无条件地顺从。所谓“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