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全文阅读 > 第15章 切断负效应,重组关系回路(1)

第15章 切断负效应,重组关系回路(1)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也说过,唯一重要的是点亮你自己心中的光。假若能在那一瞬间全然明白那种弥散的恐惧是什么,这就意味着它在这一角落上的光被点亮了,这时就会立即得救。而点亮心中的光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做任何抵抗,让心中的念头自然地流动。

  1.对抗还是接受,决定了结果

  对抗并非最好的办法

  面对一些负面情绪,如恐惧、自卑、不好意思,等等,人们总是习惯于对抗。根据“敌强我弱,我强敌退”的逻辑来看,似乎是有一些道理的。不得不承认,短时间来看,对抗的确能够帮助我们击退这些负面情绪,甚至让我们暂时忘掉它们。但,它们真的就此消失,不再困扰我们了吗?

  心理学家曾在治疗的过程中遇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女人发现自己似乎十分冷酷无情,对一些在别人看来很悲伤或者值得同情的事情,她却表现得无动于衷,像是任何事情都难以打动她的心。不但如此,在面对一些“惨剧”时,她还经常不合时宜地哈哈大笑。例如一次看体育比赛,有两个运动员突然猛烈地撞在了一起,其中一个手臂被撞得鲜血淋漓,看样子受伤很重。场上的观众都发出了焦急的关注声。而看到这一幕后,她却不由自主地哈哈大笑了起来。导致一起看球的丈夫对她的行为感到十分不满,生气地斥责她麻木冷血。然而,这样的事情还是屡屡发生,她自己也不禁开始怀疑,自己为什么如此冷血。于是,她向心理治疗师求助。

  后来,她按照心理治疗师的方法做了一些自我调节。她先是回想起她表现得十分冷血时的画面,然后让心中的念头自然流动,不去阻拦,也不去干扰。结果,念头终于停歇时,她脑海里映现了一个暴力画面:爸爸一拳打在妈妈的脸上,妈妈满面鲜血。令她惊讶的是,当这个画面出现时,她心中居然有一股无法言喻的畅快感。

  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念头就是答案。经她自己回想起小时候的事,在她的记忆里,妈妈总是对爸爸百般挑剔,充满抱怨,整日唠叨让人无法安宁。而爸爸则性情温和,沉默寡言,对妈妈百般忍让。她十分同情爸爸,觉得妈妈太过分了,也不希望爸爸一直忍让下去,甚至曾希望爸爸狠狠揍妈妈一顿,以使她闭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她之所以对运动员撞在一起不自觉地幸灾乐祸、哈哈大笑,是因为她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念头,即渴望爸爸揍妈妈一顿。但同时她又明白,打人本来就是不好的行为,作为女儿的她希望爸爸打妈妈,更是阴暗而不可饶恕的想法。所以。当这种念头最初一产生后,她立即和它进行对抗。对抗貌似成功了,这个念头她再也意识不到了。但她后来的表现向我们证明,对抗只是让她将之前的念头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而已,并最终变成了令她失控的、冷血的源头。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对抗绝非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也说过,唯一重要的是点亮你自己心中的光。假若能在那一瞬间全然明白那种弥散的恐惧是什么,这就意味着它在这一角落上的光被点亮了,这时就会立即得救。而点亮心中的光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做任何抵抗,让心中的念头自然地流动。这时,我们会发现念头一个接一个,当念头可以停歇时,真相自然会映现。

  任何情绪,都是来自于自我,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来自于外界,更不是别人或者舆论可以强加的。不好意思的心理以及情绪表现,往往是因为人们的内心过分追求完美、犹豫不决、谨小慎微、固执,等等。如果非要和它对抗,这反而是在提醒、强化自己的某种心理及情绪,最终会让自己陷入一个死循环,无法自拔。

  同时,对抗也会给自己一个反弹的力,会反过来对抗我们。即使暂时被压制,也会在将来的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猝不及防地跳出来打击我们。如果选择听任自己沉浸在某种情绪中,不去做任何对抗,而是让念头或意识像水一样在心中自然流动。最后就会全然明白,这种情绪到底是怎么来的。而只有找到了引发这种情绪的根源,才算是抓到了核心目标。

  接受,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

  《当下的力量》里谈到过一种现象: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被思维给控制住了,当头脑中出现一个念头时,我们不自觉地会去实现它。但如果我们能觉察到思维的流动,既不去实现它,也不与它对抗,那么我们很容易理解思维的合理和不合理之处,随即就可以从思维中解脱出来。

  所以,对于不好意思的心理和情绪,我们也主张采取不理、不怕、不对抗的态度,顺其自然,这是打破恶性循环的关键。而不对抗,最好的办法就是接受。只有接受,才能停止跟自己较劲,也就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

  不理,是指不要死死抓着某个念头或者情绪不放,非要“哪壶不开提哪壶”,而是要学会忽略,转移注意力,避免过度的关注引起内心的焦虑反应。久而久之,这种念头或情绪就会因为感到“无聊”而告退了。

  不怕,是指不用过于害怕和逃避某种心理或情绪。要知道,一时的心理或情绪状况仅仅只是一种表象的东西,真正在背后起作用的,是不良个性和不正确的思维方式。例如,要面子,常常因为不好意思而放弃自己的立场,把任何一件小事都联想到面子上去,等等。

  不对抗,是指不要一心一意地企图立刻消除某种心理或情绪症状。过度的压力往往会适得其反,野蛮的对抗恰恰会招来更大力度的反弹。相反的,原谅自己的不完美,面对心理的不良情绪,尝试平心静气地去探索这种不良情绪的来源,再去正视这个来源,找到解决的办法,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一直困扰你的心理或情绪症状。

  接受,是要求我们认识并坦然面对自己的负面心理或情绪,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这个现实,改变自己的不良人格结构,重新塑造新的个性,利用正面的信念树立起自信,信任自己,鼓励自己,而不是否定自己,逃避自己,甚至与自己对抗。当人能够正视和接受了自己的负面,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培养自己的正面,比如,自信、乐观、积极、坦然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积极、乐观、无畏、果敢的思维方式,直到内心所有的念头都能与表现出来的情绪和谐相处。

  在这个方面,中国商界有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实践得很好,这个人就是褚时健。

  褚时健是红塔集团原董事长,曾经是中国有名的“中国烟草大王”。他以不同凡响的个人能力,一手将红塔集团建成大型企业,曾经被授予全国优秀企业家终身荣誉奖“金球奖”,后又被评为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在上个世纪90年代,褚时健可谓中国商界的重量级人物。

  然而,正当他处于人生巅峰的时候,却因经济问题被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当年,他已经71岁,是一位老人了。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不久后,他的女儿在狱中自杀身亡,他的人生更是雪上加霜。

  许多人为褚时健感到惋惜,认为他这辈子就这样完了,除了在狱中苟延残喘度过余生,他再也没有任何希望。

  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看似衰弱不堪的老人并没有因此垮掉。他先是获得减刑,改为有期徒刑17年,后又因严重的糖尿病获批保外就医,回到家中居住养病,但被限制了活动。按照常规设想,他能在家中颐养天年,已经是他最好的结局了。

  但是,这位坚强的老人却又给了我们一个“意外”。

  回到家中的褚时健居然不顾年迈体衰,承包了2000亩的荒山开始种橙子。75岁的他,带着妻子进驻“鸟不拉屎”的荒山,一改昔日企业家的形象,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疯狂”行为终于换来了不同寻常的回报,褚时健不但将荒山变成了绿地,他种植的橙子还大受市场欢迎。很快,昔日的“烟王”变身成为今天的“橙王”。他的果园年产橙子8000吨,利润超过3000万元,固定资产8000万元。同时,他还带动当地的一些农民跟着他种橙,让他们也取得了可观的收入。

  而今,褚时健又变成了人生的赢家。这位已经年逾80的老人,面对人生的失败与沧桑,懊恼过,痛苦过,流过泪,却从不绝望。在人生最低谷处,他又一次点燃希望之火,用非凡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将自己的人生成功“翻盘”。

  褚时健的人生经历,看似一直在与命运进行不屈的对抗,但其实,绕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难发现的是,真正帮助他站起来的,不是对抗,而是接受。

  锒铛入狱,爱女自杀,如果真要对抗,他当骂命运的不公,人生的无常,进而沦陷在痛苦中,日日与自己为敌,因为,造就这一切的人正是他自己。然而,他选择了接受现实,默默承受,继而用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换取了自由,又用这自由给予自己新的机会,再一次向人生的光亮处出发。在这个过程中,他并未逃避困难,不曾沉沦于与内心的不良情绪对抗,而是选择了正确对待挫折,接受既成的事实,直到获得新的力量。

  褚时健的人生完美吗?很显然,不完美。但从某种角度来说,却又可以说是完美的。不拘对抗,坦然接受,正是因为他不苛求完美的态度,造就了自己人生的另一种完美。可见,对抗还是接受,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不同的结果。

  2.接纳不好意思,画上休止符

  对于不好意思,更好的方法是接纳

  褚时键在面对人生的坎坷时,选择了接受,因为接受比对抗更具有力量。而我们在面对不好意思心理的时候,更好的选择其实也是接纳,而非对抗。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8岁的小男孩气冲冲地回到家里,显得异常生气,使劲地跺脚。正在院子里干活的父亲见状,问儿子发生了什么事情。小男孩气呼呼地告诉父亲说:“爸爸,我现在非常生气,华金以后甭想再得意了。”父亲一面干活,一面静静地听儿子诉说。儿子继续说:“华金让我在朋友面前丢脸,我现在特别希望他遇上几件倒霉的事情。”这时,父亲停下了手中的活,走到墙角拿出一袋木炭,对儿子说:“儿子,你把前面挂在绳子上的那件白衬衫当作华金,把这些木炭当作倒霉事情,然后用木炭去砸白衬衫。每砸中一次,就象征着华金遇到了一件倒霉的事情。我们来看看,等你把木炭砸完了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儿子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于是拿起木炭就往洁白的衬衫上砸去。可是白衬衫挂在比较远的绳子上,直到他把整袋木炭都扔完了,也没有几块砸中衬衫。父亲问儿子:“你现在觉得怎么样?”儿子说:“累死我了,但我很开心,因为我扔中了好几块木炭,现在,白衬衫上有好几个黑印子了,这也就意味着,华金要倒霉啦!”父亲见儿子并没有明白他的真正用意,于是便让儿子去照镜子。儿子不明所以地跑到家里的镜子面前,这才发现自己满身都是黑炭的痕迹,脸上也乌漆墨黑的,只剩下牙齿是白的了。

  这时,父亲拿着白衬衫来到儿子身后,语重心长地说道:“你看,白衬衫并没有变得特别脏,而你自己却成了一个‘黑人’。当你将黑炭扔向别人的时候,其实有一个反作用力用在了你自己身上,于是你的身上也弄脏了,而且,你身上要比对方更脏。”

  儿子看看白衬衫,又看看自己,似有所悟,脸上的气愤之色悄悄地退去了。

  这个故事反应出对抗心理和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很显然,对抗并不能将问题解决。相反的,如果采取接纳的态度,事情的发展反而出人意料。

  不好意思也是一种心理和情绪,假如我们非要盯着它死死对抗,不将其消灭不罢休,最终,我们可能难以如愿以偿。因为越是对抗某种情绪,也就意味着越在心里强化它的存在。人的心灵就像眼睛,当它聚焦于某个点的时候,是不可能将其忽略的,更不可能用“目光”使其凭空消失。相反的,接纳了它的存在,不去过度关注它,渐渐也就忽略和淡忘了,才能去关注别的东西。

  生活其实不需要这么多无谓的执着,尤其是那些会对我们的人生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的心理和情绪,更要学会接受它们,放下它们。心灵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旅行,心理活动与我们的行为并行,与现实生活中走路一样,心灵的脚步并非走得越快就越好,相反的,过于匆忙,过于关注某个目标,反而往往令人错过欣赏沿途最美的风景。因此,我们要适当地停下,终止不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才能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也是成功的开始。

  如何给不好意思画上休止符

  我们如何给不好意思画上休止符呢?也就是说,我们如何使不好意思停止控制我们的心理和行为呢?

  接下来,我们以职场为背景,来讲述一些具体的方法。

  1.停止没完没了的攀比。

  很多人习惯在职场中与人攀比。比待遇,比职位,比学历,比过往的工作经历,比企业的规模,比企业的性质(即国企、私企、外企等),甚至在职场上比生活中的事,如:配偶的工作收入、相貌,孩子的成绩,居住的房子等等。

  诚然,适当的对比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激发内心的斗志。但如果事事与人比较、较劲,就成了攀比,不但无益,还会让自己陷入没完没了的死循环中,内心无法安宁,疲惫不堪。

  而停止这一切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去与人攀比。接纳自己不如人的地方,接纳别人比自己优秀,接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优势和劣势。毕竟,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相对来说都是独立的平行线,硬性的攀比是不科学的,也是毫无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