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全文阅读 > 第14章 利用对方眼光重组心灵装置(5)

第14章 利用对方眼光重组心灵装置(5)


  其它的宝贝虽然珍贵,只要小心呵护,却也并无大碍,唯独那只白天鹅,尽管缅伯高万分小心地呵护,还是出了纰漏——他们走到沔阳河边,给白天鹅喂水的时候,发现以姿态优雅出名的白天鹅此时在笼子里伸长脖子,张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缅伯高一时担心和不忍,便打开笼子放出白天鹅,让它暂时自由地喝点水,活动一下。不料白天鹅吃饱喝足之后,竟一展翅冲上了天,优雅地飞走了,缅伯高只来得及在它展翅之初扑到它的几根羽毛。手捧雪白的羽毛,缅伯高犯愁了:这可如何是好?进贡这几根羽毛恐有儿戏之嫌,万一惹怒唐太宗,自己说不定要人头落地。但就这样回去,怕也是死路一条,还可能影响到两国交往。最后他心一横,反正都是死,不如试一试,说不定大唐皇帝真如传说中那么英明,能够接受我国的诚意呢!于是,他用一块洁白的绸子将鹅毛仔细包好,还即兴在绸子上题诗一首:“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到达长安后,见到了唐太宗,如实将天鹅飞走的事情告诉唐太宗,并送上他保留的鹅毛和那首诗。正如他所料,唐太宗不仅英明智慧,更是性情中人,他了解了事情经过,看罢了诗,不但没有责怪缅伯高,还夸他坦诚忠厚,对他赞赏有加。从此,“千里送鹅毛”被当作送礼物注重诚意而非礼物是否贵重的典范,在中华文明的礼仪史上熠熠生辉。

  两国相交尚且能以诚相待,不注重物质,何况是当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呢?毕竟,我们只是普通人,不需要连平时的人际交往都那么功利,那么物质化,在人情往来方面,完全可以依情而定,量力而出,既不必纯粹为了面子不情不愿地送红包,也不必碍于情面超出所能地送大礼。在职场上,尤其没有必要大费周章用物质去与人维持关系,脱离了情感的“礼”,终究是缺乏温情的。

  而如何对待送礼,如何将礼送得有情有义,其实也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考验。

  首先,不必要的礼可以不送。

  人们往往觉得,既然生在同一个职场,与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就得八面玲珑,获得人们的喜欢,交友多多益善。

  多交朋友本身是没错的,但往往有一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交朋友绝不意味着只能拿物质上的礼物当敲门砖。拿物质换来的朋友,也只能是酒肉朋友,而非真正的知交。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越是同一类人,越容易单纯地交往,越不是同一类人,越需要用物质去笼络关系。可是,我们需要那么多志不同道不合的“友人”干什么呢?虽然在同一家企业,干着相同的工作,甚至常常有工作上的交往与协作,却也并非一定要跟每个人做朋友不可。那些价值观与我们相去甚远的人,不深交又有什么可惜的?

  所以,在人情往来上,我们也不需要有请必应,像这类可有可无的交往,放弃也罢,正好省了红包,省了怨气,省了那点不好意思的“意思”。

  而对于能决定你职场命运的领导,以及合作机会较多、关系相对密切的同事,是不是礼越大就意味着你们的关系越好、你的前途就越光明呢?其实,正好相反。一个睿智的领导,他最看重的一定是你的工作能力和人品,而不是你送给他的那点“意思”;而对于同事,他们更注重的也是你的工作能力和协作能力,这才是是否能真正让他们在与你的协作中工作得更轻松的关键。假如你的能力不行,不能很好地完成领导交待给你的工作,又无法很好地与同事进行协调工作,就算你每天给他们送礼,也不过是让人觉得你是个没有能力的“马屁精”罢了。

  其次,量力而出,重在诚意。

  假如遇到非送礼不可的情况,也大可不必越多越好,量力而出即可,超出承受范围大打面子牌,只会让自己感到吃力。职场上的同事何其多,送了这个,就想着必然要送那个,这个送六百,那个送五百,就觉得不好看。这样只能让自己越来越吃力。既然如此,不如真的就“意思一下”,量力而出,适可而止。

  再次,不以物质标准衡量礼物。

  大家都说当代社会是物质社会,难免的,人们都习惯了用物质去衡量很多东西。唯有人情,是不能用物质衡量的,一旦这样去做,就少了情分,多了功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我们不喜欢别人用物质的眼光来评判我们的付出,那么,我们自己也要做到不用物质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礼物和情义,否则,就等于我们自己在给自己挖一个冷漠的坑,然后等着自己往下跳。

  礼尚往来,可以是祝福,也可以是负担,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去看待。礼物和礼金本身是无辜的,没有感情的,真正的感情在于人的内心。人情往来中,别为为数不多的礼金感到不好意思,当你真诚地祝福他人,自然能被感受到。也别因为不好意思就勉强自己跨入送礼大军的队伍,这世界人山人海,我们虽然不能离群索居,却也并不是非逼着自己跟全世界人做朋友不可。

  8.心的容器

  拒绝“不好意思”,不等于自私自利

  我一直在强调要拒绝“不好意思”,于是有的人,渐渐将这种理念理解为做任何事都只考虑自己,以自己的利益为唯一衡量标准,以自己的喜好心情作为为人处世的依据,理直气壮损害别人的利益。其实,这不是在拒绝“不好意思”,而是一种掩盖在拒绝“不好意思”背后的自私自利。想要真正做到拒绝“不好意思”,摆脱“不好意思”心理的控制,真正要做的,是让自己变得宽容,学会接纳别人,接纳更多的事物。除此以外,还要学会宽恕那些令我们感到“不好意思”的人和事。正如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的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皮特森所说的:“宽恕与快乐紧紧相连,宽恕是所有美德之中的王后,也是最难拥有的。”另一位心理学家也说过:“只要有一种看透一切的胸怀,就能做到豁达大度。把一切都看做‘没什么’才能在慌乱时,从容自如;忧愁时,增添几许欢乐;艰难时,顽强拼搏;得意时,言行如一;胜利时,不醉不昏,有新的突破。”

  因此,大凡有所作为的人都倡导宽容。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蔺相如,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而被封为上卿。这下大将军廉颇可不服了,公开宣称一定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听到此话,不但没有针锋相对,反而凡事尽量回避,不与廉颇发生正面冲突,以至于见到廉颇都绕道而走,给他让路。当人人以为蔺相如是惧怕廉颇时,他却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退让、宽容,是将国家安危放前,把个人的私仇置后啊!”这话传到廉颇耳朵里,他倒也是个通情达理之人,立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才成就了一段美谈。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廉颇对蔺相如如此无礼,蔺相如应该感到“不好意思”、“很没面子”,继而很愤怒,站出来与廉颇一较高下才对。然而,蔺相如没有,而是选择了宽容、退让,这样一来,反而令廉颇感到“不好意思”了。廉颇的“不好意思”则是发自内心的自惭自愧,这种不好意思,倒是很值得提倡的。而接下来廉颇“负荆请罪”的行为,更是令人赞赏。知错能改,不因为“不好意思”就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也不认为“负荆请罪”是有失面子、有失身份的事,这才是真正摆脱了“不好意思”的束缚,学会了宽容地接纳,同时,也让自己被他人宽容地接纳。

  可见,拒绝“不好意思”,绝不等同于自私自利,而是一种心的宽容。当别人不经意冲撞了你,你的内心可能会自然而然地涌起一股或是愤怒或是反感的情绪,这可以说是一种正常的自我保护机制。心理学家说:“被人亏待自然会发怒,但如果怒气不化解则会积成怨恨。如果任凭怨恨滋长,就等于把毒素注入自己的身体。”然而,不见得针锋相对反过来去冲撞别人就是对自己的最好的保护,有时候,以退为进恰恰是更智慧的处理方法。这时候,如果你以宽容之心对待别人的冲撞,不仅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化冲突为融洽,也可以赢得别人的感激和拥戴。这个方法可以称作心理上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心理学上有个说法:“一个人要想健康,首先就要学会宽容。”能够宽容待人,是现代人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将心的容器扩大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尤其是竞争无处不在的职场,与人发生冲突是难以避免的,比如遇到利益上的冲突,职位上的竞争,常常产生一些磕磕碰碰、恩恩怨怨。同时,人们的自我意识在不断提高,不知不觉间,宽容正悄悄地从人们意识中淡化,甚至消失。所以我们经常能见到,职场上与人发生了矛盾,许多人不再忍让宽容,不再顾及彼此的“颜面”,而是立即跳出来与对方针锋相对,一副“谁怕谁”的架势,仿佛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能力,生怕气势稍低就会被其他同事看笑话,日后成为别人欺负的对象。

  诚然,“以牙还牙”,针对或报复似乎更符合人的本能心理。但如果真的这样做了,怨只怕会越结越深,本来是鸡毛蒜皮的事,转身便可一笑泯恩仇,就很可能会发展成势不两立的“死对头”关系。职场本身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地方,一旦与人形成了这样的关系,还如何开心工作、融洽协作呢?而且,一旦心理调节不当,就会让自己心生怨懑,甚至会陷入深深的怨恨之中不能自拔,每天埋头在与人较劲的情绪之中,看不到明媚的阳光,找不到静心工作的状态,工作效率势必受到影响。一旦被上司知道你与人有如此难以化解的矛盾,他又会如何看待你呢?

  综合分析看来,与人斤斤计较实在是利少弊多,得不偿失。倒不如平心静气,冷静对待。

  人心就像一个容器。装的快乐简单多了,烦恼纠缠自然会少;装的理解宽容多了,矛盾仇恨自然会少。人生就是一场好修行,即使身在职场,也不能忽略心的修行。人生在世,应该胸怀宽广,气量宏大。想成就一番大事业,更要做到心胸宽广,不在小事上纠缠不清,浪费时间和精力。

  三国时的蒋琬,在诸葛亮去世后主持蜀国朝政。当时他有个名叫杨戏的属下,此人性格孤僻,讷于言表,对人总是不冷不热的,即使是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杨戏的态度,故意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话了!”谁知蒋琬不以为意地坦然一笑,豁达地说:“人的脾气秉性各异,杨戏这个人呢,让他当面说赞扬我的话,违背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令我难堪。所以,他只好干脆保持沉默。其实,这何尝不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呢!”此话一出,刚才嘀咕的人顿时觉得万分惭愧,对蒋琬非凡的气度更加肃然起敬。后来便有人用“宰相肚里能撑船”来称赞蒋琬的胸怀宽广。

  心这个容器里,装着自己,也装着别人;装着理想追求,也装着蝇营狗苟;装着感恩,也装着怨恨。但容器总是有限的,难免顾此失彼。心里装的什么多一点,全看个人的选择。心里装的什么多一点,也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

  《水浒传》里的白衣秀士王纶,本是梁山初期的首任寨主,却最终被排名在一百零八好汉之外。原因是什么呢?原来,王伦这个人呢最大的特点便是嫉贤妒能,他曾因为害怕武艺高强的林冲在梁山势力壮大,而多方刁难,非要林冲献投名状才肯纳他进梁山。当晁盖等人上山入伙时,王纶又担心曹盖比自己能干,万般托词推拒。最后,林冲受到吴用的智激,将王纶杀了,推晁盖为大头领,开拓了梁山的新局面,也扶正了梁山的风气。可惜了一个王纶,本来有一定的本领,却不能容纳比自己强的人,时时不忘争强好胜,争名夺利,弄得身心俱惫,最后丧命。

  王纶的故事不禁令人扼叹。他心里装着太多的自己,以至于容不下他人,就像是一株可怜的小草,即使微风拂过,也能让他前俯后仰,方寸大乱,惶惶不可终日。

  心,是一个容器,但这个容器并非永远那么小。要想胸怀宽广,还要学会如何拓宽这个容器,让它能够容纳更多的东西。

  “三国”时期的周瑜,一身本事,年纪轻轻就当了大将军,统领千军万马,是何等威风。可惜,他也是心胸狭窄之人,与诸葛亮明争暗斗,最终被诸葛亮气死。留下一句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心小的人,不会去欣赏他人,遇到才能比自己强的,更容易嫉贤妒能。这都是因为内心浮躁、脆弱、狭隘乃至偏激所致。因为心小,外界的一切,都被无限制地放大,他小小的心中被贪欲、积怨、恼怒以及自卑等各种负面情绪塞满,最后连自己也无容身之处。

  心小的人,往往还容易将宽容当成软弱。其实,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软弱是任人欺凌毫无还手之心,宽容是将他人无意的冲撞用微笑化解,而面对刻意的、无理的挑衅,也绝不会姑息,而是会用相对和平的方式去解决,使对方知难而退。软弱的人,并不能真正宽容别人,只是将痛苦和愤懑埋在心里,终究无法散去。宽容的人不会轻易受到别人的伤害,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在意别人有意无意的伤害。所以,宽容绝不是软弱,面对他人时,即便对方真的恃强凌弱、不讲道理,不公正地对待你,也大可轻轻一笑,不放在心上,尔后忘记它,原谅这些过错。毕竟,如果我们不能宽恕别人所犯的错误,就等于将这个错误留在自己心里,由自己来承担,最终无法释怀的还是自己。

  阿萨吉奥利曾说:“如果没有宽恕之心,生命就会被无休止的仇恨和报复所支配。人将处于无道德之中。”宽恕了别人,就等于解脱了自己。心的容器,就是这样被宽容一点点扩大的,直到能容纳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