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全文阅读 > 第18章 切断负效应,重组关系回路(4)

第18章 切断负效应,重组关系回路(4)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总是会努力维持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保持现有的关系。而这样做,是需要花费精力的。比如说,我们希望自己在他人心中永远是完美无缺的,那么我们就必须掩藏自己的缺点,不在对方面前暴露出来。但之前我们说过,没有任何人是真正完美无缺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负面会被自己隐藏、压抑。长期被隐藏、压抑的负面并不会自己消失,而是会蓄积力量,当有一天我们隐藏不住、压抑不了的时候,它就会跳出来推翻我们的形象。这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一个看似完美无缺的自己,自然加倍地抗拒自己的负面,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抗。那么,最终受伤的还是我们。而如果我们想永远与对方做朋友,就势必要遵循人们常规上对朋友的定义,努力符合其一切特点:互助,有共同语言,仗义。这就使问题回到了前面所说的,当我们面对来自他人的要求时该怎么办。为了维持朋友关系,我们往往会认为只能选择违背自己的意愿去顺从对方,然后,我们自己就被不好意思心理所控制了。如果你将某位竞争者当做永远的竞争者,那么,不论是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会有意无意地与之对抗。心理长期处于对抗状态,是很容易疲惫的。而这种疲惫,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甚至会影响我们在生活中的心态。

  因此,过度刻意地坚守某种关系,会让自己陷入被动,心态疲惫,尤其容易受到不好意思心理的控制。

  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与张良、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的韩信,就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这种悲剧之中。

  韩信早年家境贫寒,后来得到萧何的举荐,受到刘邦的重用,担任大将军。他向刘邦提出统一天下的伟大战略,并带兵南征北战,东进灭赵,妙计灭齐,平定四国,击败项羽,最后帮助刘邦打下了汉朝江土,统一了天下。在这个过程中,韩信的军事才能千古难求,连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都被他逼到绝路,饮恨自刎。汉朝建立后,韩信被封为楚王。

  然而好景不长,韩信虽居臣子之位,却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地位看似显赫,其实处境十分危险。果然,不久之后已经成为汉高祖的刘邦就借机削了他的王位,改封他为淮阴侯。这时候,韩信其实已经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危险,所以他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不过,汉高祖还是手下留情,没有杀他,而是改封他为淮阴侯。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高祖刘邦畏惧他的才能,所以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但他心里却并不甘心,而是日益怨恨,在家中闷闷不乐。并对于和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一次,他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韩信出门后,却自嘲地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由此可见,他对自己身份的改变很不满意。

  后来,韩信开始一边装病一边考虑谋反,却最终因犹豫不忍背叛刘邦而被吕后和萧何一起骗进宫中杀死,一代军事奇才就此走向悲剧结局,不得不令人唏嘘。

  韩信的死,固然有其历史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他的性格决定的。功成被封王后,他自认为功高,仗着刘邦之前对他言听计从,态度上未免嚣张一些,不懂得收敛,不懂得主动后退,这才一步步招来杀身之祸。

  纵观韩信的一生,他的悲惨结局莫不与他不懂得变化与刘邦的关系有关。在战争时期,刘邦知道韩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自然对他言听计从。但时过境迁,当天下安定的时候,韩信在刘邦眼里便成了一个巨大的威胁,他臆想中的“定时炸弹”,甚至具备原子弹的威力,随时可以将他辛苦建立起来的大汉王朝炸得兵荒马乱,将他拉下好不容易坐上去的龙椅。所以,他不但不再对韩信言听计从,反而想尽快除掉这个心头“隐患”,以稳固自己的帝位。韩信意识到了,却没有彻底看清刘邦这一心理,所以没有及时收敛自己。再者,有人劝他谋反的时候,他又认为不应该背叛刘邦,刘邦也不会对自己如此绝情,所以一直犹豫不决,直至被杀。

  后来,司马迁对韩信如此评价:韩信即使在一介平民时,志气也是和平常人不一样的。那时,他的母亲过世,家里贫穷,韩信无办法按照当时的礼节安葬母亲。但是,他却寻找到一个风水宝地——地势高并且宽敞平坦,可以容纳上万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作为母亲的墓地。假使能够让韩信修学道德,养成谦让有礼的品格,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功劳,那就可以功名福禄齐全了。那么,他对西汉王朝的贡献,简直就可以和周代的周公旦、召公奭和姜太公齐名,而他的后代子孙也可以长久地祭祀他了。可是,韩信没有花时间去改变自己,反而在天下都已经统一,人民得到安定的时候,阴谋造反,结果全族受到牵连而被诛杀,这难道不是性格使然吗?简言之,就是韩信这个人有本事,却太自以为是,性格孤僻,不懂人情世故,自认为大汉天下就是他一手打下来的。最终功高盖主,导致刘邦猜忌走向悲惨的结局。

  其实,这是天意,也是人为,因为所有的关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论是一起打江山的君臣,还是普通之交,刻板地固守某种关系,必然会陷入被动。

  弹性定位,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科学方法

  固守某种关系,会让自己陷入被动,被不好意思心理控制。而避免这种局面的最好办法,就是结合具体情况,具体人物,弹性地定位关系,在这方面,宋太祖赵匡胤可谓是高手中的高手。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谋反。宋太祖亲自出征,将他们平定,回来后心里却一直不踏实,担心会再度出现这样的问题。他找赵普谈话,问他:“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问题就在于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后来,赵普又给宋太祖出主意,让他免了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的兵权,以绝后患。

  果然,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宴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席间,宋太祖亲自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的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里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睡过一夜安稳觉。”石守信等人不懂其意,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这下石守信等听出他话里的意思来了,一时慌了神,纷纷跪在地上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下安定,谁还敢对您有异心呢?”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到时候能由得了你们吗?”石守信等人都是绝顶聪明之人,听到此话,立即意识到自己可能要步韩信的后尘了,赶紧连连磕头,含泪说道:“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吧!”宋太祖这才假惺惺地说明其意:“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置点田产房屋,安度晚年,也给子孙留点家业,我们就不需要彼此猜疑了,这不是更好吗?”石守信等人哪有不从之理,赶紧磕头谢恩,回头就各自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体衰,请求辞官回乡了。就这样,宋太祖用一杯酒收回了大将们手上的兵权,开始了中央集权的步伐。

  这个历史事件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措施,虽然有人对宋太祖过河拆桥的行为不满,但相比那些建国之后开始杀有功之臣的帝王来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使用和平手段,不伤君臣和气就解除了大臣的军权威胁,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已经是相对科学和人性化的安内方略了。

  与韩信齐名的张良,则是另一个会弹性处理关系的典范。知识渊博,擅长谋略,深谙军臣之道,能力与韩信各有千秋。不过,他对刘邦是相当的了解,所以他在大汉一统天下后,选择隐退,这才得以善终,否则很难想象,他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可见,一成不变的人际关系,看似坚固,实际是脆弱的,一成不变看待人际关系的心态,更是危险的。

  职场中也是如此。有些人为企业做出了贡献,得到了老板和上司的夸赞和礼遇,就自以为了不起,是企业的功臣,地位不可动摇了,不但不把同事放在眼里,对老板和上司也不如以前恭敬。孰不知,这正在步韩信的后尘,虽不至招来杀身之祸,却也给人留下了“得志便猖狂”的坏印象。所以,弹性定位关系,实在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