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全文阅读 > 第17章 切断负效应,重组关系回路(3)

第17章 切断负效应,重组关系回路(3)


  4.接纳他人

  不顺从他人不代表抗拒

  一些人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在遇到他人的不合理要求时,心里清楚不能随便接受,也不愿意接受,但就是不懂得如何拒绝,于是干脆采取另一个极端的做法:逃避。总是用逃避的态度处理事情的人,往往情绪消极,郁郁寡欢,鲜与人来往。因为他们害怕跟别人打交道会“吃亏”,会让自己掉进“陷阱”里,于是选择“背对”,背对他们觉得麻烦的人和事,背对整个世界,很快他们就真的再也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个世界了。

  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宿命论的味道,但其实有其科学含义,且含有一定道理的。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心理活动模式,而心理活动模式又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导致相应的结果。最终,还是性格在主导着人生的走向,并最终将一个人的命运引向某个结果。

  让我们来看两个性格决定命运的例子。

  无人不知的清官海瑞,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引发这种争议的主要是他独特的性格以及特有的处事方法。海瑞是明朝著名的清官,他“清”到什么程度呢?概括地说,他的道德标准达到了一个至美至善的境界。他尊重当时的“法律”,一切都按规定办事,并且一定不折不扣地遵守。即使政府当时发给官吏的薪资微薄到不够吃饭,他也觉得应该毫无怨言地接受,并且他自己真的是一身清贫。一个官至二品的重臣,死的时候居然仅仅留下白银二十两,甚至还不够殓葬之用。别说与现在的某些贪官比了,就是与一个正常的公务员相比,那也是差老远了。可他一生都没有为自己谋过任何私利,甚至从来不觉得自己的收入与身份不相符。当然,他的这种性格也扎扎实实地影响了他二十年的仕途。

  1558年,海瑞升任浙江淳安知县的时候,已经四十五岁了。按照当时很多官员的想法,到了这个年纪,这个地步,该出手就应该出手了,捞一把给自己养老,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海瑞不一样,这时候的他,仍然怀揣一颗赤子之心,谨守他的道德与操行,丝毫不妥协。一次,他上司也就是总督胡宗宪的儿子道经淳安,排场非常大,跟随的人多,行李也多得像是要举家搬迁的样子。而且这位“官二代”还特别喜欢狐假虎威,仗着有个当大官的老子,就肆无忌惮地作威作福,对驿站的款待百般挑剔,并且凌辱驿丞。这事给海瑞知道了。这下这位“官二代”可栽了。身为县令的海瑞火冒三丈,立即命令衙役拘捕这位公子哥,并扣押至总督衙门,还将他随身携带的大量现银给没收了。不但如此,他还写了一封公文呈递给总督大人说,这个胡公子必定是“冒牌货”,你堂堂总督大人,节望清高,怎么可能有这样一位不肖之子呢?这样说话虽然给了总督大人一个台阶下,可他的事情毕竟做得太绝啊,总督大人顿觉颜面扫地,当时碍于自己儿子有错在先没有发作,但心里可是牢牢记住这位下属了。

  过了两年,左副都御史鄢懋卿被任命清理盐法,以期增加政府收入,加强抗击倭寇的财力。这些钦差大臣,权力大到能决定地方官的命运,有哪个敢不毕恭毕敬的?偏偏就是这个海瑞是个不折不扣的实心眼儿。钦差大臣标榜俭朴以沽名钓誉,那是当时的时尚。鄢懋卿自然也不例外,人还没到,先高调地发出了通令,说要刻求节俭,地方官员不得铺张浪费款待他。这样做样子的行为,在当时已经是司空见惯,官员们自然是表面应承得恭恭敬敬,私下更加不敢怠慢,紧锣密鼓地准备好好接待这位大官。海瑞不一样,你发了这样的通文,那我就毫不含糊地遵守。不但遵守,我还得监督你自己遵守。于是,左副都史大人尚未到达淳安,就已经接到一个禀帖,上文:已知台下之通令,台下奉命南下,已探听都皆曰,每席必费银无数,供帐极为华丽,下文则要求钦差大人摒弃这些排场和搜刮,不辱皇命。这个禀帖的发文者居然是海瑞。据说,这位都御史接到禀帖后,绕道淳安而去。这下,海瑞又得罪了一位大官。

  海瑞这种直言抗命的精神,虽然可佳,但却不合为官之道,并使他失去了升官的机会。尽管因为这种节俭与正直的行为名声遐迩,保住他渐渐得到提升,历任户部主事,尚宝司丞,大理寺右寺丞,南京通政司右通政,官至四品,但总结一下来看,这些职位都是闲职,根本没有任何的实权,能够为人民做的事自然非常有限。后来,他求得一个南直隶江苏巡抚,只当了二个月就被人弹劾回家听参了。

  这样一位满腹经纶,怀有中兴之治的好官,因为性格上与官场的其他人格格不入,使他终身无法施展才华,成了一个刻板、古怪、而又不得被标傍的人物。

  与海瑞处于同一时代的名将戚继光,则大不相同。戚继光一生战功显赫,官场上也一路升迁。由于在对蒙古各部的防御作战中有功,戚继光出任了蓟州总兵,这已是当时的朝廷能够给予一位武将的最高职位了。尽管戚继光晚景有些悲惨,那也是因为受到张居正的影响。相比其他几位不是被杀就是被拘的明朝高级将领而言,戚继光晚年才遭到弹劾被罢黜回乡,已经是不错的了。而他一生所得到的丰功伟绩和耀眼光环,却是海瑞无法相比的。这除了他本身具有卓越的才能,还不得不归功于他的为官之道。

  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戚继光就展现出了平衡各方利益的能力。他与自己的顶头上司福建巡抚谭纶关系处得非常好,因此谭纶对于戚继光几乎是有求必应。这才让戚继光有了大展手脚的机会。后来,谭纶升任蓟辽保定总督,负有京畿的重任,上任没多久,他就提议把戚继光调到他的辖区中担任最高将领。于是,戚继光得到了更大的表现舞台,同时也有了机会结识当时的最高首辅张居正,为他今后的政治身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蒙古的战争结束后,戚继光提议增造长城。在当时来说,如此大的工程显然是与整个文官集团的政治思想不相符的。但由于戚继光与首辅及主要实权官员的关系非常好,这一雄伟工程最终得到了支持并付诸实施,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与此同时,戚继光既得到了名垂千古的机会,又实实在在为人民做了事。

  对比海瑞与戚继光的命运,他们虽然同处一个时代,海瑞身为文官却无法与整个文官集团融合在一起,最终被弹劾出局,戚继光出身武将,却与文官们处得水乳交融,利用文官为自己的理想服务,不能不说是性格决定了他们截然不同的命运。

  我们当然不能全盘否定海瑞这个人,毕竟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清官,毫无疑问值得我们敬仰。然而,客观地说,如果他能用更委婉圆滑的态度与官场上的同僚相处,也许,他不但能让自己的仕途走得更远一点,也可以拥有更多的机会为民服务,这样岂不更加两全其美?戚继光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他懂得权衡利弊,懂得牺牲自己的个性,换来理想和抱负的实现。显然,戚继光为人处世的方法于自己和他人以及人民,都更加有利。

  可见,不顺从他人不代表抗拒,用委婉的方法处世,往往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学会接纳他人

  抗拒他人,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仍旧是被不好意思心理主导着。想要改变这种态度,我们就必须学会接纳他人。

  有些人常常觉得别人的事情与他无关,他的行为也与别人无关,如果互相看不惯,大可以不来往。其实,这就是不接纳别人的表现。在职场上,这是一种非常消极和不利的做法。

  现代职场是一个相对自由而追求个性的群体,即使是上下级之间,也允许保留自己的个性。而每个人的个性都是不一样的,总有你不喜欢的人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宽容的心,善于接纳与自己性格不同的人,才能处理好工作上的合作,至少应该愉快的共处一室而不发生冲突。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不对别人有偏见。

  在职场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与你的意见相左,有的干扰你、打搅你,有的向你挑战与你竞争。这些来自他人的挑战,常常激怒你,使你怀疑自己,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你就会情不自禁地抗拒对方,并给他们贴上标签:笨蛋、讨厌的人等。其实,这些负面的标签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你自己的想象。每个人的行动都自有其道理,未必就是不好的出发点,只是你一时没有看清或无法接受,才一厢情愿地给他人贴上了负面标签,这就是偏见。如果你能耐心一点去了解对方,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也许会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修正,哪怕做不到正面的肯定,也要保持中立和宽容,避免态度消极,将自己孤立起来。如果你在一开始就被自己的偏见误导,并执迷不悟,势必对他人产生误解。一旦在思想上否定了某个人,并不再考虑他,就很难再有机会去发展对你们双方都有利的关系了。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宽容是克服偏见的良药。有些问题你乍看是不利的,但仔细想一想,可能会发现其中不一定如此,或者至少是可以接受的。从某种程度来说,不对别人抱偏见,就是在避免自己不被别人排斥,对别人宽容,其实也是对自己的宽容。

  2.善于肯定别人。

  接纳他人,还要求我们正确地认识他人的能力,尤其不能低估他人和否定他人。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往往倾向于使自己符合别人对他们的期待。若给一个人机会,他往往会努力达到你的期望。就这一点而言,我们与其否定和抗拒别人,不如从正面去肯定对方,给予对方信任,然后坐等他们用自己的表现来达到你的期望。当然,即使对方达不到你的期望值,也不要冒然否定,否则你就很可能会进入恶性循环中。

  3.不要吝啬赞美。

  肯定别人的最好方式,莫过于赞美了,这是一种无本投资,却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不管是当面赞美还是背后赞美,都是维护职场关系的好办法,毕竟,没有人不喜欢听好话,也没有人会厌倦来自他人的赞美。一旦对方感觉到了你尊重他、肯定他、信任他、接受他、他就会用相同的态度来对待你,以此进入良性关系循环。

  4.自觉寻找别人的优点。

  在职场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似乎总在挑剔别人,而有些人似乎天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其实,没有什么是天生的,不论是挑剔还是赞美,都是一种习惯。习惯了挑剔别人,以后你看到的就总是缺点。习惯了赞美别人,你总能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而处理好职场人际关系,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素质。这种习惯并不需要你去花费太多的时间,只要在别人一走进你的眼帘时,就开始寻找对方的优点并要求自己至少要发现一个,久而久之,你就能毫不费力地看到别人的长处了。而一个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人,一定会得到别人相应的回报,自己身上的优点也不会被隐藏。

  5.不要苛求完全的对等。

  我们容易对他人失望,看到他人的缺点,往往是因为我们过分期待自己付出了什么,别人给予对等的回报。一旦对方的回报让我们觉得是不对等的,我们的抗拒心理便立即跳出来保护我们,使得我们转身离去。但其实,不论是与家人还是朋友,付出与得到都不能完全对等,即使是看起来与我们只有利益关系的同事,也无法实现简单的对等。苛刻的要求,只会令我们陷入不好意思心理的怪圈,不断地期望,不断地失望,不断地抗拒,不断地恼怒,内心永无宁日。面对这样的状况,不妨尝试让自己不过度反应或过分失望,学会接受不尽如人意的结果。

  接纳他人,是一种良好人际关系的开始。在需要高度合作的现代职场中,尤其讲究这种良性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要分清拒绝与抗拒的关系,学会接纳,懂得欣赏他人。当我们真正学会欣赏和接纳他人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拥有了宽容的心去接纳整个世界。反过来,整个世界都会宽容地接纳我们。

  5.弹性地定位关系

  所有的关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与某个人的关系是永远不变的吗?比如说,今天是朋友,就永远是朋友;昨天是敌人,一辈子都是敌人;明天是竞争者,就要随时随地剑拔弩张地对抗……如果你真的是这样想的,那么很不幸,你活得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