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参考但不照搬。
经验对我们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快速地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们主张大家要学会总结经验,在遇到与以往的经历相类似的事情时,学会利用经验,以便事半功倍地解决问题。
但是,对于以往的经验,我们只能参考,不能照搬。参考与照搬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只是将经验当做一个可选项,而后者是将经验当做必选项,而且是唯一的必选项,除此以外,他们不再寻找别的答案来解决问题。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们很容易被固有经验束缚,用不适用于当下的方式解决当下的问题,这样是不可能成功的。
2.借鉴但要变通。
不照搬经验,就要求我们不用想当然的方式对待问题,而是要懂得变通,学会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认真对待当下的问题。如果凡事不经调查与分析就凭“经验”采取行动,必定会做出错误的抉择,因为,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即使再相似的事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自然也不适宜用完全一样的方法来处理。
对于经验,最好的对待方式是学习借鉴,而不是唯经验是从,更不能让经验蒙蔽双眼、束缚思维,影响我们的判断力。
3.理性思考,升华运用。
经验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一面是让我们少走弯路,加速成长的步伐,提高处理工作的效率。不足的地方就在于,经验本身也有其局限性,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更不是我们百用不爽的“金钥匙”。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时刻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充分发挥理性思维的作用,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沿用一些经验时,多分析一下这些经验是否真的适合当下的情况,如果加以调整,是不是能够更好地为我们服务?毕竟,连已经十分先进的电子产品都在不停地升级换代,我们又怎么能守着一个一成不变的经验用上一百年呢?
所以,在承继之前经验中合理性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前事件的具体情况,对经验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概括、提炼、升华,再进行运用,是很有必要的。
而经验主义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们总是习惯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不同的问题,忽略了要去分析当下事件的真实、具体情况,直接将过去已经过时的经验生搬硬套,自然也就不能准确把握问题的症结所在,更谈不上什么解决问题,处理问题了。
最后,以一个故事结束吧!
心理学研究者将四只猴子关在一个密闭的房间里,每天给它们喂很少的食物,以便让它们保持饥饿的状态。猴子真的每天被饿得吱吱乱叫。几天后,研究者在关猴子的房间上面的小洞放下一串香蕉,于是,一只饿得头昏眼花的大猴子一个箭步冲向前,直接扑向香蕉。可是它还没拿到香蕉时,就被预设机关所泼出的热水烫得浑身都是伤,疼得它吱吱乱叫看,在地上又蹦又跳,表情痛苦极了。其它三只猴子扑向香蕉时,也没有逃脱被热水烫伤的命运。四只可怜的猴子,满身伤痕却没吃到一口香蕉。
又过了几天,研究者将笼子里的一只猴子放出去,换进一只新猴子。当这只猴子尝试爬上去吃香蕉时,立刻被其它三只老猴子制止了。几天后,研究者又将一只曾被烫伤的猴子放出,再换入一只新猴子。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这次不仅两只曾经被烫伤的猴子制止了新猴子去吃香蕉,连那只没被烫过的猴子也加入了劝阻的队伍,极力阻止它去“冒险”。
这就是经验的误导作用,不可思议,却真实存在。
6.亲疏有度
职场上与人关系亲密一定好吗?
现代职场,除了注重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外,还比较讲究人际关系的处理。心理学上证明,良好的情绪和情感,能够引导人们做出良好的行为。所以,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让人处于正能量的包围中,使身心在愉悦的状态下,更好地激发出潜能。
但,怎样的职场人际关系才是最科学、最合理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孙膑与庞涓的故事。
孙膑和庞渭同为鬼谷子先生门下的学生,两人同窗,情谊甚厚,还结拜成为了兄弟,平时形影不离。
后来,庞涓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与寂寞,先行下山到了魏国谋求富贵,孙膑则觉得自己学业尚未精熟,还想进一步深造,加之舍不得离开老师,就留在了山上。
庞涓到了魏国,果然受到了重用,成为元帅、执掌魏国兵权,并连连打了胜仗,令魏王赞赏不已。他的声威与地位顿时一日千里。而庞涓自己也认为取得了盖世大功,自大得不可一世。
与此同时,仍在山中跟随先生学习的孙膑,得到了鬼谷子秘不传人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学艺更精,才能已经远远超过庞涓。
一日,从山下来了魏国大臣,礼节周全、礼物丰厚,代表魏王迎取孙膑下山。孙膑以为是学弟庞涓以魏王名义请他共创大业,很高兴两人的情谊并没有失去,遂在老师的支持下跟随魏使下山到了魏国。孙膑不知道的是,请他来魏国的并非庞涓,而是另有其人。
孙膑到魏国后,急忙去看望庞涓,并住在他府里。庞涓表面表示欢迎,心里却万分不安、不快,惟恐孙膑抢夺他一人独尊独霸的位置。又得知自己下山后,孙膑在先生教诲下,学问才能更高于从前,内心十分嫉妒。
第二天两人上朝。魏王要拜孙膑为副军师,与庞涓同掌兵权。庞涓赶紧找借口说:“臣与孙膑,同窗结义,孙膑是臣的兄长,怎么能屈居副职、在我之下?不如先拜为客卿,待建立功绩、获得国人尊敬后,直接封为军师。那时,我愿让位,甘居孙兄之下。”此时,魏王和孙膑都不知庞涓的阴险用心,还被他感动了呢。孰不知,客卿,半为宾客,半为臣属,不算真正的魏臣,自然没有实权,只空享一种较高的礼遇而已。从此孙膑与庞涓朝夕相处,论谈兵法。
后来,庞涓便使计让魏王误以为孙膑要到齐国,为齐国效力。魏王唯恐孙膑为齐国所用后成为魏国的强敌,便要将他处死。庞涓惦记着孙膑的兵法,故做好人保住了孙膑的性命,但向魏王献计将孙膑的两个膝盖骨用尖刀剜剔下,并在他脸上用黑墨刺上“私通敌国”四字,使孙膑成为不能行走的“废人”。然后,庞涓将孙膑接回府中,日夜殷勤照料,终于感动孙膑主动默写兵书给他。要不是有人走漏消息,孙膑还一直被蒙在鼓里。
知道内情后,孙膑痛心疾首,赶紧装疯,才逃过一劫,但仍被困在魏国,日日受到庞涓监视。后来,当初像魏王推荐孙膑的人,也是唯一知道孙膑是装风避祸的人墨翟,把孙膑的境遇告诉了齐国大将田忌,又讲述了孙膑的杰出才能。田忌把情况报告了齐威王,齐威王这才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救出孙膑,为齐国效力。于是,孙膑被田忌救到了齐国,这才逃出升天。
我讲这个故事,当然不是要告诉大家不要信任别人,而是要说,职场上对他人过度信任,与他人关系太过亲密,往往并非好事。
怎样的职场关系才是最好的?
亲也不行,疏也不好,那么,怎样的职场关系才是最好的呢?这时候,不妨信奉一下中庸之道,使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亲疏有度。具体怎么做呢?
1.亲和,但不亲密
一个具备亲和力的人,总是比较随和,少与人发生冲突,不论是上司还是同事,都愿意与之打交道,有时候还能成为团队的润滑剂。因此,这类人在职场上总是能够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将职场关系处理得顺风顺水,自己也过度很愉快。
但亲和不代表亲密。亲和是态度和蔼,亲密则是与他人关系走得非常近,超过了正常的同事关系。这有什么害处呢?那就是会使你在处理工作的时候难免束手束脚,常常碍于情面无法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甚至会让自己陷入被动局面。因为工作上存在竞争是在所难免的,即使是已经成为好朋友的两个人,在面临明显的利益冲突和竞争的时候,也常常会考虑自己的利益,使感情陷入僵局。
所以,你可以对所有人亲和,却不适宜与任何人太过亲密。记住,微笑不代表一定要掏心掏肺。
2.中立,但不疏离
职场中出现拉帮结派的现象简直太正常了,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利益差异,有的人走到了一起,形成一个小团体,与另一些利益团体形成相对的阵营。职场上拉帮结派的人大都信奉“1+1>;2”的原理,认为与他人拧成一股绳总比自己孤军作战的要好。孰不知,拉帮结派是老板最不喜欢看到的现象,他需要的是员工为企业尽自己的所有能力,而不是在他的团队中争权夺利。而处在某个团体中的人,也未必真的好处大于坏处,当遇到团体利益与你个人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如果你不牺牲个人利益来成全团体利益,一定会遭到整个团体的责怪与孤立。
假如你只是想单纯轻松地上班,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还是不要与人拉帮结派的好,对于身边那些竞争,不管是利益团体的竞争,还是某两个人之间的竞争,也都不要参与,保持中立就好。
不过,保持中立并不是要你与所有人都相隔十万八千里,从来不与人说话,好像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这样是无法与被人进行工作协作的。
其实,只要就事论事,除了工作尽量少谈其它的事,也不要评论某个人的是非,更不要帮助某个人去“对付”另一个人,就是中立而不疏离了。
3.远离隐私
亲疏有度,还要求我们做到保留自己的隐私。很多人喜欢在工作期间聊天,东扯西拉地就聊到了家长里短的内容,于是顺势就哗啦啦地开始往外倒自己的隐私,该说的不该说的,一股脑倾泻给别人。
这时候,你可能会认为,你说的都是生活中的事,而同事并不认识你生活中的那些人,没有泄密的危险,你说的话题也不是什么机密内容。但你不知道的是,一个人的隐私也会影响别人对他的印象,更别提有朝一日有人会拿着你的隐私到处宣传,令你颜面扫地、无处可藏了。更糟糕的情况是,你的隐私还可能成为竞争对手打击你的有力武器,令你愤怒而无计可施。
所以,平时聊天谈论的时候,最好不要过度涉及隐私问题,即使别人主动提起他自己的隐私,也不要兴致昂扬地打听和挖掘,而是要尽快岔开话题,拒绝听别人的隐私。因为一旦对方的隐私成为职场中传扬的话题,他首先怀疑的一定是你,到时候你就百口莫辩了。
“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前人用经验传承给我们的古训,在职场中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时时记得并理智运用,不要等到摔跤了才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