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自己的心走,就要求有独立的、合理的职业规划,并为之坚持下去。
不管是优秀的职场精英,还是普通的无名小卒,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规划。也只有拥有了独立的职业规划,你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应该怎么做。
这个职业规划不是为某个职场或者某个他人而设定的,而是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它可以让你变得更加优秀,也让你在职场中目标更清晰,发展得更好。一旦出现了与你的职业规划相违背的情况,你会自觉主动去规避,去拒绝,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法去处理,而不是一味顺从他人,为难自己。即便是为了大局着想,为了维护集体利益,暂时身不由己而选择了委屈自己,也懂得在以后可以有更好的选择的情况下尽量顺从自己的意志。
跟着自己的心走,就要敢于拒绝,不因不好意思而放弃自己的意愿。
光知道该怎么做,而不去做,或因为不好意思而不坚持,不但没有任何用处,反而令自己更加痛苦——清醒地犯错比糊里糊涂犯错要令人痛苦得多。
当然,我也不主张自私自利,但要明白,一个人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跟自私自利是有本质区别的。在不损害企业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为了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拒绝他人,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试问,一个连自己的正当权益都没有能力维护的人,又如何为企业带来利益呢?相反的,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能,该说“不”的时候就果断说“不”,不能答应的事情绝不勉强应承,坚持原则,行为果断,才会为自己在职场赢得一席之地,同时也更好地塑造了自己的职场魅力。
跟着自己的心走,还要选对方法,灵活处理。
跟着自己的心走,当然不等同于我行我素,一意孤行。事实上,在职场上这是行不通的。生活中你可以个性十足,离经叛道。在职场中,过于凸显个性则会使自己处于孤立的地位。那是不是就要掩藏自己的本来面目,忽略自己的要求,泯灭自己的个性,做一个只知贡献不求索取的无公害老好人呢?大可不必。你仍然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需要注意的是,要讲究方法。
同样一件事,同样一席话,在有些人身上就体现得特别妥帖。会做事、会说话的人,并非来者不拒,专门为他人做贡献。事实上,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这类人才是真正坚持了自己原则、维护了自己利益的人,只不过,他们总是用笑眯眯的方式解决了别人看起来非常难以做到的拒绝。说这类人圆滑也好,世故也好,他们既没有损害别人的利益,又维护了自己的利益,还不得罪人,将人际关系处理得滴水不漏,说起来,这才是职场高人。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也往往是这一类人。
不为难自己,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善待自己的前提;跟着自己的心走,是一种处理事情的方式,也是一种智能的选择;巧妙拒绝,是一种做人的艺术,也是职场成功的基石。想要在职场上取得成功,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顺畅,不妨从不为难自己做起——你不为难自己,世界才不会为难你。
3.超越自我的认识
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我们总以为,我们本身是最了解自己的那个人。我们与自己朝夕相处,能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些不为人知的思想活动、小心思、小秘密,都被我们自己一览无余。我们满以为对自己无所不知,我们所有的能力,所有的特长,所有的弱点,都被自己了如指掌。我们能做什么,不善长做什么,缺乏什么经验,不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都心知肚明。
但事实上,情况远远不是这个样子。
物理学家福尔顿在研究工作中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由于他运用了一个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要足足高出500倍。福尔顿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差距实在太大了,几乎不可能,如果公布了它,不但得不到他人的认可,恐怕还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不久之后,美国一位年轻的科学家也在实验过程中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这位年轻科学家欣喜若狂,不暇思索地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很快,这个结果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美国那位年轻的科学家也因此名扬天下,成为物理学界的一颗备受关注的新星。此事令福尔顿追悔莫及,他想: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福尔顿的所谓“习惯的帽子”,其背后的心理,其实正是不好意思心理。
一个“不好意思”,让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与成功和荣誉失之交臂。职场中,何尝没有这样的人呢?
在面试中,常听到面试者这样“坦言”:“我没有学历”、“我学的不是这个”、“我不具备这方面的天赋”,等等。我们自己也会接受这样的观念: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资源用于学习,没有那么多的机会获得丰富的工作经验。人的天赋更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天生就不是这块料,肯定干不好这事。
当我们拥有当众表现的机会时,不是踊跃而上,而是常常不由自主地躲避,主动放弃眼前的大好机会,因为内心的不好意思在作祟,它让我们觉得当众表现是让人紧张的、献丑的、尴尬的事情,为了不出丑,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当我们面临工作任务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躲避,因为担心做不好事情会丢人,会让上司失望,令同事笑话,会失去自己在职场中原本安逸稳定的地位。当我们与新客户接触时,常常有些无从下手,怯于表达,因为害怕对方是一个高高在上、不通情达理的人,担心自己的资源级别达不到对方的要求,怕被拒绝,被否定,怕自己满怀希望的合作化为泡影。
日复一日,我们带着自认为身无长处、缺乏天赋、不够聪明、不够优秀的自己,以最不起眼的姿态和心态走向职场,打算应付掉这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直到有一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对自己来说是突破性的成绩的时候,才会讶然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如此优秀!但是,你不知道的是,你一直都可以这么优秀,只不过,你潜在的优秀被你的自卑感掩盖和否定了。你自以为对自己了解得足够透彻、足够细致了,但很多时候,你也不过是自己的陌生人。
你远比自己想的要优秀
既然我们并不了解自己,就必须早一点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自卑和胆怯,意识到内心的恐惧,承认自己的闭关自守和安于现状,也就找到了不好意思的发源地,从而有的放矢消灭它。不但如此,我们还要超越自我的认识,将自己放在一个新的高度去重新审视,以此激发自己的潜能。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能透切了解对方的是智者,能正确认识自己是明者;能取胜他人的才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才是强者。老子所说的“自知”和“自胜”,其实就是“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然而,“自知”和“自胜”说起来只有简短的四个字,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自知,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的个性与天赋,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最重要的是,在坦然接受缺点和短板的同时,不能妄自菲薄,不随意放大它们,更不能将它们交给自卑来主宰。发展优势,控制弱势,顺强补弱,正确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就一定能在某个领域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价值。
自知,还要求我们要自信,敢于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不自信的人用缺点否定优点,自信的人既坦然面对缺点,又懂得珍惜优点、发挥优点。每个人的能力都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不自信的人拿不善长的事去跟别人善长的事比,自信的人懂得扬长避短,将自己的能力最大化发挥出来。
自胜,则要求我们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超越这个认识,将自己更优秀、更美好的一面激发出来,从而使自我拔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也就是超越自我。
“疯狂英语”的发明者李阳曾在接受采访时回顾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中学的学习状况不很理想,曾经是一个性格内向、十分不愿与人打交道的人,他甚至希望自己长大后从事的工作不再需要与其他人打交道。
初三那年他曾到医院去治疗鼻炎,医生放好电疗工具后就离开了。没想到的是,设备漏电了,触电的李阳感到钻心的疼痛,然而,他就是不好意思喊出来,结果白白挨了一顿电击,脸上还因此留下了伤疤。高三期间,他多次失去学习的信心,萌生退学的念头,最终在父母的帮助下,勉强考入兰州大学工程力学系学习。进入大学后,状况并没有好转,他仍然是班上的后进生,大二那年还创下13门功课不及格的记录。多次补考让他觉得颜面尽失,几乎不好意思见人。
后来,李阳决心以英语为突破口,找回自信。于是,他天天跑到校园的空旷无人之处大声“喊”英语,将平时不好意思大声说话的那个自己通过英语喊出来。还想出两个办法督促自己坚持下去:一是告诉很多同学自己要每天坚持学英语、“喊”英语;二是邀请班上学习最认真的一位同学陪他一起大“喊”英语。这样,他就没有退路了,因为众目睽睽之下退缩,会让他觉得更不好意思。几个月的努力过去了,李阳发现自己居然可以自如地复述10多本英文原版书,还背熟了大量四级考题,听说能力更是不知不觉大步飞跃。更重要的是,他突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不再害怕与人交往,不再害怕当众表达,更不会莫名其妙觉得别扭和不好意思,相反,他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和一些别人身上不具备的光芒。
无独有偶,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也经历过超越自我认识的过程。由于特殊的学习经历,俞敏洪经历了两次高考的失败,直到第三次高考才考上他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前两次高考他都是“死”在英语上,直到成为北京大学西语系的学生,他还因为英语不好而被调入了“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班”。但是,他没有因此放弃,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他不但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还用英语建立起了令那些“比他聪明”的同学想都不敢想的英语王国——新东方。
回想起当年因办培训而受到北大的处分而黯然离开的往事,俞敏洪说:“北大踹了我一脚。当时我充满了怨恨,现在充满了感激。如果一直混下去,现在可能是北大英语系的一个副教授。”正是由于虽然迈进而立之年却不消沉放弃,也不对命运逆来顺受的勇气,引领俞敏洪走向了人生的分水岭,超越了一个平凡人对自己的能力的认识,成为了20世纪影响中国的25位企业家之一。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人一生的主要任务,不是要去与别人较劲,而应该是一个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不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潜能,直到不断超越之前的自己,遇见全新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自卑被不经意地一扫而光,所有的不好意思都显得多余,你所能看到的,除了自信满满的自己,还有面前一座又一座等待你去征服的高峰——全新的高度和挑战,全新的收获与成就。
4.架子不等于权威
架子是虚张声势
生活中总不难看见这样的人:说话、走路、做事,都喜欢装腔作势,努力让自己显得优于旁人、胜于旁人,一副“我的高度跟你们这些人不一样”的样子。如果是毕业的学校稍有名气,曾在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就职过,甚至只是在一个更加繁华的城市待过,他们则更加觉得自己具有“炫耀的资本”,对同事甚至是上司更加不屑一顾。这样的人,开始还能唬弄一些不知底细的人,等到相处的时间一长,大家便知道了他的底细。毕竟,在职场中,人们更看重的是工作能力,而不是出身。而这类人恰恰是没有真本事,才十分注重自己架子的。在工作中,他们往往挑肥拣瘦,辛苦的活不愿意干,简单的活不屑于干,轻松的活看心情干,复杂的活干不好。最可恶的是他们从来不会承认自己能力有限,而是想方设法找借口,不是“我没学过这个专业”,就是“公司的条件不好”,或是“团队的合作能力太差了,影响了我的发挥”,等等。久而久之,人们便摸清了他们的底细,知道他们是属于架子大、本事小的一类人,渐渐也就不再高看他们,甚至懒得理睬他们。
既然架子那么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人热衷于摆架子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架子背后的心理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