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从头到尾他们都有选择的权力和机会,只是他们从来都选择顺从,学不会拒绝。从不懂得拒绝不合理的工作和薪资制度,到不懂得拒绝主管过度施加的工作压力。
1.学会拒绝,承受结果
不会拒绝的人只能走向悲剧
不愿或不敢拒绝别人,究其深层的心理原因,是害怕承担由于拒绝别人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后果,比如,破坏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完美形象,惹对方不高兴,以后也遭到对方拒绝,甚至是更糟糕的结果,即为自己带来危险的威胁,等等。受到这种害怕或是恐惧心理的操纵,人就渐渐地丧失了拒绝别人的能力,变成了他人意志的傀儡。
比较典型的例子发生在二战时期。当时,少数几个纳粹士兵就能杀死一个村庄的人的事件并不鲜见。村民就像木偶人一样,战战兢兢地任凭纳粹士兵将他们集中到树林里或别的什么地方进行枪杀,他们甚至十分配合地在纳粹士兵的命令下为自己及自己的家人挖好了将来掩埋尸体的坑。是纳粹士兵人数众多、武器先进吗?是的,纳粹士兵的确手持枪械,但那并非什么厉害武器,一次也只能杀死一个人。在人数上,村民的数量则远远超过了纳粹士兵的数量。不难想象,如果有人反抗,纳粹士兵将会遭遇怎样的命运。可惜的是,所有的人选择了顺从,顺从纳粹士兵的意志,顺从命运,顺从死神。而这一切,不过是因为纳粹士兵说:我要杀死你们,你们必须去死!因为害怕承受拒绝别人所带来的结果,这些可怜的卑微的生命情愿选择顺从地死亡。
在中国也是如此。以南京大屠杀为典型的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残忍屠杀事件,抛开侵略者的残忍性不说,我们是否应该好好想想,为什么在双方人数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人数多的一方会成为受害者?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因为长期的封建压制下,人们早已忘记了如何拒绝,如何反抗,即使在生死面前,他们也不懂得去跟命运抗争,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难怪鲁迅先生在写到愚昧而孱弱的国民的时候,总会在痛心地“哀其不幸”的同时,遗憾地“怒其不争”。
当然,这是战争时期特有的极端例子。那在和平年代,在普通人身上,是不是就不会发生类似的状况了呢?按理说,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相对自由,相对民主的社会了,只要不违反法律和道德,人人皆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和工作。然而,在当今职场上,情况却并非那么乐观。
在当下的中国,应该不乏这样的企业:不交保险,不实行双休制度,随时要求员工加班并不支付加班工资,节假日充公,没有福利,员工请任何假都要扣工资、扣全勤,不提供工作餐……这样的企业简直就是“资本主义”和“剥削阶级”的化身。但为什么总有人愿意进这样的企业,在这样的企业里充满怨气却依旧忍受?因为不愿意承受失业的后果,因为不懂得反抗来自老板和公司的不合理规定,不懂得拒绝不公平的待遇。在这样的企业中工作的人,内心往往聚集着大量的不满情绪,他们会对比其它企业的劳动者,会抱怨公司的制度,会私底下痛骂老板,会对工作充满不满和抗拒情绪,但他们绝不会反抗,顶多是找到更好的机会时选择跳槽。并且,这种不满情绪往往会被他们不自觉地带入到家庭和生活中,进而发展成他们对家庭的不满,对社会的不满。他们觉得家庭和社会压抑着自己,令自己无法自由地生活。渐渐的,他们的人生被顺从和抱怨充斥着,令他们的内心充满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他们再也享受不到工作和生活的乐趣。
很多人也许会认为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成为现代骆驼祥子?!
可是,他们真的没有选择的机会吗?事实上,从头到尾他们都有选择的权力和机会,只是他们从来都选择顺从,学不会拒绝。从不懂得拒绝不合理的工作和薪资制度,到不懂得拒绝主管过度施加的工作压力,一些人还会因为工作压力过大选择自杀——他们有自杀的勇气,却没有拒绝的决心——这一切不过是因为不敢面对拒绝带来的后果——被认为不是好员工,得不到晋升,会失业,等等。
在当今的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劳动力也出现了缺乏的状况,天大地大,工作机会还是比较多的,如论如何也不至于把人逼到只能自杀来解决问题的地步——更何况,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与其说是工作环境、生存状态的逼迫,不如说是内心的懦弱在逼迫他们。他们不懂拒绝,害怕拒绝,放弃人生中无数次自由选择(至少是相对自由)的机会,最后只能将自己带入一个悲剧。
其实结果并没有那么可怕
拒绝别人,真的有这么难吗?拒绝别人带来的后果,真的那么可怕吗?
其实未必。在人的一生中,拒绝和被拒绝,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人们之所以无法面对拒绝和被拒绝,往往只是因为缺乏一颗平常心。平常心是什么呢?正确对待拒绝与被拒绝,将之“洪水猛兽”的假象威力还原成平常小事。
首先,拒绝可能无处不在。当你面对他人的要求或是求助,总有无法完成、无法帮忙的情况,或者是不愿意做的情况,如果违心地顺从,势必要勉强自己,给自己带来不愉快,或是为难之处。与其如此,不如坦诚拒绝,对方也能够理解。不要认为对方除了你就没有人可以要求或求助了,地球永远不可能缺了谁就不转,如果你有那么大的能耐,也就不必为此事为难了。
其次,拒绝只是一件小事。小孩子不会因为被拒绝买玩具就停止长大,一颗正常的心灵不会因为一两次的拒绝就脆弱不堪,同样的,处于职场中具有成熟心态的成年人,也绝不会因为他人的拒绝就耿耿于怀(倘若真遇到这样的人,则更无须顺从,因为你很可能永远都满足不了对方)。大多数人对于他人的拒绝,或许会有小小的失落,甚至短暂的不快,但一般不会太放在心上。假如不幸真的遇见无法接受他人拒绝而耿耿于怀的人,也要坦然接受,承受结果,因为结果无非是对方对你的评价改变,以后同样拒绝你。但比起顺从自己的心意,遭受一次拒绝又算得了什么呢?
最重要的,是拒绝要讲究方法。
拒绝既要诚恳,又要委婉。不能满足对方的要求,要明确表达出来,并将自己的理由也说出来。但在语气上不要太直接和太僵硬,让对方觉得有失面子。可以从侧面委婉地表达你的为难之处,请求对方的谅解。尤其是对待朋友和有恩于你的人时,更要坦诚,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勉强答应,或是拒绝得模棱两可,反而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只要你拒绝的态度诚恳,语气恰当,让对方能够感觉到你的真诚,让对方有台阶可下,相信对方也能理解并释然,转而想其它办法。
拒绝要留后路。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拒绝也是如此。一次两次的拒绝,不代表老死不相往来,这次帮不成的忙,合作不了的事,不代表以后永远都没有机会互相帮忙和合作。所以,在拒绝他人的时候,既要清楚地表达自己本次的态度,又不能把话说死,将人彻底得罪。最好是让对方明白,你的拒绝是就事论事,暂时性的,对方才不会迁怒于你。也只有这样的拒绝,才不会令人觉得不好意思。
既然拒绝时为自己留了后路,在下次需要与对方合作或请对方帮忙时,就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放弃。职场中的资源是非常珍贵而有限的,一次拒绝就主动断了一个人脉,岂不是太可惜?所以要记得,在下次有机会的时候,主动放下面子,与对方达成新的互助合作关系。
当然,你也可能被对方拒绝。不过话又说回来,拒绝是小事,不必太放在心上,人世间的事循环往复,职场中也是如此。人和人之间,没有永远的不相往来,只有暂时的爱莫能助。
2.不要为难自己
过度顺从他人等于为难自己
心理学方面的分析研究显示,那些经常违背自己的心意,顺从别人的人,其实并不快乐。相反的,他们因为自身的某些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甚至不能正常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渴望,内心累积了太多的自我压抑,渐渐的,他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自我挫败情绪。这种挫败情绪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责怪自己对别人的顺从,一方面迁怒于人,认为是他人让自己不得不顺从。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个体对他人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更多卑微的个体选择了责怪自己。这样所形成的恶性循环就是:压抑自己,顺从他人——责怪自己,自我挫败——继续压抑自己。说到底,这类人是在不断重复地为难自己。这种为难,有时候是给自己带来短暂的负面情绪,有时候则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人生。
2007年,澳大利亚作家本·希尔斯出版了一本非官方传记,名为《菊花王朝的囚徒》,主角是日本的雅子王妃。上世纪90年代,希尔斯曾任澳大利亚驻日本记者长达三年,由于特殊的身份,他得以经常与日本皇室成员接触,掌握了大量关于日本皇室的第一手资料。并且,他对雅子和德仁皇太子的朋友、老师和前同事进行了60多次采访后,写出雅子王妃从志向远大的外交官之女到“深宫怨妇”的全过程。
雅子的父亲是日本的一名外交官,受父亲的影响,她从小就对外交感兴趣,生活也十分国际化,并且精通英、法、俄、德四国语言。在23岁时,雅子便通过了高难度的外交官统考,成为外务省的实习生,并很快在日本外务省北美洲事务局任职,迅速成长为一颗耀眼的外交新星,可谓前程似锦。她对自己的未来,也做出了美好的设想,打算在外交事业上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可是,自从遇见日本皇太子德仁后,雅子的人生便发生了变化。尽管她为了自己的理想,也因为“对皇室生活没有信心”,曾一度选择逃避德仁的追求,但最终还是接受了德仁的求婚。因为德仁诚恳地向她保证过“皇室虽然规矩多,但我会一生一世全力呵护你”,并且美智子皇后也亲自出面劝说雅子,最终成全了这桩皇室婚姻,雅子嫁入日本的现代深宫中。
然而,在现实中,规矩从来就不会向浪漫的爱情妥协,何况是固守传统的日本皇室。雅子也不例外,既然身为皇室中人,就得恪守皇室的繁文缛节,不但不能随意外出(在她入宫后的十多年间,仅仅被允许出访过5次),即使在宫中,也得在几十名侍从和女官的服侍下过着一板一眼的生活。身在皇室的不自由程度,是雅子之前从来没有料到过的。她不但要恪守日本皇室那些过于隆重的礼仪,还得学习乐器。尤其是因为公务繁忙而中断学习招来不少闲言碎语后,她更是感到不堪重负。
最让雅子感到沉重的,还是来自精神上的负担。自从嫁入皇室的那天起,她就必须学习压抑自己的想法,顺从他人的意志,否则就会遭到指责。就连在生孩子这件事上,她都无法顺其自然。关于她怀孕的真假消息总是层出不穷,高居媒体的头版,可见她的肚子有多受关注。待她真的生下一个女儿时,又面临第二胎和“必须生一个男孩儿”的压力……
希尔斯在书中提到,虽然日本宫内厅方面从来没有承认过雅子王妃患有抑郁症,但来自雅子娘家人的信息却揭露出,成为王妃之后,雅子常被病痛缠身,抑郁症以及其它一些病症折磨着这位曾经胸怀大志、性格活泼开朗的女性。雅子也曾因无法忍受毫无身心自由可言的王妃生活,甚至想过离婚或者让太子德仁放弃继承天皇的权利,以重获自由。然而,出生于规矩严苛的日本皇室的德仁,虽然一直公开支持雅子,尽力为她争取宽松一点的舆论和生活空间,却始终不具备足够的勇气去冲破皇室的重重枷锁,开历史的先河。在命运面前,他只能带着他心爱的妻子选择顺从……
雅子王妃从志向远大的外交官之女到“深宫怨妇”的过程,令人扼叹,也值得同情。然而,雅子的人生走到这一步,虽然充满了无奈,也是身不由己,但归根到底,人生的道路是她自己选择的,命运掌握在她自己的手中,从本质上来说,她还是自己命运的最大责任人。是什么让她走到今天这一步呢?仅仅是来自皇室的束缚,政客的压力和民众的期望吗?其实不然。令她改变的最本质的东西,还是顺从,违背自己的意愿,不断地为难自己,服从他人的意志——尽管那些“他人”是皇室成员,是政坛巨头,是民众,是太多与她既息息相关又毫无关系的人。
毫无疑问,雅子的故事再次向我们证明,不论是多么优秀、多么有抱负的人,一旦过于顺从他人,就会湮灭个体的优秀本质,引导自己走向失败,甚至走向悲剧。
记住,过度顺从他人,就等于为难自己。
跟着自己的心走
我们在职场中,也常常会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状况出现。很多时候,你必须服从老板的意志,接受上司的领导,甚至是与你同一级别的同事的要求,你都不能全然无视。毕竟,这是一个讲究高度协作的社会,没有人是完全意义上自由的,尤其在职场。
诚然,身在职场,要讲究与他人的沟通与协作,不能一味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但是否所有来自老板、上司的指令和同事的要求,都是合理的呢?比如,不符合你职场发展规划的工作变动、对你来说没有实际成长价值反而耽误时间的冗长培训、同事不愿意做而扔给你的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客户令你为难的要求,等等。对于这些与本人意愿相违背的要求,如果你都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就选择顺从,势必会既付出了劳动又收获甚微,甚至被误导而离原本的职场规划越来越远。而要想不为难自己,就只有跟着自己的心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