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本色全文阅读 > 第13章 自尊(1)

第13章 自尊(1)


  你是如何伤害自己的

  本文用意有二:其一,警告自己,可能无意中的一举一动都会伤害他人,故需谨言慎行,这并非为了使我道德圆满,而是为了避免误伤他人;其二,有时我们会认为是别人在伤害自己,其实真相却是我们放大了自己被伤害的感受,且是错误地不必要地放大。

  作为一个容易受伤的人,过去,我总觉得是别人在伤害我。可是,当我和那些也容易受伤的人相处时,突然发现,居然是他们痛恨我伤害了他们,我很困惑,我到底怎么就伤害他们了呢?思索半天,怆然无解。在他们身上,我渐渐发现我和他们其实可能是一路货色,有着同样的特点:无限放大自己的感受,不经意地誓死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把他人对自己的不关注理解为别人在伤害自己。其实,所有的这一切,都只不过是我在允许自己伤害自己。他们的问题,他们并未意识到;如此说来,我的问题,可能我也不自知。

  我的可笑

  举个简单的例子,先说说自己多么可笑,但遗憾的是,在我的前半生中,常常这般可笑。

  有段时间,网上铺天盖地转发“乐嘉送给天下男女的格言警句”,与我狗屁关系都没有,且当中话语逻辑千疮百孔,让我很生气。这种生气,就像网上疯传一张我压根这辈子就没见过的女孩的照片,然后铁板钉钉地说这是我的女友,各大网媒转了又转,我那种郁闷如同吃了苍蝇,你说如果指着苏菲玛索的照片说是我的女人,我也就暗自窃喜假作不知,放了一个姿色实在看不下去的,真比窦娥还冤,所以,我在很多很多地方,澄清过很多次,那不是我说的,那,不是我说的!

  有一天,某位朋友发短信抽出一句话问我:“这话是你说的吗?”我看见她这么问,瞬间,气不打一处来,不愿回应,后来大家渐行渐远,少有往来。很长时间以后,偶遇时,她压根早就忘记了此事,而且莫名不解为何我一个人总在那气鼓鼓?我突然之间觉得自己是那么地愚蠢,因为人家可能只是随口一问,见到江湖上流传得多了,觉得好奇怎么乐嘉会说出这样的话呢,人家问我时压根未有丝毫嘲讽之意,而是我自己多心了。我开始尝试回忆当时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明明这些东西和我狗屁关系都没有,你怎么可以这样认为我呢?别人觉得那是我说的,人云亦云,那是因为不了解我,但你怎么还这么说呢?如果你对我足够了解,你一定不会认为这些话是我说的!既然你认为这些话是我说的,足以证明其实你根本就不了解我,枉你我相交一场,实在伤心。另外,我在很多场合,电视、书籍、微博、微信上都无数次地辟谣过,难道你都没看见吗?说明你是多么地不在意我,不关心我,既然如此,大家不来往也罢!”

  你看,以上足以见得我这个人是多么地小气,多么地把自己的感受放大,多么地认为自己了不起,好像全世界就要围绕着我转一样,凭什么我的朋友就一定要知道这些,那我对朋友的关心又有多少呢?当我意识到自己的这些想法是多么地以自我为中心,我又想起一段往事。

  英子的故事

  在多年前授证讲师培训前,阅读学员申请表时,我看到一位英子同学的感想,当中段落,让我打了个冷战。

  自2008年底听完乐老师仅四十分钟的演讲后冲出去买书,至今性格色彩学对我的影响就在于:人已中年,忽然开始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走到现在。换言之,我的人生刚刚开始认真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是我想要的,是我能做到的。其实当时冲出去买书,目的之一是为了解孩子是什么样的性格,想由此因材施教;目的之二是为了能够作为老师的代理商,多年以来心中一直有创业的梦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我认为终于找到了它。那几天的课是我在离开校园多年后接触到的,各色人等缤纷登场,我也眼花缭乱。其间也觉得一些老师的内容对我非常有启发,也打算在返回之前买些书;但只有乐嘉老师的演讲一结束我就冲了出去,那种欲望之强发自肺腑。

  我的工作繁忙而紧张,因为儿子在新班级的种种顽皮,被老师叫去沟通,我正苦求如何能对他有更有效的教育、能和老师更有效的沟通。买书后,本没有签名的习惯,但也在从众心理之下找老师签名,而且,当老师只顾埋头潇洒写字时,很大胆地问道:“乐老师,可以留您的电话吗?”我本希望留下老师的电话,好向老师申请有关代理的事情。记得很清楚,乐老师似乎很惊讶地停笔,炯炯有神地看着我(看得我心里直发毛),然后一字一顿(强忍不耐烦?)地说:“书后有网站和邮箱地址,外面有我的助理,你可以找他,实在找不到,你再来找我吧。”括号里面的字真实地反映了我的感受,事后想来,是因为对自己所想的代理之事还没有足够的自信。

  按照英子同学的说法,我当时的反应已造成了她的两个感受:自己内心发毛的恐惧和她觉察到我的不耐烦。

  前者“恐惧”是她自己的感受,我不能代替她,所以不能评价。但我要向她汇报,这可能是我以前特没自信,为了使自己能有将才风范,听说装多了便成真的,就天天装,想训练自己,于是看人时双目直视眼若铜铃目不转睛炯炯有神。现在,英子这样说,我突然对自己的过去产生怀疑,若是再想下去,怕是呜呼哀哉,会对自己的以往全盘否定的。再谈谈后面那句,英子觉得“乐嘉老师强忍着不耐烦”,这个,说的是她所认为的我那时的感受,必须郑重地向英子报告,此描述与我当时的真实感受完全不符!有必要陈述下那时我真实的内心状态。

  作为一个以演讲谋生,长期在舞台上演讲的人而言,好听点,人们称你为“演讲家”,难听点,就是戏子。从我20岁开始迈入职业演讲者队伍走上这条不归路,每次演讲后,总有听众(现在的称呼是粉丝)蜂拥而至,要求合影、签字、留名片。开始,这让我很享受,因为山呼海啸的虚荣,让我俨然觉得自己是个重要人物,对于无限需要认同的红色性格而言,这能算是生命的全部意义了。然而,随着年华老去,想让自己有点腔调后,这三件事情都有各自的麻烦。

  第一,拍照让我觉得自己只是个摆设和工具,有被利用的不爽。这把我弄得很廉价,作为一个培训者和演讲者,我始终坚守一个信念——我能给予你的价值远胜过一张照片。另外,大多合影者使用相机的高强闪光灯每次都让我很郁闷,有损我很在意的形象。重要的是,我很清楚合影者只是用照片作为他们炫耀听过某人演讲的资本而已。

  第二,对作者而言,签名代表了读者对你的认同;对演讲者而言,签名代表听众对你演讲的认可。签字对我来讲,兹事体大,不仅是虚荣心满足的问题,更代表读者的信任,但你拿张废纸找我签名,略有不爽。我完全可以学葛优在厕所里拿个卫生纸快乐地签名,葛优被问时答,那是人家瞧得起我。葛先生的这个脾气,必定被多数人喜欢,而我的做法,必定让人们不齿。好在,冯小刚也是不鸟记者的风格,照样活得好好的。

  第三,留名片通常的结果:90%杳无声息;6%电话表达听课后的激动,然后问些初级问题;3%问自己的痛苦该如何解决,求我支招;只有1%是真有兴趣要和我们谈生意的。

  90%的名片我不想浪费;6%的人的问题在入门书中早有回答,这群人不想自己找答案,只想浪费我的时间;3%的人直接要答案和方法,可惜掌握性格色彩也是需要学习的,结果大多会说“还要上课?我没时间”“上课,要花钱?不要”,那他们生病去医院时怎么不会这么说?只能说明没有真心想解决。最后的1%,是我要的。但恰恰这部分人,真有心合作,不给名片,人家也能找到你;随口说的,只能姑且听之。如果拿着鸡毛当令箭,把这些人的许诺和豪言壮语当回事,受伤的是自己。

  以上只想说明:真有心解决问题的人总能联系到我,真想和我学的人总能跟到我,真要和我谈合作的人,我又不拒绝赚钱,怎会找不到我。一句话,真要找我,总能找到!

  所以在常年演讲跑场子的血泪史中,我学会了自我保护,保护的方式就是英子所看到的:“炯炯有神地看着我,然后一字一顿地说,书后有邮箱,外面有我的助理,你可以找他,实在找不到,你再来找我吧。”假若英子真是有心,总能相逢,就像授证讲师培训,她来到了现场,我们自然相逢。

  角色互换

  现在,我要做一个角色互换,假设我自己是英子同学。

  假设我是英子,我听了乐老师的课,得到些许启示,嗅到这里会有我想要的东西,于是我就向这个乐老师发出信号,但没想到乐先生居然如此无礼,让我对他的印象大打折扣,所以老娘现在不想和他做生意了。注意,此处的关键是,是你要和他做生意,你是为了自己而做生意,不是为了乐先生,所以真正受损失的还是你,而一切的缘起就是,你认为乐先生不尊重你,而事实上乐先生所做的事没有丝毫伤害你的企图,只是你错误地放大了自己被伤害的自尊感受,进而得出“乐先生伤害了我”的结论。

  如果你平日里受人尊重,现在居然沦落到要看别人的脸色,这的确会让你的自尊很不好受,进而,本能反应便是“那人不看中我,是他自己瞎了狗眼”。

  我也曾经这样经历过,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一度以为这是保持自己尊严的最佳方式,这样可以让我为自己内心的骄傲而不去低头,我认为,凭什么你是高人就可以这样蔑视我?遗憾的是,直到多年后,我才明白:

  第一,高人从来没有蔑视你,高人只是习惯性地更愿意相信时间和事实的证明。从前,我见富人,觉得这些富人为富不仁,有什么了不起?见名人,觉得这些名人不过机遇尔尔,有什么了不起?我以逃避他们来维护我虚弱的自尊;以鄙视他们来凸显我的清高。如今方知,强我者必有强我之处,只是我自己不敢面对而已。

  第二,我用语言和情绪抵抗来表示自己的激烈,其实没解决任何问题,没得到我想学的任何东西,除了我仿佛告诉自己好像很有尊严。好比很多人会抱怨自己没有机会和各种层面的人交流,原因是,人们把“层面”狭隘地定义为“等级”。当我觉得自己位卑言轻时,我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与那些比我更有财富更有地位更有名声更有成就更有能量的人交流,因为我其实是害怕别人哪怕是一丝丝的傲慢会刺伤我那脆弱的自尊,为了保护自己,干脆对自己说,“哼,他有什么了不起的”。

  第三,其实我的内心充满无力感,一个有力量的人不会因为别人的不公平的评价影响自己的内心,“力量感”并非是指包围在你外面的是什么,而是内心深处的自我认知,对自己有正确的看法,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

  从事业发展看,我们需要培养一种态度,就是不要埋怨任何人对自己的不尊重和不理解,要想赢得尊重,只有不断地强大自身。不讨论国内制度上的问题,很多感受上的不公平,是因为你还不够强大,那些感受会阻碍你达成目标的道路,会耽误时间和浪费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