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只是母亲,父亲、公司、社会、学校也都一样,经常会不假思索、一味地要求别人“这是已经决定的事,去做吧”。无论是谁,在制定标准时都会忽略一件事,那就是自己和别人都是人,都是精神上极其敏感的动物。所以,不要制定一些过于脱离现实的标准或目标。取而代之的,应该去体会和享受工作或学习的乐趣。应该感觉活着,教育孩子成长真是件好事。拥有一颗能够享受和体会自由的心,具有良好的心态,感受每天活着的乐趣,那才是真正的人生。
若是被一些与其说是标准,不如叫“妄想”更贴切的东西束缚住,便无法实现真正的人生了。努力奋斗固然是件好事,但若是贪得无厌、自私自利的话,就不可救药了。心在渴望自由的同时,却还是想要尽最大限度地去努力拼搏。目标这种东西,会成为压力和紧张的源头,在那样的状态下,是无法恰如其分地进行工作和学习的。
虚荣,是另一种妄想
多余的虚荣也是引发问题的另一个因素。虚荣可以说是脱离实际的一种妄想。一直存在虚荣这种东西的话,只会带来损失。
从小学习小提琴的人,一般都会参加演奏会的表演。那么,如果自己为此制定了目标会怎么样呢?
如果过分虚荣,想着“我一定会演奏出最精彩的曲子”,满脑子净幻想着可以发挥出练习时都达不到的精彩水平。然后,在正式表演时却紧张得连肌肉都僵硬了,完全无法正常发挥。
与之相反的人会怎么样呢?如果想着“在演奏会上也和在自己家里练习一样,轻松地演奏吧”,这样的人即使在将要演出之前,也还能同平时一样,和大家一起轻松地玩。然后在演奏会上轮到自己上台的时候,也会好好演奏,非常快乐地完成表演。在放松的状态下,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在别人眼里,肯定也会是非常精彩的演奏。
像这样,保持一种完全没有压力,轻松、精神集中的状态,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首先要养成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去享受、去体会的习惯。
实际上,能带着那样的心态生活,什么事都会觉得很开心。跋山涉水都能快乐,工作也一定能感觉到快乐。
丧失自信,恰恰是因为太自信
人们时常会说“越来越没自信了”之类的话。这实际上也是因为不切实际的妄想。说出来你可能会觉得意外,人类丧失自信的原因,正是由于自己自信过头了。
心里计划着“我能做这么多”“那些我要去做”,但一旦试着去做,却发现一事无成。这不是常有的事吗?
但是,由于心里认为自己最了不起,所以就会轻易被理想与现实中的差距所打败。
比如在婚礼上被委托发表感言。感言这种东西最多也就两三分钟的事,过分自信的人总想着做个与众不同的演说,脑子里便会竭尽所能地出现这样那样的妄想。然后在婚礼当天的现场,竟会讲上半个多钟头,招来全场人的反感。而且,恰恰这种人是任何好话都讲不出来的。他自己也是心跳加速,大汗淋漓,双腿打战,情绪相当紧张。这也是由于在妄想中过分地夸大了自己的能力所导致的。
相反,不大有自信的人反而能做出比较精彩的发言。那样的人会想“反正我也没什么口才,做不出什么精彩的发言,凑足一分钟说点什么赶快逃脱得了”。但是那一分钟所说的话,往往能把该说的话恰如其分地归纳起来,反而是一次极为精彩完美的发言。比如,“我口才不好,也不会说更多的言辞,总之真的由衷地表示祝贺。祝你们幸福,非常感谢。”像这样很快地结束发言,还很受大家欢迎。若没法做到如此简单的事,就是因为过于自信了。
时常有人说对自己的工作缺少自信,那也是因为在脑子里幻想了太多奇迹般的成功场面。无法认同“踏踏实实、按部就班地做完就行了”的想法,结果却什么都没做好。
因此,正如前面我们所说的,只要尽最大努力不让自己后悔就可以了。不要设定不知能否实现的目标,要珍惜、重视眼前这份工作。当然,结果如何并非单纯靠自己来决定,不管最后得到什么结果,都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竭尽全力了”,能以这种状态为目标就对了。
过分自信,也是一种心病
从佛教的立场上讲,过分自信,什么都想参与的状态是一种病。
但是社会上的人并不会这么说。虽然说抑郁症、对人际关系缺乏自信、一见人就心跳加速等,这些状况都会被视为精神问题,但过分自信的傻瓜,却没人说他有病,反而还会被褒奖为活跃、能干的人。
从佛教的角度来考虑,刚才所说的每种状况都是一条危险之路,无疑都会导致病症。这就和劝别人“你别得这个病了,取而代之你得那种病吧”,是一样的。就如同安慰恐惧癌症的人说“要不你换个高血压或者心脏病得得吧”。事实上,因为高血压和心脏病而早逝的情况比癌症多得多。这么考虑的话,现代的心理引导真是相当不负责任。
佛教认为,所有问题都是自己招致的
从释迦牟尼佛的佛教立场上看,真正的治疗心灵的方法同心理学的治疗方法大不相同。因此这本书,有可能完全没有涉及心理学书籍所讲的内容。
在佛教的世界中,教诲人们要彻底丢掉“自我、利己”的傲慢。因为佛教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招致的。
自我、利己是一种顽固的自我存在,与“自我意识”一词有相似之处,有可能会产生混淆,但这两个词的含义实际上是不同的。
自我意识,时时刻刻都会从我们的心里涌出。比如看到什么,就觉得“我看见了某某”;听到什么,就觉得“我听见了某某”。那就是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是会在修行中,通过悟性的加深而逐渐消失的。因此,自我意识的问题,是比现在我们所谈论的自我、利己更早出现的。
而自我、利己是始终假设有个坚定的“我”存在。换言之,也就是不管看见什么、听见什么、说了什么、想了什么,都有一个不变的自己存在。
假设存在一个不变的自己,那么处在时时刻刻变化的环境中,就会越来越不适应。由此可见,患上精神疾病的原因,就是自我。
一旦生病,就会觉得“因为我得了那样的病,所以这是没法子的事”。同样,精神上出现问题也一样,人们会想“我天生就患有某种疾病,既不能学习也不能工作”,以疾病为借口把自己不当的行为正当化。像这样认为“不是我不好,而是生病的原因”,就能保护自我。选择了这种简单的逃避途径,就会使精神变得愈发脆弱。
医生们也拼命努力,想要通过心理学的方法进行治疗。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医生由于没有学习过佛教所教诲的广泛意义上的心的作用,所以最终是没法治愈那些精神疾病的。
无法彻底治愈而单纯开些控制病症的药物,这样的做法全都是欺骗行为,或仅仅是一种心理安慰。精神安定剂之类的药物很多,但即使服用了之后有镇定的效果,也不能彻底治愈心病。从根本上谈不上任何治疗效果。
请承认自己的心是脆弱的
想要治疗心灵,怎么做才好呢?
正如前面多次提到的,心是幼稚的大傻瓜。为了保护自我,心使出各种各样的手段。那些我们轻易能想到的方法,是没法治疗这类心病的。
我的最终答案就是丢掉自我。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由自我产生的,自我消失的话,问题也就随之消失了。不要去听自我的蠢话,把自我彻底丢掉。
丢掉自我,实际上是去承认一个事实:自己的心是脆弱的、无能的。那颗心没什么了不起,同其他人根本没什么不同。
能像那样把自我完全放下,就能够发自内心地明白,其实自己什么都不是。这样一来,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平心静气地泰然处之。
即使失败,也只是觉得自己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输赢都无所谓,完全不会产生愤怒和怨气,也不会觉得情绪低沉。
相反若是成功了,也只是觉得“我这样的人,也还是蛮不错的嘛!哎呀,不过这也就是偶尔的运气罢了”,绝不会产生飘飘然得意忘形的情绪。
总是以这样的情绪生活的话,是绝对不会生病的。只是偶尔很顺利,偶尔公司很赚钱,偶尔会失败……完全不存在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遗憾的是,现实却不是这样的。不是“偶尔”,取而代之人们所考虑的却是“这事交给我吧”“是我把这家公司经营到现在这种程度”“我具备如此了不起的能力”等这类的想法。
一旦产生了那样的情绪,当事情无法顺利进行下去时,就会变得无法承受,要不生病,要不就会自杀,产生种种恶劣的情况。
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适应
但是,请试着考虑一下,环境是经常变化的。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工作也会时好时坏,到处都会充满失败。然而,如果坚持自我到了无法承受失败的程度,任谁都会选择自杀的。这是非常无奈的。
其实在日本,太多人都相当草率地选择了自杀。
有因为感慨公司经营状况不好而自杀的老板,本来经营者就该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因素,从各个方面进行把控,从而使公司盈利。无法做到这些的人,根本就没有当老板的资格。
世界经济环境非常好的时候,多傻的人都能赚到钱。那只不过是偶然运气不错罢了。当环境稍稍变化一点点,这些偶然好运的人马上就会受到阻碍而进行不下去。他们会因为寻不到正确的解决方法,而不得不选择自杀。
这正是心的脆弱、愚蠢之处。
另一方面,这样的人一旦赚到很多钱就会胡乱浪费。从各个银行贷款的时候也是,根本不考虑有没有偿还能力。要谨慎、应该做好计划等想法根本不放在脑子里。
如果在残酷的环境中,依然能够让公司得以发展,那才是值得称赞的事。在经济状况不好的公司或社会环境中,人们应该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来防止破产。当下能想着尽可能努力做到让公司盈利,才是最了不起的智慧。
那些选择自杀的人,并非就因为昨天不顺利,今天就立即去寻死。拿公司来说,欠债堆成山,产品没人买,完全赚不到钱,这样的事接二连三、长期不断地发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他决定自杀前,那真是在体会地狱般的痛苦煎熬啊!真是很可怜的事。
人只要成为心的奴隶,就会变得愚钝、软弱,活得相当卑微。我们应该从降生之初,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努力学习如何才能更好地生存。
不妨与“失败”握手言和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不想失败是一种非常愚蠢的想法,无论如何也要成功的想法,也是同样愚蠢的。
在这一点上,与世俗的心理学有所不同。因为心理学一般认为,相信自己能获得成功是正确的事情。
但是从佛教来讲,哪一种都是一样的。即使失败,也没多大关系;偶尔成功一次也没什么了不起。只要带着这样的心态,清楚地认识自己,心就完全不会生病。
遗憾的是,我们从来不那样去做。
比如你做完了一顿饭,觉得做得太好吃了,一定会开始飘飘然吧?那是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喜悦的心态。
如果别人品尝之后说:“这个味道,有点……”你会怎么办呢?肯定特别生气吧?特别是在你身体不舒服,偶尔做饭做得不好吃的时候,你一定非常气愤,虽然你曾经也可能如此指责过别人。
得不到别人的赞扬,就会立刻有种成功的喜悦被击溃的感觉。一旦产生那样的情绪,说明已经患上了精神疾病。接下来,如果事态稍有偏离预计的轨道,便会变得非常绝望,一定要非常小心这一点。
佛教中正确的态度是只要尽力了,无论成功或是失败,怎么样都无所谓。能够牢记这一点,就不难找回一颗健康的心。
要比他人强,是当代教育的后遗症
正确的教育,是让孩子们从小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赋予孩子们平和、美好、独立生存的能力。
21世纪的今天,我们所开展的教育却不是这样的。只是同样使用了“教育”这个词罢了,教育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连我也不清楚。
现在的教育,总是让孩子们尽可能地去记住更多东西。接着,就是通过某项考试得了多少分,来判断教育的完成程度,单纯看重那一纸证书以及考试分数。
不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完全忘记了表象里包含的那个人的存在。就连母亲,都会去审查孩子带回家的学校测验成绩单。得了一百分的话,就会笑逐颜开地夸奖孩子一番,可一旦考了四五十分,便会勃然大怒。在这种时候,完全忽略了人的存在,看到的只有数字,完全不是在教育“人”。教育在此时起到的作用等于零。
竞争,不是生存的意义
我们创建了文明社会,然而,却忘记了我们自己也是“生物”。
我们学会了加减乘除,却没有感情,不明事理。人说到底还是依靠感情来生存的,如何生存应该是最重要的事,但是这一点,却没人来教我们。
如今,从幼儿园开始就在进行的活动,是职业的训练。现在的教育,彻底变成了灌输具有竞争力的各种知识的职业训练,完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即使在长大成人之前,接受了所有职业该具备的技能训练,到最后就职的时候也只能选择一项工作。这一点就连孩子都明白。
然而,就那一项工作来说,在学校学过的东西却根本用不上。到公司入职之后,依然要重新花钱从头开始充电,不然的话任何工作都无法胜任。这样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截止到工作之前的教育几乎全都派不上用场。
当然,博学多识是件好事。我也丝毫不反对这种做法。头脑是越磨砺越好用的,知识也是知道得越多越好。实际上进入大学以后,开始博学教育也还不错。
但是,同时也应该修正孩子们性格上不好的地方,应该把孩子们培养成优秀的人、出色的生命。比如在小学里,比起“这个知识我学过”,孩子们更兴奋于“我想和大家一起这样玩。某某小朋友和某某小朋友是这样做的、这样想的”,生命才更具意义。
你并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这本书的主题是佛教中治愈心灵、消除烦恼的方法,但是我想说在前面的是,世间常说的“心的烦恼”,几乎都是现代病,在释迦牟尼佛生活的年代里是不存在的,这一点是很无奈的。过去的人们没有得过像今天这样严重的精神病。究其原因,他们在那个年代,通过对自然界中“事物”的认知来生存,继而运用到生活中。
“事物”指的是,活着的时候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我们却不认可这些。对于自己不适应的事,没有一件愿意认可。
不知道台风来了会发生灾难,试图去防御;不知道地震了会死人,试图去挽回;发现病症也不愿接受,试图去治愈。
过去的人们没有这种想法。对于台风来了就全部毁于一旦,旱季所有作物都枯死等这些事情,都认为应该是那样的,习以为常地生活着。对于邻国挑起战争大家全都战死,都抱着“虽然悲伤,但那也没办法”的心理。对于自己解释不了的现象,那就完全接受它,过去的人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应该做到的。
但是现代人却做不到这一点。而且,不只是不能接受,还时常认为靠自己的双手全都能控制。实际上,控制了这边的状况,又躲不过另一边突来的重击,能够自如控制的事情几乎一件都没有。在这一点上,现代人不免有些目光短浅。
在我看来,现代人只要放下那些傲慢,丢掉那些“我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幼稚想法,也就不存在精神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