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全文阅读 > 第9章 有你,我是如此幸运(1)

第9章 有你,我是如此幸运(1)


  爱是一个动词

  小时候背蒋捷的《听雨》,背了也就背了,意思也都明白了,心想不过如此罢了。前些天猛然在一本书里翻到,一个字一个字在心里默念,念完抬头,呆了半天。那句“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突然就像雨水,每一个字都滴答进了心里。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有很多东西,只有你翻越了千山万水才能够感知到它。对于孩子何尝不是如此,时间和路程会慢慢给一个生命以成长,让它丰富,深邃和澄明。

  小区里有个三岁左右的孩子在骑电动玩具车,还有两三米就到铁门了,他却并没有打算停下或者转弯,而是径直向铁门开去,车速不算快。一旁的妈妈大叫:“停下来啊,转弯啊,怎么回事啊!”一边叫一边冲上去抓稳玩具车,拧紧了往一旁拽。拽住了,抱下孩子就开始唠叨:“你怎么回事呢宝宝?前面有门是要转弯的,或者停下来,不然就撞上去了呀,会撞倒的,会疼的,这样不好,知道了吗……”

  吧啦吧啦还在说,我抬眼望孩子,一脸茫然和无辜。他唠叨的妈妈也很辛苦的样子,这场景要放在电视剧里,潜台词大概就是:当妈妈真不容易。

  我却出戏了,心想,要是等孩子撞上去,顶多摔下来哭一场吧,肯定不会伤筋动骨的。要是摔痛了,多好的教训。“读一百本植物学书,抵不上让孩子在自然里走一走。”说的也是这个。

  没结婚的时候我就立下一个志向,这辈子决不当唠叨的妈妈,如果我希望孩子怎么样,那我就先怎么样,假使我做不到怎么样,我也不敢奢望我的孩子可以怎么样。教育不是唠叨,而是做给TA看。

  每个人能负责的都只有自己的人生(很多人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想好这一点,就不会在别人的生命里妄加干涉。我这么想,不是不爱孩子,只是觉得,“爱”是一个动词,需要一辈子学习,修炼。

  桑格格在她的新书《不留心,看不见》里有首诗,是这样写的:“我看见了你的成长/你生命中/一次次的碰撞/却不能为你做什么/在那么早的时候/我还不能叫醒你。”

  我以为这首诗可以送给所有想要变得更好的妈妈。

  陪你一起成长

  因为出了两本书都和孩子有关,常被人当做育儿专家,这实在是个误会。

  只是因为自己是个年轻妈妈,又刚巧是个写作者。

  我写,不是因为我知道得更多,恰恰是我有太多困惑,希望通过写来梳理自己,希望尽力去明白。换句话说,我写,是因为不懂。

  也常有年轻妈妈说,能不能推荐些育儿书籍给他们,老实说,我读得很少,只在怀孕期间读过一些,那个时期对即将成为妈妈既期待又惶恐,生怕自己做错什么,所以抓到什么都像是救命稻草。而那些书现在看来也确实只起到安慰剂的作用,当然,技术指导类的除外(比如孩子生病了应该如何护理这样的)。

  等到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一切就都释然了。一个女人因为做了妈妈,她体内的“母性”就会被慢慢唤醒,更多时候,我只是用我作为母亲的天性来面对女儿。

  曾经写下这段话:我是因为女儿才成为母亲的,我必须明白这一点。我们在漫长的生命之河里分别承担不同的使命,我给了她生命,而她让我成为母亲。从生下她那天起,我们就在共同成长,一个母亲的成长和一个女儿的成长,我把我的命运交给她,和她一起往前走,坦然接受她在我的人生中起到的一切影响。

  做母亲会让一个女人从生命和自然的角度去感知世界,这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我想这就是所谓“接地气”。

  对生命有敬畏,怀抱一颗谦卑的心,你就不会狂妄到只想去教育孩子,而不打算被孩子教育。教育一定是双方的,老实说,我觉得我教给女儿的东西太少太少,但从她那儿学到的东西却太多太多。

  更多的时候,我这个妈妈只是在陪伴孩子,并且一边陪伴一边偷着乐:呀,我又从这小家伙那儿感知到这个,或者那个。是的,我是带着一点点窃喜在注视着孩子,在抓住每一个机会让自己成长。

  前天和女儿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她看到邻居家院子里探出头的枇杷,枇杷果还是绿色的,女儿问:“妈妈,枇杷怎么还不生呀?”

  她以为就像妈妈怀宝宝一样,有一天要把宝宝生下来,而树上的枇杷不能吃就是因为还没有生。

  昨天她问:“妈妈,什么叫五颜六色?”

  “很多颜色在一起就叫五颜六色。”

  “那为什么不叫五颜七色,六颜八色?”

  哦,这可是我从来没想过的问题。

  今晚喝牛奶的时候她突然停下:“妈妈,牛奶就是奶牛屙的吗?”

  这个……

  这些语言和感觉是多么美妙呀,相对而言,我们这些成年人真是愚不可及。

  再回到写作,做了妈妈再回看自己以前写的文字,时常脸红,那些小情小调无病呻吟算什么呀,全都浮在文字表面,不是从身体里长出来的。而如今,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写下的文字,尽管难免用情过多,难免不节制,但是每一个字都是从我心里流淌出来的,我愿意写这样的文字,愿意写那些在我还是个文艺女青年时所不屑的小日子。

  每个妈妈都爱自己的宝宝

  大猫咪生宝宝了。

  大猫咪是我家附近一片树林里的一只野猫,我每周都有一两天会和女儿去树林里看它,我们通常会带些家里的饭菜放在树林里那个属于野猫们的领地,然后退到一定的距离,过几分钟就会有一只,两只,三只,好多只野猫走过来吃东西。

  一开始,它们吃得很紧张,充满戒备,后来慢慢放下武装,放肆地吃。当然,我们还是必须和它们保持距离,一旦超越那个让它们觉得安全的距离,猫们就四散开去。

  女儿最喜欢猫群中一只灰色的猫咪,这只猫咪几乎每次都会出现在树林的这块空地,它的皮毛是非常好看的灰,尽管是野猫,却一点也显不出脏的样子,它的叫声也很柔和,女儿给它取名“大猫咪”,因为这只灰色的猫咪在猫群中个子是最大的。

  慢慢我发现,大猫咪之所以大,是因为它是一只怀孕的猫咪,它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走路也不像以前那么轻快。有一天,我告诉女儿:“大猫咪的肚子里有好几只小猫咪在睡觉呢。”

  女儿张大了嘴巴:“啊,那小猫咪们什么时候才从大猫咪肚子里面跑出来呀?”

  我说,总有那一天的,小猫咪们越长越大,大到大猫咪的肚子装不下的时候就会跑出来啦。(以前她问过,她是怎么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我也这样回答。)

  母亲节的前一天傍晚,我还没进屋,就听见女儿朝我大喊:“妈妈,妈妈,快来看呀,小猫咪跑出来啦。”

  果然,她双手捧着那个柔软的小东西,像捧着这世间最珍贵的宝物,睁大眼睛抬头望着我,想要我和她一起分享拥有一只小猫咪的快乐。

  小东西小得可怜,皮肤上只有细细的一层毛,眼睛却睁得比女儿的还大,很不安地看看我又看看女儿。小东西的毛也是灰色的,毫无疑问,这是大猫咪的宝宝。

  原来,早上邻居董爷爷在树林里发现大猫咪生下的四只小宝宝,大猫咪不在,董爷爷把小猫都带回家了,自己留了一只,其余的送给院子里其他人家,知道女儿喜欢,就送来了这一只。

  女儿给小猫取了个可爱的名字:红豆。这是她最喜欢的绘本里一只小狗的名字。

  外公用纸盒给红豆做了一个简易的小房子,又给她倒了一碗专门给猫吃的奶放在一边,女儿就守着小盒子,开心得不知道做什么好。是五月,小房子放在客厅外的屋檐下,女儿和红豆待了两三个小时才依依不舍回到屋内准备睡觉了。

  刚进屋,我们就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声。返身去看,大猫咪来了!

  大猫咪的嘴里发出不同于以往的喵喵声,红豆在小房子里应和着那声音。女儿也听到了这声音,她紧紧拉着我的手来到小房子前。

  大猫咪看到有人出来,丝毫没有要离开的意思,换作以前,与人有这样近的距离是绝不可能的。但是现在,它当着我们的面,跳上了小房子的顶部,一阵翻腾,想要接近它的孩子。

  我走过去打开房子的门,大猫咪马上钻了进去,小房子太小,母子俩挤在一起,红豆寻找了一会儿,竟然咬住了妈妈的****。

  然后,大猫咪和红豆都安静了下来,它们不再喵喵喵,只听见红豆满足的吮吸声。我也安静了,就好像身体里的哪个开关打开了,毛孔张开,装满了温柔的感情。眼前这画面多熟悉啊,女儿几个月大的时候,我们也这样。

  女儿抓着我的那只手却捏得更紧了,她先是和我一起看着面前这对母子,过一会儿突然问:“妈妈,大猫咪会把红豆带走吗?不能让它走,不能让它走。”

  “宝宝,大猫咪想它的宝宝了哦,就像妈妈想你一样。”

  “不不不,不能让红豆走!”女儿哭了。

  “大猫咪只是来给宝宝喂奶吧,喂完就会走的吧。”

  这句话刚说完,就看见喂完奶的大猫咪用嘴衔起了红豆,她准备带孩子离开。

  “不,那是我的红豆,不许走!”女儿号啕大哭。

  外公听到哭声跑了出来,他跺脚吓唬大猫咪,大猫咪几乎是本能反应,放下了红豆,但还是站在原地,没有要走的意思。这个时候的大猫咪,嘴里发出的声音是颤抖的,恐惧中又带着挑衅。外公把红豆放回小房子里,封好上面的盖子进屋去了。临走时留下句话:这样也好,每天来喂点奶,小猫长得好些。

  女儿还在哭,大猫咪趴在小房子外,继续叫着。隔壁董爷爷听到了,出来对着我家喊:“猫儿很灵性哦,刚刚才在我家喂完了我们这一只,又找到你家去了哇。平时只敢躲在树林里,当了妈胆子大得很哦。”

  我抱女儿在怀里,心里乱糟糟的,一边安慰她一边拉着她进屋,她却仍然不放心,问我,小房子会不会被大猫咪弄坏了,我说不会的。

  大猫咪还在门外,我心里还是乱糟糟的。

  我想,应该跟女儿好好谈谈,我把女儿拉到她的房间,换好睡衣坐在床上,跟她谈话。我说:“宝宝,妈妈爱不爱你?”

  “爱。”

  “那大猫咪爱不爱红豆?”

  不回答,哭。

  “大猫咪是红豆的妈妈,她很爱红豆,她想和红豆在一起是不是?”

  不回答,继续哭。

  “红豆想跟大猫咪在一起,就像宝宝喜欢跟妈妈在一起,是不是?”

  不回答,继续哭,但是哭声小了些。

  我换个方式:“宝宝是不是非常喜欢红豆?”

  哭着回答:“是。”

  “你喜欢的红豆要是找不到妈妈会难过的。”

  不说话,继续哭。

  不忍心再说什么了,对于一个三岁多的小女孩来说,这些问题是不是太重了,我想。爱的丰富和复杂,她理解起来并不容易。

  给她讲绘本故事,一边讲一边向她保证,红豆还在小房子里,她终于很不情愿地睡着了。

  我也该睡了,可是心里还是乱糟糟的。起身,下楼,出门,大猫咪不见了。也许她去找另外两个孩子去了,找到了吗?如果找到了,它是不是又要面临刚才的一幕,如果没找到,它会不会再回来?如果再回来,还是只能隔着小房子听到宝宝的叫声,它该有多难过?

  想到这里,我打开了小房子上面的盖子,然后,心里乱糟糟的,也躺下睡了。

  第二天一早,女儿比我先醒来,她似乎是有预感,迟迟不愿起床出门,好像知道只要出了门,就得去面对什么。

  我牵着她来到门外,红豆果然不见了。

  女儿注视着没有盖子的小房子,沉默了几秒钟,抬起头很悲哀地说:妈妈,红豆和它妈妈走了。

  奇怪的是,她再也没有大哭,她只是说,我会想红豆的。我之前准备好要跟她讲的话全都讲不成也不用讲了,我本来想告诉她:妈妈很爱自己的宝宝,所以看到别的妈妈不能跟宝宝在一起就很难过,所以昨天晚上打开了盖子……

  什么都不用讲了,她好像一夜之间长大了许多。我想我低估了面前的这个小女孩,昨天夜晚她看到的一切,其实已经在她心里产生了影响,生活的真相,爱的本质,成长的阵痛,所有这一切,悄悄地,又实实在在地从这个小女孩心里经过。

  是的,她再也没有大哭,我却流泪了。

  过多的选择会更好吗

  “练,你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呀?”

  “妈妈,我喜欢蓝色。”

  “那,红色和黄色你喜欢哪个颜色呀?”

  “蓝色。”

  “我是说,要是在红色和黄色中间选一个,你会选哪个你更喜欢的颜色?”

  “不,我喜欢蓝色。”

  这段对话发生在女儿三岁时,她回答得多好。我听到她的固执和坚持。

  这应该算是女儿给我上的一堂课。她告诉了我什么是坚持,什么是执着。在过去的人生历程中,我曾面对过无数种选择,在这林林总总的选择面前,我也曾一次次的沾沾自喜,因为,在世俗的概念中,选择越多的人,往往是能力越大权利越大名望越大的人,这样的人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当时的我也就是这样不可免俗地肤浅着,在别人“她爱好广泛,样样通”的评价中,自以为是。

  可是,过多的选择就会更好吗?

  我们都有过那种经历,想好了要买一件大约什么样的衣服,去商场发现这样的衣服太多了,于是进入一家又一家卖场,试了一件又一件。也许你逛了一整天,在疲惫中最后终于挑中了一件,可这件并没有给你带来满足,你只是不情愿地拿走了一件“将就”的衣服,你会沮丧。假设你生活在一个小镇上,这小镇只有一家服装店,这家服装店某天刚好在出售一件这样的衣服,你一定会非常开心。

  生活就是由一个又一个选择构成的,有些时候看起来是错误的选择,却支持了你人生的下一段,有时候看来无关紧要的选择也几乎决定了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