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QQ帮主马化腾全文阅读 > 第8章 骑马找马:“再说一次我爱你”(2)

第8章 骑马找马:“再说一次我爱你”(2)


  对于当时的腾讯,业内人士曾分析道:腾讯收入模式单一已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它太过依赖短信业务。招股说明书显示,2003年移动增值业务收入占总收入近64%。另外,其竞争对手众多,不可小视的微软MSN,还有做娱乐的TOM在线。或许这也是众多持股的投资者不敢轻易做长线投资的原因。

  不过,庆幸的是,腾讯股票在走过了前五个最艰难的日子后,情况开始好转,股价持续攀升。那是因为早已有心借腾讯的超人气狠赚一笔的股民出完了手中的好牌,赌赢一把当然要撤了。五天的阵痛过后,才是腾讯实力的真正体现。

  3.网络新人成财富宠儿

  腾讯控股的挂牌上市。一下子造就了5个亿万富翁和7个千万富翁。根据持股比例,马化腾因持有14.43%的股权,账面财富是8.98亿港元;张志东拥有6.43%的股权,账面财富为4亿港元;另外三位高层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共持有9.87%的股权,三人的财富合约6.14亿港元。此外,腾讯的其他7位高层拥有着另外的6.77%股权,7人共有财富4.22亿港元。

  相比其他10个自然人股东,不需要动用尚未流通的腾讯股份,腾讯QQ的主要创始人马化腾和另一个创始人、现任腾讯首席技术官张志东6月16日就可以从公众股东那里拿回自己的钱。马化腾和张志东将通过各自控股的海外公司在腾讯挂牌后,直接套现金额分别约1.8亿和8000万港币,从而一举跃入中国IT新贵行列。

  4.盛宴背后:几家欢喜几家愁

  马化腾表示,腾讯募集资金的65%将用于战略性收购,收购对象可能涉及电子商务或音乐领域的增值服务。据腾讯的《招股说明书》显示,目前腾讯的主要盈利被划分成了三部分,即互联网增值服务(包括会员服务、社区服务、游戏娱乐服务)、移动及通信增值服务(包括移动聊天、语音聊天、短信铃声等)和网络广告。由于移动及通信增值服务利润所占比例的下降和互联网增值服务利润所占比例的上升,腾讯开拓互联网增值服务的新空间应该是必然的趋势。其选择电子商务或音乐领域的增值服务也应该基于此目的。

  2003年开始流行起“上市潮”,前TOM和盛大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后有51job.com、eLong.com、Alibaba.com等公司翘首而盼。一方面反映出网络复苏后投资者对中国互联网的热情重归,同时也看出SP概念正在逐渐成为互联网企业的上市主力,正式SP市场的巨大利益掀动着一场场上市潮。

  和投资者热捧腾讯控股一样,其创始人马化腾为代表的12位高管因上市而成为巨富的新闻也被媒体所爆炒,似乎一场利益分配的盛宴就要开场。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MIH集团)在几年间仅仅花费了3200万美元,就获得了腾讯公司一半的股权。而现在,MIH集团将享受市值超过20亿港元的腾讯控股给其带来的巨额回报,这个额度在7倍左右。

  那么在这场“盛宴”的背后,两个曾经的腾讯股东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和香港盈科现在想着什么?当年正是他们的220万美元锻造了一个充满希望的腾讯。不过在2001年,香港盈科以126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所持腾讯控股20%的股权出售给MIH集团,从中净赚千万美元。应该说这是一笔十分成功的交易,只可惜它似乎早了3年。而另一个当时的股东IDG也将所持有的20%的股份,分两次卖给了MIH集团和腾讯高管团队。也许这该是他们叫苦不迭的时候了。

  §§§第三节冲击波:盛大收购新浪股票

  1.毒丸计划——盛大“吞”新浪

  毒丸计划,这是比较通俗的说法,意味着你不可能在购买过多股票的同时确保股权不被稀释――但正式的名称仍应是“股东权益计划”。它是防止第三方在没有正式通知董事会和股东的情况下,通过公开市场购股获得公司控股权的一种普遍作法,超过半数的标普500公司都采用了股东权益计划。

  与毒丸计划相关的便是2005年度互联网的热门新闻之一——盛大收购新浪。

  在盛大已经成功在美国上市之后,公开表示要做中国迪斯尼的陈天桥在2005年春节再次石破天惊,直接剑指新浪。

  2005年的1月12日至2月10日之间,陈天桥耗资2.304亿美元,从二级市场上收购了新浪19.5%的股权。

  新浪网发行股数为5047.8万股,按陈天桥收购19.5%计算,其手中持股已达983.3万股,每股收购价大约23.43美元。收购耗资规模创下了中国互联网的纪录。

  美国资本市场对这一传言也反应强烈,从2月18日23时起,新浪股价开始大幅拉升,最高曾摸高26.54美元。新浪股票最终报收于25.60美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2.42美元,涨幅达到10.44%。而盛大当日收盘时报收在30.01美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0.46美元,微涨1.56%。

  对于门户,觊觎已久的盛大在与新浪就价格问题始终无法谈拢的情况下,竟由着中国顶级职业经理人唐骏带领团队通过在二级市场的购买而达到目的,实在让人有些吃惊,唐骏在之后的一次采访中说到这个事件的时候,还有些激情澎湃。“收购新浪对盛大而言是一个策略性投资行为,盛大做事一贯的风格就是有理有利有节,而且盛大收购后会本着友好合作的精神来操作有关事宜的。”

  但新浪似乎对陈天桥的“友好”并不领情,并发表公开声明表示陈天桥即使有股份也无控制权。

  于是盛大的律师所合伙人表示:“有无控制权是看盛大对董事会的控制,而盛大何时又如何能进入董事会,取决于新浪的公司章程。”

  就这样,整个收购在新浪与盛大的口水战中变得扑朔迷离。但却为所有的门户敲响了警钟,显而易见的例子便是搜狐闻风而动地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开始了它的第三次回购计划。

  2.莫名遭袭:成交额涨10倍

  盛大“突袭”新浪所释放的冲击波,震动着中国互联网行业。2005年3月的第二个星期开始,互联网即时通信商———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也出现了异动。周一,在香港上市的腾讯,股票交易出异常波动。当天,其以4.975港元开盘,很快便突破5港元的心理阻力位,并一路放量飙升,盘中最高价5.4港元,收盘价为5.35港元,涨幅为8.5%,全天成交金额约2亿港元,较平时成交金额放大近10倍!

  盛大收购新浪的消息,对中国网络股的股价无疑是利好。然而,无论此事结果如何,中国的网络行业将出现新一轮整合与并购。据报道,盛大内部人士此前曾表示,盛大接下来很可能收购腾讯。因为新浪被盛大收购时,其股票交易也出现过异动。难道腾讯也被盛大“突袭”了?

  腾讯方面很快就此发布了公告,并对相关情况作了说明。

  腾讯表示已经知道了公司的成交量上升,同时表示不知道导致成交量上市的任何原因。但是腾讯专门指出,目前腾讯方面并无任何有关收购或变卖的商谈或协议,需要根据有关上市规则须予以公开的;公司董事会也不知道有任何足以或可能影响股票价格的事宜,须予以公开的。

  受该声明影响,腾讯股价小幅回落,收于5.25港元,较周一下跌0.1港元,全天成交金额近3000万港元。

  面对这种异常情况,马化腾明显感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如果真的出现盛大或者其他投资者试图收购腾讯的话,以马化腾当时的持股数,并无法保征绝对的掌控权。无奈之下,腾讯开始第一次回购股票。

  3.市场震荡:马化腾套现千万

  香港联交所资料显示,腾讯控股(0700.HK)主席马化腾于2005年7月12日至7月14日共减持1000万股腾讯控股,占已发行股本的0.57%;每股售价在6.2-6.231港元之间,套现约6210万港元;马化腾现持股腾讯13.11%。消息一出,腾讯的股价应声而跌,连续3个交易日下跌。一些证券机构据此调低了对腾讯盈利的预测。

  然而,2005年08月24日下午,腾讯控股(0700.HK)在公布了其2005年中期业绩升30%后,带动午后股价升近5%至7.4港元,收盘报收7.20港元,升2.128%,成交3940万,增长30.04%。每股盈利0.161元,不派中期息。2006年腾讯的股票100%的往上涨,1000万股股份,到2006年底价值一个多亿。如果套现是为了赚钱,这一次小马哥可是吃了大亏,为什么在一片利好的消息下,马化腾还要出售股票套现呢?他套现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

  马化腾表示:“这完全是个人的事情,没有任何理由。”

  4.神秘的回购计划

  2005年2月10日至2月17日期间,搜狐一周内回购了88万余股普通股股票,相当于吸收了6%的股权。张朝阳自己也回购了80万股股票。雅虎公司也宣布在未来5年内将总计回购价值30亿美元的公司股票。

  继搜狐、雅虎等互联网巨头宣布回购股票后,在2005年4月27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上,腾讯股东授予董事会一般性授权,回购不超过177,217,560股公司股份。腾讯发行的普通股总数约为17.7亿股,1.77亿股即为10%。从2005年该次股东大会到2006年5月23日期间,腾讯约以4,520万美元于市场上回购了3260万股股份。

  其中从2005年12月28日,到2006年2月15日,几乎每个交易日都在收购,共22次,最大规模的一天是1月25日,花了3549万港币。

  腾讯董事会于2006年3月22日通过决议,公司拟根据2005年4月27日股东大会授予的一般性授权及上市规则,于市场上再回购款额最高达3,000万美元的公司股份。

  别人都在发可转债,拼命积累手上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腾讯却不断花钱回购股份。腾讯给的理由是,由于员工执行了一批股票期权,股票被稀释了,公司回购是为了给投资人更好的回报。员工的期权有点像是公司发行新股,或者原来的持有人抛售股份,地球上任何一个资本市场都没有这样的规定:员工抛出多少期权,上市公司就得回购多少股份——否则期权这种合约安排会变得一点意义都没有。

  从2004年到现在,腾讯控股的业绩一直呈现稳步上扬的良好态势,业绩表现一次比一次靓丽,股价也在节节攀升,以自身业绩和整个香港市场的大环境而言,腾讯压根不用靠回购来提升股价。然而,事实就是,腾讯自身的回购计划正在不断把股价推高,“创造”的市值已经是好几个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了的价值总和了。腾讯的这种财务安排,实在不清楚腾讯在干什么、要干什么?业界人士分析:

  可能一:认为自己的股价仍然被低估了,把回购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如果一家公司认为自己的股价无法体现公司真实价值,那么回购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选择。腾讯的股价被低估了吗?接近400亿的市值,这比并购前的联想集团市值还高,即使考虑到腾讯这几个季度的财报表现,目前的价位也应当说是处于完全合理的区间范围。当然,腾讯整个2006年都会处在一个疯狂的业绩成长轨道当中,现在的股价相对而言偏低。我们不排除腾讯管理层的脑袋里面正在酝酿某个大跃进式的发展计划的可能性,然而即使如此,回购也显得理由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