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戏言,腾讯已开始进入“七年之痒”,34岁的马化腾在2005年的最后一天,以换标的形式迎接新年,这个靠小企鹅嘀嘀声呼朋唤友的亚洲最大即时通信公司,如今想让人对它有更多深刻认识,因为它渴望颠覆传统门户网站的现有传播方式。这一天,新浪、搜狐、网易、盛大、eBay易趣这些耳熟能详的网络大腕们,都将成为马化腾2006年“在线生活”战略中死磕的对手。
新年换标,马化腾希望让用户改变“腾讯网等于QQ”的直观印象,尽管大多数人都是如此认为。2005年马化腾的“在线生活”战略还未完全清晰之时,腾讯就已经杀入多个门户网站,大力投入的领域,电子商务、电子邮件、IPTV、搜索引擎等相关业务,“腾讯是一家善于模仿的企业,而且模仿得不错。”这是盛大陈天桥密切关注腾讯之后发出的的感慨。
外表文静、不爱张扬的马化腾颇有野心,正试图一统互联网的“天下”,他要构筑一个“大而全”的网络帝国,并管这种模式叫“在线生活”。他希望网民在腾讯可以解决全部的网络需求,完全体验“一站式”服务,根本用不着再去其他地方游荡,“门户与即时通讯彼此依托,完全可以颠覆传统门户网站的传播方式。”这也正体现了马化腾所一直倡导的网上生活概念。
而在马化腾看来,互联网企业最终会殊途同归,大家最后拼什么呢?当然是用户数量,而这一点腾讯可以完全自信,截止到2006年9月30日腾讯即时通信注册账户总数达到5.723亿元,活跃注册账户数达2.242亿元,而且腾讯2006年第三季度财务报表显示,公司净利润已经超过门户巨头新浪、搜狐和TOM三家净利润的总和。
“不仅微软、Google,包括国内的很多互联网企业,大家其实都在往一个方向走,向互联网相关多元化方向发展。最初,大家切入点不同。新浪、搜狐从新闻媒体切入,不断走入相关多元化市场;网易以免费电子邮件起家,再切入媒体、网游等相关多元化领域;而QQ是从聊天工具,逐步到门户网站、互动娱乐、拍卖网站等领域。”
按照腾讯转型的“大门户”逻辑,MSN只是他诸多对手之一。“让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任何终端、任何接入方式,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用户需要什么,腾讯就提供给他们什么,或者自己创新,或者迅速复制已有。”这是马化腾扩张的理由。
这样的想法几乎是每家大型互联网企业大佬们的梦想,无论微软、雅虎,无论Google还是百度,无论新浪还是网易,想法和做法正趋于雷同,腾讯更不例外。将来互联网会向两极发展,要么是超媒体类的、整合各种服务的巨无霸,要么是专业细分的网站。腾迅无疑想走前一条路。“目前国内互联网的赢利手段只有几种:一种媒体类,靠内容和新闻吸引浏览量来赚广告商的钱;第二种是增值服务收费模式,进行互动娱乐、手机短信等服务,依靠发售点卡和电信分成获利;第三种是商务类,提供一种平台,帮用户间进行撮合,最终达成交易,如订票、找工作、房地产等类型网站靠挣取中间佣金。这些是收费模式,而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网络游戏等等都是手段。为了增加收入大家不可能只依赖一种手段去响应所有的商业模式。也正是这样,你看到了QQ的扩张。”这是马化腾的解释。
4.华丽的冒险:腾讯挖角MSN
2005年12月22日,在新浪科技发布的一条名为《腾讯挖MSN高级项目经理熊明华担任联席CTO》的消息引来了媒体和同行们热切关注,即使腾讯到敌手挖人的举措不乏炒作的嫌疑,但至少从某一种推理角度上看,腾讯先发制人的做法仍让人感到了马化腾立志与MSN一决高下的坚定决心。而“良禽择佳木而栖,良才择贤主而事”的道理自古有之。不知熊明华的加盟究竟是“重金之下必有勇夫”的一时冲动,还是基于“道路曲折,前途光明”的辩证思维下的审慎考虑。不过熊明华在微软的光辉履历似乎在告诉我们,此人绝非等闲之辈。
熊明华1996年加入微软,担任程序经理(ProgramManager),参加过JavaVM、IE4.0、Windows2000、WindowsME以及MSN等项目的开发,在加入微软之前,熊明华曾在IBM、KTInternational等公司任职。
在美国任职期间,熊明华与国内软件界过从甚密。他通过演讲和咨询活动,介绍国际上先进的软件管理思想,对国内软件公司提高技术水平很有帮助。“熊明华博士在项目管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一位知情人士介绍说,微软的项目经理占总开发人员的五分之一。
于是,我们也就无法认为这位经验丰富的博士是否为金钱在进行一次华丽的冒险。回过头来想想有“打工皇帝”之称的职业经理人唐骏,何以放弃微软中国公司总裁的大好前程“屈嫁”盛大,或许我们对于熊明华的理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腾讯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技术研发团队日益增大。我们需要提升研发流程管理能力,而且我们一直在吸收具有良好管理经验的人才。”面对媒体,腾讯发言人如是说,“熊明华15年的工作经验有助于提升腾讯的流程管理水平”。
而熊明华的加入也使得腾讯的高层结构略有变动,腾讯改设双CTO,原CTO、创始人之一的张志东将与熊明华共同担任联席CTO。
马化腾在这个时候到微软挖人,在别人眼里是一种冒险的行为。因为那一段时间微软因为“李开复事件”变得非常敏感,几乎稍有触犯便睚眦以对。
所谓的“李开复事件”是这样的:2005年7月,Google宣布,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在中国设立产品研发中心,并任命原微软担任主管互动服务部门的全球副总裁李开复为中心负责人及Google中国区总裁。但也许是操作上出现失误,就在宣布的前一天,李开复还在微软上班。微软随即向美国华盛顿州地方法院提起诉讼,指控Google和李开复违反了竞业禁止协议(non-competitionpromise),要求获得经济赔偿,并请求法院支持微软同李开复签署竞业禁止协议以及其它合同条款,包括禁止李开复泄露微软的商业机密。
由于自李开复离开微软加盟Google引发诉讼之后,微软对员工加入竞争对手的限制性条款被广泛关注。由于微软在软件方面已经涉及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娱乐系统、即时通讯等多个方面,常与其他同行发生纠葛。马化腾这时候仍敢碰微软的伤疤,的确需要一定的勇气,不过看来马化腾对此早有准备,这次挖人事件并没有给微软留下任何把柄,因而在气势上又小胜微软几分。
资料链接:
马化腾:腾讯最大的竞争对手是MSN
不仅微软、Google,包括国内很多互联网企业,大家其实都在往一个方向走,向互联网相关多元化方向发展。最初,大家切入点不同:新浪、搜狐从新闻媒体切入,不断走入相关多元化市场;网易以免费电子邮件起家,再切入媒体、网游等相关多元化领域;而QQ是从聊天工具,逐步到门户网站、互动娱乐、拍卖网站等。
选择相关多元化发展和中国网络环境有关。目前国内互联网的赢利手段只有几种:第1种媒体类,靠内容和新闻吸引浏览量来赚广告商的钱;第2种是增值服务收费模式,进行互动娱乐、手机短信等服务,依靠发售点卡和电信分成获利;第3种是商务类,提供一种平台,帮用户间进行撮合,最终达成交易,如订票、找工作、房地产等类型网站靠挣取中间佣金。这些是收费模式,而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网络游戏等都是手段。为了增加收入,大家不可能只依赖一种手段去响应所有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在中国还处于发展初期,“中国”概念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还是比较火的,大量资金进入中国市场。从整个互联网的资金容量看,供应大于需求,这造成了大部分公司具有相对多的资金来进入不同领域发展,包括一些并不能实现直接赢利,但能粘住用户的应用上,如即时通讯、电子邮件、网络硬盘存储等领域。而另一方面,中国银行业信用卡发展不能与需求相匹配,直接实现电子支付较困难,反而借助点卡、电信分成等间接收费。两方夹击下,造成了今天中国互联网公司业务模式必然出现服务同质化;相对于目前中国网民的需求来说,互联网公司所创造的服务形式还太少。这是现实商业所逼。也正是这样,大家看到了QQ像是一只肆意扩张的肥企鹅,从短信、网络硬盘、网络游戏到门户新闻,急速扩张。
即时通讯市场是目前互联网应用最激烈的竞争市场,大大小小算起来超过40家。这个行业,市场技术门槛不是很高,但是易学难精。即时通讯价值在它的用户群越大,产业价值才越大。所以要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从通讯市场来看,我们腾讯目前最大的竞争对手确实是微软的MSN。与MSN相比,QQ的用户群定位更偏重于中国本地化、年龄较轻的用户。这类人群有一个特点,愿意去结交一些陌生用户群体。而MSN和E-mail结合紧密,这类用户的需求是与熟人交流。QQ努力地往上渗透,而MSN往下,坦率地讲在这一领域有很大竞争,但这2块市场留给其他竞争对手的空间并不大。现在其他竞争企业推出的很多即时通讯工具都有各自的特点,像泡泡,它会以一种更加娱乐化的新功能,甚至会有比MSN更加白领、小资化的功能来出现。
很多人觉得腾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市场占有率。我认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即时通讯的用户区和社区,而不是简单的占有率。因为别人可以通过一种手段开发一片新市场,把你的占有率弄低。但是我相信,随着蛋糕的做大,我们也可以从原有的用户群渗透进别人的用户群,从而使自己的市场不断增大,从这一点看,未尝不是件好事。所以说占有率并不重要。
MSN在全球遇到的商业竞争时发现了这样的结论:互联网服务并不是以技术和标准圈占市场,而依然是新应用圈占市场,并不是占有了平台资源就能抓住客户的。MSN曾经迅速打败韩国原来最大的即时通讯企业,然而随即又被另一家韩国企业反扑。韩国电信服务商下属的赛我网,将门户和新的即时通讯,再集合赛我的社区服务,逐步从MSN手中找回了市场份额。现在赛我在20到29岁这个年龄层上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MSN。
赛我战胜微软靠的是什么?除了集成这些大同小异的服务外,还结合社交软件、博客等几大核心。在全球目前只有赛我获得了成功。我们的QQ里也集成了很多赛我的思路。这就是为什么即时通讯要不断向竞争对手学习,甚至不是我们的直接竞争对手,一些国外的企业模式,也要不断去学习。他们在对抗MSN方面有很多很好的经验。我们看到很多新功能,微软根本不能理解,很多在美国并不流行,或者无市场的功能,却在亚洲市场相当流行。有很多创新的应用,例如社交软件把人与人交往的六度空间等都集成在一起。通过朋友去找朋友,可以把这个概念融入网络服务中去。
腾讯进入相关多元化服务,从单一的技术型公司,涉足到内容领域,运营成本会剧烈增加,管理难度也加大了。最大的难度是如何管理这些不同的业务人员。要建立不同的管理方式去平衡公司的发展,像以前那种完全用相同的管理方式去管理公司的做法已经不太现实了。譬如进军SP,拿互联网公司的管理方法去管理和发展SP,你会发现其实你打不过一些纯专业的SP。他们聘请的很多都是高中生,最多是大专生去制造内容,月薪至多2千元,不行就换,所以他们会很快地适应市场的反应。而在互联网公司,拿八九千元,甚至1万元工资都是很正常的。
这是值得警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