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对腾讯的做法很是伤心和恼火,有网友说,我们已经容忍了腾讯弹出式广告条和窗口闪烁的广告,现在又用这种做法来增加收入,事先也未有任何通知,实在是太不光明磊落了。
更有网友已经明确提出来要放弃QQ,改用ICQ。如果QQ对网民来说真的有那么大的必要,那么每天用手机注册的用户应该和平时页面注册一样多,因此,腾讯公司也高估了QQ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QQ的确起到了即时沟通的作用,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毕竟只是用来聊天、娱乐的工具,且不说你收费了,我可以选别的种类的娱乐方式,即使是同类的聊天软件,国内国外也有很多。像新浪、网易都有类似的软件。因此腾讯公司的做法无疑是把自己的潜在资源推出去,推到别人的手里。
腾讯公司的紧急限制、“强制”收费是在各大网站宣布信箱收费之后开始的,显得有点急不可耐,而且不计后果。好像有信箱系统的网站已经开始赚大钱了,恨不得马上跟进,你有信箱我有QQ,你注册收费,我也可以注册收费。东施效颦的结果是以失败告终。
有理由推测,腾讯会把任何可以收费的手段都使出来,那么最简单的就是以后发消息也要收费,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那么,你还会用QQ吗?
腾讯公司在不恰当的时候,以不恰当的方式,在不恰当的项目上收取了费用以致于遭到了网民的非议。也许,腾讯该反思一下了。
2001年8月22日腾讯公司针对《精品购物指南》提出的质疑,迅速做出反应,发表声明如下:
致《精品购物指南》杂志社:
贵刊2001年8月20日C1版数字周刊上一篇《腾讯上演东施效颦》的报道,文章内容多有失实、歪曲、猜想之处,给腾讯公司的声誉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有见及此,腾讯对此篇报道尤其是报道中一系列失实之处表示高度关注。
此篇报道的作者在没有充分调查清楚相关业务的情况下妄加推测,未经求证,对腾讯相关人员采访后断章取义,曲解了腾讯公司的本意,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对读者造成了不小的误导。有见及此,腾讯公司本着对广大用户负责的态度,认为有必要澄清一些事实,将不实报道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腾讯公司也希望这篇报道不代表贵刊的最终态度,不会影响到腾讯公司和《精品购物指南》杂志社双方日后广阔的合作前景。
首先,必须对腾讯控制号码注册的行为有所理解,这一点腾讯工作人员曾经在电话采访中反复强调,但是很可惜作者没有本着对广大读者认真负责的态度,曲解了腾讯公司的本意。腾讯公司本身是一个民营企业,公司的运营情况对腾讯而言必然是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在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每日超过八十万的新注册用户群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重复、无效乃至恶意注册。参考过国外其他互联网即时通讯服务商的新注册用户数量指标后,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注册用户增长过快,是对免费资源的极大浪费。有见及此,腾讯才开始对注册用户的数量有所限制,把每日的放号量控制在20-30万左右。这个数字是经过充分的求证和比较之后的结果,是一个相当科学的数字,也是用户良性增长的一个指标。试想,在CNNIC报告中中国网民数量仅为2650万人的情况下,QQ每天新注册的用户超过80万,本身就难以让人置信。腾讯公司开辟诸如手机注册和拨打声讯台注册的服务,是为了给真正有需要的用户提供一个可行的渠道。可惜的是,作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腾讯公司的苦衷,而把这种行为单纯地解释为腾讯公司为追求收入而做出的极端措施,从而做出了错误的理解和评价。腾讯公司对作者的这种行为表示深切遗憾。
其次,在涉及到公司运营情况的敏感数据上,作者仅凭猜测和流言,对腾讯公司的实际收入数字做出了盲目预测和错误估计,对腾讯公司和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造成了不必要的负面影响。由于作者的臆测和偏见给腾讯公司以及合作伙伴造成的损失,是腾讯公司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再次,作者根据网上流传的一些不负责任的流言,对腾讯QQ的功能做出了诸如“好友个数限制在200个以内”的不实报道。对于这种明显不实的文字,腾讯公司不愿置评。
对于中国互联网行业目前的情况,负面宣传、不实报道不但不会给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任何益处,相反,这样的举措会严重影响用户的心态,挑起对立,对中国互联网行业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建立带来根本上的损害。这种情况,对任何人都没有益处。相信贵刊能够本着客观负责的态度,从大局出发,认识到失实报道给广大读者和腾讯公司造成的损害;也相信贵刊能够充分理解腾讯公司的立场,化干戈为玉帛,从而给双方日后的合作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前景。腾讯公司非常希望和包括贵刊在内的广大媒体建立互信、互利的良好关系,利用腾讯公司的优势和资源,给合作双方创造一个共赢的合作局面,而不是象目前的情况,由于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理解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衷心祝愿贵刊越办越好!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二零零一年八月二十日?
然而,无论来自媒体或者用户的声音如何激烈,QQ的收费计划始终都在进行。作为一个企业,腾讯似乎有权进行任何单方面的改革,而用户的权利只限于“承认”或“退出”的选择。
2000年12月18日,腾讯正式推出他的收费业务“QQ俱乐部”。这时,QQ即将收费的流言已起,起源不知是来自敏锐的观察者,还是腾讯公司有意为之。
2001年2月起。腾讯开始对用户注册进行限制,并逐月减少,直到用户几乎不可能注册到;
2002年3月腾讯正式推出了“QQ行靓号地带”业务,开始了其出售QQ号码使用权(并不是所有权)的业务;
2002年5月网上开始风传QQ即将全员收费,7月腾讯CEO马化腾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将对新用户收费。具体的收费价格应该是在每月2元,也就是QQ正在宣传的“QQ行”。免费号码和一次性号码会逐步紧俏。
2002年9月QQ行号码正式登场,每月收费2元,免费号码和一次性号码申请被逐步停止。“全员”收费以“增员”收费的最终面貌出现;
2002年底,免费号码和一次申请(付费)长期使用号码基本停止发放,QQ主打每月2元租用费的QQ行号码。
这场收费变革以“全员”收费为起点,最终却以“增员”收费告结束,而当一切风平浪静之后,大概在从2005开始,网迷们发现,居然又可以免费申请QQ号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基本原因有两个,其一是来自QQ用户的“非暴力不合作”,其二则是其他同行乘机抢滩。马化腾大概没有想到,来自QQ用户的反弹会如此可怕。其实如前所说,大部分的用户并不是真的在意一两元的注册费用。真正让人们对QQ失去信心的原因是自腾讯收费开始产生的,也是QQ用户面临最头疼的一个问题竟然是“盗号”。
“盗号”在在网络游戏上比较常见。一部分不道德的玩家利用“木马”等黑客软件,强行偷取别人的帐号资料,并将被盗者的游戏人物的所有虚拟装备和物品转移,严重的甚至将所盗帐号直接删除。
2002年,QQ盗号一度猖獗,而被盗者对此只能苦笑以对,对于被盗者来说,被盗的号码也许可以通过防盗程序重新找回自己的QQ号,但是却找不回被盗者所删去的网友信息,因此进一步打击了被盗者的积极性。
据说,2002年北京某知名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三十多名大学生个个手里都有10到20个盗来的QQ号码,他们盗取QQ号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将这些QQ号变卖换取菲薄的收入。而仅仅是为了证实网上所下载的专门用于盗取QQ号的黑客软件是否实用。这些盗来的号码也最终被随手扔掉。
对于由收费派生出来的盗号,马化腾本人也十分头疼,他承认“有人说QQ有多少问题,其实最大的问题根源是盗号。”他的解决办法有两个:一是法律手段,深圳南山区法院就曾以妨碍通讯罪判过一起盗号案,对于马化腾来说,这个案例可以起到一定的杀鸡骇猴的作用;二是建立QQ号码信用体系,一旦用户的信用特征明确,就可以从系统端来判断号码有没有被盗,“这项工作我们正在进行中,快完成了。”
然而所谓的对策只能是亡羊补牢,补了也未必“牢”,就像随网络出现的病毒,不管杀毒软件多先进,总有病毒比它更先进。归根到底来说,促使“盗号”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利益”,有人说“有金钱的地方必然有阴谋!”
§§§第二节狼烟四起:鸡蛋也能碰石头
“马儿”不仅前有MSN拦路,后也有劲敌追赶。雅虎通(Yahoo?Messenger)、新浪UC、网易泡泡(POPO)皆携强势而来。能于狼烟四起的网络业界杀出一条血路,在中国IM市场获得几乎绝对垄断的地位,QQ绝非幸运,马化腾更是功不可没。
曾有人大胆预言:如今的中国IM市场,与腾讯抗衡无异螳臂当车。然而这看似凛然不可侵犯的市场却由于QQ的注册收费政策而变得愈发玄妙而神秘莫测起来。“创业容易守业难”,正当腾讯为自己的生财有道暗自得意时,各路对手早已纷至沓来,据统计,就在腾讯老虎打盹的那一阵子,中国一下子冒出的即时通讯产品超过40家,层出不穷,气势汹汹,纷纷向QQ的垄断地位发起进攻,似有与腾讯QQ分庭抗礼之意。
1.分庭抗礼:门户觊觎即时通讯市场
门户的IM软件整体上可以视作一个阵营,一直以来国内门户网站对于IM的痴心不改,虽然门户们的IM软件的影响和用户与他们的地位并不相称,但门户们一直没有放弃在这方面的努力。对门户网站来说,他们的IM更多的侧重于短信方面,与其说是IM软件,不如说是短信发送工具,虽然发展潜力受制,但是利用自身资源割据一方还是不成问题的。
根据国际著名RadicatiGroup公司的预测,即时通讯服务正在全球迅速普及,而且将迅速成为个人间实时通讯的有机组成部分。全球即时通讯服务账户在2007年增长到14.39亿,也就是说每天发送的即时通讯消息数量到2007年将达到13800亿。而即时通讯软件市场也将由2003年底时的680万美元大幅增长至2007年的2570万美元,其中企业领域增长显著,账户数量将由目前的6000万增长到2007年的3.49亿,增长幅度高达600%。如此惊人的速度,让所有人不得不为之振奋。尽管仅仅只是一组预测数字,但科学的测量方法告诉我们,增幅600%的神话远远不是什么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
而根据社科院刚刚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以QQ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比例占66.6%,电子邮件的使用比例为63.0%,即时通讯工具在网络交流中的使用比例已经开始超越电子邮件,成为互联网沟通的一个最为主要的交流工具之一。这不啻于是一个即时通讯市场竞争加剧的基本背景。
在国内的IM(InstantMessaging,即时通讯软件)市场上,闻风而动的互联网巨头自然不甘心这块肥肉让腾讯一家独享。除MSN长期紧咬QQ的尾巴外,其他国内IM产品也是蜂拥而上,对腾讯形成了颇具威胁的合围之势。
作为属于世界范围内最强势的即时通讯软件MSN,目前在中国则屈居第二,在国内使用MSN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办公室白领和商务人士,800万的现有用户群远远没有饱和。在上班时间,当QQ被一些公司封杀时,MSN却以成熟稳健、清新素雅的商务风格在上班一族的电脑里顺利运行,因为很多老板自己也喜欢使用MSN与员工沟通。这对腾讯绝对是一个无奈的事实,也是QQ为自己浓重的娱乐风格必须付出的代价。
雅虎通这一在国外有着大规模用户量级,对MSN形成极大威胁的“门户型”IM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开发上却并未获得足够的成功。目前仅以2.7%的市场占有率排在QQ和MSN之后。但是,因为其集成了主流即时通讯软件的绝大多数优点,而且首次实现了即时通讯产品与搜索工具的融合,通过其搜索产品“一搜”与“雅虎通”的巧妙整合,推动了搜索向桌面的扩展。
国内互联网公司出手最快的无疑是网易。丁磊一手打造的网易POPO,仍然可以称得上是门户进军IM市场的成功典范。2002年底,乘着腾讯收费的空当,网易看到了这个绝地反攻的绝好契机。POPO便是由网易公司开发的一款免费的绿色多媒体即时通讯工具,POPO不仅支持即时文字聊天、语音通话、视频对话、文件断点续传等基本即时通讯功能,还提供邮件提醒、多人兴趣组、在线及本地音乐播放、网络电台、发送网络多媒体文件、网络文件共享、自定义软件皮肤等多种功能。并可与移动通讯终端等多种通讯方式相连。网易POPO在2003年8月已坐拥500万用户;9月已跃升至800万,堪称奇迹;10月,这一数字再次被刷新:泡泡注册用户已达1200万,并以每天数十万的人数增长。
解读泡泡何故起杀机,欲与腾讯和随后接踵而至的竞争对手们争夺市场,究其目的,也终难逃“盈利”二字。网易自身庞大的用户基础成为网易泡泡崛起的一大诱因,而泡泡和朗玛UC一样也选择了免费策略去争夺市场,市场的巨大“商机”令所有人都无法抗拒。
在网易泡泡一举成功之后,搜狐、TOM也纷纷跟进IM软件市场。
搜Q,是由搜狐公司为用户提供的在线即时通讯软件。搜Q除具备一般即时通讯软件的常用功能外,如发送消息、文件等,它最突出的一点是更为贴近用户的人性化设计,如提供多种独具特色的动作、多款软件皮肤、不同风格的消息窗口背景、电击提醒对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