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是许多中国公司发展计划中的一个必然步骤,也是中国企业急需更多发展资金的现实写照。不缺钱的QQ在香港主板上市为它的规范化管理、国际化道路和做大做强思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资本市场诡异莫测,每一个上市公司都像大海中的一条鱼,不停地寻找食物的同时,又不得不时刻提防着更大的鱼把自己当成了果腹之物。
腾讯上市几年来,的确养肥了不少,但是危险仍在,自身越肥,也意味着会引起更多的捕猎者。所以,肥也要有肥的觉悟。
§§§第一节风险投资:风物宜长放眼量
马化腾成功地把ICQ变为OICQ,并且把它的原身挤到了屋角。接着他还想COPY一下三个以色列青年的传奇,打算把QQ早早嫁出去。可惜事可一,不可二,他在碰了好几鼻子灰后,只好老老实实地这丑闺女重新领回了家。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女大十八变,当年的灰姑娘都长成白雪公主了,于是拍着大腿连连惊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欲傍电信:投怀送报终无果
当那只胖乎乎的小企鹅逐渐被人们所喜爱时,马化腾和他的同僚还在用怀疑的眼光审视着它。心里实在无法断言,这么一个小不点儿究竟能不能把腾讯带向一个广阔的天地呢?
跟其他刚开始创业的互联网公司一样,资金和技术是腾讯最大的问题。“先是缺资金,资金有了软件又跟不上。”人数增加就要不断扩充服务器,而那时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对公司都不堪重负。“我们只能到处去蹭人家的服务器用,最开始只是一台普通PC机,放到具有宽带条件的机房里面,然后把程序偷偷放到别人的服务器里面运行。”“那时候觉得养不起就卖掉吧,”马化腾提起当时情形很庆幸地笑了:“但是在卖QQ时我们碰到了麻烦。我跟许多ICP(内容提供商)谈,他们都要求独家买断。”这让本想靠QQ软件多卖几家公司赚钱的马化腾非常犹豫。这时马化腾打起了小算盘,思量着怎么把它打包卖给别人,他先后找了几家公司谈出售OICQ的事宜,却都因为价钱问题而没有成功。
经过一番辛苦,终于有一个买主上门了,那就是深圳电信数据局。腾讯CTO熊明华在一次演讲中曾经提过这一件事,熊明华说:“当年马化腾曾经差一点用100万人民币把腾讯卖给一家公司了。那家公司到腾讯来把所有的计算机、桌椅板凳数了一遍说,你的公司最多值60万。马化腾一想离一百万还差40万就不卖了。他就承受下来了。”
“还好当时OICQ没卖出去,否则我不知道现在的我是什么样。”马化腾自己后来说。
马化腾还曾眼巴巴地跑到中华网,期望着中华网会像当年一甩300万美元买下陈天桥的虚拟社区“天堂归谷”一样买下OICQ。可惜那时的中华网已经学精了,虽然没有完全拒绝马化腾,却要求腾讯达到3万用户的时候再来跟他谈。3万用户,哈,如果OICQ的用户达到3万,打死他马化腾也不会把OICQ卖了。如今的QQ的用户早已是3万的N倍了,乐得马化腾抱着这个钱罐子得意洋洋地四处放言,“要在互联网上掘金就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许多很有才华的网络人才往往没有注意这一点而失去了长远机会。”
2.嫁不出去的女儿讨人嫌
嫁不出去的女儿讨人嫌,马化腾回到家里把OICQ往网上一放,任人下载,算是给她一个自生自灭的机会。哪知道几个月没搭理她,有一天突然到网上一看,乖乖不得了,是哪家的公主跑咱家屋檐下来了,瞧这满街满巷的追求者,怕不连咱家的石门槛都踩塌了?于是二话不说,来个英雄救美,把落难公主抱回了院子,放下来一看,嘿,怎么越看越像咱家那丑丫头OICQ吗?揉揉眼睛再看,太像了。走近来捏捏胳膊腿儿,哟,还真是她呢!
奇迹就这么发生了。
短短几个月里,腾讯OICQ的注册人数增加到了几万人,每天递增的新用户络绎不绝。
就在1999年11月,OICQ推出的第10个月,用户注册数已经出人意料地突破100万。这是马化腾未曾想象过的。从此以后,马化腾指天发誓:决不再出让OICQ了。
不到一年时间,OICQ用户已经达到500万,大量的下载和暴增的用户量让马化腾又是欢喜又是忧愁。用户的激增绝对是马化腾和他的伙伴们值得庆祝的事情。但是随之带来的是OICQ所需的投入越来越大,仿佛一个无法填满的无底洞。这不仅使公司的运作愈发艰难,一方面没有资金更新设备,而另一方面,OICQ作为一款免费软件,只是为腾讯赚取了无以伦比的巨大人气,但却尚未给腾讯带来分毫的利润。这样一来,日子一久,腾讯几乎连工作人员的工资也发不出了。
面对这种窘迫的境况,当时有人建议将这个小有人气的软件卖给大公司,但已经清楚地看到了OICQ美好前景的马化腾,断然拒绝了否决了这个提议。他决定自己来运营这个产品。而事实也证明了马化腾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这在生活中也很常见,不论多好的项目,刚开始几乎没有人不看好,就只有几个人坚信不移地去做,但就是这种坚定才让我们看到了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辉煌。
马化腾这时感慨道:“再好的项目也如同那张暗藏艰险的寻宝图,除了努力,没人送你到达你想去的地方。”
3.破釜沉舟:代价高昂的第一笔风投
马化腾心情并没有因为OICQ所取得的这些可喜成绩而变轻松起来,这个身娇肉贵的小公主脾气见长了,忒难伺候,因为OICQ是免费的,而且如果要维持如此庞大的在线人数,设备、资金和技术成为了这家刚刚起步的腾讯公司所面临的有些令人头大的难题。一向举棋若定的马化腾不得不亲自出马,张罗着给它吃好喝好。
马化腾麻着头皮四处奔走,可是天下的财主都一个德性——鼻孔都是朝天上长的。马化腾曾尝试找过银行,但银行不能凭借“注册用户数量”办抵押贷款,而国内资本更关注的是腾讯公司的固定资产,而对OICQ根本就没有兴趣。眼见着公司一天天地濒临绝境,急中生智的马化腾受到丁磊海外融资的启发。于是他连夜撰写商业计划书。当他拿着改了6个版本、长达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到国外去碰运气。在他跑得腿肚子发颤时,终于有人慧眼识英才,IDG和盈科数码看中了他的项目,两家投资公司搜巴搜巴最后给了马化腾220万美元。
比起当时动辄千万计的互联网投资热潮,区区200多万美元的投资实在少得让人脸红。无奈马化腾养出来的是个小家碧玉,在那些谨小慎微的VC(投资家)眼里,那时的OICQ依旧是一个看不清楚未来、也尚未找到盈利模式的项目。但就是为了这区区220万,马化腾也不得不让出了OICQ的40%股份。马化腾心里那个痛啊!
钱虽少点,不过有总比没有好,利用这笔资金,马化腾给公司买了20万兆的IBM服务器。“当时放在桌上,心里别提有多美了”,马化腾回忆道。
得到了这一笔资金的马化腾开始峁足了劲,专心致志地做起了这一款在他看来前途无量的即时通讯软件。
VC们看到自己的投资除了被用来购买服务器外几乎见不到回报,甚至腾讯又返转过来借钱,拉长了老脸,口袋捏得紧紧的,不愿再投入一分钱,可是又觉得这就么放弃了太可惜,硬是抓着那40%的股份不松手,这时IDG向马化腾推荐了南非的MIH集团(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让盈科得以在2001年6月以126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所持腾讯控股20%的股权悉数出售——在网络泡沫破碎后的当时,也还算是一次颇为理想的交易。
想起这次纠缠不清的融资,马化腾心有余悸道:“关键是要尽量搞清楚,每个投资者对公司发展是有益的还是阻碍。”
不管马化腾如何磕磕碰碰,OICQ仍然自管自顾地茁壮成长,拜在她石榴裙下的崇拜者越来越多,中国城乡各地到处是甜得发腻媚得发酥的“Q”、“Q”声。
一直到2000年8月,腾讯腾飞的日子才姗姗来迟。在这个月,腾讯公司就和广东移动草签了合作协议,通过网络与移动的互通,使QQ用户能和广东地区的移动用户通过移动QQ和手机短信,随时随地实现信息互通一举使腾讯扭亏为盈(一年后,当中国互联网如火如荼地展开短信大战时,腾讯已经悄然占领了短信市场的“半壁江山”)。从此以后,腾讯挣钱的手段层出不穷,包括广告业务、移动QQ业务、付费QQ会员制等等。其中最省心的盈利渠道是QQ品牌外包,腾讯由此获得了10%的代理费,而当时著名的卡通形象HelloKitty的代理费也不过是5%。马化腾说,他们本来一直没有想到要利用这个小企鹅,但是有一家广州企业主动找上门,“而且他们很有诚意啊””马化腾说,“一来就先扔给你几十万。”重金诱惑之下,马化腾这一次算是真正把企鹅公主嫁出去了,从此人们眼里,多了许多企鹅的形象。马化腾说,这样“既能帮我们推广,又能收到授权的费用。”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几个月后,OICQ的系统广播连续播出这样的消息,意思是腾讯公司已推出各种QQ小玩具,可在全国各个网吧购买。从此OICQ(以及后来的QQ)和小企鹅终于成为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的深一层则包括时尚、沟通、网友、网恋……等等内容。
同样是从2000年8月开始,OICQ的信息窗口上开始出现了banner广告,三个月后,广告量大幅度的增长,据2000年12月的统计数据,广告给腾迅带来了150万元收入。当时“网络泡沫”的破裂对OICQ的影响微乎其微,仅在2001年2月使其广告量突减一半,但从2001年3月又开始回升。
OICQ的广告的奇迹,主要是它的低价位战术,腾讯的系统广告9万元/次,并向用户保证一周内近1000万人看到。
有QQ的超强人气作为后盾,腾迅给广告主的承诺可以轻松达到,“小banner广告曝光数非常惊人,”马化腾说,“曝光量每天达到4亿次,周末可达5亿次,收费也是每月9万元。”
除了广告收入之外,“会员制”是当时腾讯的第二个“印钞机”。腾讯的会员一共有3000多,每年每人要交120-200元的会费。虽然与数千万的普通用户群相比,区区3000会员实在在是少得可怜。马化腾分析其中的原因,认为:“一个原因是原先承诺的功能还未推出。另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电子商务的瓶颈,会费只能汇款或者一卡通划帐,相信大多数网友不乐意为了每月20元去往邮局跑。”他还总结道:“金融手段缺乏是中国网络很难赚钱的原因。”
到2001年年底,腾讯实现了1022万元人民币的纯利润;2002年腾讯的净利润是1.4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倍多;2003年,腾讯的净利润为3.38亿元,比2002年又翻了近一倍;2004年更是实现了营业额11.44亿元,同比上升55.59%;实现净利润4.46亿元,同比大增38.6%。?辛苦了多年的马化腾终于找到了一点富人的感觉。当创业的艰苦岁月已变得遥远后,他“养成了一个毛病,就是晚上如果不再上一下网、再看一看人数、服务稍微再检查一下,就老觉得漏了什么东西。”
§§§第二节香港上市:十二罗汉一夜成新贵
2004年6月16日,腾讯控股(700.HK)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根据其每股3.70美元的发行价计算,腾讯拥有62.2亿港元的市值。
此次上市,腾讯造就了5个亿万富翁,7个千万富翁。腾讯作为中国IT业的一方霸主的实力由此可见一斑。
1.上市热香江:为下一轮厮杀作准备
经过一番积极筹谋,2004年6月7日,腾讯控股有限公司(700.HK)以中国内地最大的即时通讯产品QQ服务供应商的身份在中国香港创业板正式公开招股,正式向海外投资者发售4.2亿股股票。这一消息在中国互联网界引起了巨大震动,滴水不漏的保密工作也令诸多投资机构和媒体在消息面前措手不及。根据腾讯发布的公告,腾讯将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发售的股份中大部分将作国际配售,约10%的购买权利给予了香港的公众人士。腾讯IPO是由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全球保荐人进行的。
对于为什么没有从众奔赴纳斯达克上市,马化腾有自己的选择:“承销顾问里,六家建议在香港,四家建议在纳斯达克,三家建议两边同时上,搞得我头都大了。香港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比美国低,但如果我是香港的龙头股呢?”
企鹅公主的独特魅力又一次得到彰显,早已深入人心的腾讯自一上市,就受到了股民的热心追捧。虽然大多数的投资者早已练就了铁石心肠,个人的喜好并不能真正左右其投资的方向,但是QQ几年来所积累的人气给予了股民强大的信心,很快,股票超额认购达到146倍,冻结资金约226亿港元,最终发行价定在了招股价范围的上限:每股3.7港元,腾讯因此筹集资金15.54亿港元。过去曾经为钱伤透了脑筋的马化腾这回终于可以坐下来轻松地喝一杯茶了。
2004年6月16日正式挂牌上市后,腾讯股价立即升至4.375港元,较招股价3.7港元上升18.24%,并且升幅仍在不断扩大,最高曾见4.625港元,较招股价上升25%,超过当时牛股蒙牛乳业的24.2%。只是在午后获利回吐盘大增,股价最低见4.075港元,收市时4.15港元,上升0.45港元,升幅12.16%,共成交19.47亿港元。而同日上市的中海集运却跌破招股价,收盘价较招股价下跌11.8%。
在香港主板上市的腾讯控股,100%拥有注册在深圳的四家公司股份,这四家公司分别是腾讯科技、腾讯计算机、时代朝阳和世纪凯旋。以炒股起家的马化腾现在让别人来炒自己的股票了。
2.急转直下:千万股票遭抛售
也许正是“万事开头难”,受到投资者们热烈追捧的腾讯股票,在第一天就遭到了近3000万只股票抛售,这也使得腾讯股票在第一天就跌破了开盘价。
据悉,当天共有4.4亿成交量,以腾讯发行4.2亿股票计算,腾讯开盘第一天的换手率高达104%。证券业人士表示,腾讯以4.375港元开盘,高出发行价3.7港元18%,不少散户获利后即时抛出,使原本一度升至4.625港元的股价,在收盘时跌破开盘价。
在当天早上9∶50左右,腾讯便出现了一笔高达2940万的股票交易,成交价为4.375港元,涉及资金1.286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