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QQ帮主马化腾全文阅读 > 第5章 马不停蹄:马家有Q初长成(3)

第5章 马不停蹄:马家有Q初长成(3)


  用户可以自己设置头像是OICQ一个颇有创意的亮点,作为一个ICQ的简化软件,这是OICQ自创的设计,对于快速识别用户以及提高软件的趣味性无疑加足了分数,广大网友对于此项设计十分满意。但是在设计之初,开发人员的偷懒行为埋下了隐患,大多数头像都是使用已有的卡通形象。而在QQ0325版本中,由腾讯首创的聊天头像,诸如唐老鸭、加菲猫、Kitty猫、皮卡丘、大力水手、汤姆猫、蓝精灵、史诺比、刺猬索尼克等知名熟知的卡通肖像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腾讯自己设计制作的卡通肖像。

  以下便是“变脸”的头像清单:

  头像编号

  涉及的版权侵犯对象

  目前措施

  10

  大力水手,美国著名卡通人物,所属公司不详

  已经改换为一个厨师头像

  11

  老鼠杰瑞,美国著名卡通人物,所属公司迪斯尼

  已经改换为一个肤色相同较胖的老鼠

  13

  兔子罗杰(女),美国著名卡通人物,

  所属公司为某电影公司

  已经改换为一个肤色相同较胖的兔子

  14

  名字不详,美国著名卡通人物,

  应为罗宾汉系列卡通篇人物

  已经改换为一个中国书生的头像

  15

  名字不详,美国著名卡通人物,所属公司迪斯尼

  已经改换为一个肤色相同较瘦的头像

  17

  蓝精灵,美国著名卡通人物,所属公司迪斯尼

  已经改换为一个企鹅头像

  18

  兔子罗杰(男),美国著名卡通人物,

  所属公司某电影公司

  已经改换为一个肤色相同较胖的兔子

  19

  史努比,美国著名卡通人物,所属公司不详

  已经改换为一个中国熊猫的头像

  21

  唐老鸭,美国著名卡通人物,

  所属公司迪斯尼

  已经改换为一个肤色相同较年轻的鸭子,不过似乎还有类似的影子可以找到

  22

  米老鼠,美国著名卡通人物,所属公司迪斯尼

  已经改换为一只兔子

  25

  高飞,美国著名卡通人物,所属公司迪斯尼

  已经改换为另一种类型的狗

  26

  HelloKityy猫,日本著名卡通人物

  已经改换为另一种类型的猫

  33

  小熊维尼,美国著名卡通人物,

  所属公司新闻集团

  已经改换为另一种类型的熊

  44

  美国著名卡通人物,所属公司不详

  已经改换为一个肤色相同较胖的人物头像

  49

  明日香,日本著名卡通人物,《EVA》中的主人公

  保持不变

  57

  虹野沙希,日本著名恋爱游戏

  《心跳的回忆》中的主人公

  保持不变

  60

  早乙女好熊,日本著名恋爱游戏

  《心跳的回忆》中的主人公

  保持不变

  从很久之前,网友们就建议腾讯增加QQ头像的数量,以便OICQ能显得更加的个性化,网上甚至还专门出现了为OICQ增加新头像的软件。然而当腾讯推出QQ2000时,软件在各方面都有很大改进,却唯独在QQ头像上按兵不动,这让广大用户颇为意外。

  或许正是侵权事件给马化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人无近忧,必有远虑”,而马化腾的顾虑也不无道理。十分巧合的是,就在0325测试版推出的前夕,中国内地的海虹控股和美国迪斯尼达成协议,负责迪斯尼网站中文版的开发和经营工作。腾讯的仓促间变脸和海虹与迪斯尼的合作也不无联系。之前,腾讯一直都是在免费使用这些知名的卡通肖像,并没有得到这些卡通肖像所有者的授权,如果一旦这些所有者诉讼腾讯并要求赔偿巨款,QQ的命运不堪设想。

  意识到危机的腾讯在0325版中将这些要命的卡通头像一网打尽……这颗曾经绑在腾讯身上的“定时炸弹”总算是解除了。

  在2000年的高交会中,腾讯公司员工尝试做了些公仔企鹅模型以推广企业形象,没有想到很受受迎。马化腾说:“实际上是我们的用户启发了我们,如果在创业的时候没有设计成这样一只企鹅的形象,也许就没有这个业务了”。但面对自己并不熟悉的传统行业,腾讯公司还是非常清楚自己的本来定位,他们选择了广州东利行实业有限公司作为Q-GEN注册商标的独家授权经销商(有效期至2008年)。2001年10月5日,第一家“Q-GEN”专卖店在广州开业,专门出售QQ品牌的服装、玩具、手表等产品。

  3.知识产权:吃一堑,长一智

  吃到了苦头的马化腾也许从此永远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更重要的是,他也从中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用知识产权来保护自己的利益。2003年初腾讯把法务部作为一个部门独立出来。几乎与此同时,在2003年初的招聘广告中,历史性地出现了“知识产权研究员2名,法务高级专员1名,专利律师1名……”等招聘信息。

  腾讯着力为新产品建立了一套内容涵盖域名、商标、版权、专利、商业秘密的全方位保护体系。这一体系的前端起始于任何技术和业务产品研发立项之初,即有针对性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腾讯还在新产品的SCM系统中,加入对产品及新业务进行发布前的知识产权评审,以便及时发现新发明、新创造,同时也能防止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腾讯非常重视保护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重视员工的知识产权教育。腾讯不仅设置有法务部,负责公司知识产权的全面管理,包括知识产权日常维护和知识产权许可贸易的审查,还在研发中心设置了专利团队,负责对公司的技术发明进行专利发掘和国内国际保护。

  可爱的企鹅QQ卡通形象广受欢迎,既反映了腾讯公司精彩的创意设计深入人心,又显示了腾讯利用信息网络实现动漫品牌形象快速传播取得的巨大效果,这是近年来中国本土动漫的一次意义深远的事件。

  别出心裁的创意设计是腾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保护创意成果,腾讯不遗余力地实施知识产权复合保护战略,立体维权。其具体做法有三种:

  其一,版权+商标权。2000年,腾讯把设计出的企鹅卡通形象代言企业产品,这一卡通形象不仅被进行版权登记,同时还进行全类商标注册保护。在商标保护方面,腾讯的策略是对核心商标实行全类注册保护。QQ、企鹅卡通形象是腾讯的著名商标。QQ商标随着用户群的扩张,被誉为亿万网民的聊天品牌。腾讯不但对企业名称、公司域名、软件产品名称进行商标注册,对经典的广告语如“Q人类、Q生活”也都进行了商标注册,另外还申请注册防御性商标。

  其二,版权+商业秘密保护。对一些已经创作完成的作品,如软件代码、设计图纸等,始终以周密的商业秘密保护措施加以保护。

  其三,版权+专利保护。在专利保护方面,腾讯通过建设专利管理数据库系统与专利申请项目跟踪系统连接在一起,实现专利申请的整套电子化流程与管理。

  如果说,注重保护让腾讯有效地捍卫了智力成果,那么通过知识产权授权,腾讯则品尝到了品牌增值的巨大甜头。

  腾讯从2000年开始开展QQ品牌及卡通形象授权业务,授权专业公司生产销售QQ周边产品,推出一系列产品,从公仔到小饰品、服装等全面开花,一时间,QQ迅速成为媲美“米老鼠”、“唐老鸭”、Kitty猫的新一代时尚娱乐符号。QQ迷的疯狂抢购以及市场上一夜之间冒出的大量仿造品,有力地验证了这个经营思路的可行性,这开创了中国互联网公司创造、发展卡通品牌的先河。2005年3月,腾讯独家授权与郑州小樱桃卡通公司创作出版《QQ漫画》。卡通品牌形象授权是腾讯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为知识产权增值的代表性业务。

  然而,知识产权授权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腾讯带来了知识产权的管理难题,因为一旦授权许可管理不善或约定不明,将使其丧失应有的权利。腾讯经过几年的摸索,制定出一套颇有特色的管理QQ品牌形象授权的方法:腾讯要求所有使用QQ卡通授权的产品在开发、生产、销售、宣传中如需设计、开发、使用、再创作与合同授权形象之一近似或变形或再创作产生的图形及文字以及含有QQ的产品名,须事先征得腾讯同意,并且这些近似、变形或再创作产生的图形及文字,以及含有QQ的产品名的知识产权(版权、专利、商标)均归腾讯所有。

  腾讯公司通过熟练掌握国内外法律规则,通过合理的商标、版权、专利布局,实现自己品牌和技术的跨国保护。此外,知识产权通过同研发、市场、运营紧密结合、真正渗透到公司运作的各个层面,不断增值,帮助公司提升市场领导地位,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006年11月25日,新一批广东省级版权兴业示范基地授牌,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是深圳市惟一入选企业。与此同时,腾讯QQ与企鹅商标又荣获广东省著名商标,这也是广东省首个来自互联网产业的著名商标。截止到2006年,腾讯已经拥有60余件专利权,这个数量几乎与中国其他互联网企业专利数的总和持平。腾讯方面声称,三年之后腾讯获专利认可的数量将达到1000件。腾讯把创意和科技有效地结合,创下一个大品牌。知识产权是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腾讯的知识产权创造与使用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缔造了一个神话。

  资料链接:

  马化腾:即时通讯冲击波

  2005年10月27日,腾讯公司在京为QQ举办了七年来首次的隆重新品发布会,正式发布了腾讯QQ2005正式版本。这次发布的QQ2005正式版,是腾讯公司数百人的研发团队历时一年,经过四个beta版本不断完善,获得了百余项研发专利成果的结晶。下文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致辞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今天腾讯将在这里举行七年来第一次的QQ产品发布会,发布腾讯QQ2005正式版!

  虽然互联网行业创新不断,但此时此刻我还是非常的激动和兴奋,因为QQ2005正式版不仅是腾讯数百名研发人员历时一年,经过四个beta版本不断完善,获得了百余项的研发专利成果的心血结晶;更是因为在这个版本中还包含着腾讯对于即时通讯产业方向的思考和对于用户需求的理解。

  一、即时通讯的产业分析

  作为互联网最有前景的应用之一,即时通讯在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根据艾瑞的调查数据显示,短短四年间,中国即时通讯用户已经从2002年的4025万用户,发展到了2005年的8267万用户,增长率超过了100%。爆炸性的用户增长印证了即时通讯产业的不断成熟。

  在我们看来,从1996年至今,即时通讯的发展历经了三波浪潮:

  即时通讯的第一波,主要以1996年年底,4个以色列人编写的ICQ为代表,这就是即时通讯产品的雏形。最初的即时通讯产品仅限于文字的沟通,而即时通讯产业在这个阶段也基本属于技术培育期。

  即时通讯的第二波,属于基础产品应用期,主要由美国开始蔓延全世界;2000年前后,全球范围内的IM普及已经展开,在美国,AOL收购ICQ,微软推出MSN,雅虎推出Messenger。不同从业者的加入极大的推动了IM产品在应用层面的发展,逐渐地,用户的交流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文字沟通,他们需要直观表达丰富的感情,以及传递声音和图像。针对用户的需求变化,IM产品新增了表情设计,再到后来,IM实现了语音和视频交流,增值功能和服务也越来越多。IM在这个阶段得到了高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