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QQ帮主马化腾全文阅读 > 第4章 马不停蹄:马家有Q初长成(2)

第4章 马不停蹄:马家有Q初长成(2)


  1998年11月,27岁的马化腾与大学同学张志东合作,在深圳注册了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公司最初的启动资金就是两人多年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不过比起许多白手起家的前辈,他们的起始点却要高出许多。比如马化腾自己,早几年就是百万富翁了。当然他们的身家也不算丰厚,90年代末期中国的经济早已腾飞,谚语道:“十万元不算富,百万元刚起步。”所以摆在他们面前的,还是一条雾霭重重的艰难曲折路。

  腾讯成立之初,马化腾并没有那种争霸天下,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而是只想利用几年工作驾轻就熟的经验,把寻呼与网络联系起来,开发无线网络寻呼系统。这家十几个人的小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QQ只是公司一个无暇顾及的副产品。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公开的秘密:自己经营网站不但不能赚钱,还要往里贴进很多钱去。

  腾讯CTO熊明华说:“马化腾和我开玩笑说,腾讯在最困难的时候,最怕的是周末。为什么呢?因为公司那时租了一个房子,要交水电费,周末几个创始人肯定要加班的,但是机房要开着并且耗电,夏天有几个月必须要开空调,他说最苦恼的是到了周末不知道该怎么办。”

  为了让公司在这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下来,腾讯的业务范围可谓四处开花,做网页、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所幸的是腾讯的几个创始人都曾在深圳电信、网络界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几乎是深圳第一批搞互联网的人,这些看似繁杂的业务难不倒他们。

  但是做企业却不仅仅是做技术那么简单,刚开始的时候马化腾他们不懂市场,更不懂市场运作,他们把腾讯的产品拿出去向运营商推销,却经常被拒之门外。马化腾回忆这段往事时说:“(运营商)甚至连见我们都不见。”经常“感觉挺挫折”,但是这些困难都没有把他们击垮,每一次失败以后,他们都不断地互相鼓励:“经过很多次的不断尝试后,总会有用户接受我们。”因此腾讯公司后来的员工对老大哥们总是佩服有加,他们说:“当初创业者们有很强的承受失败的能力。”

  1999年2月,马化腾与张志东终于腾出手来开发一个中文ICQ软件OICQ,这是腾讯公司走向辉煌的转折点。

  “像邮局、银行系统,它们经常会投入一二千万去做一些项目,我们也想接这些单,当时联系了一些公司和单位,他们都有意思上这个(指中文ICQ)项目,我们也都写了项目建议书。”结果在招标时,另一家公司赢得了这个机会。“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反而是件好事,如果当时我们中标的话,那现在这个软件就已经不属于我们了。当时我们报的价是30多万。由于当时软件已经接近开发成功,大家一致同意把它完成,“大不了自己经营,当时想的就这么简单。”马化腾回忆起这件事时一脸的庆幸。

  早期的OICQ其实只是ICQ的汉化版。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全部脱不了ICQ的痕迹。这其实几乎是中国早期IT业的必然套路,试想凭一个员工不过十余,资金不过百多万的小公司,若要让它一起步就像微软这样自主研发,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好在小也有小的好处,作为ICQ的所有者,美国在线并没有火眼金睛,岂能在芸芸众生中发现这个小小的仿造者。等到腾讯家大业大时,木已成舟,而且鞭长莫及,惟有苦笑以对了。

  马化腾仿制ICQ时,很快发现ICQ并不是尽善尽美,尽管那时的ICQ成名久矣,但它不乏弊端:比如,ICQ的全部信息存储于用户端,一旦用户换一台电脑登陆,以往添加的好友就此消失。此外,它只能与在线的好友聊天,而且只能按照用户提供的信息寻找好友。而且由于这款软件是国外发明的,当时也并未相应地推出支持中文用户的版本。可以说,马化腾当时所作的全部是类似于史玉柱发家起步的“汉化”工作。不过马化腾究竟是技术出身,而对软件实用主义的拿捏又是那么恰到好处的他,不仅针对ICQ的缺陷编写出了一套服务器端信息保存的程序,并且,他还将前后两端的功能按照用户的需求有机结合。因此,OICQ一诞生,就具备离线消息功能,任何人都可通过在线用户名单随意选择聊天对象,它甚至提供个性化的头像——直到几年后,QQ最强有力的竞争者MSNmessenger才终于拥有了类似的功能。

  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OICQ很快积累了大量的人气,用的人越来越多。此时的马化腾也有些笑逐颜开了。

  3.企鹅诞生记

  人们一定会对QQ和那个可爱的小企鹅标志的由来很感兴趣,以下便是马化腾在腾讯的内部员工网中公布的一些内情:

  QQ名字的由来~~

  时间:4/9/200611:21:47PM由ponyma

  先并没有按“鸽子”设计过,这是误传了。当时是我让美工koke找些动物/植物来设计,尝试了好几个方案,主要是受限于16*16点像的表达,最后是定了企鹅(写实版),和linux的有些象(写实的企鹅样子都是类似的,且linux的企鹅是坐着的)。当时在传呼机和企鹅之间犹豫,因为第一个版本企鹅不算太好看,但最后放到网上让用户选时,企鹅的得票率开始低于呼机,但过几天后就开始追上。且又补了几个用企鹅做的可爱动画gif(如企鹅走路摔倒滑行等)。老用户开始怀旧,但新增用户没有包袱则选择企鹅了。就这么定下改了。

  第二,胖企鹅的来由。应该说有和做陶瓷公仔关系不算大,的确做了第一批写实版之后再做时让厂家加胖一些(否则怎么叫储钱罐?),但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真正变化是请了东利行帮我们重新设计时东利行自己想出来的,包括红围巾。之后我们就按这个版本包括QQ名称进行大包围注册所有类别商标了(包括汽车类,当时还未出奇瑞QQ)。

  熟悉马化腾的业内人士都知道,ponyma便是马化腾,Pony是马化腾的英文名字,巧的是张志东,这个当年和马化腾一起打天下的大学好友,如今为腾讯公司内部公认的“二把手”,他的英文名字叫Tony。据说,腾讯公司英文名字尾缀带ony,ny的人绝对分量不轻,一般都是总经理办公室的厉害角色。

  4.宣传推广:BBS来帮忙

  OICQ诞生了,新的难题又摆在了马化腾眼前,他对自己的东西有信心,可是如何让所有的潜在用户尽快知道呢?宣传!宣传!还是宣传!

  现代商业离不开营销,营销秘笈的必杀招就是宣传,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这几年,那些拿到海外投资的国内门户网站已经把广告做疯了,就差没有在公共厕所的手纸上印上广告词。

  据当时一份基于对全国340家主要电视台和360家报社的广告监测统计的报告显示,1999年到2000年中国互联网在这两类媒体的广告花费总计超过1亿5千万。此外,户外灯箱广告也广泛被互联网业利用,在当年的北京、上海和广州,中国人、搜狐、e龙网、易趣、新浪成为户外灯箱广告曝光率最高的网站。

  这个时代广告的一个代名词就是“烧钱”,可是马化腾没钱可烧,如果让他拿百多万去烧,只怕连青烟都还没冒起就只剩一堆灰了。

  马化腾何尝不想要国外投资,可是外国那些资本家谁看得上这样一个刚起步的小公司,就算人家有钱,也该拿去砸ICQ。

  缺乏宣传推广的资金,马化腾只好另避溪径,虽然有嫌寒酸,但多少还是符合马化腾的性格,实用就好!他独自一人跑到大学的BBS里面去发帖、灌水。BBS是BulletinBoardSystem的缩写,即电子公告板。它是以文字为主的界面,为广大网友提供了一个彼此交流的空间。BBS与E-mail都是早期Internet最普遍的应用之一。

  互联网当时在国内起步不久,新潮的大学生们恰恰是最热衷上网冲浪的人群,而OICQ的主要用户群恰恰也是这些可爱的小伙子大姑娘。苦心人的三千越甲就这么轻而易举地吞了吴。

  在互联网刚刚普及中国的那几年,人们的上网途径往往是网吧,同样是精明的商人,网吧的老板比马化腾更遵奉实用主义。一般来说,网吧里的电脑非常愿意下载各种休闲或游戏类的程序,然后任由网虫们大浪淘沙般自由选择,当然前提是这些程序必须经得起考验,否则过不了多久就被扫出了硬盘。这个极大的却不需要宣传的用户群,才是真正让企鹅公主走进前家万户的热心人啊。

  奇迹就这样出现了,那个象征着腾讯的胖乎乎的小企鹅不断地出现在个人电脑的桌面右下角。

  看看OICQ不花分文宣传推广所带给我们的精彩奇迹吧!

  1999年11月,OICQ用户注册数突破100万。

  2000年4月,OICQ用户注册数达500万。

  2000年5月,OICQ同时在线人数首次突破十万大关。

  2000年5月28日的《人民日报》,都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5月27晚20:43分,QQ同时在线人数首次突破十万大关。”

  2001年5月9日,对美国在线(AOL)来说是个被载入历史的日子--它旗下著名即时通信软件ICQ注册用户数量突破1亿大关,这一辉煌成绩冲淡了美国在线一直以来对即时通信软件的疑虑,证明1998年花费二亿八千七百万美元买下ICQ的决策并不是一个错误。令他们意外的是:2001年年底,中国国产即时通讯软件腾讯QQ的注册用户超过9000万,并且以每天39万的数量继续稳定增长。而由0到9000万,腾讯QQ仅仅只用了三年,比ICQ少用了一半时间。

  §§§第三节事出有因:OICQ变脸

  2001年3月25日,腾讯推出了OICQ2000的最新测试版0325,企鹅公主突然悄悄来了一个大变脸,扭口难听的名字改了,原来连名带姓一起叫,OIC(姓)Q(名),现在OIC省了,就叫名儿,还来个叠音——QQ,听听,这小名儿叫得多顺溜!而且连发形衣着也变了,以前的小家碧玉改头换面成大家闺秀。

  1.一纸律师信:OICQ变QQ

  1999年8月和9月,拥有OICQ的深圳腾讯公司分别两次收到美国在线(AOL)发来的律师信,信中称ICQ是他们的专利,腾讯公司在1999年1月26日注册的域名oicq.com和在1998年11月7日注册的oicq.net含有ICQ,侵犯了其知识产权,并要求腾讯公司将域名oicq.com和oicq.net免费转让给他们。

  2000年3月3日,美国在线正式向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NAF(全美仲裁论坛)递交起诉书,并以律师函通知腾讯公司向NAF提交域名争议答辩书。律师函中同时声称现在已经有一个smsicq的案例,是AOL赢得了这场官司。而这可以让法官作为案例比较。因此腾讯公司也注定要输的,劝腾讯公司早点撤换域名,不要再争了。

  2000年3月21日,仲裁员詹姆士·A·卡莫迪最后签署了仲裁判决书,判定将这二个域名还给美国在线。

  根据NAF(全美仲裁论坛)的仲裁书,OICQ曾经对于AOL的指控作出了及时的答辩。在仲裁会议上,两位律师分别代表了AOL和腾讯公司进行仲裁辩护。尽管腾讯尖锐的指出当时AOL并没有在美国境内注册“OICQ”,更重要的是甚至没有在中国注册,但是仍然无法逃脱失败的命运。

  AOL指责腾讯公司一直企图通过注册“0icq”来代替“oicq”,用数字“0”来代替字母“o”,并阐述这是腾讯公司恶意注册的一个明显例子。腾讯公司却反过来指责AOL在诉讼开始之前恶意注册“oicq.org”。AOL注册www.oicq.org的时间是2000年2月3日,而正式向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NAF(全美仲裁论坛)递交起诉书的时间是3月3日,时间正好相隔一个月。很显然,这是AOL为了达到其目的的一记阴险的招数。其处心积虑,阴狠老辣的手段令人叹服。而事先埋下的这颗棋子显然在最终仲裁里发挥了作用。

  仲裁结果惟一产生混乱的是在2000年的某一天,www.oicq.com这个腾讯曾经使用过的主域名之一,突然出现万人掉线的情形。而且这次掉线并非出于技术故障,而是腾讯公司有意为之。腾讯公司就这样悄然停止了这个域名的使用,其中当然也是受到了来自ICQ的东家——AOL的压力。现在,如果在浏览器中键入www.oicq.com的地址名,即刻会跳转至ICQ的主页面。

  关于OICQ的易名,其实在早些时候就有专家指出:由于ICQ是AOL的注册商标,因此任何在名称中使用ICQ字样的同类软件都有侵犯AOL商标使用权的风险。但是风头正劲的OICQ当时根本不为所动,直至对方找上门来才不得不作出反应.

  甚至在OICQ易名之后,腾讯公司仍然矢口道:“改名是我们主动的决定,没有受到其他外在因素的干扰,但是目前还是过渡期,各项对外业务依然用OICQ的名字。到今年(2001年)稍后时间会完全改过来。”

  马化腾甚至没有把这次更名事件作特别的公告,一切都好像本该如此的样子。只有细心的用户在下载最新的软件安装版本时才会发现,一直以来,OICQ2000始终是腾讯即时通讯软件的正式名称。而后推出的0325版本却从安装文件开始就自称为“QQ2000”,待到软件安装完毕,其版权说明(关于)等处原来的OICQ2000字样也已全部改为“QQ2000”。甚至于软件面板左下方主菜单按钮上的OICQ字样也为新设计的QQ2000字样所代替。更有甚者,可执行文件的名称也由oicq.exe变成了“qq2000b.exe”。QQ本来就是网友对OICQ的一种昵称,马化腾几乎想也没想,就把OICQ的名字改了过来。

  只做了小小的改动,却使腾讯避免了和ICQ发生更深层次的法律冲突。更重要的是,QQ的拥趸们对此也反映平淡,这不由又让马化腾倍感欣慰。其实马化腾根本不必对此抱有戒心,网迷爱得的QQ本身,并不太在乎她姓甚名谁。稳定是大局,哪有那么容易说乱就乱?

  2.防患于未然:QQ变脸

  OICQ易名的“硬着陆”成功了,接着又是QQ的头像改变。这一次网迷们有了些许骚动,为啥?这QQ怎么一下子变漂亮啦?惊喜啊,当然,还有些装酷的小帅哥捏着鼻子叫“郁闷”,不信吗,你再用整把整把的钞票砸他,或者再叫几个美得像水的MM狂蹂躏他,保证他还叫“郁闷”,时尚就这样,谁也没办法。QQ也是时尚,所以她比任何人都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