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边贸市场,无论是交易物品的种类、数量,还是交易时间、地点,乃至进行交易的对象都由明政府规定。
明初茶马贸易的规模,我们可以从洪武四年(1371年)户部的上书中略窥一二:陕西诸县茶园45顷,茶树86万株。四川238万株。规定茶税十取一。无主茶园命令军士进行种植,茶税十取其八。由此,茶税所得为陕西2.6万斤,四川100万斤。
第二年,朱元璋在秦州(后改为西宁茶马司)、河州、洮州设置了茶马司,专门负责茶马贸易。茶马司设有司令、司丞各一人。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设大使、副使各一人,大使为正九品、副使为从九品。与此同时,又建立茶课司进行茶叶征收。再设批验所对茶引(通常每个茶引可以贩茶100斤,课税数百钱)、茶由(贩茶不足一引的称为畸零,茶由就是贩卖零星茶的执照)的真假进行鉴别。
最终,朱元璋设计出了“金牌信符”,金牌居中上写“皇帝圣旨”,该行字的下左方写着“合当差发”,下右方写着“不信者死”,最下边为“下号金牌降诸番,上号藏内府以为契,三岁一遣官合符”。朱元璋还规定:只有见到持金牌信符的政府官员才可以与之进行茶马贸易,无者则以私茶贩卖论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命曹国公李景隆到西凉、西宁等西北边境颁发了41面金牌铜符,强行要求少数民族纳马。为了防止走私茶叶,朱元璋每月都派遣官员奔赴陕西、四川等地进行巡察。
私茶的判定以无茶由、茶引,或茶引、茶由与货物不符为标准。对贩私茶者的惩罚比对贩私盐的处罚要重,“私茶出境者斩”,对于边境守将也是死罪。对于贩私茶的规定,大概到了景泰年间开始放宽。成化以后,商人渐渐可以贩茶。特别是到了弘治年间,招商中茶之后,茶商可以运最多3000斤茶(30引),其中1200斤交给官方,余茶可以进行贩卖。
对私贩盐茶的处罚尽管很相似,但二者又有区别。贩私盐的主要惩处对象是明朝的官吏和汉人私盐贩卖者。对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同胞,因为生活所需而私贩少量的茶叶,不给予处罚。即使如此,处罚也是非常严厉的,死罪必不可少。
但即使如此也抵挡不住贩卖私茶所带来的巨额利润的诱惑。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朱元璋的本意是将茶叶作为控制工具而不是商品,所以,采用的方式是压低马价抬高茶价。显而易见,这会使少数民族地区吃亏。
这种情况不可能长期存在。因此,茶马的比价起伏非常大。最终,洪武十六年(1383年)八月,兵部提议:河州茶马上马每匹给茶40斤、中马30斤,下马20斤。这种低廉的马价,显然不符合马的实际价值,因此,马价一路上涨。
四年后的洪武二十年(1387年)六月,马价已经到了962斤一匹。两年以后,继续上涨到1800斤左右一匹。永乐七年也达到了1186斤左右一匹。
显而易见,40斤对1800斤这种中央与地方马价的差别是如此悬殊。最终,政府将比价调整为上马一匹120斤,中马70斤,驹马50斤。与此同时,大力实行茶禁,以期茶禁之后茶价能够上扬。其后,果然茶叶价格上扬,宣德十年,84斤左右一匹;正统十二年43斤一匹;正德三年87斤一匹。如果折银的话,弘治前每斤茶折银0.02两左右,弘治朝则上升到0.05两。
对于每日一变的兑换数字,许多人都为之发愁。有的人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有的人则是为了国家利益。杨一清这位明朝的治世能臣,在弘治年间就曾为此做过算术题。
杨一清数学政治思维
令今人汗颜的杨一清算数
弘治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504年的某一天,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政马茶法、茶马互市的杨一清,伏案看着奏报,他是越看越高兴,不禁提笔向皇帝陛下写了封奏章。他说:
因为贩私茶的现象严重,早已经陈旧的茶马法规、贸易法则根本无法实行。
此次,我用了1570余两银子收购茶叶78820斤,换得马900多匹。如果用银直接买马的话则至少需要7000余两。因为目前的茶叶价格是0.02两一斤,马价一般为7.78两,每匹马就要折茶389斤。而本次交易中,每匹马仅折茶87斤左右,折算成银的话,每匹马仅值1.74两,净利润约6.04两,净利润率高达347%。所以,万岁呀,为了国家急缺的战马,为了增加国家税收,防止巨额利润流入奸商、走私犯手中,朝廷应该实行招商买茶制度。国家不再统购统销,而是由商人自行买茶到指定地点销售,照章纳税。
这次上书之后,弘治皇帝批准了户部的建议,决定召集陕西、山西的富商们进行茶叶招商引资。其后,杨一清再次上书,再次为皇帝算了几道数学题。他说:招商买茶能否成功全赖定价。茶商为了利润绝对不会抬高收购价格,这样,只要我们控制好运输价格,朝廷就能得利。当然,也不能为了得利,而故意让商人赔本,这样就没人买茶运茶了。经过臣的测算,官商都满意的最佳点是,每1000斤运到茶马司给银50两,其中茶价银25两、加工费和运费25两。然而,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某一两家大型茶商买茶数量过多,就会挤占其他中小茶商的利益。这样,政府就可能被一两家或几家大型茶商钳制,从而影响国家法律施行。所以,每名茶商买茶不能超过1万斤。
按照以前的做法,官银1万两,战马不过1000匹(马价上升)。按照上述方法,官银1万两,可以买茶20万斤(茶价上升到每斤0.05两),可买马将近3000匹,平均67斤茶叶换一匹马,差价为133斤。由此,净利润高达200%。
明代中前期,明政府最大的心腹之患就是北方蒙古部落。到了弘治年间,蒙古部落再次崛起,边关告急。弘治皇帝命令边关积极备战,然而却忽然发现战马不够了。
明初茶马贸易每年可换来几十万匹马,而此时马匹却少得不够用了。为了增加战马,孝宗急需能人来整顿茶马互市和苑马寺。经过考查,兵部尚书刘大夏推荐南京太常卿杨一清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的茶法和马政。弘治十五年(1502年)杨一清走马上任。
杨一清发现,在边关对茶马贸易的管理本应是一体的,但实际却是分头领导。例如,马政由太仆寺、苑马寺负责,由巡抚兼管,茶马司由巡茶御史主持。
二者各自为政,互不配合。如此造成的结果是,茶马司只管以茶易马,只注意完成换马的数量却不重视马的质量。苑马寺只管将马分配给官军,不管马匹能否上阵。许多战马买来之后,相继病倒。为此,杨一清主张合二为一,统一管理,由巡茶御史统一管理。
与此同时,他罢了苑马寺卿李克恭的官职,这家伙在任三年竟然使6400多匹战马被人盗卖;还撤了灵武监正李谦,这家伙在北京借了高利贷,为了还钱到了灵武后四处搜刮。
在罢免了七八名办事不力的官员后,他又大举提拔一些资历比较浅的官员,如平凉通判张檄、泾荆州知州岳思忠等。他还把山西行太仆寺卿王琰与陕西行太仆寺卿袁宏进行对调。王琰的特点是作风凶悍,袁宏是作风稳健。显然,对于身处改革之中的他来说,王琰比袁宏更合适在他手下工作。除此之外,对于在任上一直兢兢业业的陕西马政官员们,杨一清则为他们请功嘉奖,例如对苑马寺卿车霆等人。
经过一番努力,陕西马政官场风气为之一变。同理,对茶政杨一清也如法炮制。
然而,上述努力只是处理了表面问题,本质的问题还没有涉及。根本问题是没有茶没有马怎么办呢?明初开始施行的开中制已经完全失效。当时,陕西的茶税只有2.6万多斤,即使大规模地打击私茶之后,也不过4万多斤。因此,他一方面查实陕西茶园实际面积、产量、茶户数等,进行补税,由此增加将近2万斤的茶税;另一方面则开始施行案例中提到的招商买茶制度。
因为盐茶是商业税中的两大重点,在明代关于茶叶的法规和盐是相仿的。盐施行开中制,茶也是如此。“招商纳米粮支茶引”也是官方垄断生产、运输、销售的重要形式。但在边关地区,官府垄断是占主体,像盐那样商售的情况则主要在内地。
杨一清在边关施行的招商买茶制度,解决了官方买茶中的腐败成本、运茶中的侵夺商民利益的问题。封建社会政府的话就是一切,尽管表面上说会给商民运费,然而,实际上很多地方政府应给的钱流进了官府或个人腰包,从而让商民运茶变成了一种强制性徭役。
在这方面,朱元璋也曾经做过一些很流氓的事情。例如,为了应对边关安全问题,朱元璋曾经实行过“运茶支盐”制度,然而等到边关钱粮盐安顿好之后,又将其废除,致使大量商人受到伤害。直到弘治后期,杨一清才实行招商买茶制度,由商人进行运输,完成之后给予报酬或盐引等其他商品售卖权。从杨一清改革之后,官方运茶卖茶的比重越来越低,最低的时候只占20%。当然,这是动态的比例。
杨一清之所以对茶叶如此看重,朱元璋之所以甚至不惜杀了女婿也要整顿茶叶市场,除了边关贸易关系政权兴衰的原因之外,为了保证政府税收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很不幸的是,同盐一样,茶自明代初期开始就面临着走私问题。因为,利润非常大,许多人为此铤而走险。杨一清就差点被他的手下们杀害。
私茶泛滥:围攻杨一清
为走私十三将领围攻杨一清
弘治十六年(1503年)十一月,发生了一起惊心动魄的走私案例,它令明代为何没有禁绝走私的原因展露无疑。那一天,杨一清面临着自上任以来最危险的一天。总兵刘胜率领边严准、刘恩、王得、马良、施礼、丘雄、梁守、熊完、林彦彬、文信、张信、樊祥、何安等13名将领围功杨一清,他们个个剑拔弩张,声称如果不放了姚堂绍他杨一清休想站着出去。
甘肃总兵领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刘胜看着杨一清,忽然冲着将领们怒吼道:“你们这帮狗东西,还不放下武器!胆敢对杨大人无礼!放下,放下!”马良等人气哼哼地把宝剑入鞘,刘恩则不阴不阳地对杨一清说道:“杨大人,您刚来边关一年多,怎知兄弟们的苦。您是在江南被风花雪月娇惯了的人,比不得我们这里粗茶淡饭、风沙蔽日”。
文信也道:“杨大人,您要知道,于易宣、王奉都是我们出生入死的兄弟。
那姚堂绍十数年来为边关纳粮纳盐作出了不少贡献呀。”施礼道:“他们虽然私自贩卖4000斤茶叶,可不过才二三百两银子而已。”
杨一清冷冷地看着他们,沉默着。大厅内静得可怕,连一个绣花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声响。突然,杨一清拍案而起,指着他们怒道:“现在国家面临边关危急,你们难道想通敌吗!你们竟然敢对长官剑拔弩张,难道你们想反叛朝廷吗!”
众人一听不禁一愣,何安最先缓过劲来,一声怒吼,手中宝剑出鞘,用剑尖指着杨一清怒道:“杨大人,我们既不通敌更不敢叛国,就是想得些小钱改善生活。这条路您不给通,那我们也只好不敬了。在边关杀个人算得了什么!”
“哈哈,杀个人是算不了什么,但是你们敢杀我吗?”杨一清豁然站起,从桌案后面走到了何安面前。双目直视何安,“何安呀何安,你今日若敢杀我,我问你何处可让你安生!来人呀,把何安给我抓起来!”杨一清说罢,两名士卒上前。何安宝剑一立:“你们谁敢!”说着眼睛看着刘胜。
杨一清走到刘胜面前,笑着看着他:“刘总兵,你敢杀我吗?”“这,这,杨大人你说笑了。我们都是同僚,谁又能狠下心来让同僚不得安生呢!”“哼,刘大人,你们昨日来软的,送我钱粮。今日又来硬的,无非是让我杨一清与你们同流合污。你们与我都安生了,那边关安危、朝廷赋税怎么安生?既然刘大夏刘大人推举我主政陕西,那我杨一清就绝不能辜负皇上、刘大人对我的恩典和提举。
你们今日来硬的,我也不怕。我现在就宣读对他们的处罚,如果你们要杀我就请便。”
杨一清说罢,回到桌案后面,拿出一支令箭,对士卒吼道:“将这意图谋反的13个人全都给我拿了,关入牢中等候朝廷处罚。从今以后,凡我治下官吏,无论文武谁敢纵容走私者,全部降一级,如果胆敢参与分赃者全部罪加一等。”
又转过头对刘胜说道:“刘大人,以我的官职没有办法处罚你,你和我就等待朝廷的决断吧!三天前我已经特快专递给皇上上奏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