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帝国的形成必须要有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在需求方面,明帝国商业的发达,催生出了官僚商人和走私商人两大商人势力。在他们和传统统治阶层的共同享乐化消费倾向下,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全国性的享乐化消费,因此造成了对白银的巨大需求,这便构成了前三章的主体内容。
第一、二章主要介绍了官僚商人和走私商人势力的增长。因为明政府希望垄断商业利益,这便使得一些政府行为的背后有了官僚商人的影子,例如王崇古、张四维等老晋商的崛起。
第四章则主要谈及了货币供给以及白银帝国的正式形成。明帝国并不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这便与民间的巨大需求产生了矛盾。因此,这就需要政府在经济政策特别是税收政策上予以最终承认,这便使一条鞭法的出现成为必然。
经过四章的阐述,白银帝国是如何形成的已经跃然纸上,读者也将从中读出笔者对白银帝国的批评。在当今史学界,绝大部分专家学者都对白银帝国持正面评价,只有少部分专家学者对其提出批评,而这部书的批评算得上是最系统、措词最严厉的了。
因为,在笔者看来:白银帝国形成后,全民性的享乐主义造成绝大部分白银流入权力阶层、走私集团和官僚商人集团的私囊中,明中央政府以及广大中小商人和百姓其实并没有多少白银。明帝国一些行业的兴盛,特别是娱乐业的兴盛,所托起的阶层则是上述集团及其帮闲者,与广大百姓无关。明帝国亡于“白银”是笔者写作本书的主体思想。
作为当时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无论经济、军事,还是科技文化都远远强于世界其他国家。然而,晚明却在最强大的时候灭亡了,人们应该惊讶,但又不应该惊讶。因为,白银帝国的虚假繁荣掩盖了一切灭亡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
其一,白银帝国造成吏治腐败和社会风气奢靡,官员插手经济领域,将官场变成商场,这一现象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唯一。
其二,白银帝国造成中央没钱,帝国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瘟疫、农民起义等问题时,没有财力支持,朱元璋所创立的非常先进的救灾体系,甚至整个荒政政策(包括救灾体系、预防体系、灾后救援)完全失效。
历来对于明帝国衰亡的原因有许多种说法,其实,晚明败亡的直接原因在于白银帝国的光环掩盖了诸多乱政问题,这些问题在第五章进行了重点分析。
第六章是在本书完成后,在各位师长、朋友、部分提前阅读草稿的读者的提醒下新增的章节。侧重描述了商业与贸易方面的政策的出台过程及权力斗争,以及对百姓的影响,但对于农业经济中的权力斗争及影响涉及非常少。所以,仓促间补写的第六章并没有按照“评书体”去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