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白岩松、龙永图:中国,再启动全文阅读 > 第6章 再启动:谈判与改革(4)

第6章 再启动:谈判与改革(4)


  开个玩笑说,日本历史上就是一个"傍大款"的国家,你只要强我就傍你,因为它是一个岛国。当中国处于唐宋以来最强盛的时候,它义无反顾、毫不犹豫地拥抱中国。后来看到了德国的某些优势,借鉴了德国的很多东西。当美国强大了之后,即便美国扔了两颗原子弹到它的国土上,它仍然坚决拥抱美国。现在为什么中日之间问题还很多?我们强大了它还不适应,内心里还没有真服。等我们的GDP超过了它的四五倍,等我们的社会文明程度又上升一个新台阶的时候,日本一定要面临一次艰难的选择:它是不是重新要傍这个大款?中日关系的钥匙在中国的手里,这把钥匙是,我们是不是能够真正地强大起来。

  谈到"强大",大家都热血沸腾,但后边是要有助推力的。我觉得最重要的助推力就是开放。这20年,大家难道觉得入世谈判的进程仅仅是一个商业意义上的开放吗?开放这个市场、那个配额等等?不是,首先是把内心打开了,心态的开放、精神的开放,甚至对我们不喜欢的事情能采取不是立即批判,而是共存的心态,这也是开放的一种标志。我觉得这20年中国是从"硬开放"到"软开放"。我指的"软开放"是精神、思想、内心等等。只有当你有一天真开放了,你才能把所有的优点拿过来,真正强大自己。否则的话那580万吨的年钢产量和4万吨的年钢产量放在那里,那仗怎么打?八年能打赢,不错了。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瞩目,无可置疑。那么,我们改革开放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终极目标如果是我们从世界得到什么,那么这个格局就太小了。终极目标应该换成,将来我能为世界做什么。这才是真正的格局。我觉得格局是改革开放的收获、结果,也应该是目标,同时也是方法。

  若拿《道德经》举例,我们的感受就非常深了。《道德经》里说"天长地久",天为什么长,地为什么久?因为它从不考虑自己的长和久,只考虑如何润泽万物。结果万物都有生命周期。天和地能长和久,因为它从不考虑自己,这就是格局。还有,江和海容纳百川,最后,万千河流汇江海,为什么?因为它比别人低,这是格局。还有,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是柔软的,人死亡的时候是硬的,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翠的,死了的时候形同枯槁。因此,强硬是死的信息,柔软是活的信号,这也是格局。看似柔软,其实最有生命力。因此,用《道德经》里的另一番话说,就是当你真正无私的时候是受益最多的。请问,这个真正的无私不就是格局吗?我一直期待必须给中国时间,因为现在还来不及想全世界的问题,现在先要把自己的问题想好,把这十三四亿中国人的问题想好,就给世界解决了大问题。

  但是我们的格局绝不能停留于此,请问,你对人类的发展做出什么贡献?我们一提就是古人的四大发明,请问方便面是你发明的吗?卡拉OK是你发明的吗?电饭锅是你发明的吗?无数个现在的东西都不是我们发明的,我们要重新建构我们的格局。如果从某种角度来说,日本,我们讨厌它,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也是我们的一个邻居,怎么把错路走得这么邪乎呢?你得帮助它走回正路,这个格局就不一样了。我期待中国真正强大之后的标志是,以天下所有的人为兄弟姐妹。当你真有了这种格局的时候,其实你得到的也是最多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不把目标确立为走向这么大的一个格局,你13亿人的一个叫中国的国家,那就格局太小了。说句实话,有的时候,我们既幸运又"不幸"的是,我们生活在中国。幸运,不用说了,有的时候加引号的不幸是,你天然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国里头,你就必然要承担作为一个大国所有的焦虑、痛苦和责任。如果我要是生活在一个十几万人口或者几百万人口的国家,我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好了,我不承担对这个世界的责任。但是中国躲都躲不开,因此既然你躲都躲不开,如果再没有格局的跃升,那种拧巴可想而知。所以我觉得也许我们这代人看不到,但是中国一定要把自己的目标走到更大的格局上,以天下所有的人为兄弟姐妹,否则的话就走歪了。

  规则提供的是发展平台而非束缚龙永图

  是的,我同意岩松的观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大家谈的最多的就是两个概念:规则和开放。

  "规则"是我们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最核心的问题。因为我们中国要走向法治的国家,如果不接受世界规则体系的话,要真正成为一个法治国家是很难的。因此,建立一个法治的社会,对我们中国来说、对我们经济的发展来说,都是具有根本意义的事情。

  当时反对中国入世的一些中国人经常质疑为什么要让外国人制定法律法规拴住自己的手脚,但事实上,入世是认可一个全球公认的规则体系,只有在这个体系之中,大家才敢放心大胆地与我们开展投资和贸易。这对参与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是有利的,并不是什么束缚。

  如果不遵守这一套规则,我们中国的经济不可能上一个大的台阶,所以规则体系非常重要。到了今天,规则的问题越来越重要了,十八大以后,习主席提出来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句话讲得非常深刻。

  我们的整个改革就是要把一切都纳入法治轨道,政府权力也要纳入法治轨道。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政府相当强势的国家,如果政府不把自己的公权力置于法治的笼子里面的话,那么整个社会就不可能建立起法治社会。

  除了规则以外,我们在谈判当中坚持的另一个概念就是"开放"。所以我当时讲,加入世贸组织无非就是两件事情:第一个是接受规则,遵守规则;第二个就是开放。对于开放,现在大家都以为主要是开放市场,主要是让国外的商品能够更好地流通到中国来,但实际上主要是给整个社会带来一种开放的心态。因为只有开放,这个民族才会觉得自己和别人相比还有不足。

  如果你不开放,老是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你闭关自守,你就不进步,这就是我们改革开放之前所发生的事情。一旦开放以后,眼界一开阔,觉得自己怎么会差那么多?他们有那么多的优点值得我们学习,所以一个国家只有开放了,才能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是不得了的民族,所以我们在谈判进一步把开放理念引进来以后,确实使整个国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所以,开放的心态、学习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一个国家是开放的,而且它又是遵守国际规则的,那么我觉得这个国家和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就能实现"双赢",就像处理家庭关系一样,你对你的家人抱着一个非常开放的态度,但是你又有一定的原则,道德的原则也好,其他的原则也好,那就能够形成一种"双赢"的关系。

  加入世贸组织扩大了中国的发展格局。

  一个国家的发展要讲格局,格局是什么?简单地讲,格局是一个人所关注的利益圈的大小。比如,有的人在身边画了一个圈,把父母孩子的利益放在里面,还有的人画一个更大的圈,把兄弟姐妹的利益也放在里边,还有的人把亲戚朋友的利益放在里面。个人是有格局的,国家也是有格局的。

  关于格局的问题,我觉得每一个国家还是要以自身国家利益为基础。但是如果只考虑自己国家的利益,并且把自己国家的利益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实际上违背了"双赢"的原则,你自己的国家利益不可能建立在牺牲其他国家利益的基础上。

  所谓"双赢"的原则就是,要使自己国家的利益和别国的国家利益同时得到保障。可以有一个小的格局,也可以有一个大的格局,但是一个原则就是你的利益圈里所有国家都共同受益,这样才能够使你这个所谓的格局得到实现。比如,在我们过去不太强大的时候,我们对周边的事情考虑得比较少。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对外开放,实际上主要是面对太平洋国家和地区,比如美国、日本、韩国,还有中国香港、台湾这样一些地区,当时我们主要的利益格局应该说是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现在,我们中国经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发展起来,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东西部的差距问题,西部依然非常落后。于是,中央提出了西部开发,解决我们东西部的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国际的格局也会发生一些重大变化。十八大以后提出的非常重要的两个区域发展战略,一个是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有一个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执行这两个重大的区域发展战略,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我们的西部地区,从新疆一直到云南、广西这样的地方,包括四川、重庆等,它们是"一路一带"战略的主要参与者。通过它们的参与,扩大对外开放,这样格局就比原来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