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谈判过程中,汽车产业是当时的难点之一。汽车产业不仅涉及产业本身,而且也涉及产业上下游一系列相关产业,从钢铁一直到汽车的销售、石油加工等上下游产业,它是一个关联度很大的产业,涉及很多人的就业。
从我们的谈判对手来讲,他们也特别看重和看好中国潜在的大市场。我们的主要谈判对手,不管是美国也好,欧盟也好,他们一大堆汽车巨头都等着进入中国市场。所以在谈判当中涉及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压力最大,困难最大。
比如说汽车的进口关税。
像汽车这样的一些产品,当年进口关税很高,关税最高的时候,可以达到180%、220%。虽然后来慢慢下降,到入世谈判之前,汽车进口关税差不多还高达80%,相当高,因为美国提出的要求是25%。
当时几番讨价还价,我们最后决定可以在入世五年以后,满足美方和其他国家的要求。
然后是汽车进口配额许可证的问题。入世以前,汽车黑市很猖狂,我听说当时一个汽车的进口配额可以卖到一两万块钱,所以谁拿到一个汽车进口配额,谁实际上拿到了现钱,立马成了"万元户"。现在我们的谈判要把整个汽车进口配额许可证取消,那就是要砸掉很多人的饭碗,所以有一个相当强大的利益集团在阻挡取消配额,提出冠冕堂皇的理由。
当然,还有一些人对我们入世不是很了解,认为把汽车关税一下降,那么大量的廉价外国汽车就会进来,再加上取消进口的许可,那么外部汽车更容易进来,这样我们国内的汽车产业就会遭到毁灭性的冲击。当时,国内生产真正高质量汽车的企业并不多,因为政府一直在控制,很多经济批量小、质量差的国产汽车确实比较脆弱,当时大家给它冠上世贸组织的一个定义,叫"幼稚产业",就是还没有长大的产业,很多人非常担心入世对国内汽车产业的冲击。当时一方面是国外的厂家、国外的谈判者,要把外国的汽车产业搞到中国来;另一方面我们自认为自己的产业还幼稚,需要保护,因此在汽车产业这一块,谈判时斗争很激烈。
对于中国入世带给中国汽车产业和中国汽车市场的影响,我想首先从我们所做出的一些具体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款来进行分析,因为只有这种分析,才可能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分析。
我们还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中国入世对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影响。我们必须把中国入世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和中国汽车市场的影响放在我们中国加快市场化进程这一个大背景之中,是中央为了扩大开放,为了加快中国的市场化进程而做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所以,中国入世在汽车工业上采取的一些措施不是孤立的,是中央推动整个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和对外开放重大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中国在汽车的问题上到底做出了什么样的承诺?这些承诺对于中国的汽车产业和市场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我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汽车产业的承诺其实也很简单,无非是下面几条:第一,大幅度地降低进口汽车的关税,从当年的100%、120%,逐步降到25%。
第二,取消对于汽车进口的审批,取消汽车的进口配额。第三,取消在我们汽车产业政策当中,关于所谓国产化率的一系列措施,消除对扭曲国际贸易所产生的影响。第四,逐步开放有关汽车的一些服务贸易。那么,中国入世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和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中国长期搞计划经济,因此我们在看待一个产业的发展的时候,更多的是注意产业本身,常常忽略了市场和消费者。那么,我们在对入世做出判断的时候,自然就常常忽略了入世对培育中国汽车市场的重要作用。
要知道,我们在有关汽车产业上的一些让步和承诺,并不是在西方的压力之下,更不是在美国的压力之下做出的。对于我们做出的这些让步,我认为是一种进步。因为一个汽车进口关税高达100%,对汽车进口实行严格审批,采取配额制,就是为了保护国内落后的汽车产业,但是它正好损害了国内整个汽车消费者的利益。
我们做出的承诺,首先是为了解决保护落后的问题。我们当时保护落后,不仅是保护了我们自己的汽车企业,也保护了部分抢先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大家都知道,在入世前十年,一些二流、三流的外国轿车品牌,以一个较高的价格统治了中国汽车市场十年之久。在入世谈判当中,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不仅是国内产业的一些同人,也有一些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代表,也希望我们在降低关税和取消配额方面,采取更加缓慢的动作,希望我们的开放慢一点,以便保护他们这些二流、三流的外资品牌。入世带给中国汽车产业的另一个变革,是打破了对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限制,使得不少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入中国的汽车市场,形成了中国汽车市场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及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的繁荣局面。
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井喷现象,使得大量的投资者,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看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希望,从而加大了对中国汽车产业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进入一个行业,必然会降低汽车价格、提高汽车质量,从而带来更多的汽车购买者,使得中国的汽车产业和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大局面。任何一个产业只要出现投资者和消费者的这样一种良性互动的局面,这个市场的发展就是不可限量的。
客观地讲,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汽车产业大发展的一个"催化剂",是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井喷发展的一个"引爆器"。
我们要感谢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汽车消费者的迅速增加,正是这个发展,成了中国汽车发展和中国汽车市场井喷的内因。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催化剂"和"引爆器"的巨大作用。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外因的推动,要达到这种质的变化是不可能的。
多谈规则和方法
白岩松
若换一个角度来看,20年的谈判并非只有在达成协议后才开始具有意义,其实整个过程都是一个中国跟世界磨合和进步的过程,因为我们要接受很多概念,比如规则意识,需要慢慢深入人心。比如,加入国际足联是什么意思呢?意味着你没加入的时候,你可以自己画足球场的大小,你也可以13个人踢球,的确很自由,因为不受体系约束。
好处是这个,坏处是什么?永远你自己玩儿。
但是当我们在香港霍英东他们的帮助下,加入了国际足联的时候,就要接受与国际足联所有相关的规则,11个人踢球,正式比赛上半场45分钟、下半场45分钟,换三个人,然后什么红牌什么黄牌你要接受。好处是什么?如果你踢得真好你就可以得冠军。当然,中国还没享受到这个好处。可是今后你就不用再费脑子天天制定规则了,你要动脑子的是如何在这个规则里头把自己玩强、玩好。之前我们有很多担心,觉得WTO这些规则一旦我们接受了能行吗?当时最担心的是汽车,现在看呢,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五年世界第一,谁能想到?
当时很多代表团,这个司长代表的是农产品、那个司长代表的是汽车等,那个时候他们晚上一回来,都强调要告诉明天我这块怎么怎么的,大家都想保。可是谁想到2014年,13年过后,我们汽车的产销量已经连续五年世界第一了。这就是规则,就是你遵守规则,在这个规则的框架里头发挥最大的能动性所产生的好处。有的时候约束是进步的一部分,规则就是约束,你只有接受了某种约束才能跑得更远。
现在中国与世界的谈判,我们追求的结果当然是双赢,但是千万不要低估进程的复杂性和艰难性,甚至局部的时间会有倒退,甚至单输、双输都有可能,但是想要双赢首先要有很好的规则遵守。
举一个小例子,前几天我也路过演播室附近的一条路,排了很长的队,但是旁边的车有无数个超越你。开始的时候你还仅仅觉得他在违规,后来意识到不对,他抢走了你的时间,因为他到前边并线之后获取了利益,而你没获取。我突然更加明白规则的好处,规则就是让每个人都受到一点限制,但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更便利。如果是单方面破坏规则寻求了便利,其实等于偷走了别人的东西。我的时间被偷走了,我的便利被偷走了。因此,要有一个规则制定下来,先制约那些偷别人东西的人。因此,这世界上会有那么多协定,什么核协定、什么污染协定等各种各样的协定,同时还要坚守协调,能够真正地制止国与国之间偷东西。接下来要通过漫长的谈判,让大家感受到不能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零和游戏,要么你得、要么我得,不对,大家得共得。
再讲一个生活中的例子。1994年正是我做电视主持人的第二年,很多人都说我们这拨人够幸运的,我说是。除了我们赶上了电视新闻改革的头班车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拥有一批杰出的伙伴,崔永元、敬一丹、水均益、方宏进,我们这些被看作彼此是竞争对手的人,当时居然是互相帮助。敬一丹值班我们也会没事儿闲着跑那儿去,她晚上说什么给她提建议。等我不值班的时候,有一次是敬一丹值班,结果突然四处找我,说今天必须你值班,因为昨天中国十强赛,足球输了,我说不好,你来说。结果我那期节目得奖了。小水在那值班的时候,方宏进甚至发传真来给他提建议。现在,这样的事情太不多见了。但是恰恰是我们整体的蛋糕做大了,我们五个人其实都是受益者,如果那个时候互相拆台,最后导致人际关系很糟糕,你的能力发挥不出来,最后作鸟兽散。好像局部时间都赢过,但是整体输了,国与国之间同样是这个道理。
我觉得人类历史从来都是由犯错误,改正错误,变得更好一点,再犯错误,再改正错误,一路走下来的,不要指望一帆风顺不出错误,因此我不悲观。从一个大的前提来说,因为你只要是互相拆台,然后下绊儿,只想我赢你输,最后一定他也输。但是由于有规则,并且经过漫长漂亮的谈判,大家还是不会走到最糟糕的境地,还是应该向着更好的方向去走。
比如说中美关系,这是中国最重要的外交关系之一,我觉得现在好也好不到哪去,但是坏也坏不到哪去,因为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我乐观多于悲观,为什么?只要中国实力变得更强,双方谈判的对等性更强。两个"巨无霸"站在一起是和平的,两个优势相差很大的人想要平等相处很难。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我不悲观。
今年对我触动很深的一句话是,什么叫自由,孟德斯鸠说,"做法律允许你做的所有的事情"。这对我触动非常深,自由不是无法无天,而是先要有一个边界,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发挥你最大的能动性。我觉得加入WTO,激发了无穷的创造力,哪个规则不是如此?
现在我们感到规则意识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了,但是很多还不尽如人意,比如乱闯红绿灯、各种各样的乱插队等等。有一次我跟北京交管局管新闻的负责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我们焦虑于很多人开车加塞的时候,你有没有注意到,排的队越来越长了。如果你只注意到加塞,你是沮丧的,但是如果你看到排的队越来越长,你就知道规则意识这20年已经开始慢慢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在改变,变得更好。老百姓和政府都有责任遵守规则,但是谁该先做,要从政府做起,最重要的一点,想要让社会守规则,先把潜规则废掉。
规则的一大障碍是潜规则。只要有潜规则在,真正的规则就无法被所有人坚守,因为大家都可以找到说辞,你凭什么让我遵守规则?环境改变人,所以我觉得想要有好的规则,一点都别客气,先监督与政府有关的潜规则运行空间,把它挤死。最近,总书记也谈到了,要废除潜规则,让潜规则完全不被接受,这说到了规则意识的根本上。潜规则在,想指望规则正常运行,门儿都没有。土壤若没有了,潜规则就没有了。
重建我们的格局
白岩松
其实,开放是没有尽头的。随着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大,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一个国家的开放应该是一个继续深化的进程,而不是一个半途而废的进程。也许10年、20年、30年后回忆起来,我们会觉得现在的开放不算什么,还有很多地方还开放得不够、很多地方改革得不够。
从国际上来讲,我们要向全世界做好工作,使他们真正了解中国的开放、中国的发展对他们是一个机会,使他们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把中国作为一个合作伙伴来对待,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选择。
如果在这个选择上犯错误,会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他们能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一方面要看他们自己;另外一方面也要看我们中国是不是做得很好,不要让我们的官员和国民表现出一种傲慢、自大和浅薄,而是要让人家看到,中国的开阔胸怀和争取双赢的真实愿望。这些是使他们做出正确选择的一个很大的外在因素--是一个积极的因素而不是一个消极的因素。
当然,有一条,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我们确实要在国际上做出更大的担当、承担更多的义务,但承担多大义务也是有一个标准的,就是我们在入世时谈到的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如果我们在国际上没有更多的发言权,我们当然不可能单方面承担更多的义务,这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国际上和我们要有一个良性的互动,这样中国在世界上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大,而这个作用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
开放的反义词是封闭,封闭我们知道不好,如何不好呢?我们看一组数字:1938年的时候,那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当时日本的年钢产量是580万吨,中国4万吨。很多人都说当时4亿中国人怎么跟只有7000万人口的日本打得这么惨烈,还打了八年。请问,这580万吨的年钢产量和4万吨是多少倍的差距?那就是当时中国的现状。而背后呢?背后是同样面临外面的枪炮,日本选择了开放,而中国依然选择的是封闭,封闭的后果是后来双方的差距越拉越大。
如果用原有的GDP的统计方法来看,我们可能不知道,1895年的时候中国的GDP才由世界第一转成世界第二,因此有时一个虚幻的GDP是没有意义的。1895年是《马关条约》签订的那一年,你认为GDP第一或者第二有意义吗?没有。背后是实力,实力是什么造成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是否足够开放,就这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