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乐趣。最重要的是,能够带来乐趣的,是读书本身,而不是读书以后的结果。
现在国内的书店,最显著的位置一定是这样几类书:与考试有关的,与养生有关的,以及所谓的"畅销书"。这反映出当下人们最关心的内容,要过关,要长寿,要有谈资,怕被时代抛弃,其实全都具有某种功利性。当然,这些都无可厚非。但也有很多好书与功利无关,选择去读它,只因为阅读的过程会带给你不同寻常的体验。
我来这里的路上,在看张曼菱写的《西南联大行思录》,一次又一次地让我热泪盈眶。这种热泪盈眶我觉得很好,让我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还会被什么所感动。
这本书中写到,邓稼先的爸爸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的著名教授,在抗战爆发之际,他的儿子即将去昆明读西南联大的时候,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儿子,学科学吧,科学有用。"这句"有用"的确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某种心声,但是如果没有哲学,没有情怀与境界,他怎么会让自己的儿子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抛离这一家子?最后,邓稼先成为了我们的两弹元勋啊!
书中还有一处细节。南开大学在1937年7月底被炸成一片废墟,当时的校长张伯苓发表讲话:"本人对于此次南开物质上所遭受之损失,绝不挂怀,更当本创校一贯精神,而重为南开树立一新生命。"蒋介石就是在南开被炸之后的第二天,做出全面抗日的决定,他讲了一句话:"中国在,南开在。"而张伯苓的儿子从军学习飞行,最后驾驶那种简陋的飞机,在与日本人的战争中阵亡了。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校长,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校长公子。我读到这些的时候,眼泪就下来了。都是一些"无用"的叙事,但又深藏着乐趣与回味。你的人格就是在这种无用的事情的熏陶中,慢慢地健全独立起来。
现在应该提倡人们都去做些看似无用的事。
我每周必须跑五天步,非常无用的事儿,但是跑的过程慢慢成为一种享受,自己跟自己对话,把自己放空。累得一塌糊涂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跑步,跑完以后,累的是腿和脚,但心和脑子都缓过来了。这也是一种辩证法。
厦门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我认为一所好的大学最重要的因素,正是引领永无止境地探索。创新需要具备的素质: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立的人格,人心的自由。通常对"自由"的理解是狭隘的,真正的自由在内心。可以探究而且能得出一定结论的就不算辽阔,比如宇宙;无法掌握的才是最辽阔的,比如人心。创造就是对固有牢笼的挣破。所谓自主创新,没有自主就不会有创新,一所好的大学是将"有用"和"无用"相结合,创造一种真正的辽阔。
所以未来中国的创造力,一定是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发呆、开始思想、开始与众不同、开始另辟蹊径、开始被鼓励并乐于做无用的事情开始的。
我期待那一天更早地到来!
2014年厦门大学
其实,我很想给这篇文章起另外一个标题:让生命中总有一点儿闲。
有更多的闲,是一个人与一个社会进步与健康的标志。二十多年前,我们一周只休息一天,后来一周休息两天,再到现在,全社会探讨一周休两天半的可能。毫无疑问,人类正奔着一周休息三天的目标大踏步前进。我能感受到,将来最大的产业当然不再是房地产,而是健康医疗产业与休闲文化产业。
可惦记这个美好目标的同时,我们得思考另外一个问题:有闲的时候,我们都在干什么?
打麻将、看电视、跳广场舞、喝酒吃饭、看手机……估计没落下什么吧?
我们很难指望这些休闲活动演变为创造力,也很难让心灵腾飞。因为我们既不习惯与自己对话,也不习惯仰望星空。我们想闲却又怕闲也不会闲。
没钱,是穷人;有钱没闲,也只是打工者,不管你有多少钱都是。有一些钱又有一些闲,才有可能让生命多些有质量的色彩。但有闲不会闲,只是为了打发时间,也依然离成为生命的贵族太远。
把有闲,当成对生命的奖励与激励,我们还需要时间!
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必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怀着好奇心看待每一次失败,试着弄明白,这是不是老天爷在提醒自己,要开启某种更好的人生?成败与否,不在当下,往往需要历史的追认。
各位同学,你们应该都是高考当中的佼佼者,因此走进了这所大学,也算是这个阶段的成功人士。接下来,你的期望值将不断被调高,因为进了好大学就应该有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应该有更好的未来,好的朋友、好的家庭,以及所有好的期待……你的人生将不断被这种更高的期望值,推向"不成功就会很麻烦"的境地,这似乎更像一个无底洞。所以,今天要跟大家沟通的话题,叫"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输得体面,并且有尊严
当下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中国的很多扭曲和乱象,都与追求面上的成功有关。我们只是追求现实的结果,往往不追求真理;我们把结果看得非常重,因此我们从不享受过程;我们为了实现某种期待,往往不择手段。
2012年,我参与过整个伦敦奥运报道,伦敦奥运会最重要的那句话,叫"影响一代人"。有记者提问:"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回答:"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这句话很正常,在中国,很多事都能教孩子们如何去赢,但是他的下一句话让我格外感动:"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这是中国人很缺乏的一种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从小到大,什么时候学习过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我记住了这句话。一方面,它让我更加明白,体育为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此时的中国。有时,离故土越遥远,感受就越清晰。
仔细想想,在我们的人生中,谁躲得开失败?谁躲得开挫折?可是如果从小到大,我们都没有接受过挫折与失败的教育,不能够体面且有尊严地面对失败,成功又有什么意义?
其实老祖宗早已明白这个道理,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为什么我们从来不教十有八九时的心态和应对能力?十之一二的成功,被看得极其重要;十之八九的挫折,也被放大到无以复加。
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输了一场球,一帮人居然痛哭了一夜,集体喝大酒。很多年之后,突然一回望,才知道和后来所要经历的一切相比,那是多么微不足道的失败,而且是多么美好和难忘的失败。可是当时,我们以为世界末日来了。
近年来,在各个高校,不止一次地发生过年轻学子在如此美好的年华结束自己生命的不幸事件。我们的分数很高,心脏却不够强,很小的挫折都会被我们放大。更何况,在太多成功学的概念笼罩下,稍微有一些不如意,便陷在负面情绪中难以自拔。这样的悲剧值得探讨,社会应该教会我们的孩子什么?
因失败而伟大
其实,回头看中国历史,包括世界历史,想想看,失败很可怕吗?中国有无数的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失败,而不是因为成功。
岳飞是因为成功才伟大吗?如果从我们现在的成功学角度来看,岳飞很失败。不管你仗打得怎么样,被人家N道金字令牌召回,最后还给办了,在当时的社会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当时的成功者是谁?是秦桧。可是后来呢?秦桧在西湖边上已经跪了多少年,但岳飞是我们心目当中的英雄,对吗?
项羽是成功者吗?作为一个男人,一个将领,项羽已经失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吧?都霸王别姬了。但是他仍然以英雄的形象,存留于中国的戏剧故事和百姓谈论当中。反倒是成功者刘邦,会让我们在内心里,产生某种不屑或者不那么喜欢的感觉。
林则徐的人生成功吗?大家只记住了他成功那一点-虎门销烟,但却不知道在很多妥协派的压力之下,一年之后林则徐被去职。从当时的官场角度来说,他成功吗?一点儿也不。
好了,我们不说具体的人了。为什么要补上失败这一课?不仅仅是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更因为人生不是一次注定成功的旅程。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一条单行线,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赢了全世界,也赢不了这个结果。死亡,是一个最大的失败,你应该怎么去面对它?所以这一系列的举例,都是为了说明,补上"失败"这一课,对此时的中国和每一个中国人,是多么重要的事。
失败,其实有很多意义,这些意义比成功大,或者说有一种成功必须是以失败作为助推力的。南唐李后主,要论失败的话也登峰造极了,我们想要经历那样的失败都很难。但我们至今仍在谈论他,为什么?因为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创作者,留在了中国的文学史当中。如果不是彻底的国破家亡,他会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一种感怀吗?不会。这个失败对于李后主固然惨痛,但对于后人,对于中文的传承,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在他的文字中,失败,竟然成为了一种美妙的意境。
莫扎特,我不止一次去过他的故乡萨尔茨堡。他生前在家乡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屡受排挤,命运多舛。但他又是一个天才,天才到什么地步?他一生中创造的音乐作品,交给普通人抄谱,都未必抄得完。但是现实中,他的人生很失败,不成功。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莫扎特传》这部电影。他的对手,一个宫廷乐师,处处给他阻碍和折磨,但是今天,你是否还能记得他的对手的作品?没有。然而莫扎特到今天始终是一个天才的形象,活在全世界的人心目当中,而且在他的音乐中,你听不到失败,听不到挫折,听不到身世的飘零和所有的难言之隐。他的音乐,永远是人世间原本美好的那种存在,这是一个太奇妙的事情。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们去探讨贝多芬的耳聋,探讨马勒家庭的不和睦-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写下《亡儿之歌》,连他的妻子都觉得,这将是一种预言,后来他的孩子真的夭折了……但是到前年,马勒的交响乐在全世界上演的频率已经超过了贝多芬,成为第一。他曾经说,自己的音乐是写给五十年后的人们,他说对了。
另外还有多少伟大的诗人,正是因为人生中的不幸、挫折和难过,才创作出那些伟大的作品。我们都知道苏轼的作品太好了,但苏轼的官宦生涯其实是非常糟糕的,屡屡被排挤,被贬谪,但即便这样,他仍然留下了传世的佳作,连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也找到了别出心裁的出口,否则"东坡肉"是哪儿来的?所以,以史为鉴,回归到个人去看,我们应该知道,失败有时是需要的,而且是伟大创作的重要动因。
失败是一门必修课
人如果一直处于"成功"的状态,慢慢也就麻了,所谓温水中的青蛙,你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反倒是时常降临的失败与挫折,是上帝对你的一个提醒,让你从"失败"这门课里,接受某些教育。
我采访过一位企业家,问他喜欢什么样的司机,他说我喜欢出过车祸的司机。为什么?出过车祸的司机比其他人更懂得安全驾驶的重要性。这是二十年前我听到的回答,当时还不是太理解,越往后越觉得有道理。司机都是新的猛,越老越谨慎,因为刚开车的时候天不怕,地不怕,没经历过失败,觉得一切尽在掌握。当你自己剐了,撞了,亲眼目睹、甚至亲身经历过糟糕的事故,才会越来越谨慎,越来越小心,越来越知道安全驾驶的重要性。挫折与失败就是这样成为一种教育。
在一个人的成长当中,智商很重要,但是到我这个岁数就会明白,比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智商决定你有资格与谁竞争,而情商决定最终谁能赢。想想看,在座各位经过大浪淘沙,从天南海北考到同一所大学,你们的智商是相差无几的。但是接下来,走出校门之后,谁更有可能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恐怕更多要靠情商了。与人的合作,对社会的了解,对自己的心理调控,经得起失败,经得起表扬,让自己走得稳,走得远,内心强大而不失趣味,永远对前方充满好奇……我自己弄了一个"东西联大"。清华、北大、人大、传媒大学,每所学校都会给我提供五六份研究生简历,我会从中选择两个。二期学员中有一个学生,始终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被录取。我没跟她深说,其实就是因为在别的简历里,我看到的全是成功,得过什么奖,有什么优秀作品,如何年轻有为……唯独在这个姑娘的简历里,我看到了她的失败和她对挫折的态度。她写了她考研受挫之后,经过了漫长的努力和自我调整,终于又考上这样的心路历程。
那么,经历过这样的打磨,有些东西我不用再教她了。对于年轻人,我并不很关心你们得过多少表扬,有过多少成就,我只担心你们几乎没经历过像样的挫折。我觉得每一所优秀的高校,都应该在毕业证上列出一门课程的得分,证明这个学生是否接受了挫折教育,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只有既得到过很多表扬,也经历过很多挫折的人,才能作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去面对前程未卜、风险未知的人生旅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