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当莱特兄弟第一次驾机飞向蓝天的时候,他们绝不会想到,这个本来是出于好奇的探索却导致空军、海军航空兵和航空母舰的出现。
20世纪初,当国会议员、美国总统和海军部长们众口一词信誓旦旦地要大力发展航空母舰的时候,他们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后任是怎样百般阻挠这种新型武器的发展。
短短一个世纪,航空母舰经历了几多沉浮,几多考验,终于从谁也看不起的“丑小鸭”,变成了人人趋之若鹜的“白天鹅”。
世纪之交的新军事革命,再次对航空母舰提出挑战,“航母无用论”老调重弹。
航空母舰雏形问世
在航空母舰的早期发展方面,美国、英国、日本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创新,拥有一大批重大技术发明,他们的成功实践为后来的航空母舰发展奠定了重要技术和物质基础。
舰载机弹射起飞和拦阻降落装置试验成功之后,英国海军率先在暴怒号巡洋舰舰体中部上层建筑前半部铺设了70米长的飞行甲板用于飞机起飞,舰艇尾部加装了87米长的飞行甲板,并安装了简单的拦阻降落装置用于飞机降落。1918年4月,世界上第一艘为舰载机同时提供起飞和降落跑道的舰船改造完成。
暴怒号改装型航母的舰载机起降装置是首尾两段式,起飞的时候使用舰艇前面的弹射器,降落的时候使用舰艇后面的阻拦索,舰艇中间是舰艇的上层建筑,用来进行指挥控制。在使用中发现,这种两段式的起降装置在设计上不是太合理,没有充分发挥飞行甲板的空间使用潜力,所以,英国在暴怒号的基础上又进行新的尝试,看能否把舰艇中部的上层建筑移到舰艇的一侧,这样能够为航母提供更大的飞行甲板空间。1917年,英国按照航空母舰标准全新设计建造了竞技神号航空母舰,第一次把舰桥、桅杆、烟囱等转移到飞行甲板右舷,在那里设置了一个岛形上层建筑。岛形上层建筑的发明为全通式飞行甲板的设计提供了思路,英国人开始利用百眼巨人号客轮改装全通式飞行甲板,飞行甲板长度达到168米,甲板下面是机库,有多部升降机可将飞机从机库升至飞行甲板。1918年9月,百眼巨人号全通式飞行甲板航母改装完毕。
英国在航母弹射、阻拦和岛形上层建筑设计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大大鼓励了美国发展航空母舰的积极性。1919年6月11日,美国海军在1920年预算案中第一次批准改装航空母舰。用来执行改装任务的第一艘舰船是1913年下水的木星号补给舰(AC-3),这是一艘运煤船,当时的舰艇是蒸汽动力,煤炭是主要燃料。美国海军之所以看上这艘船,主要是因为这艘船载运煤炭用的腹舱容量充足,具有改装为航空母舰的潜力。经过两年的改装,第一艘能够在海上起飞和降落舰载飞机的舰艇兰利号下水,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航空母舰的雏形。1922年5月20日,美国第一艘改装型航空母舰兰利号(CV-1)在诺福克基地正式服役,这标志着航母试验阶段的结束和发展时期的来临。
英国和美国虽然对航母的早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利用舰船改装和探索的居多。英美的航母创新理念给工业化强国日本提供了很多的创新借鉴,日本决定要自行研制和建造一艘真正的而不是改装的航空母舰。这艘航母在采用英美广泛流行的弹射阻拦装置、直通式飞行甲板和岛形上层建筑等高新技术的基础上,综合集成,大胆创新,自行研制、设计和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凤翔号,并于1922年12月完工服役。这艘航母成为后来世界各国发展航空母舰的样板。1930年,英国建造的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在技术上进一步创新和整合,采用了全封闭式机库、一体化岛形上层建筑、强力飞行甲板、液压式弹射器,被誉为“现代航母的原型”。
大舰巨炮与航空母舰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战略格局正处于战后调整之中,调整的重点是裁军、撤军、削减军费军备,建立一个没有战争的、和平的国际安全环境。1922年,英、美、日、法、意五个海军强国协调裁军和削减军备的立场,希望利用战后的和平时期来限制军备发展,最终导致《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的出台。这个条约不仅限制了五个国家海军舰艇的总吨位(分别为52.5万吨、52.5万吨、31.5万吨、17.5万吨、17.5万吨),更重要的是限制了单舰最大吨位,规定战列舰、巡洋舰和航空母舰的吨位分别不得超过35000吨、10000吨和27000吨。
在18世纪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下,蒸汽机、钢铁制造业等大机器产业的飞速发展造就了战列舰这种钢铁巨舰横行于世界海洋的现实,英国纳尔逊将军指挥庞大的战列舰编队横扫地中海、大西洋和太平洋,为大英帝国的“日不落地位”立下汗马功劳,致使“大舰巨炮制胜”的传统观念在政治家和军事家们的脑海里深深地扎下了根,他们怎么会相信那种几个人就能抬得动,飞行时速只有几十公里,坐在飞机上用手枪、步枪射击,甚至靠投炸药包对地面袭击的飞机会对庞大的军舰构成什么威胁,用飞机摧毁装甲厚达五六百毫米的战列舰就像是蚊子叮大象,蚍蜉撼大树,荒唐又可笑,简直是白日做梦。为了反击这种阻碍和扼杀新生事物的保守潮流,许多有识之士进行了理论抨击,美国米切尔等人则亲自驾驶飞机对停泊于海上的舰艇进行攻击和破坏试验。当巨大的巡洋舰在飞机炸弹的轰鸣声中默默地沉入大海之后,海军决策者们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航空母舰从此在武器装备发展规划中被摆放到重要位置。
1922年7月1日,美国国会批准了海军将两艘尚未完工的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战列巡洋舰改装为航空母舰的申请,这是按照《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建造的第一批条约型航空母舰,因为条约中明确规定缔约国可以用战列舰改装航空母舰。1927年11月16日,萨拉托加号(CV-3)服役;当年的12月14日,列克星敦号(CV-2)服役。从此之后,美国海军航空母舰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不再利用别的舰船改装,而是专门设计和建造新型的航空母舰。突击者号(CV-4)有幸成为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1931年9月26日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厂铺设龙骨,1933年2月25日下水,1934年6月4日服役。此间,日本建造了赤城号和加贺号航空母舰。
1936年《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失效,海军列强又展开了新一轮军备竞赛。在这一轮军备竞赛过程中,具有军事变革思想、能够看到未来技术发展的国家坚持大力发展航空母舰的军事战略,而思想保守落后的国家却继续坚持“大舰巨炮制胜”的思想,大力发展以战列舰为主的军事战略。美国乘机加速了航空母舰的发展,一系列新型航母陆续服役:1937年9月30日,约克城号(CV-5)服役;1938年5月12日,企业号(CV-6)服役;1940年4月25日,黄蜂号(CV-7)服役;1941年10月20日,大黄蜂号(CV-8)服役;1941年6月2日,长滩号(AVG-1)护航航空母舰服役。至此,美国海军已经拥有9艘航空母舰,而当时世界航空母舰的总数是37艘。此外,日本建造了翔鹤级航空母舰,英国建造了光辉级航空母舰。
要原子弹不要航空母舰
1945年,美国空军的两架B-29战略轰炸机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两颗原子弹,从而揭开了核竞赛的序幕。既然战略轰炸机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投放核炸弹,既然洲际弹道导弹可在洲际范围内投射核弹头,既然一枚核弹头能够毁灭一座城市,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发展航空母舰,还有什么必要让舰载机飞行员去冒生命危险迎敌作战呢?一个令人恐怖的核战略在形成和发展之中,而航空母舰从此被打入冷宫。出于军种和部门之见,海军发展航母受到严厉批驳,在空军和陆军看来,把有限的经费用来发展航母简直如同把金钱扔进大海,毫无价值。海军哪里肯服,认为航空母舰永远是国家威力的象征和现代战争的核心与支柱,于是举国上下展开了一场空前的学术大辩论,所谓“大小航母之争”、“航母与轰炸机之争”等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正当学术界“自由化”情绪日益严重的时候,美国国会突然决定将已经开工建造的美国号航空母舰立即下马,以便省下钱去发展B-52轰炸机和战略核导弹。此举惹恼了海军将领,于是不少三星、四星将军纷纷辞职,拂袖而去,愤然离开领导岗位,从而酿成了闻名于世的美国“海军将领大造反”事件。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海军航空母舰数量从“二战”中的100多艘骤然减少到20多艘,航母发展从此进入谷底,没有人再理会这种“过时”的装备。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的曾经不可一世的美军,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军事战略:是准备打一场从来不会真正爆发的核大战,还是准备打那种经常使用航母战斗群的中、低规模常规战争?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1982年的马岛海战,1983年的美军袭击格林纳达,1986年的美利冲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美军入侵巴拿马、索马里救援、海湾战争和波黑维和等军事行动,使美国人不得不对航母的作用重新认识,最终使航空母舰得以重新定位,并决定继续作为海军兵力结构的龙头、核心和支柱进行发展,并作为推行强权政治、武力威慑、遏制危机、前沿部署、兵力投送和对地攻击作战的理想工具。
“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海军,曾经拥有50来艘航空母舰和1000架左右的舰载机,但后来很快遭到削减,其原因倒不是军事战略问题,而主要是国家经济困难,所以卖航母一度成了英国刺激经济、走出危机的一大时髦举措,澳大利亚、阿根廷、巴西、印度等国的航母,都曾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家当。最令人痛心的还不是卖航母的事,海军战略的改变最终使英国从巅峰跌入低谷。航空母舰大量退役之后,海军就不再负责海上制空权,全部舰载机和海军飞机交给英国空军管辖,海军只保留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和直升机,一支昔日强大无比的海军就这样被活生生地肢解了,无敌级航母就是在这种万般无奈的背景下出笼的。海鹞式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和滑跃式飞行甲板的创新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新潮,许多国家纷纷仿效,其实那是英国海军从大甲板常规起降飞机航母向轻型载机航母时代过渡的一种无奈之举。
苏联海军在“二战”以前是一支被人看不起、很不起眼的近海防御型海军,战后初期斯大林曾经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振兴海军装备规划,计划1946—1967年建造1500艘舰艇,其中确定发展4艘航空母舰。20世纪50年代进入核时代之后,受美国航母发展悲观论调的影响,赫鲁晓夫认为建设远洋舰队的计划是错误的,在核武器时代,航空母舰不过是一种“浮动棺材”,反对发展航母,主张优先发展核导弹和远程轰炸机,这种思想与美国的反航母派如出一辙。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在美国航空母舰面前俯首帖耳,丢尽了脸面,于是乎铁了心要发展航空母舰。先是建造了2艘直升机航母,后来又建造了4艘基辅级4万吨的中型航空母舰,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建造6~7艘7万吨的重型核动力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级。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苏联的解体,使本来有希望在20世纪末拥有10来艘航母的一支强大海军,几年内被倒腾个精光,只剩下1艘在家门口转悠,其余的要么进了炼钢炉,要么就卖给了别的国家成为游乐园,为此而倾注了毕生精力的苏联海军前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元帅不仅前功尽弃,且下场悲惨。
“二战”后航母大量被淘汰
1945年“二战”结束时,世界上有航空母舰180多艘,还不包括战损的那些航母,也不包括用商船改装的200多艘护航航母。可现在,即便把那些勉强称为航空母舰的万吨级航母也计算在内的话,也只有20多艘。如果抛开数量只谈航母技术发展的话,“二战”以来应该算是航母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一系列新技术革命的推动,核动力装置的采用,喷气式飞机的上舰,蒸汽弹射器、着舰阻拦和助降装置的采用,精确制导武器、指挥控制通信和导航系统的使用都使航空母舰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核动力装置的采用无疑是航空母舰的一次重要革命,它不仅续航力趋于无限,持续航速大大提高,25年才需要更换一次燃料,而且也为发展9万吨、10万吨航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美国航空母舰已经全部实现核动力化。1945年开始喷气式战斗机首次上舰,把螺旋桨飞机的航速从每小时150~600公里一下子提高到1100多公里,飞机的重量增加到20吨甚至30吨以上,体积也大大增加。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对航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蒸汽弹射器等特种装置的研制也为超音速舰载机的安全起降提供了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