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擂台赛全文阅读 > 第6章 著书立教 儒墨初争(5)

第6章 著书立教 儒墨初争(5)


  梁惠王说,寡人还没有仁慈的心吗?河内没粮食吃了,寡人就把河东的粮食运过去;河东有灾荒了,寡人也是这样。寡人总是指示下面的人,救灾物资要发放到位,家园重建工作要抓紧落实,看见又有百姓受灾,寡人眼泪哗哗的。看周围的那些国家,有谁有寡人这样用心?你居然说寡人没有仁慈的心!孟轲说,假如有两个人去打仗,看见敌人来了,一个逃跑了一百步,一个逃跑了五十步,五十步的嘲笑一百步的,为什么?梁惠王说,我知道,因为看见他鞋子掉了。孟轲说,你当是脑筋急转弯哪!我问五十步的有没有道理嘲笑一百步的?梁惠王说,当然没道理啊,都是逃兵嘛。孟轲说,这就对了,那么用刀子杀人和用棍子杀人,有区别吗?梁惠王说,没有区别,都是杀人嘛。孟轲又说,那么用刀子杀人和用政治杀人,有区别吗?梁惠王说,也没有区别,也是杀人嘛。孟轲说,这就对了,那么大王你天天吃的是上好的肉,你的马厩里是上好的马,而外面的百姓面有饥色,甚至还有饿死的人,你这跟带着野兽吃人有什么区别?野兽吃人,人看着都会伤心,你还自称爱民如子,有带着野兽吃自己儿子的父母吗?梁惠王心想我冤不冤哪,一会儿是巫妖王之仁,一会又成了率兽食人了。只好说,想以前的晋国啊,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晋国更厉害了,但现在分成了三个国家。寡人的魏国,一会儿被齐国欺负,一会儿被楚国欺负,一会儿被秦国欺负,寡人很自卑,寡人感到羞耻,寡人“愿比死者一洒之”。孟轲也见好就收,赶紧说,唉,年轻人,失利不失志,不要说什么死呀活呀的,知道吗?以前的周文王、商汤王,就是只有一百里地,最终也能成为天子啊。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吗?且听我慢慢道来——这个首先嘛要从人的本性说起,这个人之初嘛,性本善……

  这个性善论就是孟轲理论的核心部分,因为性善所以有“义利之辩”,所以能推行“王道”。那么什么是性善论呢?要和孟轲另一句话连起来看,这另一句话是“人之异于禽兽者其几希”。有的同学就问了,孟轲玩什么嘛,一会儿说人性本善,一会儿又说人和禽兽差不多。其实我们孟轲同学的意思说,我们人哪,这不从树上下来还没多久吗?我们的心里有大量的动物性哪,我们和那些动物的区别其实是很小的,这很小的一点,就是人性哪!同学们,要严防死守啊,千万不要没了人性哪。我们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人性,我们一定要找到它、发扬它,我们就是一个好人,我们的世界,就会充满爱心。知道怎么找到它吗?你有没有见过一个陌生的小孩掉到水里的时候,虽然不是你救他上来,但是你是不是很盼望他能被救上来,你盼望他能安然无恙?这就是恻隐之心哪!是因为他是你的亲戚吗?是因为他是你的乡亲吗?都不是,只是因为他是一个人,这就是仁哪;你有没有听见别人说你是好人,你就很高兴,你做了不地道的事,被人发现了会觉得羞耻?这就是羞恶之心哪,这就是义啊;你是不是有过在酒席上吃饭的时候,看见有人抢着吃好菜,你会觉得这样不好,看着大家争着把好的位置靠里的位置让给别人,你觉得好?这就是辞让之心哪,这就是礼啊;你是不是很多话,你会觉得有道理,而另一些话,你会觉得不靠谱?这就是是非之心哪,这就是智啊!所以仁义礼智其实并不远,它就在我们心里,它就等着你去发现,等着你去发展,因为它就是我们人之所以成为人而不是动物的原因,它就是人性哪!

  所以孟轲一定要主张义利之辩,一个人如果天天想着计算得失,他就不是从人性出发,他就会离人性越来越远,最后丧失人性,成为欲望的奴隶。所以孟轲一定要骂杨朱墨子,因为杨朱主张为我,而墨子喜欢言利。虽然杨朱和墨子都会表示很冤,但这场口水大战不可避免。因为对孟轲来说,做事之前,要先摸摸你的良心,在心里问自己应不应该。

  所以孟轲一定要对梁惠王说,大王你怎么能谈钱呢?所以孟轲一定不会去那个战国时代的最佳雇主秦国那里,因为秦国就是谈利的,要想被秦国雇佣,一定要想办法帮秦国挣到足够的利益,而秦国的那些职业经理人们,也正如孟轲描绘过的那样,大多不得善终。他们像赛场上的拳王,或猴山的猴王,如果没有自己下台,便是被人踩死。但秦国并没有因为这些人的不得善终而改变自己的步伐,“齐之技击”,“魏之劲卒”,“赵之精骑”,皆不若“秦之死士”,谁都知道秦是“弃礼义而上首功”,谁都知道秦是“虎狼之国”,但就是拿它没办法,因为秦国用的是另一套理论,基于性恶论的法家理论。

  当然孟轲是见不到秦的统一,也见不到秦的骤亡的,所以他还在为儒家做着继续的努力,春秋时代的封建制度业已崩颓,孟轲又提出了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此之谓“王道”。

  10. 王道还是霸道

  孟轲是一个不错的营销专家,当齐王问他怎么样才能做齐桓晋文那样的霸主时,他说,齐桓晋文那是霸道,那种产品我是不做的,我要做就做最好的。知道什么叫三代之治吗?知道是什么王道吗?齐王说我不知道,孟轲说我就说给你听,当年汤只有七十里地,而夏桀那里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是夏桀不行仁政,人们都过不下去日子,等到汤来讨伐时,人们就像久旱碰到了雨一样高兴,汤打了东边,西边的人就不高兴,汤打了南边,北边的人又不高兴了,汤是怎么回事,怎么不先来攻打我们哪!是不是瞧不起我们哪!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吗?齐王心想这不是犯贱吗?我哪知道他们为什么犯贱,就说我不知道。孟轲说我告诉你,因为汤行的就是仁政,他对百姓很好,他让百姓丰衣足食,他让百姓活得像个人样子,大家都希望做汤的子民,这就是王道啊。齐国有地方千里,如果你行仁政,天下的农民都想到齐国来种地,天下的生意人都想到齐国来经商,天下的读书人都想离开自己的国家到齐国来,还有什么能够抵挡呢?

  孟轲还善于引导市场需求,孟轲的仁政是要以轻徭薄赋为依托的,所以一旦要追求王道,国君和贵族们要放弃不少个人享受,齐王当然又不乐意了。所以齐王说,你的产品的确很好,可是寡人有个毛病,寡人很爱钱。孟轲马上说,爱钱好啊,但是大王你想想,这么大一个国家,都是你的子民,你爱钱,百姓也会爱钱哪,把钱放在你的口袋里和放在百姓口袋里有区别吗?如果你把钱都放在你口袋里,百姓不乐意,天天说你坏话,你把钱放在百姓口袋里,他们天天赞美你,哪个更过瘾?齐王又说,我还有一个毛病,我喜欢美女。孟轲又说,喜欢美女好啊,说明大王是正常的男人。可是大王想想,现在齐国还有那么多的剩男剩女,他们也喜欢美女靓仔呀,大王一个人喜欢美女,不管他们于心何忍?为什么不多办点儿什么“非齐勿扰”的节目,让那些剩男剩女早点儿结婚,不是更叫人开心吗?齐王又说,寡人还有个毛病,寡人喜欢打架。孟轲又说,喜欢打架好啊,但是两个人打个头破血流,那是匹夫的小勇,怎么能显出大王您的品位呢?知道周武王是怎么打架的吗?周武王不打架则已,一打必定要让天下百姓一起拥护,这不比那三两个人打打群架过瘾吗?齐王又说,寡人还有一个毛病,寡人喜欢听流行歌曲。孟轲心想你的毛病还真多,但还是说,喜欢听流行歌曲好啊,因为流行歌曲喜欢的人多啊,想必大王很喜欢跟大家一起听音乐了,那大王是喜欢秦青还是薛谭啊?齐王很不好意思地说,寡人嘛喜欢韩娥,孟轲一拍大腿,哎呀,太有缘分了,我也是韩娥的粉丝啊,我就是个铁杆的“鹅粪”哪!那大王是不是希望咱们齐国都是“鹅粪”哪?齐王说,当然想了,做梦都想,可百姓都不爱听音乐啊。孟轲说,大王有所不知啊,你想想,那些民工们一年累死累活,挣的钱还不够全家吃饱饭,哪有那个闲钱去听韩娥的演唱会啊?谁也不会为了听个演唱会让家人饿死不是?就是那些临淄的小白领们,闲钱倒是有些的,但是你想想咱临淄七万户,几十万人哪,什么东西都贵,房价高,马车坐不起,连青菜都快吃不起,小白领们做着房奴车奴孩奴菜奴,就是剩俩钱敢随便花吗?齐王说,那怎么办哪?孟轲说,问题来了不是?告诉你,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实行王道。知道周文王那时候是什么样子吗?那真是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大家都没有生活压力啊,知道为什么吗?齐王说,我不知道。孟轲说,因为生活有保障啊。你想想看,每个人都有土地,只交百分之十的税,剩下都是自己的,如果想补充点儿营养,还可以到山里打猎,水里打鱼,国家是不会禁止的;做生意的,也只收很少的税收,如果有那种老年无子的,国家给他们养老,小孩子没了父亲,国家给他们养大,他们还有什么压力啊?

  除此之外,孟轲还善于趁热打铁。比如宋国有个大夫戴盈之说,你说的一成的税,的确是仁政,可是短期内很难做到,不如这样,先减点儿税,再慢慢到一成的税率。孟子说,我说个故事吧,有个人呢,他有个毛病,他每天都要偷别人一只鸡,要不然就睡不好,有人说你这个毛病可不好,怎么能偷东西呢?他说,我习惯了,不好改,要不这样,从现在起,我两天偷一只鸡,慢慢变成不偷。戴大人你说这事像话吗?既然知道是好事,为什么不现在就做?

  那么孟轲的王道,除了轻徭薄赋还有什么别的内容呢。且听一一道来。

  首先是“保民”,保民则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不折腾,就是不要天天禁止这个禁止那个,不要今天一套政策明天一套政策,百姓自己就能把日子过好,正所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第二步是为民制产。孟轲说得好啊,除了咱们这些知识分子,一般的人,如果没有一定的家产,心里就不踏实,心里不踏实,就容易生事啊,所以作为王,一定要大力培养中产阶级,他们数量大了,才能让社会稳定哪,“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所以呢每户有五亩的宅基地,再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绸子了,再养点儿鸡鸭猪狗,七十岁的人就有肉吃了,每户一百亩田地,八口之家都能吃饱饭了。

  孟轲说的第二步,其实就是井田。井田这种制度,虽说只有秦国有商鞅在那里“废井田,开阡陌”,但东方各国,也给破坏得差不多了。为什么呢?因为从氏族社会带来的这种井田制,把土地分成九份,八户人家各耕一份,中间的大家合耕,作为公共的开支,难免种私地时比较卖力,种公地时就不那么卖力,所以后来就把九片土地的平均收成作为标准,所以有什么夏代的“贡”,商代的“助”和周代的“赋”,这个“赋”就是按平均收成来摊派。但这还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贵族们开支越来越大,所以开始只收一成,渐渐就成了二成,什么“初税亩”制,“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再后来,又把徭役合并,又加一成,就有点儿“苛政猛于虎”了,如此这般这个井田制如何能维持下去?所以孟轲大力提倡十一之税,光每户分一百亩地是不够的,税收一定不能高过百分之十,这样才能真正“保民而王”。

  孟轲的王道还有一个就是“教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教什么呢?教诗书,教礼乐,教大家要互相关爱,老百姓不光要安居乐业,还要知书达理。

  当然,王道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王”,如果没有王的支持,什么都是枉然。那么“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第一当然要有仁慈的心,这一点,提倡性善论的孟轲自然是有信心的,孟轲说得好啊,西施长得漂亮,天下的人都说漂亮,韩娥唱歌好听,天下的人都说唱得好听,说明大家的器官都是一样的啊。为什么心就不是一样的呢?人心都是肉长的啊!为什么最后有的人好有的人坏呢?因为生的环境不一样,就像同样的种子,不同地方收成都不一样,因为人被欲望蒙蔽了,为了一些贪心昧着良心做事情,最后越走越远,但最主要还是因为自暴自弃,不相信自己能成为一个君子。今天孟轲要告诉你,“人人皆可为尧舜”,尧舜最初和我们都是一样一样的啊。所以孟轲对齐宣王说,你可以成为一个仁爱贤明流芳百世的王的,相信我,你做得到的,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听说大王那天要祭祀,看见有人牵着牛过去,大王就说,太残忍了,别杀那头牛了,换头羊吧!我就知道大王是一个仁慈的人,但是大王有没有想过,那头换过去的羊不是一样可怜吗?大王有没有进一步想过,那些齐国吃不上饭的百姓,不是一样可怜吗?如果大王把这颗仁慈的心放在百姓身上,还有什么是做不成的呢?

  有了仁慈的心之后呢,还是听取民意,王要用一个人,身边的人都说好,那不可靠,官员们都说好,也不可靠。要全国的百姓都说好,这就靠谱了,然后大王可以自己观察好不好,然后才用。大家都喜欢说什么天意,可是真的知道什么是天意吗?我告诉你,民意就是天意,“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人民的意志就是上天的意志啊。

  可见这个喜欢辩论,又喜欢练气功的孟轲,还真的出产了些高质量的口水,孟轲排墨杨,到底还是受了墨杨的影响,更加注重民间和个人。虽然还是在走上层路线,但已不同于孔子的调和上下,而是一心为百姓着想,甚至直接说民贵君轻。

  儒家的第二号重量级人物出场,一下子重夺优势,甚至大有一统江湖之态,而墨杨的门人,有没有反击的手段呢?墨家后人,并没有墨翟那样的重要级人物,而杨朱的道家,倒真有两个重量级的人物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