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骑青牛的老子
如果说孔子的生平是一个梦想,墨子的生平是一则传奇,那么老子的生平就是一部神话。在先秦诸子里,老子是唯一生前就有“神迹”的“子”,也是唯一死后成了神仙的“子”。
关于老子的生平,有很多不同的版本。
最官方的版本是这样的:老子原名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是周朝的图书馆馆长。那个年头写本书不容易,写一个字都得动刀子,唉,不是动刀子杀人哪,他们都是贵族,都是“君子”,怎么可能写一个字就杀人呢?是刻字啦!谁叫蔡伦没有穿越到一千年前发明纸张呢!而且孔子还没有开始平民教育,也没有写书的风气,为什么,你问了我为什么?因为写了书没人看哪!所以图书馆里多半都是些“三坟五典”的东西,在那些不知道经历多少世多少劫传下来的断了线的竹片(也许还有羊皮卷)上,李耳同学有幸找到了竹片缝里的神农呀伏羲啊黄帝啊留下的神奇法门,于是李耳同学悟了,李耳同学看清了世间万物的真相,看清了宇宙、生命以及一切。于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李耳同学就成了李耳老师,因为他的面前毕恭毕敬地坐着一个叫孔丘的学生。孔丘同学问李耳老师,老师啊,您太有学问了,整个周朝的图书,不,所有从三皇五帝以来的书您都读过,而我只读过周公的礼,夏殷两代的事,我就不清楚了,您能不能告诉我古来的礼都是怎么回事,又当如何损益呢?李耳老师说,唉,我又哪里知道什么是礼呢?我不过知道一些天上地下的规律罢了。其实真正的规律是不知道的,知道了也说不出来的,我就勉强告诉你吧,不要天天想着古人的那些东西,那些古人连骨头都烂了,那些话又有多少靠得住呢?这是第一件。第二件,人哪,最忌讳的两件事,一是露富,二是露聪明,所以真正的阔佬是不会叫你瞧出阔来的,真正的聪明人也许反而看上去一点儿也不聪明。第三件,无知不可怕,怕的是傲慢,是自满,外部的不顺利不可怕,怕的是自己欲望太多。我所能说的,就只有这些了。
这些话说得有头无尾、玄之又玄,饶是孔子那样聪明的人,也是想了半天才想明白,想明白后,越想越觉得有滋味,于是也说了一段有头无尾、玄之又玄的话。他说,鸟是在天上飞的,鱼是在水底游的,野兽是在地上跑的。天上飞的可以用箭射下来,水底游的可以用钩子钓上来,地上跑的可以用陷阱捉了来。但有一种动物,叫作龙,他们跟着风云来去,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我就没有办法了。老子大概就是龙吧!因为这段话,所以从官方版本又衍生出一个非官方的版本,说老子看出了孔子如果上位,会不利于自己,或者孔子已经在到处找“屠龙”宝刀了,所以就决定“不知所踪”。
当然,官方的版本嘛,是说老子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看出周朝气数已尽,决定出关,从周朝去秦国。到了关尹那里,关尹说,您老是周朝的知名学者了,我也是您老的粉丝之一,我是一个铁杆的“耳环”哪,只是地方太偏僻,从来就没买到过您老的大作,有点儿小小的遗憾。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知名人士都喜欢移民,不过既然到了海关,我也不要您什么保证金,给我一本您写的书再签个名吧。李耳老师心想我哪有什么书哟,我这人这辈子最烦的就是粉丝们那疯狂劲儿,所以一辈子也不写书,没想到快走了还碰到一个,算了,这也是天意,写个几千字送给你吧。这就是后世那本有名的《道德经》。
这个官方的版本曾被很多人深信不疑,后来一个叫韩愈的人唱反调,他说老子是孔子老师这个故事是编出来的,《论语》上没有说,孟子没有说,墨子庄子也都没有说,偏偏稷下那帮牛皮大王把黄帝搞成道家祖师爷时,出了个老子是孔子老师的故事,不过是道家想占儒家这个现成便宜罢了,大家不信是吗,看看《老子化胡经》吧,老子不光是孔子的老师,还是释加牟尼的老师呢,那帮人撒第一次谎,才会撒第二次谎,《老子化胡经》就是证据。虽然大家都明白《老子化胡经》是道教徒鼓捣出来的玩意,跟道家不是一回事,但终究是官方版本里的一个漏洞。
其他的漏洞也有。《庄子》第一次出现老聃这个称呼,以前没人提过。孔子墨子都没有提过老子,虽然《老子》也没有提到孔墨,但《老子》是韵文,不像《论语》是语录,墨子是散文,韵文总归要隐晦一点儿,而且《老子》也批评了“仁”呀“义”呀“礼”呀这种儒家的字眼,以及“尚贤”这种墨家的字眼,甚至“法令”这种法家的字眼。另一个漏洞就是关尹,函谷关是战国才修的,这之前,如果出关,那就不是去秦国,而是离开秦国了。这都造成了时代的问题,所以《老子》这本书的时间被一推再推,甚至被推到了战国晚期,幸好最近这些年出土的什么汉代的《德道经》什么楚简,勉强把这本书维持在战国中期或以前。但又有一种力挺老子是孔子老师的观点认为,老子这本书和老子这个人又是不一样的。
这个版本是这样的:老聃这个人是孔子的老师,他有一个私淑弟子,叫作阳子居——就是史上的杨朱,虽然老子被孔子逼走,但他的学生不愿意老师的绝学湮没,于是整理老师的理论,写了《老子》这本书。与此类似的版本,认为《老子》这本书是更晚一些的稷下黄老学派整理的老子思想。还有的,认为是关尹子也是老子的学生,这本书是关尹子写的,后人听风就是雨,就成了关尹要老子著书。不过先秦真有个人叫关尹子,还有本叫《关尹子》的书。还有更无厘头的,认为老子就是杨朱,他们其实是一个人,要不然怎么叫神龙见首不见尾呢?这真是一笔糊涂账啊。
还有更糊涂的呢。因为官方版本说老子是周朝图书馆馆长,所以人们找呀找呀,找到了周朝真有个图书馆馆长,叫太史儋,名字里也有一个儋字,也出关去了秦国,不过太史儋也是战国中期的了,要想做孔子的老师,至少得活上两百岁。但这些糊涂账都没有张道陵出山后,那帮道教徒鼓捣出来的神奇。
所以最为神话的版本是这样子的:老子他是天上的神仙叫太上老君的化身,他妈妈叫理氏,这个理氏在河里洗衣服,在河里见到一个黄灿灿的大李子,就吃下去了,后来就怀上了老子。这个时间可真是长啊,鱼类爬虫类是卵生,只有高级的哺乳类胎生,而怀胎时间越长,越是高级,人类是十月怀胎,胎儿生长时也要经历鱼类爬虫类哺乳类最后才变成人形,如果再长下去,大概就是神仙了,所以哪吒在妈妈肚子里待了三年零六个月,这个纪录被老子远远地刷新了,老子在妈妈肚子里待了八十一年,生下来头发胡子都白了。老子生下来就能说话——神仙中的神仙哪能不会说话?他生下来后指着院子里的李子树说,我以后就姓李吧,哦,不知道怎么称呼吗?没看见我很老,头发胡子都白了吗?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在肚子里就住了八十一年,这天下还有谁比我更老?这样吧,大家都叫我老子吧。这么牛逼的出生,直接把释加牟尼出生时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比下去了,难怪能“老子化胡”呢!所以今后如果有谁的孩子过了预产期还不出来,千万不要着急,他大概是想做神仙了。
但不管怎么说,那个不知是人还是神的老子骑着青牛走了,留下了五千字的《老子》。老子这个人是先秦江湖中最为神秘的人物,而且就像金大侠《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一样功力深厚。那么这个疑似他的著作的《老子》,应该有着完全不同于儒墨的微言大义吧?
是的,的确完全不同于儒墨,太不一样了,简直是颠覆啊,不仅颠覆了儒墨,而且颠覆了多数人的常识。
12. 反者道之动
有那么一段时间,有专家从美国回来,然后就对大家说啊,美国为什么有那么多发明哪?因为人家有发散性思维,不像咱们,太正规,天天只知道背标准答案,于是乎出了好多的脑筋急转弯。各种派对各种晚会上,某人出个题目,下面的人说出一个答案,出题者笑而不语,另一个人说出一个答案,出题者说,也不对,最后,没有人说话了,出题者得意地说出正确答案。所谓发散性思维者,仍是标准答案。
但老子——姑且认为《道德经》的作者叫老子—— 一定是很善于发散性思维,你说其一,他一定会说出其二,你说正的,他偏偏能想到反的。后世又有一本《反经》,或叫《长短经》也是这个路数,大家都说做了好事不收别人的报酬是好事,他偏偏以孔子之口说,这样不好,你做了好事不收任何回报,以后就没人愿意做好事了。
不过《反经》委实太长了些,虽然比起更后世的那些把一两句话能讲清的道理洋洋写一大本畅销书的效率要高些,但比起《道德经》五千个字里包含的道理来说,还是大有不足的。有理不在声高,掐架不在言多,事实胜于雄辩,老子区区五千言,颠覆儒墨,并不是老子多么善辩,恰恰在于他说出了一些事实,而这些事实却不是一般的事实,它是“道”,而且不是一般的“道”,是“天道”。儒墨大抵是不说天道的,只重人事,子产说得好,天道远,人道迩。杨朱无意于人事,但也没有大谈天道,揭开“天道”的神秘面纱的,实始于老子。
所以站在人道的立场上,老子的话大违人情,但站在天道的立场上,儒墨反倒是在逆天而行了。当然,站在我等路人的立场上,他们各执其是,倒也不妨都听听。比如今天,就不妨听听老子是如何颠覆儒墨并颠覆多数人常识的。
首先是关于“道”本身的。我们多数人都深信“真理愈辩愈明”,深信大道理是能说出来的,有很多人还深信自己说出来的那些的确就是真理,并对别人拒绝真理很为恼火。但老子却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他不止一次表明,“道”其实是说不清的,我不过是勉强说一下罢了。“道”产生了天地万物,“道”“周行而不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所以勉强称之为“道”吧。后世有个叫爱因斯坦的人说,“涉及实在的数学是不精确的,如果数学是精确的,那一定不涉及实在”,所以在老子看来,他的这五千言,也不过勉强表达一下那无可表达的“道”罢了,真正的没有表达的那些,只能看各人的造化去领会了。
再比如多数人认为,如果是道,那顶好的是被多数人理解。但老子却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我们多数人虽然也听说过“真理总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耳根子总归是软的,看见前呼后拥的专家,或看见大伙儿都在宣扬一个什么“观念”、“理念”,也以为那就是对的了。在老子看来,大概也是所谓的“下士”了吧。当然,老子的“下士”是比较客气的,不客气的,有勒庞的《乌合之众》,勒庞直接指出,个体一旦融入集体,其智商会下降,其观念出于重复、断言和传染,而非思考,其行为出于情绪,而非理性。
再比如,我们多数人都认为,刚强总比柔弱好,而老子告诉我们,柔弱要胜过刚强。你想想啊,牙齿多硬啊,舌头多软啊,最后是牙齿先落,还是舌头先掉啊?你看见那山里的水了吗,水有多软哪,石头有多硬啊,石头想挡住水的出路,水一边绕过石头,一边冲刷石头,几十年后,水还是那水,石头早已不是当初那块大石头了。你看那些天天玩刀子好勇斗狠的,有几个有好的结果呢?你看看那又坚挺又直又高大的树,台风来了就是他们先被吹倒。你看看那吓死人的大风,什么时候能吹一整个早上,那瓢泼的大雨,什么时候能下一整天呢?
再比如,多数人都认为,有总比没有好,老子却告诉我们,你们是不知道“无”的妙处啊——我们造一只碗,就是因为中间是空的,所以才能装饭装菜啊;我们造一栋房屋,正是因为中间是空的,才有房子住啊。
再比如,多数人认为,争总比不争好。老子却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与世无争,那么天下还有什么能与他相争呢?一个人与世无争,就没有任何怨恨,对于一个没有欲望的人,你又拿什么去和他争?有的同学要问了,“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怎么办?但你与人无争,没有欲望,别人在你这里即使占了便宜,又能得到多少呢?即使占了便宜也不会觉得多有成就感,但胆子却壮了,少不得还要再去占别人便宜,用不了多久,就会吃个大亏,这世上有几个到处占人事便宜而不受到天道的损的呢?
再比如,多数人总把上天看成有情有知的,说什么“人在做,天在看”,但老子却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你想想呀,如果有两只蚂蚁打架,你看见了,会去明辨是非,赏善罚恶吗?如果是两只细菌、两只病毒呢?唉,我们人类在天地眼里,比蚂蚁、细菌、病毒在人类眼里还要渺小,天地又哪里管得过来呢?天若有情天亦老啊!所以天地不过是任人类自生自灭罢了,种什么因收什么果,受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左右罢了。
还比如,多数人认为色彩越丰富越好,音乐越华丽越好,老子却告诉我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那些红红绿绿的霓虹灯,让人忘记了春天和秋天的颜色;那些几百万几千万的像素,让人忘记尽情呼吸大自然;那些震耳欲聋的歌曲,让人忘记什么是天籁;那些山珍海味,花了多少钱,吃起来还不如小时候的一根糖葫芦;那些充满刺激的电玩网游,让人的心再难得安静;那些夜夜上演的声色犬马,那些醉生梦死的感官生活,让人忘记了什么是内心真正的愉悦;那些名贵的首饰,那些漂亮的拎包,让我们不敢随便远行,不敢随便露宿。现在的人只以为消费等于幸福,消费得越多幸福也越多,却不知道经济学有一个“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购买第二台电脑的喜悦是比不上第一台的,购买第三台又比不上第二台,一个年收入千万的消费了一百万,带来的喜悦只相当于年收入十万的消费了一万。迷失在物质生活和感官享受中的人们哪,就像一个不停加注的赌徒,以为不断加大的赌注能让自己赢得更多,却不知道输得也越来越大。
还比如,一般人都认为出远门才能找到智慧和真理——见多识广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老子却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唉,你们这些迷信别人的人哪,看见善良不受待见,就把善良抛开了,看见俭朴不再吃香,又把俭朴丢弃了,到大都市没有几年,也不知从哪里学来的那些新鲜的“观念”,弄得不土不洋,连根子都没有了。交通的发达,让人忘记了离别的滋味,通讯的发达,让人不知道收到书信的喜悦。唉,你们这些以为走得越远就越有智慧的人们哪,你们真的找到了智慧吗?还是在人群中跟着大家一起疯拥着来又疯拥着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