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巴菲特的人生和财富忠告全文阅读 > 第29章 简单生活,以乐之心安享人生(3)

第29章 简单生活,以乐之心安享人生(3)


  “巴菲特还是儿童时就开始打桥牌,经常在互联网上打牌,而且牌瘾很大,经常熬通宵直到第二天股市开市,而奥斯伯格的电脑竟然出了问题,而答案就是他一星期大约要打12小时的桥牌。”这是一则《旧金山纪事》上关于奥斯伯格和巴菲特在网上对战桥牌的故事。

  对此,巴菲特这样说:“打牌方式与投资策略很相似。不论什么事情,只要根据当时你所有的信息,你认为自己有可能成功的机会,就去做它。但是,当你获得新的信息后,你应该随时调整你的行为方式或你的做事方法。这是锻炼大脑的最好方式,因为每隔10分钟,你就得重新审视一下局势。在股票市场决策不是基于市场上的形势,而是基于你认为你理性的事情上。桥牌就好像在权衡赢得或损失的概率,你每时每刻都在做着这种计算。”

  对于每一个生活忙碌的人来说,闲情逸致并不是什么奢侈品,也不需要我们花费太多的精力。当你周末无聊的时候,窝在最心爱的沙发里,翻着一本心怡的书,泡上一杯沁香的玫瑰花茶,这时候,生活的情调就会慢慢萦绕在你身边,牵动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生活需要情调,而情调也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是需要你去发掘它们,并弹奏出最优雅的调子。

  巴菲特的忠告

  巴菲特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爱好,初中喜欢乒乓球,高中喜欢举重,大学参加划艇俱乐部。在每年的股东大会上,表演乒乓球时,都会有他的身影。他从高中到大学一直是高尔夫校队的成员之一,而且现在他和伍兹是好朋友,经常相约打高尔夫球。

  1.远离城市的喧嚣

  巴菲特喜欢幽静的环境,现在还居住在50年前买的老房子里,喝着喜欢的可口可乐,陪着老伴,周围是相处多年的老朋友,每天看看自己喜欢的报纸和书,在远离纽约等大城市的地方过着田园生活。

  2.给生活增加一些情调

  我们要学会雕刻自己,为自己的生活营造一些小情调。其实,不是生活中缺少了情调,而是缺少了发现情调的那颗细微的心。说到底,情调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平和的心态,一份闲情雅致,一份优雅情怀。它就如同生活的调味品,为你的生活增添别样的味道,使你的生活不至于单调乏味。

  更多时候,它只是一种愉悦的心情,那就是在微雨的天气,故意把雨伞收进包里,独自走在街上,感受细雨的蒙蒙,细雨的浪漫,那份怡然自得,也就是情调;在寂静的夜晚,借着迷人的灯光,穿上最美丽的衣裳,浅浅啜饮,品尝红酒的魅惑;夏日的午后,独自倚着窗,凭栏眺望,佳人品佳茗。情调,其实就暗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需要我们于细微处去发现、去体会。

  巴菲特一家人的生活

  巴菲特是亿万富翁,大女儿苏茜是奥马哈一家针织品商店的老板,大儿子霍华德是伊利诺伊州的一名普通农场主,小儿子彼得是纽约的一名音乐家。巴菲特这样评价自己的三个孩子:“这三个孩子都很聪明,有很好的判断力,他们都是正派的好人。”长子霍华德是一个农场主兼摄影师,女儿苏茜是家庭主妇,彼得的一对双胞胎女儿是超市的营业员,这一家人过着十分平凡的生活,看上去与传说中的“股神”实在很不相称。对此,许多人问巴菲特,为什么不让子女来华尔街继承你的事业呢?巴菲特却回答说:“我们一家人只想过平凡的生活。”

  简单生活,以乐之心安享人生

  小儿子彼得的自传《做你自己》出版后,在接受记者访问时他坦言:“事实上,我和父亲都在做自己热爱的事。”彼得出生在美国中西部的奥马哈小城,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1958年,父亲花费31500美元买下了一栋20世纪20年代初的老房子。在彼得看来,父母都是热心公众事务的人,他们积极参与了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民权运动,彼得说:“父母从小就告诫我们,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事,应尽力与人分享有价值的思想和行为。”在彼得很小的时候,母亲便鼓励子女与不同的人交往,在交往中,去了解不同的人背后不同的故事。据彼得回忆,当时,母亲在家中接待了来自欧洲和非洲的交换生,其中一个来自捷克的孩子与他们住了很长一段时间,长大后的彼得再次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对人生的理解都会加深一层。

  大儿子霍华德是农场主兼摄影师,他记得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是:“有时你给孩子一把金汤匙,没准是把金匕首。”有能力的父母给予子女的财产应该够做任何事,却远远不够无所事事。在霍华德看来,父母给予自己最重要的帮助不是金钱,而是对每个孩子的爱和充分尊重。

  可以说,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凭借股票、外汇市场的投资,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翁,他所倡导的价值投资理论更是风靡世界,虽然说富可敌国,但巴菲特一家人的生活却十分平凡。迄今为止,巴菲特还住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那所50年前仅仅花了3万多美元买下的老房子里,他所谓的豪车是“蓝色林肯轿车”,他家里没有仆人,简单大方,和任何一个温馨的家庭一样。即便他办公的地方,午餐也是极为简单的,如爆米花、薯条、樱桃可乐等。

  实际上,像父亲一样,巴菲特的儿女们都不是财迷,与那些富家子弟比起来,他们显得很普通,他们所追求的是舒适的生活而不是奢侈的生活。巴菲特的大儿子霍华德是一位农场主,他长时间在美国伊利诺州种植大豆和玉米,他还远赴非洲,在那条件艰苦的环境里,整整生活了四年,就连巴菲特都说:“我受不了那种生活。”

  女儿苏茜是一个低调的人,之前,她曾在《新公众》杂志社工作过一段时间,接着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担任《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栏目编辑的行政助理,虽然每个月只拿525美元,但她很喜欢这份工作。身为大女儿,她很关心父亲的感情生活,她还为父亲主持了第二次婚礼。在巴菲特76岁生日那一天,巴菲特与女友孟克斯结婚,他们的婚礼十分简单,仅仅持续了15分钟,而这场非公开婚礼主持人就是苏茜。

  或许,我们难以想象,一个亿万富翁会过着如此简单而朴实的生活?确实,这就是巴菲特一家人真实的生活。孩子们只是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少部分的钱,并从事着各自钟爱的事业,各有各的精彩。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在运用手中的财富去帮助更多的人。

  巴菲特的忠告

  在生活中,巴菲特对孩子们十分抠门。他曾给霍华德买下了他现在经营的农场,但霍华德必须按期缴纳租金,否则立即收回,这对于退学不久的霍华德而言,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不过,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才锻炼出了霍华德的好品质,有人曾这样评价霍华德:“他非常聪明,在政治上具有高度的敏锐感,但尤为重要的是,他继承了他父亲身上那种诚实、正直的美好品质。”

  巴菲特对彼得的支持并非金钱,当年,彼得搬家之前曾向父亲借钱,这是彼得唯一向父亲借钱,却遭遇了拒绝,巴菲特的理由是:“钱会让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变得复杂。”后来,彼得气愤地去银行贷款,他说:“在还贷的过程中,我学到的远比从父亲那里接受无息贷款多得多,现在想来,父亲的观点对极了。”

  在子女们眼里,父亲巴菲特并不是什么名人,他们几乎感受不到自己在和世界第二富豪一起生活。不过,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父亲身上那种诚实、正直、友爱、宽容的品质都遗传给了他们,让孩子们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用慈善来帮助世界,而不是对父亲的亿万财产寄予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