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巴菲特的人生和财富忠告全文阅读 > 第43章 理解财富,不要被金钱拖垮人生(1)

第43章 理解财富,不要被金钱拖垮人生(1)


  金钱多少对于你我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我们不会改变什么,只不过是我们的妻子会生活得好一些。——巴菲特金钱是好仆人、坏主人我们不能说巴菲特是金钱的主人,因为他是完全把金钱置身事外的人,金钱对于他而言,只是一堆数字,仅仅是一堆数字。《茶花女》书中有一句名言:“金钱是好仆人、坏主人。”是做金钱的主人,还是做金钱的奴隶,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金钱观。金钱观是对金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和人生观紧密相连的。不同的金钱观,决定了你与金钱之间的关系:如果你贪慕虚荣,崇尚荣华富贵,那么你就是金钱的奴隶;如果你觉得除了物质享受以外,还需要精神上的愉悦,那么你就是金钱的主人。

  全球首富比尔·盖茨拥有466亿美元的净资产,而他也是巴菲特的好朋友,他没有自己的私人司机,坐飞机也是坐经济舱,而且他平时的衣着也不是任何名牌,甚至还对打折的商品很感兴趣,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却没有这样的吝啬,微软公司员工的收入在世界也是相当高的,而且每年都捐献很多的钱支持公益和慈善,而且,他还亲自表示,会把自己98%的财产在有生之年捐献理解财富,不要被金钱拖垮人生出去。

  在生活中,比尔·盖茨并不喜欢摆阔,有一次,他前往希尔顿饭店开会,因为迟到了,所以停车场没有停车位了。当时,一起前去的朋友建议他把车停在酒店的贵宾车位,虽然要多付12美元,可是,他不同意,因为他觉得那是超值的消费,就像他说过的,花钱就想炒菜放盐一样,合适就可以了,多了少了,都会让人难以下咽。

  比尔·盖茨穿衣服注重的是舒适度,而不是衣服的牌子。一次,他参加世界富翁组织的“夏日派对”,还是穿着梅琳达曾经在泰国给他买的衣服,而那件衣服的价钱甚至比在场明星穿的还廉价,但是他并不在意,只要穿着舒服就可以了,比尔·盖茨的信条是:“将每一分钱都用到恰当的地方,那样,这个人才会事业有成,生活美满。”

  比尔·盖茨即便作为世界首富,也没有挥霍金钱的习惯,反而树立了一种正确的消费观。然而,对于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在对待金钱和财富的问题上,存在着一种挥霍或极度吝啬的心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会使你终生受益,那就从现在开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不做金钱的奴隶,学会做金钱的主人。虽然,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可以建立富裕的家庭,还能过上较为舒适的生活,但是我们生活的幸福绝不是被物质填充起来的,而大多是来自于精神上的愉悦。透过金钱的魔力,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你就会发现那不过是一种商品。我们对金钱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既不能把它当作“阿堵物”,连碰都不碰,也不能为它而疯狂,甚至用一些卑劣的手段而获取它,应该“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巴菲特的忠告

  巴菲特认为,人类百分之七十的烦恼都跟金钱有关,在面对金钱的诱惑时,人类往往失去了自己,成了金钱的奴隶。所以,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会因为金钱而烦恼。当一个人面临金钱的诱惑时,他的个性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他是一个绝对的贪婪者,抑或是一个豁达者。

  1.不为金钱而劳累

  犹太人一直把金钱奉为世俗的万能上帝,但他们却没有成为金钱的奴隶,更没有在金钱的狂态面前俯首称臣,而是成了金钱的主人,掌控了自己的财富人生。世界著名的亿万富翁洛克菲勒对金钱的看法就是:不但不做钱财的奴隶,相反,还把钱财当作奴隶来使用。

  2.钱不能万能的

  《佛光菜根谭》:“有钱可以买到美食,买不到食欲;可以买到医药,买不到健康;可以买到床铺,买不到睡眠;可以买到赞誉,买不到知己。”人生中的财富无数多,并不是只有金钱才被称为财富,我们还需要拥有内在的财富,那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源,那才实在真正的财富人生。敢于舍弃“金钱奴隶”,翻身变作金钱的主人,在金钱面前,我们应该选择更为快乐幸福的生活,而毅然放弃金钱带来的沉重负荷。

  让钱为自己工作

  通常情况下,一个成功的人需要具备许多条件。巴菲特认为,任何一个成功的投资人,都善于借用他人的力量来为自己创业。即便创业之初没有钱,但并不妨碍他成功,这就要学会让钱为自己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在巴菲特看来,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去挣钱,不过不能被钱所羁绊,挣钱也需要讲究技巧和方式。根据美国布隆伯格公司在2002年的一项报告,我们可以看到,个人资产305亿美元的巴菲特却只有每年33万美元的收入,这在当时,只是一名硅谷软件工程师的薪酬。而这次加薪前他在很长的时间里每理解财富,不要被金钱拖垮人生年只有10万美元,当每个人都在为此感到惊讶的时候,他只是说:“我并不是在为钱工作。”

  在哈佛大学,学生们总是问巴菲特,“成功人生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怎么样才能赚到更多的钱?”对此,巴菲特说:“在学校学习肯定是好事,但是不能学太久,除非你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教授,你现在学习并不是为了把那些知识存储起来,而是要拿来使用的。”而对于那些一心只想拿学位的学生,他则说:“只要经过正规的培训就可以了,不要为了吸取知识而去学习,就像我们不要为了老年节省一样。”

  同时,对于MBA学生关于新工作的幻想,巴菲特还给出了这样的建议:“一份好的工作就像一段美满的婚姻一样,而通常在婚姻里感觉到幸福美满的人,并不是他们的伴侣比别人的漂亮或者有钱,而是他们对自己的伴侣的期望更低。”

  对于薪酬和个人兴趣,他则是这样解释的:“赚钱永远不是第一位的,为了钱而去工作,就像你为了钱而去结婚一样,不管在任何情况下,自己都会觉得不舒服,但是,当你有了钱,如果你还是为了钱而工作,那简直是疯狂和荒唐!”

  巴菲特本人就是一个不为钱而工作的人,他说:“我每天工作8个小时,每天晚上还是睡在一个普通的床垫上,而不是十个八个的,你们在麦当劳吃饭的时候,我则会在dairyqueen吃饭,我在那里也不会有任何的折扣。”直到今天,巴菲特还住在自己40年前买的房子里,他并没有觉得自己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之处,唯一的不同之处可能就是自己常常坐着私人飞机在美国的上空飞来飞去。

  巴菲特说:“一生能够积累多少财富,不取决于你能够赚多少钱,而取决于你如何投资理财,钱找钱胜过人找钱,要懂得让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如果我们有幸进入巴菲特的办公室,那一定会惊呆的。因为巴菲特的办公室任何人都想象不出来,没有代表财富的鎏金吊顶、没有老板桌,也没有计算机,没有显示股票的屏幕,只有一只古老的钟表和一大堆的财经报纸,在这里,你不会感受到任何财富和金钱的气息。

  巴菲特的忠告

  巴菲特童年的时候就有人问他为什么想成为富人,而巴菲特则说:“我并不想有很多的钱,只是我看见钱慢慢地增多很有趣而已。”巴菲特从哥伦比亚商学院毕业,当老师给他提供工作机会的时候,他连问都没问就坐飞机去了。

  1.把工作当成事业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一种交易:我为老板打工,老板给我工资。不过,在巴菲特的眼里,工作就是一份事业,是需要自己经营的。因为心中有这样的概念,所以才会对工作更加用心,而他在工作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当巴菲特在家里熬夜分析财务报表的时候,他并不感到辛苦,因为他不会为工作所累。在他看来,若自己感到事业不如意,可以选择退出或转行。

  2.热爱自己的工作

  著名的耶鲁教授威廉·费尔波一直认为,教书是他最喜爱的职业,凌驾于一切,每当做这件事的时候,他就觉得很兴奋。他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能成功,最大的因素就是看他对自己工作的热爱程度。

  财富与幸福的不对等性

  在巴菲特看来,财富与幸福是不能画等号的,这两个概念完全是不对等的。生活中,许多人认为幸福与金钱有关,钱越多,就越幸福,其实这样的想理解财富,不要被金钱拖垮人生法是错误的。虽然充裕的物质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让你感受到了欢愉,但实际上那只是一种欲望的满足感,真正的幸福是不需要任何附加品的,它是来自心里最真实的感觉。如果说,拥有了金钱就意味着收获了幸福,那就大错特错了。幸福很简单,或许对某些人而言,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就是幸福的,有一个爱自己的人就是幸福的,有健康的身体就是幸福的,有一顿不错的晚餐就是幸福的,有几个知心朋友就是幸福的。而这些真切的幸福,都与金钱没有直接联系。更让人疑惑的是,有的人越来越富有,却叫嚣着自己一点也不幸福,因此,“金钱与幸福对等”,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她是一位命运非常奇特的牧师。她的一生大起大落,光明与黑暗、欢乐和忧愁、平安与艰难都在她的命运里交错着,同时,在她的一生中,她顺服地恪守与神立下的约定,她一直遵守真爱、怜悯和衷心,她是刘莺孙,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同时也是这样的牧师。她在教会,她知道了什么是能依靠自己改变的,什么是自己该去接受而不能改变的。

  她在《幸福的女人》的序言里,这样写道:到今天,我已经生活了七十五年了,今天我将邀请我的读者们来到这里,真正快乐的源泉,是它让我成为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我一生因为他,所以没有受过饥饿,没有无家可归;当我哭泣时,当我孤独时,当我受到伤害的时候,是它,总是将我抱在怀里……今天,我邀请你们来到这条幸福的河流上,你就单独地与它相遇,这就是我生命结束前最后一个愿望。我祈祷,祈求你也能登上这美丽的爱船,是它在很久以前为你准备的,我祈祷,你将与它共同行走,从今天直到永远。

  刘莺孙的幸福其实很简单,她懂得了这样一个真实:知道什么是能够改变的,怎样去接受不可改变的。这两句话虽然很简单,却揭示了幸福的本质,幸福本身只是一种心态,一种平和的心态,根本不在于金钱的多少。有时候,你获得的金钱越多,但所收获的幸福却越来越少。

  前几年,美国做了一项调查,真正的幸福来自于“精神上的满足”。《个性研究》上面发表了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的一篇研究报告:对147名大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人生目标和幸福指数的调查,结果显示,那些有名气或者有很多财富的人没有感到相应的幸福,总是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而那些幸福指数高的人,往往是那些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人。通过大量事实证明,真正的幸福感来自于“精神上的满足”,并不是金钱上的富足。有些人在获得大量的金钱之后往往身不由己,甚至产生失落感,他们的内心是孤独,又是痛苦的。

  巴菲特的忠告

  巴菲特认为,有的人会把金钱看做一种幸福,这样的金钱观是极其错误的。一个人即便富可敌国,但他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或者是不自由的,那么他也绝对不会幸福,甚至感到很痛苦。

  1.不为金钱而毁了幸福

  那些将金钱与幸福画等号的人,很容易为金钱的多少而烦恼,尤其是当他们的现实与梦想差距悬殊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最不幸福的人,而直接的理由就是没钱。钱的多少能影响到心底最真实的感觉吗?所以,请珍惜眼前的生活,不要再为金钱的多少而苦恼了。

  2.幸福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