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块黑色的画布,我还有许许多多的颜料,我得到我所想要的。现在我拥有较大数目的财富,但是,在多年以前,当金钱的数目较少时,我也拥有同样多的乐趣。因为我深知,我想做的事情必定会达成。
——巴菲特
心境淡定,从容不迫
吕坤在《呻吟语》中这样写道:“在遭遇困难的时候,内心却居于安乐;在地位贫贱的时候,内心却居于高贵;在受冤屈而不得伸的时候,内心却居于广大宽敞,就会无往而不泰然处之。把康庄大道视为山谷深渊,把强壮健康视为疾病缠身,把平安无事视为不测之祸,那么你在哪里都不会不安稳。”从容是人生的真正态度,一个人如果时刻从容,不大悲大喜,那么,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都能泰然处之。得意的时候,淡然坦荡;失意的时候,泰之若素,这就是巴菲特的做人风格。在巴菲特几十年的投资中,有成功的喜悦,亦有失败的痛楚,然而,不管是喜悦还是痛苦,似乎都不能影响巴菲特个人的情绪。
那一年金融海啸,他辛辛苦苦,花了二十年经营的公司倒下了。整整一个晚上,他没有睡觉,只是一根烟接着一根烟地抽,他想起了很多事情:想起了儿时告别家乡独自上路的情景,想起了自己寄人篱下的辛酸,想起了自己获得不骄不躁,不被一时的成功而冲昏头脑人生第一桶金时的喜悦,想起了自己创办公司那天的灿烂阳光……苦想了那么久,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那么辛苦创办的公司会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早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屋里的时候,他想起了老母亲,想起了母亲经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阿强,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对自己,不要太苛刻了。”一瞬间,他想明白了,既然失去了那就失去吧,任何的抱怨、痛苦都无济于事。
那天早上,他笑容满面地遣散了公司员工,大家不无担心地看着他,他很安静,反而安慰下属说:“没事,当年我也是一无所有,其实,我不是不在乎公司的失去,但是,我知道,我做任何事情也挽回不了,不妨淡定一些,这样,我的心里也会好过一些。”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谓“世事常难遂人愿”。有时候,我们会遇到挫折、困难,会陷入各种各样的困惑之中。达到成功的巅峰,满心欢喜;一旦失意,则会在失落中彷徨,陷入惆怅中。虽然,我们所处的环境对自己的一生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但是,根源在于只要我们保持从容的心态,就能坦然面对生活本身,就在失意时不被击倒,在得意时不至于坠落巅峰。以一颗平常心,保持从容,切莫大喜大悲。
5年前,王太太还过着风光无限的生活,住洋房,开跑车,有英俊潇洒的丈夫,乖巧懂事的女儿,那时候的她是最幸福的。可现在一切都变了,只源于那次车祸。5年前,王太太一家人自驾旅游,在细雨纷飞中,由于路面湿滑,酿成了严重的交通事故。在事故中,只有王太太一个人活了下来,当得知丈夫和女儿都已离去的时候,她竭尽全力朝墙壁撞去,心里不断地问老天:“为什么不带我一起走?为什么?这究竟是为什么?”摸着头上的血,她笑了,对身边的护士说:“上天不让我离去,肯定有理由,就让我代替他们活下去吧。”
康复后的王太太租了一间小屋,虽然,感觉身习疲惫,但王太太还是坚强地活了下来。找工作、交房租、买菜、做饭,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做得一丝不苟,那么从容。昔日的好友走进了她的家门,惊讶:“以前你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可如今,你是怎么活下来的?”王太太笑了笑,望着窗外,说道:“人生的大悲大喜,我都经历过了,对于我来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以后的我,需要这样从容地活下去,不悲不喜,品尝最平淡的生活。”
有人说:“一个拥有从容心态的人,他没有不满,没有怀疑,没有忌妒,没有牢骚,没有抱怨,没有恐惧,不悲不喜。”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太累与不快乐是因为自己拥有的东西太少,而奢望太多。得意时的轻狂,失意时的沮丧,常常令我们陷入了悲与喜的纠葛之中。人生在世,保持一颗平常心,从容不迫,在沉迷时清醒,在贪求时淡泊,对任何事情,拿得起,放得下,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巴菲特的忠告
淡定是一种阳光的心态,即使面对致命的诱惑,也能以平和、不急不躁、不卑不亢的心态来面对,浅尝生命的酒酿,忘记心中的烦恼。心境淡定从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境永远不会因人生境遇而大起大落。对于人生中的幸福安乐,荣华富贵,能够看得淡、看得透,不会痴迷其中。保持淡定的心,那些人生境遇对你来说不过是过眼云烟。纵然岁月无情地流逝,青丝变成了白发,从容淡定的人总能够找到生活的乐趣,总会发现生活中飘逸的美。
1.拿得起,放得下
人生道路上有鲜花、有掌声,有多少人能等闲视之;人生路上也有坎坷泥泞、有满地荆棘,又有多少人能以平常心视之。“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对于人生中的种种,我们要拿得起、放得下,既来之,则安之,保持淡定的心态,一花一草便是一世界。
不骄不躁,不被一时的成功而冲昏头脑
2.保持淡定的心境
心境淡定,不要为自己的平凡而叹息;心境淡定,不要为了争强好胜而绞尽脑汁。也许,我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悲痛,在人生的路途上一次又一次地遭遇挫折与困难,但是,淡定的心境让我们依然笑对生活,依然从容淡定地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财富越多,追求越简单
巴菲特虽然号称亿万富翁,但他的生活却是极其简单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财富越多,生活越简单。在人生的旅途中,除了沿途的美丽风景,还有很多繁复的诱惑。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魔鬼,那就是欲望,诱惑越是繁复,他们越难以自拔,甚至奋不顾身、倾尽一生。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欲望,有的人喜欢权力,有的人喜欢金钱,有的人喜欢名利。欲望本身的特点就是难以被满足,喜欢权力的人当上了小科长,这或许算是美事一桩,但他觉得自己晋升的空间还很大,当了科长想当经理,当了经理想当总裁,就这样欲望不断膨胀,扭曲了内心,他成了欲望的奴隶。被欲望腐蚀的心灵是空洞的,它们难以体会到简单的快乐,那些被欲望缠身的人,其实是最痛苦的人。于是,与巴菲特不同的是,有的人财富越多,生活反而越痛苦。
她和男友谈了四年的恋爱,却在大学毕业之际分手了。她提出了分手,理由就是“我不想和你回到那个小镇上去,我喜欢都市的繁荣,我是属于这里的。”男友在心痛之余还是尊重了她的决定。
大学毕业后,她与一位中年商人相识,并很快结婚了。商人年近40,离过两次婚,他贪图她的青春与美丽,而她只想过奢华的生活,她觉得这样的交易很公平。
她终于过上了她想要的生活,从衣服到化妆品她用的全是名牌,一双鞋或一件衣服常常成千上万元,追求奢侈成了她的快乐。她的丈夫常常很晚才回家,有时甚至彻夜不回,他的解释永远都是忙。有一天,她在商场看见丈夫与一位年轻女子勾肩搭背,她很生气,晚上回到家,她质问丈夫却被一把推开并恹恹地说:“你做好你的太太就行了,别的事最好少插手。你当初同我结婚还不是看上我的钱,想过富裕的生活。”说完他摔门而去,许多天都没有回来。
原来,她在丈夫眼里不过是个寄生虫而已,回忆起过往,她只有苦笑。
也许,有的人会把金钱看作一种幸福,以为有钱了就可以穿名牌、坐豪车、住洋房,这样的金钱观是极其错误的。一个人即便富可敌国,但他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或者是不自由的,那么他也不会幸福,甚至感到很痛苦。
在宏村,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还是一位医术精湛的老中医。他行医的宗旨是悬壶济世,解人疾苦。对于那些贫困的病人,他不仅免费医治,还给予精神安慰和金钱上的帮助。他在家乡行医了几十年,积蓄颇为丰厚,于是开办了一所济老院,收留那些晚年生活无依无靠的老人,这个济老院完全是慈善性质的。
虽然,老人花了大笔的钱来办济老院,但他自己的生活却坚持一切从简的原则。在宏村行走,他常年穿戴的都是旧而干净的布衣布帽布鞋,这些衣物的历史都在三十年以上,宏村的人们很少见他添置新的衣帽,平时家里人给他置办新的衣服,他也不穿,而是将这些崭新的衣服送给那些缺穿的人。在饮食上,他更主张粗茶淡饭,以素食为主。生活如此之简单,但老人却生活得异常快乐,他闲来无事时就去济老院陪那些老头老太太唠家常、叙往事。在老人70岁的时候,他在济老院的前后种植了大片竹子,等到他101岁逝世时,竹子已经郁郁葱葱,蔚然成林了。
后来,宏村的人为了纪念这位老人,专门在竹林前立碑,除了记述老人的不骄不躁,不被一时的成功而冲昏头脑生平事迹以外,还为这片竹林题下了“慈竹林”三个大字。
简单的生活,首先应该有简单的心态。老中医舍得花大笔的钱来办济老院,做慈善事业,但并不意味着他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是大手大脚,甚为讲究。相反,他自己的生活却是一切从简,一点也不烦琐。恰恰拥有这种简单的心态,他更容易获得快乐,从而延年益寿。
巴菲特的忠告
巴菲特有多少财富呢?我们只能从那惊人的数字中感受得到。或许,许多人都在想,像巴菲特这样的富翁肯定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是这样吗?不管是人前还是人后,巴菲特都崇尚简单的生活,他看上去就像一个热衷于投资游戏的老人,简单而宁静,慈祥而温暖。他那庞大的财富,以及简单的心境才是最值得我们推崇的。
1.在财富的诱惑面前,放下欲望
人类是欲望的产物,而生命则是欲望的延续,人不可能没有欲望。欲望是无止境的,它会伴随着人的一生。欲望的存在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人类是高级动物,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甚至放下自己的欲望,这也是可以做到的。一个人就像一条欲望的溪流,它流淌的不是溪水,而是人的各种欲望。生活中,在繁复的诱惑面前,我们要学会放下各种欲望,让自己轻松前行,方能体会人生中的快乐。
2.简单的,就是快乐的
生命之舟若是太过繁重,生命就不再是一个蓬勃向上和快乐进取的过程,而是一个痛苦无奈的延续,而一个在痛苦中挣扎的生命,即使拥有的东西再多,也会黯淡无光。就像古人所说“大道至简”,其实,真正快乐的生活应该也是简单的,或者说,最简单的生活才是最实际的,才是最快乐的。
淡泊名利,自在为人
在巴菲特投资成功之后,不少政府官员邀请他从政,巴菲特都拒绝了,他坦言自己只喜欢投资这份工作,对名利没有任何兴趣。人生之名利如猛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看透说不透才是真正的智者。佛家说:“打透生死关,生来也罢,死来也罢,参破名利场,得了也好,失了也好。”名利,说白了,不过是身外之物。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他追逐名利的思想就不断膨胀。从古至今,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为名利而追逐,尔虞我诈,不惜血本,有的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有的人为了一时的既得利益,竟然违背自己的良心,这种对名利的追逐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痛苦与悲哀。佛家说,假如真的能看透生与死,那就看透了人们的生死虚妄。一个人,得名利时,如果十分欣喜,那就是一种生,也是一种死;一个人,失去名利时,如果痛苦万分,同样是一种生,也是一种死。追逐和争夺名利的人,他们永远在名利的挣扎中痛苦着、流转着。
(原文)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此时的庄子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背后则是楚国的官位——两者巨大的差距使这道选择题看起来十分简单。不过,大概楚威王了解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累”字,但对于庄子而言,自己到底要不要这种“累”呢?
濮水的清波吸引了庄子,他已经没有时间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他只不骄不躁,不被一时的成功而冲昏头脑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呢?”两位大夫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个故事反映了庄子的真实感受,庄子对于抛弃名利的坚持,让我们深知精神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实际上,庄子的行为,确实使一代代“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人,在赢得世俗的成功的同时,内心总会有一种秘而不宣的羞耻感,还有一种受名利驱使的无奈感。下面举一下出自《红与黑》一书的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