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爱人,心存感激
“感激”是根治“抱怨”的良药,一个人若是懂得感激,就不会抱怨。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直到离开这个世界,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恩典,这样想来,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学会感激上天的眷顾,感激生活的美好,感激拥有一份工作,感激爱人,感激来自爱人的点滴关怀。
请善待我们的父母
巴菲特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尤其对父母。在他看来,父母给予自己生命,而对儿女的要求又很少,他们只希望儿女一切顺利。对于父母而言,儿女常伴左右,经常去看望他,这才是他们最大的幸福,比如陪他们一起吃顿饭,回忆往事,这就是父母最大的享受。因此,巴菲特建议所有的人:善待父母,留一点时间给父母,这就是对父母最深的爱。生命短暂,父母一天天老去,当他们离我们而去时,我们却无力挽留,只有无尽的怀念。那么,又何须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刻,才会遗憾我们所给予父母的关怀太少呢?趁父母健在,陪母亲吃顿饭,陪父亲散散步,握着他们的手,表达自己的爱,拥抱父母的心,温暖父母的心。
当我听见一位回国不久的朋友说:“当朋友们因为母亲病重或者父亲去世来回奔波,而回来后,他们都后悔不已,总是说‘早知道,早知道……’我害怕了,我怕接电话,我怕接到父母的电话,我怕听他们说身体不好。”
后来,朋友选择了回国,因为父母都不想到城市生活,所以他就在当地找份工作上班,每天下班都回家,周末也回家,陪他们过着田园的悠闲生活。后来,他的朋友也向他抱怨道:“你天天陪父母,我们都好久没有聚会了,跟我们去玩玩吧,少陪两天也没有什么。”可是他却说:“我们的父母都老了,他们不会一辈子都等我们,他们已经等了很久了,等你出生,等你长大,等你放学回家……现在又要等你下班回家吃饭,我不知道他们还有多少时间能等我,所以只想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天。”
巴菲特投资成功之后,虽然日理万机,但他总会抽时间来陪父母吃饭、聊天,对于他而言,陪伴父母才是此刻最重要的事情。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年少时不懂得这句话的含义,还私下嘲笑:为什么总要留在父母身边?小小年纪,就开始幻想云游四方。长大后,带着这个梦想,我们迫不及待地离开了父母,殊不知,归期不可知。再读“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方知其中的奥秘。
199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者崔琦出生在河南农村。当时,身为农民连字都不认识的父母,颇有远见地为他省吃俭用,就是让他继续读书,并在崔琦12岁的时候把他送出农村读书,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却是他和他父母的永别。
后来,崔琦成了世界名人。杨澜采访他时问道:“如果你12岁那年没有外出读书,会是怎么样一个结果,你想过吗?”当时所有人都猜想他肯定会回答感恩于世,用爱与善意与人相处他可能还在河南某片地上种地。可是,崔琦当时的回答却令大家意外,他说:“如果我不出来,那么在那三年的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了。”说完,崔琦已是泪流满面。
在崔琦拼搏奋斗的生涯中,他不止一次地想过自己的父母,也想过有一天和父母相守在一起。如今,蓦然回首,父母早已离他而去,不管他怎么辉煌,终究无法弥补父母离逝的遗憾。
巴菲特的忠告
即便像巴菲特这样整天飞来飞去的人也会有严重的思乡病,所以,他在投资成功之后,跟苏珊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奥马哈市,这个有着他童年记忆的地方。巴菲特是一个念旧的人,尤其是对于父母的态度上。其实,除了父亲对自己的支持外,母亲脾气暴躁,难免会给巴菲特心理带来一些影响,但巴菲特从来不抱怨母亲,而是一如既往地爱她。
1.领悟“孝道”
“孝”分为四个层面: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生活中,许多人对父母的“孝”还停留在第一层面。人生有三件事不能等待:孝敬父母、行善积德、学习智慧。孝敬父母,其实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及时行孝,莫等闲!
2.常回家看看
我们都在一天天地长大,而父母则一天天地老去,父母们不会等到我们有时间了才让我们去孝敬。作为子女,我们能做的就是常回家看看她们,钱是挣不完的,工作永远都做不完,但是,当我们一天天长大,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就一天天减少,父母们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只要能常常看见你,能和你一起吃顿饭,说说话,仅此而已。不要等到父母离世后悔不已。
朋友之间贵在知心
在巴菲特看来,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不是崇拜,不是仰视,更不是敬畏,而是相拥的知己,就好像他与那位华裔女孩子是忘年之交一样,彼此只是心与心的交流。真正的知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互相吸引和互相促进的精神之交。梅森堡在一本书里对自己与罗曼·罗兰这段友谊作了这样深情的描述:“要知道在垂暮之年,最大的满足莫过于在青年中发现一颗和你一样向理想和目标奋进、蔑视低级庸俗趣味、为个性自由而勇敢斗争的心灵……多亏这位青年的来临,两年来我得以同他进行愉快的精神交流,这种交流不断激励着我,我又获得了思想的青春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强烈兴趣……”就好像梅森堡的感觉一样,巴菲特交朋友的目的也在于心灵的交流,对于他这样的亿万富豪而言,最珍贵、最不易获得的就是友情。
公元前4世纪,一位名叫皮斯阿司的意大利小伙子因为触犯了暴虐的国君而被判处了绞刑,就连他想回家告别父母的请愿都被暴君拒绝了。这个时候,他的朋友达蒙请求国君满足他的要求,并说:“如果皮斯阿司没有按时归来,那么我愿意为他受刑。”暴君勉强答应了,可是当行刑的日子临近时,皮斯阿司仍然没有任何音讯,人们都嘲笑达蒙,用生命换来了一份虚假的友情。
当人们都无声无息地目睹达蒙被押上了绞刑架,准备行刑的时候,突然,远处传来了皮斯阿司的声音,只听见他在暴雨中高喊:“我回来了!”当他们相拥而泣的时候,每个人都流下了眼泪,国君也被这一幕感动了,说道:“这样的朋友才是我愿意结实的朋友。”
出人意料,国君赦免了皮斯阿司的死罪。
巴菲特始终相信,在我们的一生中,会有不计其数的朋友如潮来潮往,所谓“财富不是朋友,朋友才是财富”。其实,对于我们来说,要想交到好的感恩于世,用爱与善意与人相处朋友,应该遵循交友的原则,即朋友之交,贵在交心。朋友之交,贵在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欣赏,而不是诚惶诚恐的崇拜,不是财富驱使下的利益关系。
一晚,俞伯牙坐在船头,当他面对清风明月时,突然灵感大发,不自觉地弹起琴来,弹着弹着,渐入佳境。伯牙走出船看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当时就知道了此人就是知音,于是立马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弹奏。当伯牙弹奏到雄伟高山时,樵夫说道:“好!雄伟而庄重,似泰山耸入云霄!”当伯牙弹奏到波涛翻滚时,樵夫又说道:“真好!滚滚流水宽广浩荡,绵绵不绝。”伯牙见樵夫随时能听出自己所弹奏的意境,激动地说道:“知音!你真乃我的知音。”而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两人因为琴而成了很好的朋友。
分别之时,两人约定第二年还在此处相会。第二年,伯牙又一次来到了原地,可是子期却久等不到,于是,伯牙顺着钟子期上次回家的路寻找起来,并且沿途询问。机缘之下,他找到了一位老人,一问才知道是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伯牙,因为家境贫寒,子期每天都要砍柴,还要读书,日子久了积劳成疾,在半月前不幸去世了,直到去世时,子期还告诉父亲,怕伯牙久等,嘱咐老人一定要今天来此处通知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的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哀悼自己的这位知己,当曲目弹完后,伯牙在子期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弹琴了。
所谓“知音弹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弹”,仅仅一曲《高山流水》,钟子期和俞伯牙成了知音。他们之间,除了心灵的相通,还有什么呢?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自己失去了知音,发誓永不弹琴。想想,也只有真心相交,彼此的友谊才会如此之深。
巴菲特的忠告
巴菲特觉得,交朋友,重在交心,彼此之间不应该掺入其他任何杂质。而且,我们必须以心交心,如果你一味地做表面文章,那么,你最终会失去这位朋友。交友要交心,因为只有心灵之交才会肝胆相照,才会成为知音。
1.真诚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双面的,对于交友,更是如此。朋友应该以诚相待,你用心待人的时候,朋友也会用心待你。如此将心比心,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在日常交际中,我们要相信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朋友,彼此间没有距离,只有心灵的默契。
2.与利益无关
真正的朋友之间是没有利益约束的,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丝毫的虚假掩饰。就好像巴菲特与他所认识的朋友一样,假如朋友与利益相关,那是否可以证明巴菲特所拥有的朋友最多呢?当然不是,朋友相识就是一种缘分,凡事不应该以自己为中心,顾及到个人的得失,如果朋友之间存在着巴结、奉承,那么,所谓的“朋友”就如同一件虚伪的外衣。有的人因功利性目的结交朋友,只要目的达到了,就形同路人,如此只能算利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