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天生就具有这种才能的,即始终能知道一切。但是那些努力工作的人有这样的才能,他们寻找和精选世界上被错误定价的赌注。当世界提供这种机会时,聪明人会敏锐地看到这种赌注;当他们有机会时,他们就投下大赌注,其余时间不下注,事情就这么简单。
——巴菲特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巴菲特是一个勤勉的人。童年的时候,他每天走遍五条街并送出500份的报纸,为此,他5∶20就要出发,因为巴菲特当时的追求是成为一个勤劳的报童。有几次,巴菲特生病了,而他的母亲不得不代替他去送,他的母亲回忆道:“那时候,取报纸、送报纸对他来说是那么重要的事情,任何人都碰不到他放钱的那个抽屉,甚至连一个硬币也不能动。”成年后当巴菲特再次回忆自己送报纸的经历时,他这样说:“如果当年我不能成为一个勤勉的报童,又怎么会成为最成功的投资家呢?”中国有句古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与巴菲特所说的话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不能勤勉地工作,又怎么会为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呢?那些“一屋不扫”的懒惰者,最终会被埋葬在一屋子的灰尘中,再也发不出闪亮的光芒。
阿尔伯特·哈伯德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的布鲁明顿,他的父亲不仅是一个农场主,还是一位乡村医生。年轻的哈伯德在巴夫洛公司是一名成功的肥皂经销商,但是,他却对自己的现状很不满。1892年,哈伯德放弃了自己成功的经销商事业而进入了哈佛大学学习,可是没过多久,他又辍学开始徒步在英国旅行。在遇见威廉·莫瑞斯后,他喜欢上了莫瑞斯的艺术与手工业出版社。
回到美国后,哈伯德准备将自己的自传体《短暂的旅行》交给出版社来发行,可是,在当时,并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愿意为他出版,于是,他建立了裸依科罗斯特出版社。哈伯德的书一经出版,立即畅销起来,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出版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因此慕名而来的人也越来越多。由于出版社周围的旅馆都住满了人,哈伯德抓住商机,立马建了一座旅馆,而在装修的时候,哈伯德让工人直接做了一种非常简单的直线型家具,而这种家具一出现,立刻受到了游客们的喜欢,于是,哈伯德又做起了家具创造业。而在哈伯德公司业绩大幅上升时,他的出版社又出版了《菲仕利人》和《兄弟》两份月刊,而使哈伯德的影响力达到顶峰的则是他的《致加西亚的信》的出版。
阿尔伯特·哈伯德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从不懒惰,始终保持着勤勉的个性,总是朝着自己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努力,正是由于他的坚持不懈、勤奋努力,他才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有人甚至给那些懒惰的人下定义为:把不愉快或成为负担的事情抛掷脑后,或许推迟做。如果你是一个懒惰的人,那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你都无所事事,即便做一件事情,也是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或者找借口推迟行动,结果往往错失了机会和灵感,不停地抱怨上天的不公平。正所谓“天道酬勤”,克制自己内心的惰性,当自己想偷懒的时候,鼓励自己再坚持一下,这样我们就可以如期完成目标了。
专注为事,业精于勤用心经营
巴菲特的忠告
巴菲特认为,懒惰不仅是一个人成功的大敌,而且,它还是我们不良情绪的源头。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过着极为单调的生活,在他们的生活里,只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发现、拼搏、创造,最终,他们不仅错过了多姿多彩的生活,而且一事无成。
1.拒绝懒惰
在《致加西亚的信》中,阿尔伯特·哈伯德讲述了罗文送信的情节:“美国总统将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了罗文,罗文接过信以后,并没有问:‘他在哪里?’而是立即出发。”拖沓、懒散的生活态度,对许多人来说已经是一种常态,要想成为罗文这样的人,我们就应该克服惰性,努力让自己变得勤勉起来。
2.不要把昨天的活儿拖到今天来干
上天总是偏爱那些勤奋的人,多一份耕耘,就多一份收获,你付出得越多,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回报。换句话说,机遇和灵感只会垂青那些孜孜以求的勤勉者。这个道理启示我们:在通往成功的路途中,我们需要克服自己的惰性,努力让自己变得勤奋起来。曾有人问一个懒惰的人:“你一天的活儿是怎么干完的?”这个人回答说:“那很简单,我就把它当作昨天的活儿。”这就是惰性使然。
每天问自己是否竭尽全力
巴菲特,成功是建立在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做好日常工作的基础之上的。千万不要小看一些细节,因为它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做每一次投资,巴菲特都是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当他完成一项投资工作的时候,不管结果怎么样,总是先问自己: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是否考虑全面了,是否竭尽全力了?这是巴菲特通常的习惯,也正因为坚持这个习惯,使得巴菲特在每一次投资中总能收获很多,因为每一个细节他都考虑到了,他做事从来不会半途而废。
有一只猎狗在主人的训练下,长得十分壮硕,而且捕猎的速度很快,就像熟练的渔夫能轻松地捕鱼一样。
有一次,主人带着猎狗出去狩猎,当主人射一只狐狸的时候,因为不够准,使狐狸跑掉了,于是,听到主人一声令下,猎狗开始了自己的拿手好戏,在森林里拼命地追逐那只狐狸。
狐狸因为熟悉森林里的情况,东跑西跳,猎狗则十分狼狈,甚至身上也因为自己的不小心被擦破了,它一边舔着伤口,一边想:我都追了这么久还没有追到,追不到,我也不会饿肚子,干吗弄得自己这么累。当猎狗闪过这个念头时,那狐狸又跑远了。
猎狗这时又想,算了,反正主人看不到了,不追了吧,于是它放缓了自己的速度。就这样,狐狸越跑越远,最后消失于森林中。
一个人做任何事情,心中的意图强烈与否会大大影响最终的结果。猎狗没有饿肚子的疑虑,因此放弃的念头轻易闪现,总想着自己的退路,所以它很容易就放弃了。而狐狸呢?对它而言却是一场生死竞赛,跑慢了就会没命,所以它不敢偷懒,因为没有退路了,只有不断向前跑,才能活命。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当我们全力以赴,破釜沉舟,就一定能成功。假如我们预告找好退路,那么成功就比较困难。
巴菲特经常讲述关于比尔·盖茨的一个故事:
戴尔·泰勒是美国西雅图一所著名教堂里德高望重的牧师。有一天,他向教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那一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因为打偏了准心,只打到了兔子的后退,受伤的兔子拼命地逃生,而猎狗穷追不舍。可是追了一阵子,兔子跑得越来越远,猎狗实在追不上了,只好悻悻地回到了猎人身边。
专注为事,业精于勤用心经营
猎人气急败坏地说:“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辩解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呀!”再说兔子带着枪伤成功地逃回了家,它的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啊,你又受了伤,是怎么甩掉它的呢?”
兔子说:“它只是尽力而为,而我是竭尽全力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我若不竭尽全力地跑,被它抓住了我的命可就没有了!”
泰勒牧师讲完故事,接着向全班郑重承诺:如果你们当中谁能背出《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我就邀请他去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当然,《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内容光字数就有几万,而且全不押韵,要背诵其全文有相当大的难度。尽管参加免费聚餐会是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但是几乎所有人只是试了一下,就放弃了。
几天后,班中唯有一个11岁的男孩儿,他胸有成竹地来到泰勒牧师面前,从头到尾地按要求背了下来,竟然一字不漏,没出一点差错,而且到了最后,简直成了他独自声情并茂的朗诵表演。
泰勒牧师其实比别人更清楚,就算成年的信徒,能背诵这些篇幅也是罕见的,何况是一个孩子?泰勒牧师在赞叹男孩惊人记忆力的同时,不禁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能背下这么长的文字?”
这个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是竭尽全力地在背诵。”16年后,这个男孩成了世界著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就是比尔·盖茨。
巴菲特认为,当我们毫无保留,竭尽全力地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结果往往是成功的。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些事情从表面上看是极其困难的,但只要我们全力以赴,不保留、不妥协,不总想着自己还有退路,我们最终是可以成功的。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失败了,不是因为路途太艰难,而是我们丧失了继续前进的勇气,也就是说,我们没有竭尽全力。
巴菲特的忠告
巴菲特认为,每个人都有极大的潜能,通常情况下,一般人的潜能只开发了2%~8%左右,即便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也只开发了12%左右。有人为此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人假如开发了50%的潜能,脑子里就可能装下400本教科书,可以学完十几所大学的课程,还可以掌握二十多种不同国家的语言。如果我们还在努力辩解说“我已经努力了”,那只能说你这样的辩解是苍白的,因为仅仅努力还不够,必须全力以赴才行。
1.不要总想着退路
只有不留退路,才更容易找到出路,反之,如果你总想着退路,就很难获得成功。一个人若太纵容自己的懒惰和欲望,就很容易迷失方向。或许,有人会说,不留退路是不明智,有了退路,才能在危险的浪潮中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然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退路往往是诱惑人、蒙蔽人的因子,只要想到了退路,就不会全力以赴,从而导致成功往往与我们失之交臂。
2.再苦再累也要支撑下去
眼前的苦与累又算得了什么呢?再苦再累,那只是暂时的,只要熬过了这段时间,未来的日子是值得期待的,因为苦尽甘来。在我们尝到快乐与幸福的滋味之前,上帝总是习惯性地给我们一些考验,即便这个考验的过程是又苦又累的,但只要我们全力以赴,努力支撑,那我们就一定能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
巴菲特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是与他是否勤勉有重要关系的。如果一个人是勤奋的,那么他就拥有了成功的机会;如果一个人是懒惰的,那么他就一定不会成功。他们通常认为,勤勉和成功是互相制约的,经常会有很多人因为自己专注为事,业精于勤用心经营的勤勉而成功,但却很少有人因为懒惰而成功。虽然你的勤劳并不一定会给你带来成功,但是无论如何,每个人都要辛勤工作,因为这是走向成功的最基本条件。《圣经》中有两句话:“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那流着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地带禾捆回来。”远古时代,犹太人为了生火,就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摩擦木头或者石头;要吃果实,就要爬到很高的树上去摘。如果能够成功地生起一堆火,能够成功地摘得果实,那么成功背后一定有辛苦。
一天,哈德良看见一个老人正在种植一株无花果树。于是,他问道:“你希望能享用到自己种的果实吗?”
老人回答:“我当然希望,如果我吃不到,我的孩子们也能吃到,或者上帝就会原谅我让我吃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