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巴菲特的人生和财富忠告全文阅读 > 第7章 历练品行,做令人钦佩并尊重的人(2)

第7章 历练品行,做令人钦佩并尊重的人(2)


  1.最苦难之日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

  “此路艰辛而泥泞。我一只脚滑了一下,另一只脚也因而站不稳;但我缓口气,告诉自己‘这不过是滑一跤,并不是死去而爬不起来’。”这是亚伯拉罕·林肯在竞选参议员失败后说的一句话。的确,一次失败并不会让你一无所有,相反,你却得到了宝贵的经验重新开始。

  2.苦难远比它本身有意义

  曾国藩说:“吾平生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打掉门牙之时多矣,无一不和血一块吞下。”受不了苦海中的历练,经不起挫折考验的人,永无希望,永无前途。命运赐给我们机遇和幸福,同时也给我们缺憾和苦难,我们没有必要畏缩自卑,更没有必要怨天尤人,用坚强的意志和刚毅的态度对待磨难,用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就会多一些希望,多几分幸福。

  在坎坷的人生路口选择坚强

  巴菲特很感谢他曾经历的那些苦难,因为他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从而更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对于生活中的苦难,我们要学会感恩,因为它可以磨练我们的心智,可以激发我们的斗志,强化我们的毅力。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或劣势,抱怨者总是看到自己的劣势,感恩者却着眼于自己的优势,所以,抱怨者成为了失败者,而感恩者却成功地登上了山顶。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人,从来不会抱怨,不向命运妥协,相反,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与优势。其实,生活中的悲伤、抱怨只不过是调味剂,试着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把每一次的失败看作上天的考验。因为悲伤,我们才会变得更坚强、成熟;因为悲伤,我们的潜力才能被挖掘,从而离成功更近。

  一个很想学习柔道的男孩在他10岁的时候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左臂,后来,男孩拜了一位日本柔道大师并且开始学习柔道。开始他学得很不错,可是三个月里,师傅只教了他一招,男孩感到很糊涂,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住问师傅:“我能不能学习其他的招式?”师傅对他说:“不用了,就这一招就足够了。”男孩不明白,但是他十分相信师傅的话,所以还是像以前一样继续练习这一招。

  几个月后,小男孩跟着师傅去参加比赛,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小男孩很轻松地赢了前两轮。第三轮虽然有点难度,但是小男孩还是使出了那一招,并且进入了决赛。决赛时,小男孩的对手是一个比他更高大、更强壮的人,小男孩经过一番纠缠,有点招架不住了。裁判因为担心小男孩会受伤,就叫了暂停,并且准备终止比赛,可是师傅却让他坚持下去!就这样比赛再次开始了,对手渐渐对只有右臂的小男孩放松了警惕。小男孩还是使用之前的那招,结果又一次胜利了,获得了冠军。

  在回去的路上,小男孩终于鼓起勇气问出心中的疑惑:“师傅,我就会一招,怎么仅靠这一招,我就得了冠军呢?”师傅说道:“只有两个原因:一是那招是柔道中最难的,而你却学会了;二是在我看来,对付那一招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对方抓住你的左臂。”

  失去了左臂对于小男孩来说,或许是身体的缺陷,然而,在比赛中,缺陷却成了一种优势。对此,小男孩心怀感恩,感恩自己失去的那只左臂,这看似历练品行,做令人钦佩并尊重的人的缺陷不仅没有给他带来更多的磨难,反而成为一种优势,以优势击败对手,赢得了冠军。其实,幸运和不幸只是两种方式,它们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幸运既可以化为不幸,反之,不幸也可以转化为幸运。如果拥有是既定的结果,那么,失去之后也不要叹息,忘记过去,直面未来,即使没能获得成功,我们也应该感谢生活,因为它帮助我们成长。

  巴菲特的忠告

  巴菲特认为,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我们都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增加心灵的重量,在一次次失败中吸取经验与教训,不断地成长。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只有不断地成长,增加自身的价值,我们才能稳稳地立于这个世界,守护着那个属于自己的位置。

  1.感恩苦难

  科学家爱因斯坦感言:“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简朴的生活,并且常为感觉自己占有了同胞们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这是一段多么感人的话,善待生活就是善待自己,只要心怀感恩,我们依然可以善待人生中的每一次苦难。

  2.感谢挫折

  温特·菲利说过:“失败,是走向更高位置的开始。”有一位溜冰选手,当记者请教他是如何学会溜冰的,他却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哦,就是跌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再跌倒,然后再爬起来,就学会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于是,他赢得了最后的胜利。那些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永远尝不到成功的滋味,或许,人生太顺利,也是一种折磨。人生,本是由成功和失败组成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感谢每一次挫折,然后从每一次失败中积累经验与智慧,这样,我们才能拥有足够的力量去获得成功。

  勤俭的习惯与财富多少无关

  巴菲特在全球富人排行榜上总是名列前茅,这应该归功于其长时间以来卓越的投资管理能力。不过,他个人却始终崇尚勤俭的习惯,至今,他依然住在1958年花3.15亿元买下的位于奥马哈市的住所里。巴菲特坦言:我喜欢麦当劳的汉堡和可乐,对高科技类产品没什么兴趣,包括电脑和奢侈品牌汽车。他在接受CNBC访问时说:“成功,就是每天都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把它做好,我认为的成功,就是这么简单。生活水准,并不等同于生活成本,能够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对于每一个普通人而言,巴菲特几亿美元的资产仿佛需要很多年才能达到,而他如此勤俭的生活习惯似乎也离我们很远。保持勤俭的习惯,不仅仅是巴菲特投资理财的一种方式,同时也表明了这位亿万富豪简单的心境。

  2006年8月30日,巴菲特在76岁生日的时候迎娶了前妻介绍给自己的、并且同居了28年的新娘艾丝翠·孟克斯。当时,这位世界第二富豪和等待了28年的女友的婚礼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整个婚礼只有15分钟,由女儿主持,受邀前来的宾客很少,整个婚礼异常低调。

  巴菲特和60岁的新娘都穿得很普通,婚礼结束后,他们和来宾只在附近的海鲜餐馆吃饭,并且没有蜜月。第二天,巴菲特准时出现在了公司,更让人吃惊的是,巴菲特为这位新娘准备的漂亮钻戒则是在婚礼前几天由女儿陪伴,在一家自己能享受折扣的珠宝店里选购的。

  巴菲特工作起来非常勤劳,每周都会工作60~70个小时。他还非常节约,甚至达到小气的程度,整个公司里只有一个办公室,而且面积非常小,大约只有网球场的一半。巴菲特尽量少买办公用品,连买可口可乐都是一次买几箱子,仅仅为了每瓶少点钱。有一次,机场有个记者要借巴菲特10美分打电话,历练品行,做令人钦佩并尊重的人巴菲特只有25美分硬币,于是巴菲特想把25美分打开,换成10美分的硬币再借给她。巴菲特吃饭也很省钱,一顿饭仅几美元而已。巴菲特的住所几十年从未换过,没有买别墅,更没有买游艇。

  《福布斯》杂志发布最新“全球富豪榜”,“股神”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从一年前的100亿美元飙升至620亿美元,一举将领衔《福布斯》全球富豪榜13年的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超越。然而,正是这样一位亿万富豪,生活却如此勤俭,这足以证明他所说过的“我所想要的并非金钱,我觉得赚钱并看着它慢慢增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巴菲特的忠告

  巴菲特总是说:“没有什么事比经营BerkshireHathaway更能带给我快乐了。”因为工作可以带给他许多快乐,所以他根本不需要花钱购买奢侈品、旅游等来放松心情。同时,他对自己的生活标准感到非常满意,不追求大豪宅,对新款手机、电脑、汽车也没什么兴趣,对私人岛屿和社会地位这些虚幻的东西更不感兴趣,他崇尚最简单的生活,并以此为乐。

  1.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

  如果一个人没有什么积蓄,又无法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那么即使他收入不菲,最后他的收入所能产生的效用还是降低。其实我们都知道,适度的节俭是前提,如果你每天花得很少,那么最后你也会花一笔很大的开销。人其实是感性的,不能因为思维里或者是正确的,就降低生存的乐趣,其实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消费行为意识,即使用少的钱,也要生活得像富人一样。

  2.生活简单就好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高科技产品发展相当迅速,假如我们在这样一个潮流中迷失了自己,整天追逐新产品,买奢侈品,那我们就会出现负资产。生活自然简单就好,你越是过分地追求一些物质上的东西,越会导致我们养成铺张浪费的坏习惯。

  做一个让人喜欢的倾听者

  巴菲特本人不怎么喜欢闲聊,但他却是个性坦率、容易接近的人。芒格说:“他和你说话时,就像是在和一位邻居交谈一样随和、亲切。”儿子彼得是一个十分有个性的人,他一直坚持自我,不管是学业还是工作,在巴菲特看来,儿子这样的个性是不行的,很少顾忌身边的人,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在说话方面,巴菲特注意到,彼得总在不经意间说出一些让别人郁闷或难堪的话来,这样经常引起误会,也给他的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于是,巴菲特告诫儿子,要收敛自己的个性,多说别人喜欢听的话,倾听是很重要的,做一个会说话的人。

  有一次,乔·吉拉德拜访了一个有趣的客户,一开始,客户就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儿子,他十分自豪地说:“我的儿子要当医生了。”乔·吉拉德惊叹道:“是吗?那太棒了!”客户继续说:“我的孩子很聪明吧,在他还是婴儿的时候,我就发现他相当聪明。”乔·吉拉德点点头,回应道:“我想,他的成绩非常不错。”客户回答说:“当然,他是他们班上最棒的。”乔·吉拉德笑了,问道:“那他高中毕业打算干什么呢?”客户回答:“他在密歇根大学学医,这孩子,我最喜欢他了……”话匣子一打开,客户就聊起了儿子小学、中学、大学的趣事。

  第二天,当乔·吉拉德再次打电话给那位客户时,却被告知决定从自己手里买车,而客户的原因很简单,他说:“当我提起我的儿子吉米有多骄傲的时候,他是多么认真地听。”

  历练品行,做令人钦佩并尊重的人

  认真地倾听,使得乔·吉拉德打动了顾客,赢得了一份订单,如此看来,“倾听”确实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行为。在日常交际中,我们习惯用语言来交流思想,用心来沟通感情,但是,沟通与交流仅仅需要语言吗?这是否定的。很多时候,我们都忽视了耳朵的作用,也就是倾听。倾听是一种交流,更是一种亲近的态度,只有倾听才能领略别样的风景,只有倾听才能真正地走进对方的心里。

  约翰是一个很受欢迎的人,他常常接到不同的邀请,而在各种社交场合,他能和大家打成一片。朋友杰克十分敬佩他,不过,他始终没能找到约翰的秘诀。

  有一天晚上,杰克参加一个小型的社交活动,一到场他就看见了约翰和一个气质高雅的女士坐在角落里。杰克发现,那位年轻的女士一直在说,而自己的朋友约翰好像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偶尔笑一笑,点点头。回家的路上,杰克忍不住问约翰:“刚才,那位年轻的女士好像完全被你吸引住了,你是怎么做到的?”约翰笑着说:“刚开始我只是问她:你的肤色看起来真健康,去哪里度假了吗?她就告诉我去了夏威夷,还不断称赞那里的阳光、沙滩,之后,她就开始讲起了那次旅行,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她一直在谈夏威夷,最后,她觉得和我聊天很愉快,事实上,我并没有说几句。”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清楚约翰为什么那么受欢迎了吧?是的,原因就是认真地倾听。其实,在沟通过程中,倾听是对谈话者最基本的尊重,同时,也是有效沟通的前提。懂得倾听,认真地倾听,让对方感受到你的注意力,让他觉得你对他所谈的内容很感兴趣,那么,你和他的心理距离就会缩短。在这样友好的氛围中,对方更容易对你产生好感,自然很容易被你所打动。

  巴菲特的忠告

  巴菲特说:“我的父母告诉过我,如果我对一个人说不出什么美好的话,那就什么也别说,我相信父母的教导。”对于儿子彼得,巴菲特有这样的忠告:“作为一个领导者首先要懂得倾听,尽可能让下属多说。大多数人都会解决自己的问题,给自己一个答案,而不是让你给他们每个人都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那样你就不是在管理一个团队,而是在与几十甚至上百只鸭子交流,累的就是你自己。”

  1.倾听也是需要技巧的

  倾听也是有技巧的,除了听之外,需要适时地重复对方话语中的关键字眼。当然,倾听比说话更需要毅力和耐心,如果你只是埋头玩自己的手机,或者把头瞥向一边,这样无疑会打击说话者的积极性。

  2.少说多听,使你受益无穷

  布里德奇说:“学会了如何倾听,你甚至能从谈吐笨拙的人那里得到收益。”倾听并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随声附和,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可以从说话者那里获取大量的信息,赢得对方的喜欢,同时也彰显了自己的高贵品质。

  3.倾听是沟通的前提

  一个人只有听懂了别人表达的意思才能沟通得更好,倾听是说话的前提,先听懂别人的意思,再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更有效地沟通。此外,听懂了别人的意思,我们才有机会掌握沟通的主动权,也更容易赢得他人的支持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