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巴菲特传奇: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者全文阅读 > 第6章 是他们造就与影响了巴菲特(2)

第6章 是他们造就与影响了巴菲特(2)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社会担心出现金融危机,这时候凯恩斯到财政部任职。他说服首相保持黄金储备。到战争结束时,凯恩斯已在财政部树立了牢固的地位,并被派到国外处理一系列的金融问题。当和平会议在巴黎举行时,凯恩斯代表英国财政部参加了和谈。和谈结束后,凯恩斯从财政部辞职,撰写了《和平的经济后果》一书。

  凯恩斯是一个最会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人,在撰书的同时,凯恩斯也从事货币买卖。根据他在财政部工作的经验和对战后德国的考察,他开始看好美元,看跌欧洲货币,并按10%的保证金进行交易,建立了一系列货币仓位。不久他赚了大笔利润,并就此认为自己能比普通人能更好地看清市场的走势。

  1921年,凯恩斯开始了商品和股票投机,他投资近6万英镑,几年后就增值了5万多英镑,在证券业中建立了自己的声誉。此间,凯恩斯每年的平均投资复利收益率为17%。二战期间担任了英国财政部顾问,战后他又积极参与筹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开发银行的工作。1944年他率英国代表团出席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并且当选为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的董事。

  凯恩斯从事研究的唯一目的就是使经济理论能为现实经济服务。他一方面是才华横溢的思想家,思想敏锐且具辩才,精力充沛而绝对自信,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不崇拜个人,更不崇拜传统教条;另一方面他又善于吸纳新知识,喜欢反省自己,一旦发现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就能很快放弃旧观点而提出新观点。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著作和论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货币改革论》、《货币论》和《通论》。《通论》出版后,美国各大学的青年学者等不及当地书店的发行,就急于联名写信到英国函购。尽管《通论》的篇幅短小,但是它的问世使现代宏观经济学得以形成,并且促使西方经济学理论发生了巨变。

  凯恩斯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他在投资领域同样有着出色的表现,凯恩斯还担任过英国全国互助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创办过几家投资公司,从事金融活动取得成功,并赚取了大笔的财富。

  凯恩斯认为,成功投资者的智慧并不在于他用什么方法预测投资收益,而在于他能不失时机地把不好的东西推给别人。他提示投资者:只要你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在股票市场上,最精明的人只预测二个方面:一是群众心理;二是他们将要采取的行动。

  凯恩斯认为,未来收益的预测是公众心理的产物,是公众信心的标志,但仅是一种希望或愿望。他说:“预测要根据事实,而事实可以分为:不太清楚,可是关系重大的事实;较清楚,但关系不大的事实。大多数投资者一般都依据第二类事实预测将来,其非理性的一面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正如大家所见到的那样,许多在股市外还非常聪明的人,一旦进入股市开始玩起股票游戏,就变得愚蠢而不可理喻。这就是为什么在投资市场上,总是有人如牛一般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原因。”

  他还认为在股票市场上,最精明的人主要是预测大多数人的心理和他们将要采取的没有道理的行动,而不预测事件的真正趋向。不管大多数人是否有道理,只要能比大多数人领先一步就是赢家。对于群体来说,多数人对于自己的投资都是有一定的心理障碍,他们太胆小、太贪婪、太急躁和心神不定,因而就很容易做出不理智的预测,并且对此毫不怀疑,这样就很容易落入陷阱。从而上当受骗,造成资金的损失。

  巴菲特对于凯恩斯的观点很认同,他也认为人是无法准确预测市场的。这主要是因为投资是一项由很多人参与的,人在市场和金钱之外能保持理性,但是进入市场后其非理性的一面就会显露出来。没有理性后的人就会变得愚蠢,不能对投资信息进行理智判断,而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而市场上的投机家,就会利用人们这一弱点,使用多种手段来套取利益。因此,巴菲特告诫人们要警惕华尔街那些引诱投资者进行投机冒险的人。他说:“华尔街喜欢将疯狂的金融游戏描述为一种复杂的、有益于社会的活动,这实际上是简化了复杂而有着精细协调的社会经济。但事实却绝非如此,短期交易行为像看不见的脚一样,频繁地踢着社会的小腿。”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影响深远,他的投资理论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凯恩斯全面地思考了自己投资活动后,总结了股票投资的准则:对所要投资的股票必须进行认真的筛选,而且要将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此外,他特别看重分析股票的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并从中找出最佳的投资对象;进行长期投资选定的持股,不要因股价波动就放手,要坚持到收益或者证明此项投资是错误时再放手;建立一个合理的投资段位;在个股的持股量比较大的时候,会存在相当多的风险。

  凯恩斯还告诉人们:“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越来越确信,正确的投资方法是将大笔的钱投入到有所了解的企业以及完全信任的管理人员中。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将资金分散在大量他一无所知或毫无信心的企业中就可以限制风险,完全是错误的……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绝对是有限的,因此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里,很少有超过2或3家的企业我认为值得完全信任。”

  巴菲特也认为,如果投资者能够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并能够发现几家具有长期竞争优势、价格合理的公司,那么分散投资就毫无意义,只会降低投资的收益率并增加风险。从中不难看出巴菲特接受了凯恩斯在这方面的论断,从而强调集中投资,慎重选择投资。

  三、骨子流有费舍尔的血

  巴菲特在他的自传中曾经说,他有两位“精神父亲”,一位是本杰明·格雷厄姆,一位是菲利普·费舍尔。他认为拜在这两位大师门下,是他一生中引为自豪的选择。 菲利普·费舍尔是成长股价值投资策略之父,教父级的投资大师,华尔街极受尊重和推崇的投资专家之一 。他的两部专著《普通股与不普通的利润》 及《保守的投资者》已成为投资行业的经典著作。费舍尔也是对巴菲特投资理念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的人。

  费舍尔1907年生于美国三藩市,他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后来他在国安盎格国民银行当一名证券统计员,从此开始了他的投资生涯。1931年3月,费舍尔创立费舍尔投资管理咨询公司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到二战时期,他因服兵役,投资管理咨询公司不得不关门。二战结束后不久,费舍尔的投资顾问事业重新开张。在1954年至1969年是费舍尔投资事业最辉煌的时期。他在1955年买进的德州仪器到1962年升了14倍,随后德州仪器暴跌80%,但随后几年又再度创出新高,比1962年的高点高出一倍以上,这时的价格比1955年的价格高出30倍。 1960年代中后期,费舍尔开始投资摩托罗拉,持有21年,股价上升了19倍,每年平均增长15.5%。

  在20世纪50年代,费舍尔虽然已经成为了投资大师,他的投资理论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这些人当中就包括了巴菲特。和格雷厄姆一样,费舍尔崇尚理性投资,但是他不同于格雷厄姆的地方就是,致力于研究上市公司的类型与特质,寻找一只内在价值高于市场价格赢利前景好的股票。

  费舍尔为了准确地判断一家公司,他还创立设计了完整的理论分析体系,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司是否是一个朝阳行业,这决定该公司日后是否有充分的市场潜力;公司是否有市场潜力,市场潜力越大它就会有高于平均水准的盈利能力;公司能否有效控制成本,费舍尔认公司能很好的控制成本,它就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因而能维持高于平均水准的盈利率;公司是否有高于平均水准的行销能力,即使产品或劳务很有前途,行销能力不足也将制约潜力的发挥;投资对象是否有致力于长远发展的战略;投资对象是否主要依赖发行股票筹资来维持其较高的成长速度;公司的管理层是否具有高于平均水准的经营能力,他们是否诚实和正直,他们是否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为了解这些情况,费舍尔创立了的“葡萄藤”法。他通过访问公司的领导,访问公司的员工、顾客与竞争对手等多种手段,逐渐地在像葡萄藤一样杂乱无章的信息来源中,摸清这家公司的真实情况。